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還記得這部國產動畫?它才可稱"國漫崛起",90後一定都看過

陪你度過漫長的中二時光,遊戲日報比利同學向讀者老爺們問好。

相信說到《圍棋少年》,很多90後的動漫愛好者現在不會沒有印象,在當時那個日漫火爆中國的年代,這一部國產動畫以“圍棋”這樣的小眾題材進入了國內觀眾的視野,但就是這樣一部題材小眾,製作普通的國產動漫卻吸引了無數粉絲,在當時《圍棋少年》可謂是最火的國產電視動畫之一。

誰還記得這部國產動畫?它才可稱

其實《圍棋少年》這部動畫有很多方面都是天生不佔優勢的,首先它的題材太過於小眾,這個剛才咱們也提到了,因為“圍棋”這個概念在現代人的心中實在不是什麼熱門元素,而對於動畫的主力受眾小孩子來說更是如此,普通的小孩兒一般連圍棋是什麼規則都不知道。在那個日漫大量湧入中國電視動畫市場的年代,選擇如此小眾的題材,是一個挺冒險的決定。

誰還記得這部國產動畫?它才可稱

其次,《圍棋少年》的製作有缺陷,這個問題遊戲日報比利同學認為不單單應該歸結為《圍棋少年》製作團隊的問題,而是當時整個中國電視動畫製作的不足,那就是人物表情過於僵硬、動作分鏡太粗糙、幀數低等等方面的問題,時至今日我們不能去指責是不是動畫製作團隊沒有用心,畢竟那是中國電視動畫的探索期,比利同學更寧願相信只是這種情況只是製作經驗不足。

誰還記得這部國產動畫?它才可稱

雖然有這些問題存在,但是它們並沒有阻止《圍棋少年》在當時發光發熱,也就是說,《圍棋少年》身上的優點大於缺點,以至於讓孩子們可以完全忽略它製作層面和題材層面的問題。那麼說完缺點,我們就再來說說《圍棋少年》這部動畫的優點。

誰還記得這部國產動畫?它才可稱

首先,圍棋少年人物塑造非常成功,不管是主角江流兒跌宕的成長經歷,或是江流兒的師父棋聖林心誠的憤世嫉俗,還是江流兒的宿敵黑木的不可一世、每一個人都有每一個人獨特的故事,而且人物身上的故事都包含哲思和內涵。

誰還記得這部國產動畫?它才可稱

其次,圍棋少年的背景安排非常有深度,當時明朝正值倭國入侵時期,混亂動盪的時代背景下,圍棋棋壇也處於正義圍棋精神跟邪惡圍棋精神的碰撞時期,主角江流兒註定了在這個時代裡的使命,以棋為劍,直指亂世,改變自己的人生,改變棋壇的命運,同時改變時代的動盪。

誰還記得這部國產動畫?它才可稱

將個人命運跟時代背景結合得如此深刻,這種極富文學性的人物塑造在動畫領域是十分少見的,不僅是國產動畫,就算是動畫產業領先我們的日本電視動畫中也很少看到。以上這兩點,都是屬於劇情領域的,同時這也是致使《圍棋少年》成功的最大因素,總結起來就是“故事編得好”。

誰還記得這部國產動畫?它才可稱

另外《圍棋少年》的配樂、配音也是非常優秀出眾的,江流兒和黑木的配音徐剛和沈達威都是哈利波特系列國語版的配音、女主角方百花的配音是李曄老師,當時的國語動畫配音基本上都能看到她的名字。配樂方面力求還原明代古風的時代氛圍,大量運用古箏、笛子、小三絃的音色,為觀眾們描繪出一幅美麗的煙雨畫卷。

誰還記得這部國產動畫?它才可稱

不過因為這部動畫出在日本動漫《棋魂》之後,而且劇中多個情節都跟棋魂有“撞車”,當時很多棋魂的粉絲都抨擊《圍棋少年》是抄襲棋魂,對於這個問題,網絡上一直都有爭議聲,不過經過很多網友的細心觀察後,發現圍棋少年中的那些抄襲情節不過都是圍棋文化中常有的典故,比如江流兒的臺詞“天空就是棋盤,星星就是棋子”。

誰還記得這部國產動畫?它才可稱

很多網友質疑它是抄襲《棋魂》中的臺詞“棋盤是六合宇宙,我心即神,一顆顆棋子置於黑白間,便是群星。”然而對於這個比喻,咱們中國明朝的翰林學士解縉就曾對出過這樣的名聯“天作棋盤星作子,誰人能下;地為琵琶路為弦,哪個敢彈。”天即棋盤星即子,這是圍棋文化中常用的一種比喻,難道咱們明代的學士也是抄的日漫臺詞嗎?

誰還記得這部國產動畫?它才可稱

不管怎麼說,《圍棋少年》都是一部難得的優秀國產動畫,至少它是在中華文化體系下製作出來的動畫,至少14年前它曾火遍全國,而那些整天打著“國漫崛起”口號,實際上卻是照著日漫套路畫瓢,而且模仿還模仿得四不像,只知道利用大家的情懷來圈錢的網絡動畫,《圍棋少年》跟它們比起來不知道好到哪裡去了。

誰還記得這部國產動畫?它才可稱

而按照《圍棋少年》的動畫製作模式來發展,在劇情方面下足功夫,做出屬於我們中國古代、當代文化體系下的優秀動畫,那樣的動畫才會真正地產生影響力,而那或許也才是國產動畫真正的崛起之道。只可惜當時的我們太小,根本沒真正看懂這部動畫的優秀之處,而當看懂的時候,我們已不再是少年了。

誰還記得這部國產動畫?它才可稱

不知道各位看過《圍棋少年》嗎?又是怎麼看待這部動畫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