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上何為心法,何為古法?

方圓道人



翰墨書道懷疑張旭光說出這樣類似的話語,因為這兩個術語是矛盾的,無法並列使用,張旭光老師不至於反如此低級的錯誤。古法當然是古代的書法技法技巧了,心法是什麼,顯然有些不明朗,似乎不是書法專用術語,有也是借來的。按照翰墨書道的理解,心法就是古法,只不過是換了一個說法而已,就是心中的法,書法家心中的法,是什麼,自然是古法,書法技方面沒有什麼現代人獨創的新東西,都是師法的古法,所以心法實際上就是古法,說什麼心法,只不過是將古代的技法通過臨摹學習或鍛鍊自己掌握的,並且達到了心揮手運運用自如的境界而已。在就是書法是靠臨摹古代經典書法然後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風格的,在技法上都是運用的古法。就是現代的大書法家,大師所用技法,仍然是古法而不是心法。或許既然是古法,為什麼他們能夠創作出於古人風格迥異,字形獨具的書法呢?確實如此,但我們要清楚,變得上外在的形式,不是內在的技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萬變不離其宗,變的是萬在形式,宗或本質是不會變的,就像模特那樣,之所以風格不同,並不是人變了,而是服裝設計風格變了,模特仍然是哪位模特,只不過服裝風格變了那樣。

我們能否在古法的基礎上創新方法,這是可以的,但要創新技法高於或超越古法,是非常困難的,因為那些是經典,經典不是讓你超越的而是讓你學習的,否則經典也就不是經典了。

古法就是書法的經典技法。非常豐富的有用筆技法,結構技法作品章法等一些經典的規則,要求,技巧。如永字八法,執筆五字法,結構三十六法,包括一些經典書法理論中記錄的方法技巧。



翰墨書道


我來回答,其實,看看標題,細細揣摩一下作者的意圖,何謂心法,其實就是書法家的創新精神建立起來的新法,今法,相對於心法的古法,從字面上我們就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古代的技法,即只是是歷史流傳的與當今有點時期的都可稱為古法,比如唐宋元明清,漢魏等各歷史朝代的書法方法,技藝,作者為何要提心法呢?竊以為他就是要把書法創作中的心理活動和古代技法,心理區別開來,主要原因是提倡創作上的創新精神,雖然書法的學習是建立在對古法的大量學習上,是站在前輩大師的肩膀上而成就的,但歷代書法大家無不提倡創新,從唐代書李邕說的似我者死,叛我者生到宋代張襙的臣恨臣無二王法,也恨二王無臣法,說的都是書法藝術在學習中需要的創新精神,那麼,創新精神和心法又有和關係呢?這又和書法的學習創作有關,我們知道,書法學習除了大量,廣泛臨摹古代經典作品外,同時也得向其他藝術學習,積累藝術修養,這就涉及到藝術修養方法的問題,這個問題古代藝術家在文學,詩歌開始,作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最為大家熟知的唐代詩學理論家司空暑提出的“超以象外,得其環中”是對培養藝術修養提出的方法之一,這一方法也同樣影響到書法藝術有關修養的培育,所以!心法不是法,而是書法家經過刻苦努力學習,在繼承前人優秀技法後,加上自我的修養形成的心理定式,這些心理集中體現了書法家學識,人品,技能,修養,是書家精神面貌的體現,也是書法家個性之美的體現。


心中蓮915


書法確實有古法和心法一說,不過張旭光先生說的心法,在我理解看來就是“今法”,是另一種寫書法的方式和心態,並不獨今人有,也是自古有之。

古法很好解釋,就是宋以前的書法所具備的法度。

因為宋尚意,而宋元明清學書接仿晉唐法度,所以稱為“古法”。

當人大多數人對古法的理解是“古人的書法”,這個就比較淺顯了,因為古法的作品風格是有相似之處的,出處幾乎都在晉唐,所以才產生了“古法是古人書法”的誤區。

其次“古法”還有一說,則是“用古法為今做”,也就是我們說今法之一。

還有一則今法,則是法度上守古,但是在用筆結字章法上都有出新,也算是“今法”,這個跟張旭光所說的“心法”是有相同處的。

什麼叫古法,什麼叫今法(或心法)

只需要放幾張圖就足夠表現了。

古人寫字講求實用中求美感,不會注重線條的藝術性,以簡練大方為主,所以自宋以後,無古法,但是有古法作品。

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趙孟頫,董其昌,文徵明等人

這是行書作品,法度全出晉唐,提按頓挫分明,章法有文氣。


在看董其昌行書,筆筆交代的清,結構幾乎都自唐楷來,能看的見出處都在晉唐一路。

文徵明行草,草法也是十七帖和聖教中來,用筆非常清晰,每個提按頓挫都看得清摸得著。


所謂古法就是用筆的法度問題,在唐已經發展完備,有隸書方筆體系,有篆書篆籀體系,已經把所有的筆法發展完備了,以致嚴謹。

後世學書,從宋開始,就有了非常濃厚的文人氣,藝術性。
就已經在古法的基礎上發展了一步,繼承古法,但是又有藝術。
這就是古法作品,在作品來說,古法是不分朝代的,唐宋元明清今人,都有古法作品。
就是大家區別於“醜書”的,傳統風格一路。
以上這種筆筆清楚的,字字結構規矩的,章法雅緻的,還有個人特色的,都是古法作品。
所用的“法”是晉唐筆法,也就是“古法”。
單純指法度的話,一定要承接晉唐,比如董其昌的草書,有一部分就是承接古法,但是風格不屬於“晉唐”。

王鐸傅山草書更是“亂變古法”的代表。
這種變自蘇東坡石壓蛤蟆,黃庭堅“死蛇掛樹”就已經有了,都能算是“變古法”,至於是不是“亂變”,那就要看在誰眼裡了。
古人有一筆書,自王獻之出,但是也只有幾個字連綿,而且字字還都能認得清。從王鐸傅山處加強,成為了“運筆連綿不絕”的筆勢,這算一種“破於古法”的發展,“線條、線質”已經掩蓋一部分提按頓挫了,只是表達的沒那麼清晰,並不是沒有提按頓挫,這是關鍵,這是他們繼承古法的關鍵。

所以世人很多人是不接受的,認為“亂”“醜”。

這就是“今法”

也就是自宋開始,每個朝代都有每個朝代“今法”,幾乎都是被詬病的。

到了今天也一樣,世人有一部分承認王鐸傅山的草書了,但是對於林散之沈鵬的草書,還是不承認。

這個也是無奈何的事情,每個朝代都如此。

畢竟能看書法的人很多,但是真懂的不多,所以每有“今法”,都被世俗唾棄,是必然的。


這種“今法”是怎麼產生的呢?

就是在張旭光所說的“心法”的基礎上產生的。

把用筆的法度,比如每筆要交代的清楚,每個結構要有出處,變成了單純的“起、行、收、提、按、轉、折、倚側、奇正、布白等等”

處理書法矛盾的技巧。

給細分了,細化了。

大家如果常看這類作品,從宋帶行書開始,看四家“蘇黃米二蔡”只有蔡京一人嚴守古法,但是在手札中亦有表意的作品。當然,蘇黃米蔡也都有古法作品,只不多相對較少。

掌握了這些矛盾的處理關係和技巧,就可以隨心應變而不離古了,這也是當今國展作品讓世人不喜歡,看不懂的原因。

(把上圖趙孟頫心經進行有意識加以“心法”化處理的結果,可能有一部分就要說這是學趙孟頫學的不好)

大多數人只看形,所以看到古法作品那就是好作品。脫離開形,把形進行有意識的強化放大,就認不出了。

但是這一步路,細看中國書法史,從宋以後大多都是如此的。

即使在魏晉,也是有的,用筆章法變化也很豐富,代表就是鍾繇張芝,二王。只不過那時候法度還不完備,所以雖是古法,但是不稱古法。

到唐以後,法度都完備了,簡單比喻,也就是說“六神裝都出齊了,剩下怎麼浪,全看對英雄、技術和大局觀的理解了”

唐以前是完備法度的階段,也就是“猥瑣發育”的階段。


今法和古法,就是一個筆法結構章法上取捨的標準,二者並不矛盾。收一些,就是古法,放一些就是今法,放的太過自我就是“心法”。

如果懂了這一點,看宋以後作品,乃至今人國展,就不會口出惡言了。

關鍵是要弄懂何為“古法”,才能看懂“今法”作品。

古法是基礎,這個是不變的。書如不學晉唐,絕對有一股俗氣,欲脫無它路,先學“古法”。


今法和心法,是個人的一些理解,古今書法大家也有提及一二,只切合一部分人。至於古法的解釋,應該是書法理論上就如此的。


所以大家噴的時候請找好角度,我自己理解的部分可以隨便噴,但是千萬不要打了前輩書家的臉,謝謝。

如果覺得我解釋的還算有道理,可以點一下關注。


梁宇航


書法藝術何為心法,何為古法?

何為心法,顧名思義,一個人的書寫法度,所謂“心”法,書者內心所追求的書道,書詣,即自己的考量的書寫方法。

何為古法,特指古人或古典書法作品所體現的筆墨書寫方法,或書寫技巧。

古法與新意,心法即新意。那麼如何處理好古法與新意的關係?

一般是籍以古法創己新意,即學古法出新意。經常說的創時代筆墨。因此心法的概念,實際就是新意的替代。

而心法還有另一層意思就是自己的追求書法精神內涵風格是何種何類。

有的書者愛好以溫潤如玉的圓融筆墨韻味,有的喜歡剛健跌宕的翰墨風致,不同的心境心法就出現迥異的藝術風格。

總之,處理好古法與心法的有機結合,達到相承,又有捨棄,達到一種不違背書之規則的自己情性的筆墨,也就是創新書之景觀。屬於自己的個性風貌筆墨形式。

這也就實現心法的 書寫意向目標又不失古法的成功經驗。



狂喜淡墨a


回答:我認為張旭光的話未必正確。實際上,張旭光寫字時,是把心法和古法融合在一起的,要不然,他怎麼會成為行書高手呢!

第一,何為心法?

書法是心靈的軌跡,用書法修心是人生修行的一個法門,通過書法可以領悟深藏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底蘊,開發自己無限的潛能。



書法作品的高下不在寫本身,而在於一個書法家的心性之間,心的慈悲,心的博大,心的純淨,心的安寧,這些都在你的字裡行間裡表現出來。一個人是在為名利寫字與用心寫字,其結果是截然不同的,一個人用心寫字而其心是否真正清靜也都落在筆墨之間。書法之道,自然而已。所謂的道法自然,功夫自是水道渠成,而不是刻意做出來的。



第二,何為古法?

這個問題很簡單的,既然題主已經知道,我就不再闡述了。看來,題主也是寫字之人,定臨過不少古人的法帖,我相信你是一個熱愛書法且性情中和之人,成功在向君招手。努力吧!

歡迎討論!歡迎轉發!


中州耕牛堂主


心法~就是書寫的心得體會。

這類似於佛學中的法門,可以延伸出八萬四千種法門(很多很多的意思)。其中又分為淨土宗、密宗、顯宗、禪宗等等……

古法~也就是古人的書寫方法

問題是古人的書寫本身就是個發展與完善的過程啊……特別是由於桌子和椅子的引進並使用,我們的先祖們從原先的三指抓筆慢慢的轉變為五指執筆了。網上常見很多不明真相的群眾看見三指抓筆寫字的人必罵,筆也不會拿,還寫什麼書法……冤死啊(暈)……

所以,我認為真正的古法就是三指抓筆法書寫,而我自己也正是這麼做的。

錄蘇東坡《赤壁懷古》

以我自己的心得體會來講,能穩定的三指抓筆,對於寫篆書太重要了。


呂永亮


都是說法,書法怎麼可以死於句下,如果死於句下,古人的書體不會那麼多變化和種類的,中國人喜歡打壓和批判,寫的漂亮說你匠氣,寫得狂放說你醜書。長此以往,哪裡來的革新,喜歡啟功的說法,喜歡誰的就找誰的練。練久了體會奧妙。體會古韻。但是,沒必要拘泥。寫字和作人一樣,要有自身特色。也要學習瞭解前人。瞻前顧後都是匠氣,狂舞亂劃缺乏修養。


i書畫


現代書法與傳統書法是有很大不同的。傳統書法是書家個人綜合素養的再現,強調“字為心畫”,是書家個人精神世界的映射,書法完全是個人的事情,不為取悅別人,創作目的、動機,與展覽無關,與金錢無關,與地位無關。

而當代書法則不然,在一切向錢看的浪潮中,書法已經變成商業性的藝術品,“創作”一幅字,首先要考慮,是為了拿出來給人看的,是需要拿出來展示和販賣的,大小、樣式和視覺效果自然不能忽視,所以才有了“展廳文化”……

也許,我們已經丟棄了許許多多應該潛下心來做的事,在我們眼裡,西方這個“藝術”的概念是多麼偉大呀——但是時間會證明一切,會證明為了藝術而藝術是錯的——初心不對,結果會對嗎? ​​​


史介鴻


1.何為心法,在創作中作者先考慮文章的佈局,章法字的大小表現的形式程顯出作品的思想情感。大至腦中有了預想的方案。2.何為古法,起筆八面出鋒姿態萬千,行筆偏正轉化枯樹老藤,3.收筆呼應承前啟後,氣脈貫通,一氣呵成。3.結體錯落有致倚正變化,製造矛盾,解決矛盾,體現古人的審美情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