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例互換肝臟治療罕見病 安徽一男孩得“新生”

世界首例互換肝臟治療罕見病 安徽一男孩得“新生”

世界首例互換肝臟治療罕見病 安徽一男孩得“新生”


8歲的小航和19歲的小勇(均為化名)因為一場手術有了聯繫,這種聯繫不僅僅是兩個家庭通訊定期交流病情的聯繫,還因為他們彼此身體有著對方的一半肝臟而建立的聯繫。

這個聯繫建立者,就是北京友誼醫院肝移植中心主任朱志軍,而這例手術也成為世界首例兩人互換部分肝臟交叉輔助多米諾肝移植手術,實現了不需要器官捐獻的器官移植。

4月26日,在器官移植完成4個月後,朱志軍和小勇的父母接受了澎湃新聞的採訪,一起回顧這場世界首例的特殊移植手術。

特殊的手術源於兩位罕見的患者

來自安徽淮南農村家庭的小勇有一個雙胞胎弟弟,兩人幸福成長到了8歲,弟弟與小勇先後發病,出現昏迷。

“昏迷在床上一躺就是20多天,醒來後腦子就糊塗了。“小勇母親告訴澎湃新聞,小勇9歲發病時已經上了小學二年級了,昏迷之後所有的記憶都忘光了。更為可惜的是,因為無法確診,小勇的弟弟在五年前昏迷後再也沒有醒來。

小勇的病情也一直反覆,直到他14歲後小勇父親帶他來到北京的一家三甲醫院就診才確診為患有OTCD(鳥氨酸氨甲酰基轉移酶缺乏症),但是一直只能採取保守治療,吃藥控制病情。

OTCD是一種遺傳代謝性肝病,也是一種罕見病。由於鳥氨酸氨甲酰基轉移酶的缺乏,導致體內尿素合成中斷,引起血氨增高。

2018年底到北京友誼醫院就診時,小勇的病情已經發展為反覆發作肝性腦病,即使嚴格限制蛋白飲食,也已經出現了腦損傷、語言障礙、運動障礙、肌張力高等嚴重的神經系統損害。

而小航的家庭也同樣面臨著另一種遺傳代謝性疾病的困擾,患有高蛋氨酸血癥的小航需要長期服用特殊食物,血中蛋氨酸血最高達1300umol/L,頭MRI檢查提示腦白質損傷,如果進一步進展可能出現智力減退及神經系統損害。

如何才能延續生命,保全兩個家庭的幸福?朱志軍教授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

朱志軍團隊經過既往研究、查閱資料和多次討論,認為兩種代謝性疾病雖然均可導致神經系統損傷,但是在不同通路,並且沒有交叉,兩人血型相同,體型接近,肝臟形態差別不大,理論上完全有可能通過互換兩人的部分肝臟進行交叉輔助多米諾肝移植手術來實現肝臟功能的完善。

丟棄肝臟成功挽救另一患者

作為交叉輔助多米諾肝移植手術的發明人,朱志軍對澎湃新聞解釋,這個術式的核心是輔助移植和多米諾肝移植的集成創新。

2013年,朱志軍實施了世界首例“雙多米諾交叉輔助式肝移植”,而後他又提出“不同的非硬化代謝缺陷肝臟疾病患者之間,或許可以通過互換半個肝臟,而治癒各自的代謝缺陷”,他把這種手術命名為“多米諾交叉輔助肝移植手術”。

這是全世界第一例兩人互換部分肝臟交叉輔助多米諾肝移植手術。然而這個手術方案並不是朱志軍突發奇想,他已經準備了十年。

2009年,一對兄弟慕名找到朱志軍。哥哥要給弟弟捐肝進行移植,但評估後發現哥哥的肝臟長得比例不太合適,其左半肝只有26%。保證供者的安全是做親體器官捐獻的最高原則。對於捐肝者而言,捐獻後剩餘的肝臟至少要佔到30%-35%。如果哥哥捐右半肝,則殘餘肝不夠自身使用;如果捐左半肝又不夠弟弟使用。因為沒有合適的肝源,家人幾乎就要放棄了。

怎麼辦?想要救弟弟,卻又無能為力,朱志軍陷入了思考。在一次學術會議上,一位同行介紹利用親屬捐獻左半肝和屍體右半肝的雙供肝移植解決小肝問題的方法,朱志軍受到了啟發,獲得了靈感:這個病人可不可以通過雙肝的方式來解決?

雙肝的肝從哪兒來呢?剛好當時病房裡有一個8歲的遺傳代謝病女孩馬上要進行肝移植手術。她的肝本來是要切下來扔掉的。廢棄的肝臟除了草酸代謝異常以外,其他功能都正常。

可不可以用這個肝臟和哥哥捐的左半肝合在一起使用?這樣就能解決肝臟過小造成小肝綜合徵的問題。另一方面,哥哥健康的那部分肝臟又可以輔助解決小女孩肝臟的草酸代謝障礙,兩者合起來移植給弟弟就可以發揮完整的作用!

有了這麼一個思路後,朱志軍就馬上開始查文獻。當時國外還沒有人這麼做過,但朱志軍從理論上和技術上進行了推導,認為完全可行。經過家屬知情同意和肝移植團隊周密準備,這臺手術取得了成功。目前,弟弟已經健康生活了10年。

創新是為了解決患者最實際的困難

既然廢棄的肝臟可以變廢為寶,那把兩個不同肝臟代謝缺陷病患者的肝臟放到一起,就能完成一個肝臟完整的功能,互相彌補對方的不足。當兩個不同的肝臟代謝缺陷病患者的血型和體型相匹配的時候,他們互相交換部分肝臟就可能互相克服對方的代謝缺陷治癒各自的疾病。

朱志軍的設想在遇到小航和小勇時成為了現實。兩個家庭都有各自的難處,小勇和小航都可以等待一個健康的肝臟移植,但是在等待器官捐獻的時間和概率問題,以及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的費用,讓兩個家庭都無法承受。

小勇的父母都是農民,靠種地維持生計,家庭一年的收入僅有兩三萬元。

“活體肝移植最大的問題就是要從一個健康人的身上取下一部分肝臟,這也是這個手術面臨最大的倫理問題。”朱志軍說,在這一例器官移植中小勇的父母因為疾病等原因無法成為肝臟的捐獻者。

“其實很多時候醫療技術的創新都是為了解決患者最實際的困難。”朱志軍對澎湃新聞表示,做兩人互換肝臟這樣的突破並不是為了發論文或者是說明手術技術有多麼厲害,而是在患者面臨的種種困境中幫助他們找到可接受的方案。

經過兩個多月的準備,2018年12月29日,朱志軍帶領肝移植團隊為兩位患者實施了互換部分肝臟交叉輔助多米諾肝移植手術。經過9個多小時,兩臺肝移植手術取得了成功。術後監測兩人的血氨正常,小航的蛋氨酸術後第2天就下降了40%,術後兩週下降了90%,已接近正常水平。

小勇由於年齡較大、損傷較為嚴重,恢復得過程需要更長,但也從語言障礙變為可以簡單表達,肌張力較術前也有了明顯的下降。

針對小勇經濟困難的情況,朱志軍還通過慈善機構幫助患者募捐治療費用。

“現在就盼著他(小勇)慢慢恢復,後面的費用再想辦法。”小勇父親對澎湃新聞說,朱志軍對小勇幫助不僅是手術上解決難題,經濟上也給了很多幫助,而且今後小勇的藥費回到老家後應該可以報銷一部分。

在術後的第4個月小勇來到北京友誼醫院檢查時,他已經可以下地行走,並且願意和別人微笑打招呼,和小勇的身體一樣,疾病給這個家庭帶來的傷痛正在慢慢恢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