媽媽也是第一次做母親,你要原諒我

我小時候捱過很多莫名其妙的打。

大多都是替我弟受的。

比如他淘氣把家裡的東西弄壞,到處亂跑吃晚飯時間不回來,作業不好好做考試不及格之類的,捱打的那位總是我。

為什麼只打我?

我從小就有這樣的疑問,直到我懂事後才明白,因為我是女孩。

-

因為我是女孩,且出生在計劃生育嚴打的年代,很不巧我家裡人也很傳統,養兒防老是他們幾代人的執念。

所以我的童年幾乎都是在棍子和巴掌下討生活,那些捱過的打,彷彿就在昨天。若不是因為意外我有了孩子,恐怕我也是會成為不婚不育保平安的那類人吧。

因為懼怕捱打,我從小的性格就有點懦弱,做什麼也不敢出頭,別人是說什麼就是什麼,也不懂得拒絕,常常被人佔便宜也只能打落牙齒和血吞。

在有了糰子之後我跟自己發誓,不做我父母那類的人,我絕對不會打孩子,哪怕他犯了錯也要輕聲細語地跟他講道理,告訴他錯在哪裡。

但我還是高估了自己的耐性,在他7個多月的時候,我第一次打了他。

那是一個和往常無異的深夜,從他6個月起我循循漸進地斷了他的夜奶,所以半夜的時候他鬧騰我也不會餵奶,通常都會給他拿水杯喝兩口繼續哄他入睡。

那夜我深感疲倦,把家裡的東西收拾乾淨後就睡了。半夜3點多他睡的不安分,開始鬧騰,我心力交瘁地從床上爬起來去廚房給他弄溫水(事先放在床頭的吸管杯已經涼了),糰子喝了幾口後還是不睡,我沒辦法只能抱起來哄,一邊是打地鋪呼呼大睡的孩他爹,一邊是哭哭啼啼的孩子。

不知是哄睡不成的挫敗感還是筋疲力盡的耐性,我有些火大,把他往床上一放後糰子哭的更大聲了。

腦海裡那根弦啪的一聲斷了,我伸出手朝著他的大腿就是一巴掌……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他嚎啕大哭,上氣不接下氣。他爹也被吵醒了,問我:“孩子怎麼了?“

我直言,“打他了。“

接著他爹炸了,從頭到尾數落我一個遍,然後拉開我就抱著糰子去他的床睡,而我事後就開始後悔。

我彷彿忘記自己當年捱打時的恐懼和痛苦,甚至把他延續到我的孩子身上,我曾信誓旦旦地發誓不能成為我父母那類人,因為我童年時的不幸福讓我今後每每想起都帶有無言的絕望。

-

童年有多重要?

人這一生都是在尋找童年所缺失的東西,童年的陰影也會伴隨人的一生。

我特別喜歡邁克傑克遜,而他就是一位典型沒有童年的人。

1993年的格萊美頒獎禮的致辭他說過一句話我始終記得:

“我沒有一個正常的童年,沒有聖誕節,沒有生日,也沒有童年應有的快樂,還挨我父母的毒打。取而代之的是辛勤的工作,奮鬥和痛苦。這最終換取了物質和事業上的成功,但我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我不可能重塑這段人生。”

-

我們成年人現在的很多技能、習慣、處事方式都是在童年中習得的,包括如何與人溝通、互動,處理我們的情緒和需求。同樣,我們價值觀和信仰的形成也與我們的父母息息相關。

我們對自我的看法源於童年時期的家庭的養育:如果在大多數時間能夠感受到自己是被愛著的,有安全感的,那麼,我們就會發展出堅強和穩定的自我意識。

相反,如果成長過程中缺乏安全感和愛,那麼自我意識就容易變得不穩定和脆弱。

我的童年陰影讓我形成了易焦慮的人格,我非常容易多想且常常因為別人的一句話而徹夜未眠許久。

我曾看過《西爾斯親密育兒百科》,書中說0~1歲是嬰兒培養安全感的時期,如果嬰兒能從護理人那裡獲得滿足,就會形成基本信任感,信任感佔優勢的兒童具有敢於冒險的勇氣,不會被絕望和挫折所壓垮,更注重未來。反之,則會形成缺乏安全感、猜疑、不信任、不友好等人格品質。

然而正因為我明白這些道理,所以在我打過糰子後陷入深深的自責。

-

對不起,我也是第一次做媽媽,媽媽也是平凡人,無法每時每刻都保持清醒的理智,又或者能剋制自己的脾氣。

但我不能讓自己陷入“控制不住脾氣打了孩子“—”懊悔自責“—”下次繼續打“反覆循環。

自那之後我開始學習如何情緒管理,摸索孩子的每個階段所應對的問題。正因為他還小,不會說,所以更多的時候應該是我去發掘孩子的問題,他是不是哪裡不舒服,他是否是餓了,又或者沒有由來的就是想被我安撫?

生孩子是一個生理過程,當媽媽也有做錯的時候,但不是說做媽媽的一定要成為完美的媽媽。

那就太為難自己了,這個世界沒有從來不犯錯的人。做媽媽也是同樣的道理,出現問題就解決問題,打孩子永遠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管教孩子有很多方式,體罰只是其中一種,往往是另孩子最痛苦的一種。

在糰子嬰兒時期有需要的時候,我會立即親密響應,給安全感充滿值,再讓他任意探索,他會慢慢學會分離和獨立,這時候做媽媽的應該試著放手。

放手≠失去,我們既不能讓孩子感到童年的貧瘠,又不能讓孩子覺得窒息。照顧和分離都是做母親時在孩子身上完成的任務。

做母親沒有完美,但我想給孩子充分的信任和安全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