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地全解,盡在此文!


房地產投拓 | 勾地全解,盡在此文!


現在房地產企業對於拿地方式,主要分為三類:招拍掛、收併購,以及勾地。相對於招拍掛和收併購而言,勾地的理解是最為混亂的,不同的人對勾地的理解都不一樣,當然共識也是有的,就是要去找政府勾兌。

優劣勢

拿地三大招,招拍掛、收併購、勾地,各有各的優劣勢,簡單而言:

招拍掛競價拿地,雖然簡單高效,但命中率很低,地價很高,而且地塊一般都很小,可以講“吃了上頓沒下頓”,一旦沒貨了又要衝進市場高價拿地。

收併購拿地,雖然切入成本低、資金槓桿高,但是或有的風險很大,投後管理比較麻煩,如果盡調不充分,很容易就出現影響項目開發的風險事項,導致項目無法開發,變成沉澱資產。

勾地方式拿地,其實就能彌補招拍掛和收併購的不足,是在招拍掛主戰場之外,和收併購並列的一個非常好的補充。現實中,也有一些以勾地為主要戰場的企業,比如綠地、華夏、萬達及其他專做小鎮類大盤的企業。

勾地勾的好,其實可以作為一個長期的可持續的企業運營模式。開發商追求利潤與規模,政府要政績和財政壓力減負,其實並不違背,契合點就是開發商將之前對於政府的承諾兌現。而一旦只要承諾兌現,政企信任感建立,那麼後續繼續勾地的前提就成立了,企業就獲得了深耕的能力,發展就進入了良性循環。與土地最大的供應商搞好關係,就沒有缺貨的煩惱,只需好好想想如何賣得掉。

我們知道,政府是土地的業主方,所謂勾地,最終也是向業主方去買地罷了。所以勾地的洽談對象,一定是政府,所有的努力,都是以和政府恰如其分得溝通、使其認可我方的條件為出發點。

勾地,如果接觸不到政府,只是居間方,其實就是二手買賣,等於是居間方把地勾下來再轉出來。

勾地三大途徑

按照與政府的接觸層級以及努力的方向來分類,勾地可以分為三大途徑,“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結合”。“上”指的是高級別政府機構,“下”指的是低級別政府機構。

一、自上而下

“自上而下”指的是從省市重大項目切入,做省市主要領導關心的、能夠產生重大經濟民生作用的焦點項目。

一般如果勾地企業自身實力夠硬或者某一方面特別優秀,省市主要領導從招商的角度都會推薦一些自己關注的項目。這種項目的優點特別明顯,就是落地快,畢竟是對城市是發展動力、對政府領導是政績,同時商務條件也比較容易洽談、未來開發能夠得到的支持也會多,政府會全力保駕護航讓項目儘快出形象、出效益。

但是這種項目也會有一定的難處,畢竟是政府指定,一般而言會有大體量的功能性業態(畢竟政府的支持是有代價的),未來的資產沉澱會相對比較重,算賬很可能算不過來,一般的住宅導向的開發商會知難而退。也有可能會碰到政府只是初步設想,土地規劃需要調整、土地拆遷需要進行等問題。

二、自下而上

“自下而上”指的是從地方招商部門切入,自己挑選合適的項目,擬定勾地計劃,並從區、市兩級層層上報。

自下而上的好處是企業有選擇權,可以規避算不過賬的項目。而且也不必協調省市領導,下級政府也會當做自己招商引資的政績往上彙報尋求支持,企業和下級政府一起用力努力把項目做成。這也是比較常規的一種勾地方法,現在大部分企業都是通過這種方式在勾地,畢竟要麻煩到主要領導還是比較敏感的。

這種方式的缺點也很明顯,週期很長,因為要層層彙報,而且彙報鏈條越長也越容易夭折,畢竟要讓彙報鏈條上的所有人都滿意還是很困難的。而且因為彙報次數太多,就如同遊戲“拷貝不走樣”一般,談到最後,還能不能保持勾地的初衷也是未知數。可能做到後來,就從勾地變成了招拍掛託底。

三、上下結合

“上下結合”指的是從地方招商部門切入,自己挑選合適的項目,擬定勾地計劃,然後跳過原有的彙報路徑,直接尋求省市領導支持。

這種方式的好處是綜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所有優點,又能自己把控項目的選擇,又可以尋求省市領導的支持從而加快推動項目。

但缺點也很明顯,因為這是最難的。因為要直接尋求省市領導的支持,而且是領導們計劃外的項目,要取得他們的認可是最大的難題。一般而言,都是用非常強的IP和企業實力才能做到這一點。

勾地洽談思路與技巧

勾地,在明確了自身的定位之後,就可以出去洽談了。洽談分兩塊,一塊是思路,一塊是技巧。

一、洽談思路

勾地洽談的思路其實比較簡單,就“等價交換”。要想清楚開發商做多少貢獻,政府才會把土地的利潤讓出來。

畢竟無論在一二三四五線城市,純住宅用地的變現能力堪比黃金,又好賣又能賣出高價。政府把純住宅用地便宜給開發商,損失的是一大塊賣地利潤,他把土地利潤讓給了企業,自然會要求企業承擔一大塊責任來補償。

1、能產生社會效益的項目。比如政府不想涉足的高星級酒店、大型商業體、遊樂場這種,或者需要強運營能力的高端醫院、國際學校這種,政府才會願意補一塊住宅,用於補貼開發商的經營虧損,同時通過住宅的現金流來補貼項目開發建設期的資金缺口。

2、能產生經濟效益的項目,就是產業類項目。這個核心思路就是,引入產業能帶來稅收和就業,住宅用地上讓出的利潤損失,政府都可以從未來的稅收中賺回來。

3、新城拓荒類項目。比如政府要在離老城10公里的地方造一個大型新城區,基本上很難有居民願意去買房,這個時候除了政府自己努力做規劃做配套之外,虧本把地賣給開發商,由開發商負責運作炒熱那片區域。虧本賣地對政府來講肯定有損失,但是一旦區域炒熱了,一是城市建設可以提速、完成城市化的要求,二是雖然前面的土地出讓不賺錢甚至要虧損,但區域成熟後政府未來也可以從後期土地的賣地收益中進行平衡。

4、滿足政府的政績需求。比如政府每年有外資的考核,以前還有引入500強企業數量的考核,為了滿足這些考核要求,政府會考慮讓利賣地,讓開發商來協助其完成這些要求。

二、洽談技巧

首先要想想談判時什麼?

大家心目中的談判普遍都是影視劇裡的場景,西裝革履在乾乾淨淨的大桌子上唇槍舌戰,場外再弄點小動作,幾個來回之後,雙方達成交易。

但實際上呢?談判遠比影視劇複雜得多,可以講,談判是一系列標準動作的總和,包括了標的情報的獲取、雙方共識的建立、商務條件的洽談,缺一不可。

1、情報的獲取

兵馬未動、情報先行。對於勾地而言,勾地方首先得知道:

  • 當地政府重點想做什麼事情,只有政府想做的事情才能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 你手裡有什麼可以匹配的資源;
  • 拿到規劃局最新的規劃後,還要評估自己的項目落在哪裡比較合適;
  • 想好找對人,找可以拍板的人,也找可以引薦的人。

2、洽談的準備材料

對於陌生的政府,必須事先也要準備好一套企業和項目的介紹,弄一本企業宣傳冊還是比較重要的,這其實也是有點像售樓處的銷售說辭和樓書,把自己推薦出去非常重要。

3、共識的建立

拜訪政府的方式有很多種,靠友好企業引薦,靠招商局帶路,甚至可以發函表明來意,政府現在對招商這塊都非常重視,一般都會第一時間安排。

一般而言,勾地進程中的第一次拜訪洽談只會是務虛,講企業文化、講企業發展理念,講政府的發展要求、也聊聊政治經濟局勢,一般不會詳談土地的商務條件。就跟談戀愛一樣,只談感覺和感情,不會那麼快講物質上的要求,上來就談價錢,給人的感覺不好。

但是政府一般也會根據他對企業能力的判斷,推薦手裡待啟動的項目,並提出要求,然後就是“去做個方案吧”。

如果勾地企業執意要政府對項目進行報價,一般政府會打個哈哈“周邊剛剛拍了一塊地,價格是多少多少,你們參考下”。

這個階段,除非你是政府請進門的企業,或者是華為這樣的大咖,不然政府對你肯定是有保留的。

在這個階段而言,達成對意向項目的共識,包括開發理念和運營理念,這也是後續開展進一步工作的基礎。

4、商務條件洽談

政府滿意了企業的開發理念之後,意味著雙方達成了共識,就可以進入商務條件的正式洽談軌道中。

商務條件洽談的具體內容後續文章將進一步展開,但是商務條件的洽談,還是以自身算賬算得過來為前提條件,然後也要時刻考慮政府的感受,合理合法合規是第一位,功能性建築(載體)標準高、進度快、形象好是第二位,產業資源的導入承諾(內容)是第三位,政府往往也是從這些方面考慮與企業的合作。

要緊緊抓牢政府對項目的核心訴求。對政府來講,在政府的核心訴求上花1塊錢,能讓政府產生2塊錢的滿足感,如果在非核心訴求上花1塊錢,可能只有0.5塊錢的滿足感,談判的功效就大打折扣。

所以好的談判者,能理解政府的心態、瞭解政府最迫切的需求,並且最大化的宣傳自身的能力,以及自己相對其他開發商的不可替代性,讓政府上下做成做好項目深信不疑。在此基礎上,才能容易談到好的條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