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真的用烏龜殼兒算命占卜嗎?

宗伯正曜


宗伯正曜回答:根據宗伯學(古儒學、古經學)記載,中華民族從來不用龜甲占卜。


這個要從上古宗伯學談起。

本文作者陳政耀(宗伯正曜)、趙櫻,原文出自《宗伯正曜古傳詩經·風》一書


大宗伯在王室朝廷建立最早的貴族學校,教授貴族士大夫子弟學習文字、禮儀、祭祀、古史、古經、卜筮、音樂、舞蹈、歌詠、星象、天文曆法、外交、醫學等各個學科,是世界上最早最全面的綜合大學。因此,世界文化的源頭就是中華文明,而中華文化的源頭就是上古宗伯學。宗伯學弟子在學校期間(後世叫做國子監)稱作儒子或儒生,畢業之後稱做儒士。這些儒者是周朝時期文化水平最高的一個階層,普通百姓沒有機會和財力學習文化,幾乎都不識字,而《詩經》中的許多篇章是參周時期儒子們的學習課本。

從公元前7500年左右神農氏、女媧氏時期開始,宗伯學儒者已經使用毛筆、煙墨書寫文字,寫在素麻(苧麻)布上,即用素麻布作為書寫材料用於記錄。參周古人從未使用過獸骨來寫字,目前本文作者所見到的甲骨文都是秦朝以後的文字。秦朝是薰商人(殷商,葷商,薰鬻,薰育戎狄人)建立的國家(或朝代),薰商人屬於遊牧民族,當時文化程度非常落後,甲骨文應該是秦朝薰商人的文化產物。


大宗伯手持的“筆”並不能用於書寫,只是一個象徵,使用粗竹管和長獸毛製成,長度大約“兩臂伸展開的長度”,即1.5公尺左右。大尹或者大宗伯“執筆”的形象一直演變流傳到今天,被後世各類“人或組織”出於不同的目的而加以更改,如西方傳說裡的巫師騎著的“掃帚”,它源於參周時期大宗伯派出弟子去往西方傳播文化,當時宗伯弟子按照禮儀“持節(就是大筆)”,當時地理位置比較靠近中華的是匈人和古代印度。匈人就是匈奴人,拉丁語讀音是Hvnnv,英語讀音是Hun,參周早期中華民族把他們音譯作薰商人(殷商,葷商,薰育戎狄人)。這些匈人頭戴尖帽,手持大筆,跟著宗伯弟子學習文化和占卜,最後變成了騎著掃帚的巫師形象。


關於古代印度佛教、西方天主教兩大教派和中國文化淵源的一些史實在此暫不記述。此外,還有西方君主的權杖、印度溼婆神手中的三叉杖、大梵天手中的湯匙杖、毗溼奴神手中的金剛杵、古埃及拉神手中的神杖、法老手中的蛇杖,道者手持的拂塵、釋者觀世音菩薩手中的楊柳枝、魁星手中的點鬥筆等等,都是源於宗伯弟子手執之“筆”的變形。

其實,“巫師”這個名稱的來源就是指宗伯大卜(下大夫,職責卜筮)屬下的“筮人”,上古“筮”就寫作“巫”,巫師就是筮師。上古大宗伯派遣筮士去往世界各處傳道,在中華文明的基礎上,形成了後世的各國和各民族文化歷史傳說,如古希臘神話、古羅馬神話、北歐神話、古埃及神話、瑪雅神話、西方占星術、東方的卜筮、算命、東南亞的巫術、降術(又叫降頭術)、驅鬼、血咒等等,這些全部來源於中華上古宗伯學。

另外,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大宗伯(或者宗伯弟子)在卜筮的時候從未使用過龜甲或者獸骨,而是使用“三兆、三易、三夢”和“開龜、作龜、命龜”等方法。其中“夢”並不是指“睡覺做夢”;“龜、視高命龜”也不是指烏龜或者看烏龜、看龜甲,它們都是上古宗伯學弟子必須掌握的一些卜筮方法。


“夢”和“龜”都是上古參文,不可使用後世的古漢語來解釋其含義。


公元前7500年左右,神農氏建立最早的封建社會王國。

神農氏、女媧氏時期使用的文字叫做符文(或天文)。上古“三易”中的《周》易 就是符文,目前所知文字僅僅限於如日,月,土等。此外,例如“女”的符文(天文)含義是指禮儀,中華禮儀和上古禮儀就是從女媧氏(媧皇)開始成形。伏羲氏(庖犧氏)時期,開始出現最早的祭祀禮儀制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