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越南軍隊擁有百萬人馬,為何普遍使用貓耳洞?

豆沙的冷


戰場環境和軍隊裝備決定軍隊的作戰方式。

1978年的越南軍隊是剛剛結束了長達30年的民族解放、國家獨立的戰爭,軍事力量達到頂峰。但是,此時的越南軍隊雖然裝備了不少美式、蘇式、中式現代化武器,士兵也比較驍勇善戰,但是還不能完全成為真正的現代化軍隊,武器裝備完全依賴進口不能自行生產。因此,越南軍隊和世界上大部分國家軍隊都面臨著如何在戰爭中提高武器和人員戰場生存能力的問題。

挖掘戰壕、打塹壕戰是20世紀初的產物,但是在60多年後1978年的現代化戰爭條件下依然對提高人員和武器的戰場生存能力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國軍隊和蘇聯軍隊在本國戰場都曾飽受敵軍兇猛的火力打擊,單純的一條戰壕顯然難以應對鋪天蓋地的敵軍炮彈,於是中蘇士兵就摸索出了在戰壕內挖掘地洞藏身以躲避炮火的辦法。特別是中國軍隊,常年因為己方炮兵火力遠遜於對手,在抗日戰爭時期就時常在戰壕內挖掘地洞藏身。因為地洞形狀酷似貓耳朵,因此就稱之為“貓耳洞”,在抗日戰爭時期、抗美援朝時期,貓耳洞對火力不足的中國軍隊起到了巨大的保護作用。

越南人在30年的抗擊法國、美國的戰爭中曾經得到中國和蘇聯的巨大支援,不僅僅是武器裝備援助,更多的還有軍事顧問團指導戰爭,特別是中國軍事顧問團成員,大部分是全程參加了國內革命戰爭從士兵走向將帥的優秀指揮員。在他們的指導下,經過解放軍千錘百煉用無數人鮮血凝結而成的寶貴作戰經驗也就傳遞給了越軍。其中就包括貓耳洞。

由於越南地處亞熱帶叢林,並且有很多的天然溶洞,建造貓耳洞十分便捷。越南軍隊在長達30年的戰爭中面對武器裝備佔絕對優勢的法美軍把艱苦卓絕的持久戰堅持下來,顯然貓耳洞作為一種戰術手段也是功不可沒的。

到了1978年,連續打敗過兩支白人軍隊的記錄讓越南人自豪不已,並且在蘇聯人的一再蠱惑下變得鬼迷心竅起來,居然萌生了想要獨霸東南亞的野心並且是以昔日並肩作戰、血濃於水的中國為假想敵。企圖以100年前的日本人作為榜樣,先在軍事上把中國打敗,剷除自己稱霸道路上的絆腳石。

於是,在30年戰爭中建造起來的那些星羅棋佈的貓耳洞再次發揮作用,成為屯兵屯糧的地方,時刻準備與中國開戰。

但是令越南人沒想到的是,早就有所警覺的中國已經暗中準備了許久,1979年新年剛過,集結在中越邊境的30萬中國人民解放軍隨即兵分兩路,綜合運用一線平推、側翼穿插的經典戰術,越過邊境線,搶先對越南動手。等到越南人回過神來調集遠在柬埔寨作戰的主力部隊回來時,解放軍已經在距離越南首都河內不遠的地方帶著斬殺越軍3萬人的輝煌戰績向北撤退了。越南人的貓耳洞在同樣擅長打游擊戰的解放軍手裡完全成了耗子洞,出,除了能夠零星的襲擊一下解放軍的後勤輜重部隊外,根本難以對潮水般向河內推進的解放軍有任何實質性的阻攔。反倒是被解放軍穿插分割戰術搞得因為遠離後方不得不孤軍作戰,越軍單兵素質過硬的優勢無法發揮,卻被佔據兵力、火力優勢並且殺紅眼的解放軍一個個搗毀掉。

僅僅在解放軍撤退途中消滅掉的越軍士兵就有上萬人之多。

1979年自衛反擊戰結束後,中越雙方上百萬軍隊在邊境又進行了長達十年的對峙、衝突。這個時候雙方再次上演了一場70年前一戰時期塹壕戰的對峙局面。綜合國力的差距開始顯現,地大物博的中國在邊境維持幾十萬軍隊十分平常,雖然是窩在貓耳洞裡的解放軍戰士也十分艱苦,但是相比越軍,後勤供應卻好的多。而維持一支幾十萬人軍隊規模對於越南這樣剛剛結束了30年戰爭、國內百廢待興的國家來說簡直就是一場浩劫。窩在貓耳洞裡的越軍士兵在忍飢挨餓的同時還得提心吊膽的等待著對面幾十萬解放軍的突然進攻,悲慘境遇可想而知。


大將軍威武K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是因為,貓耳洞基本都在最前線的對峙陣地。

中越兩軍有的只相隔幾米,互相聽得到說話。

這種情況下,一方進行大規模的工事修建是白日做夢,敵人必然會竭盡全力攻擊。

那麼,貓耳洞就出現了。

貓耳洞其實就是防炮洞,利用現有的一些天然洞穴經過簡單修建,形成貓耳洞。

當然,也有完全人工修建的貓耳洞,只是數量不多而已。

當時越軍鑽貓耳洞,我軍也是。

而貓耳洞可以說比戰死還可怕。

看看薩沙的文章。

對越作戰中的貓耳洞:是天堂,也是煉獄

在以炮戰為主的戰鬥中,可以防炮的貓耳洞就特別的重要。

在中越邊境,中國大部分前沿陣地都是越軍犬牙交錯,不可能建立大規模的軍事作戰工事(雙方相距不過幾百米,製造大型工事需要時間很長,必然遭遇越軍 集中炮擊)。雙方的陣地都以中小的防炮洞為主。這種防炮洞是解放軍在六十年代研究的較新式野戰單兵防禦工事,也是中國研究的第一代野戰工事。

這些防炮洞比起朝鮮戰爭時期要先進一些!由當年的就地取材的簡單土木工事,變為以螺紋鋼、水泥、沙土包等物資建立的較為堅固的工事。它可以有效抵禦敵人的大規模炮擊,有效的保護士兵的安全。

中越的很多貓耳洞,並非士兵自己挖的,又很多是天然形成的。

在中越邊境的喀斯特地形裡面,有數量眾多的大大小小的巖洞和溶洞。這些洞非常堅固,只需要簡單加固就可以使用,比起人工建築的貓耳洞效果還要好的多。

無數人工修建的貓耳洞和天然生成的巖洞,構成了我們經常談起的貓耳洞。

總體來說,貓耳洞的防炮性能很好,解放軍在防禦中傷亡很少。

解放軍的重炮

空間狹小

貓耳洞一般不大,屬於單兵和少量士兵的防禦工事。中越邊境最大的貓耳洞是利用天然巖洞構成,可以容納一個連。絕大部分貓耳洞只能容納一個班或者半個班,有些洞甚至僅僅能容納兩三個身材矮小的士兵。

小說基督山伯爵中,基督山被關押在一個約10平方米的牢房裡面,一年後就強烈希望和其他犯人見面,或者換個牢房。

而貓耳洞比基督山的牢房,還要小很多。很多洞都是靠匍匐爬行進去,如果體形比較胖的話,爬都爬不進去。進去以後又只能坐著或者蹲著,根本無法站立起來。如果洞裡士兵較多,人既站不起,又躺不開,不好睡,不好坐,在四十多度的高溫下,幾個士兵還必須人貼著人坐著。

有些戰士在洞裡一蹲就是幾個月,直到換防下去。實話實說,讓現在的大學生呆在五星級飯店的一百平方米的豪華套房裡面三四個月,恐怕他們也無法忍受,要發狂了。

想想這些戰士的處境,是在令人欽佩!

下面是摘錄《中越戰爭秘聞》中一段描寫貓耳洞的文字:

一號洞不是洞,是巖壁上的一個三角形豁口,外面用裝土的編織代壘起來。下口能蹭進去一個瘦人深有一米多,底寬六十分分,三角形空間不足零點三立方 米。它實在太小了,除了兩個裸體小個子兵和一件短武器,就沒有一點餘地,躺不開坐不起也蹲不下,腰腿交叉,腳壓臂疊,如要換個姿式調個位置,兩個人一起動 作需十分鐘方能完成。這個洞兩至三天換一次人,哨長小趙有一次堅持過五天五夜。在一號洞不論幾天,人不能吃不能喝也不能拉。非拉不可,就拉在褲頭上,小趙 說。一號洞離越軍的洞只有四米,所以不能說話,不能出一點聲響,幾個打呼嚕的兵,在一號洞呆過之後,睡覺居然不再“奏樂”了。在這樣的洞里根本無法戰鬥, 人縮在裡邊,靠其他陣地火力掩護,不斷地朝一號洞的周圍標定射擊。時間一長槍都不準了。一號洞這樣的哨位,雖沒什麼軍事價值,但有政治意義。貓耳洞人必須 堅守之。

狹小的貓耳洞

悶熱,潮溼

解放軍士兵的口頭禪是:在貓耳洞呆一年,把一輩子的苦都吃完了。

在雲南廣西邊境的亞熱帶氣候,就算是住在通風極好的竹樓裡面,也是無法忍受的。

貓耳洞大不過幾米長寬,小不過一兩米長寬,大半處於地下,只有一個狹小的出口在外,根本不可能通風。

洞裡面溫度高,普遍超過40度,有些高達50度,正常人幾乎無法忍受,體質差的人進去幾分鐘就會昏迷。溫度高還不是最嚴重的,最慘的還是溼度過高。 洞裡面到處溼漉漉的,人無法忍受,連衣服食品很快就會黴爛,武器容易生鏽,連特質的防潮被都是潮溼的。人在裡面,和我們蒸桑拿差不多。在洞裡面根本無法穿 衣服,因為溼度過大,衣服都是潮溼的,很容易貼在身上,除了讓人非常難受以外,還極容易生皮膚病,甚至全身潰爛。

有個從大學入伍的戰士面子薄,在貓耳洞幾個月都穿著衣服,結果全身皮膚潰爛。他不下陣地,被人強行抬了下來。到醫院一脫衣服,一層皮也隨之脫掉了。貓耳洞裡面的解放軍士兵,百分之百都是全身赤裸,連內褲也不穿,因為根本穿不住,越軍也是一樣。

由於洞口小,不通風,洞裡面除了溼氣以外,各種異味都不容易散掉。一般貓耳洞裡面都有食物腐敗的餿味,人的汗酸味,糞便的臭味騷味、老鼠的腥味、煤 油的刺鼻味,還有各種黴爛味、煙味、火藥味等等。當年的老兵回憶,如果從後方突然進入這種貓耳洞,開始一週根本不想吃東西,一個勁只想吐。

貓耳洞裡面根本穿不住衣服

積水又缺水

貓耳洞地勢一般比較低,又根本沒有排水設施,一旦下雨就很容易大量積水。下雨的時候,解放軍士兵只能拼命往外掏水。但是,無論怎麼掏,也肯定掏不過來,雨後肯定會大量積水。

有些洞比較好,只有一兩分米,泡著腳而已。有的洞水一直到腰部,貓耳洞狹小,戰士無法戰立起來。士兵們只能揹著搶,跪在水裡,把電臺頂在頭上。有的洞比較極端,一直淹到洞頂,戰士只能頭頂著洞頂站著。

如果雨很快停止,水大約十幾小時就能退下去。如果連續下雨,雨水往往幾天甚至十幾天不退。洞裡面的戰士沒有命令是絕對不能離開崗位的,由於對面就是越軍,也無法出洞。

水裡不但有大量的糞便,尿水,煤油,甚至還有很多老鼠和毒蛇。人泡在水裡一段時間後,全身皮膚都發白髮胖發皺,看起來非常嚇人。

雨天會積水,沒有雨的時候洞裡又會嚴重缺水。很多前沿的貓耳洞離越軍只有幾百甚至幾十米,雙方不斷開槍開炮,還有大量的地雷,運輸極為困難。揹負補給的軍工雖敢於冒很大的危險,也很難送東西上來。

貓耳洞裡面需要糧食、水、煤油和彈藥。糧食主要是壓縮餅乾和壓縮罐頭,體積小,不佔什麼地方,一次就可 以背不少上來。煤油一桶可以用很長時間,彈藥一箱幾百發也可以用很久。只有水體積很大,很大的一袋不過20升。人每天都要喝,一袋水也喝不了幾天。解放軍後勤部門,努力讓貓耳洞人均日供水量提升到一點五升(當然這不是飲用水,還包括做飯的用水),可惜始終沒有能夠達到,大部分貓耳洞裡面都嚴重缺水。

一般來說,人每天至少要喝半升水才能保證正常的生存。每天人由於流汗,排洩要消耗一部分水分,正常的成年人一般一天至少要喝2升水才可以保持身體的健康。

而貓耳洞由於溫度極高,人出汗量遠遠超過正常人的標準,消耗水分更大。

實際上,貓耳洞裡面的戰士每天可以用水不過一天半升水,也就是說只能保證人的基本生存。在很多極端情況下,比如越軍長期開炮和多次襲擊,背送物資的軍工上不來,戰士每天只能供應0.2升水。這樣的情況往往要持續十多天之久。上甘嶺坑道的缺水現狀,又在幾十年後重演。

根據當時士兵回憶,前方士兵回到後方以後,所有人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瘋狂的喝水,有的還跳到江裡面去喝,還在江裡又遊又滾。

這是回到後方戰士最大的享受

不具備全面防禦能力造成可怕的精神負擔

和朝鮮戰爭不同,中越邊境戰爭雙方都大量使用貓耳洞。中國解放軍的貓耳洞和越軍離得很近,一般也就是幾百米。近的也就是幾十米,甚至還有幾米的。有的洞是天然巖洞,乾脆和越軍相通。雙方把通道堵死,互相也可以聽到說話。

這種情況下,解放軍的貓耳洞可以防禦越軍炮擊,卻很難抵抗越軍特工的偷襲。這些貓耳洞基本都在明處,都為越軍熟知。越軍經過和日本法國美國超過三十年的軍事戰鬥,單兵素質相當的高,老兵幾乎人人可以單獨作戰,又很擅長在這種山地叢林地形的偷襲。

解放軍缺乏夜視器材,也缺乏高效的觀測設備,大多數只能靠肉眼監視敵人的動向。

一旦越軍偷襲或者乘著夜色摸到貓耳洞的洞口,往往朝洞口射擊或者投擲手榴彈。只有一個狹小出口的貓耳洞,不具備防禦這種攻擊的能力。遭遇越軍偷襲,洞裡面的士兵往往都會有傷亡,甚至全軍覆沒。

中越戰爭中絕大部分戰鬥,就是這種數不清的小規模交火。

這要求貓耳洞裡面的士兵,無論白天黑夜都要有極高的警惕性。一旦有小的放鬆,往往就會有血的教訓。

一個戰例,一個越軍特工冒雨偷襲一個貓耳洞,解放軍兩個戰士正在忙著掏水。越軍一梭子子彈打進去,兩名士兵全部陣亡。

還有一個戰例是數名越軍乘著夜色偷襲,被貓耳洞裡面二名士兵發現。雙方激烈交火,擊斃越軍一名。由於越軍向洞頭投擲幾枚手榴彈手榴彈,裡面的戰士無 法躲避,一名班長受重傷,一名戰士陣亡。重傷的班長腹部被炸開,腸子流出,仍然繼續開槍將越軍擊退。陣亡的年輕戰士身上中了八十九塊彈片!

越軍隨時可能偷襲,一旦不能發現越軍就難逃死傷,洞內戰士們自然時刻都高度緊張。戰爭的殘酷並不在於會死,而是在於隨時可能面對死亡的威脅。

一個堅強的人可以面對一次生死危險,但再堅強的人也很難在數月時間內,時時刻刻面對死亡的威脅。

長時間又總是存在的死亡威脅,造成戰士們沉重的精神壓力。

這種壓力往往比戰爭本身更能傷害一個人!

死亡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明知道隨時都有可能死亡,但是不知道它什麼時候會降臨

綜上所述,這樣的貓耳洞覺得稱得上煉獄兩個字,他不僅僅是一個流血的煉獄,還是一個悶熱、艱苦、時刻面臨死亡的可怕地獄。

一般一個強壯的士兵在洞裡帶上三個月,體重平均會減少10斤以上,需要數月修養才能恢復。

解放軍團長王小京說:貓耳洞要是搬到北京城,北京人能在裡邊困五分鐘,就算不簡單。

另一位去過貓耳洞的團長說:在這樣的貓耳洞呆一年,就是不打仗,也應該給立功,應該給一等功。

這些都不誇張!

有趣的是,革命老前輩們卻並不這麼看。經過朝鮮戰爭的老戰士說:老山的坑道多好,比我們抗美援朝的工事闊多了。這壓縮乾糧真好吃,比我們打美國鬼子一把炒麵一把雪好多了。

朝鮮戰爭也好,中越戰爭也好,貓耳洞不過是底技術條件下減少傷亡的產物。為了保證基層士兵的生存,突出貓耳洞的防禦能力,而忽視了對士兵基本生活的需求性。

士 兵也是人,他們也有正常人的基本需求,不可能每個人都是超人。美國軍事條例規定,如果沒有正常補給,基層指揮官有權不向上級彙報就放棄陣地,不會受到軍事 處分。中國人和美國人同樣都是人,如果單單從身體條件來說,歐裔白人為主的美國人可能還要好一些。我們不能要求我們的士兵為祖國獻身的情 況下,還要接受正常人無法忍受的痛苦。畢竟他們已經願意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我們還能要求更多的嗎?

1984年4月21日的老山主峰,榮譽是用年輕的鮮血換來的

淘汰

隨著科技的發展,貓耳洞必然會被淘汰掉。

從八十年代末期開始,解放軍逐步用新式的半永久野戰工事取代傳統的貓耳洞,這些新興工事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貓耳洞的惡劣條件。

到了2000年以後,解放軍推出最新研究出來的鋼結構裝配式火炮工事,讓解放軍新式野戰工事發展到5種等級11個系列。到了今天,從東海海島到雪域高原,從南沙到黑龍江的大部分邊防哨所都配發了新型野戰工事。

這些新式野戰工事採用裝配式模塊技術,遮彈技術和快速構築技術,使得它們更加堅固, 機動性能更加靈活,不受地域、氣候干擾。

新型野戰工事在貓耳洞的經驗上,更加重視舒適度,採用了最新研製的特殊防水材料,同時添加很多士兵的生活設施。如前進指揮所的簡易野戰工事裡,不僅裝有發電機、熱水器、冰箱、空調、淋浴器,官兵還住上了舒適的床鋪。

原本搭建一個貓耳洞,至少需要幾個戰士花費幾個小時的時間。新式野戰工事則更為方便,一個戰士利用現有材料僅用十幾分鍾就可以修建完畢

這些已經夠好了,專家卻仍然不滿足。

他們正在從事便攜式微型化野戰工事,納米材料野戰工事,新概念野戰工事等的研究,不遠的將來,更為先進的野戰工事還將在解放軍服役。


薩沙


1978年越南確實有百萬大軍,而且這還不包括民兵,可以說當時的越南軍隊,在數量和裝備水平方面,強過同時期的許多國家。

所以越南也就自封了個“第三軍事強國”,認為其軍力,已然成為僅次於美蘇的存在。

膨脹的越南做起了統一印度支那、統一中南半島的美夢,先後出兵柬埔寨和老撾。

而越南這般窮國、小國,在當時可以養得起百萬大軍,得益於當時蘇聯的援助,加上當時中國也給予了越南不少援助。

也就是說越南軍隊在後勤保障上,基本依賴於他國,武器彈藥更是全部依賴於蘇聯。

越南軍隊在當時,完全就是拿著蘇聯武器戰鬥的軍隊,其本身還是落後的農業國。

這也導致越南在對外擴張中,受到了來自多國的施壓,但是越南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樣子,硬是繼續發動著侵略戰爭。

越南的一意孤行,導致了最後的中越邊境自衛反擊戰爆發,中國軍隊從三個方面閃擊越南。

一開始越南軍隊組織了相關的抵抗,但是在實力的絕對碾壓下,越軍節節敗退,不得一越共宣佈開始全民游擊戰。

這道命令充分表明,但是越南主力已經被擊潰,而其他部隊則還在柬埔寨和老撾,越南開展的游擊戰,直接將戰局變為了一場貓抓耗子的戰鬥。

此時中越雙方都大力挖掘貓耳洞,其實也就是我們熟知的防炮洞,因為雙方炮兵都比較厲害。

而到了諒山戰役期間,雙方都開始以炮戰為主,因為越南地形和環境的特殊性,加上游擊隊的存在。

所以中國軍隊採取的是炮火覆蓋,減少衝鋒。一般只會在坦克掩護下衝鋒,這種作戰模式,讓越軍十分無奈。

同樣的越軍的炮火報復也是非常猛烈,雖然越軍炮火沒有中國軍隊猛,但是越軍往往是由小股部隊帶著便捷式火箭炮,去襲擊我軍的後勤線。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我軍也挖了不少貓耳洞,用來防炮和儲存食物和水。

貓耳洞中的生活是極其艱苦的,但是就是這種悶熱潮溼的貓耳洞,極大的減少了我軍的傷亡。

到後來坦克大規模參戰之後,我軍立刻取得了決定性的壓制能力,一度打到了河內近郊。

這場戰場其實證明了很多不足,對後來我軍的建設,起到了很大的啟發作用。包括終於是擺脫了一些陳舊的戰術,開始了需求機械化協同作戰。


小司馬遷論史


特定的地點、特定的戰況、特定的對手,就產生了特殊的工具。



曾經的“世界第三”

說到越南,你會想起什麼呢?東南亞國家?社會主義國家?和我國一樣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的國家?

沒錯,這些都和越南有關係,但你知道越南曾經號稱自己是世界第三嗎?

越南的近代史,可以說是十分艱難的。19世紀中期以後,法國開始不斷的侵蝕越南,想要把越南作為自己的殖民地,作為宗主國的清朝也無法對越南進行幫助。

就這樣,越南逐步的變成了法國的殖民地。 二戰的時候,法國被德軍用閃電戰的方式給消滅掉,但越南沒有結束自己的殖民生涯,又變成日本的殖民地了。

等到二戰結束之後,越南已經開始準備獨立建國了,但是法國卻準備在這個地區實行新的統治,於是,越南就開始了9年的抗法戰爭。

好不容易趕走了法國,沒想到美國卻不請自來了。

1955年,美國撕毀了《日內瓦協議》,吳廷琰在美國的支持下建立了南越,越南再一次陷入了混亂的戰爭狀態。

越南戰爭中,美國支持南越,而蘇聯和我國支持北越,戰爭打的十分激烈。

到後來美國準備從越南撤軍的時候,在離開越南時給南越留下了超過100億美元的武器裝備,想用這些東西給南越做武器繼續抵抗北越,但南越卻並沒有像美國希望的那樣堅守住,兩年之後越南就實現了南北統一。

終於,所有的戰爭都打完了。此時的越南軍隊,已經經過了30餘年的戰爭,打仗的能力保持在了一個高水平的狀態。

加上蘇聯和我國所提供的武器以及繳獲的美軍裝備,越南的軍隊作戰水平可以說是響噹噹的厲害。

並且,蘇聯為了自己的利益,開始支持越南。在此種種的“有利條件”下,越南開始狂妄的稱自己是“世界第三”。

貓耳洞——特殊的輔助作戰工事

說起作戰工事,大家肯定會想起戰壕。在電視劇《亮劍》以及其他的戰爭片中,戰壕是一種常見的輔助作戰工事。

但是戰壕也有它不利的方面,那就是修建戰壕需要一定的時間,而且戰壕面對炮擊比較吃虧。

在解放戰爭時候,粟裕的軍隊遇到了國民軍,國軍大量使用美軍的榴彈炮,使我軍損失慘重,我軍費了好大的勁所修建的戰壕,在榴彈炮的轟炸下很快就灰飛煙滅。

針對這種情況,元帥讓戰士們挖小型的防空洞。小型防空洞修建的速度快,又能夠相對有效的防禦敵人的炮擊,等到敵人的炮擊結束後再出來和敵人拼命。


由於這種洞的形狀和貓的耳朵很像,就有了貓耳洞的稱呼,這就是貓耳洞的由來。

在中越對峙的時候,中越兩軍相隔的距離非常近。兩軍相隔不遠,是無法大規模修建防禦工事的,因為只要其中一方修建,另一方看到了就一定會全力攻擊。

而這個時候貓耳洞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貓耳洞建造相對簡單,又能夠比較有效的防禦敵人的炮擊。

加上中越邊境特殊的地形地貌,有很多天然的溶洞,建造起來方便又堅固,因此在兩軍對峙的時候越南軍隊包括中國軍隊都大量使用貓耳洞。

貓耳洞使用方便,但環境惡劣 能夠在貓耳洞堅持下來的,一定是個英雄!一位指揮員在視察在貓耳洞內的士兵後由的衷感嘆:“在這樣的環境裡待上一年,即便不打仗,也算立功,應該給他們記一等功!”

貓耳洞的條件之惡劣,可能是你難以想象的

惡劣的條件可歸結為:小、臭、溼。貓耳洞的建造方便這沒錯,但建造方便的同時註定了他的空間是狹小的。



很多的洞只能爬著進去,到了裡面也是站不起來。由於小的緣故,貓耳洞裡面空氣非常不好,而且還不通風。

本來在裡面的味道就不好,人一旦進去之後吃喝拉撒都在裡面,這樣子綜合一下……畫面太美讓我不敢想像了。

另外在這裡溼度很大,戰士在裡面長期曬不到太陽,很容易感染皮膚病,得溼疹、皮膚化膿是常態現象。

貓耳洞因其修建簡單、防炮擊功能強的特點,使得越南軍隊、包括中國軍隊都大量使用。但它惡劣的條件也使得很多士兵吃盡了苦頭,對於住過貓耳洞的士兵來說,那段記憶是讓人不堪回首的。


小小嬴政


其實越戰中不管越南軍隊使用貓耳洞,解放軍也大量使用貓耳洞,這是當時越戰的特點決定的。

貓耳洞的由來

說起貓耳洞,解放軍是發明貓耳洞的鼻祖。早在解放戰爭的初期,面對國民黨的優勢兵力,解放軍就通過挖貓耳洞作戰消滅的大量的國軍。


而讓貓耳洞威名遠揚的是在朝鮮戰場上。中國人民志願軍利用貓耳洞改造成坑道,對付美軍的飛機大炮,很大程度上減少了我軍的傷亡,縮小了美軍的優勢,可以說貓耳洞對於取得朝鮮戰爭的勝利發揮了巨大作用。

越戰雙方使用貓耳洞的原因

越戰當時主要是陸軍作戰,雙方以炮戰為主,由於雙方陣地犬牙交錯,相互距離很近,不可能構築大型工事,加上中越邊境的地形地貌中,天然有很多巖洞和溶洞,所以防禦炮擊的最好方式就是躲在貓耳洞裡。

蹲貓耳洞的艱辛

由於貓耳洞一般都很小,根本不能站立,只能坐著或蹲著。由於不通風,裡面溫度溼度都很高,穿的衣服都會黴爛,容易得皮膚病,甚至潰爛,所以戰士們基本都不穿衣服。


食品在裡面也極易腐爛,由於部隊後勤跟不上,大多時候只能吃發黴的食品或餓肚子。但最要命的是缺水,洞裡溫度太高,水也時常供應不上。所以在貓耳洞裡是對人的體能是個極大的考驗。

巨大的精神壓力

越戰中敵我雙方陣地距離很近,越軍熟悉地形,又剛經歷過幾十年的戰爭,單兵作戰能力很強,所以經常夜間發動偷襲,朝我軍洞口射擊或投手榴彈。一旦遇襲裡面的戰士就很難生還。由於這種偷襲天天存在,我軍又沒有什麼夜視設備,造成我軍的傷亡很大,而洞內的戰士們日夜都要保持高度戒備狀態,所以對在貓耳洞作戰的戰士們也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壓力。

越戰中解放軍戰士用一句話,形容了在貓耳洞作戰是多麼的不易:“在貓耳洞呆一年,把一輩子的苦都吃完了。”


花木童說史



這是貓耳洞的刨面圖,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防禦工事。據傳是當年八路軍從日軍學習到的一種防禦工事,在抗美援朝作戰中,效果非常不錯。

越軍除了貓耳洞以外,還有幾種工事,包括Y型工事,A型工事門型工事等幾種。

Y型工事,斜壕長2-4米,頂端和兩側都有射擊掩體,縱壕為掩蔽工事,長4-5米,上邊用土覆蓋。

A型隱蔽部是用竹木或者鋼筋混凝土預製件做成A型的框架,頂部鋪設數層原木或者竹子,高1.8米左右,底寬1.2米左右,可容納的人數不等,記得有別的資料介紹,A型工事通常容納的人數不多,修築時間很長,但是非常堅固。

門型掩蔽部,通常用鋼筋混凝土預製件構成門型框架,頂部鋪設數層原木,覆土1.5米以上,長度可以有3-6米,最長可以有30米。

除了這些還包括各種坑道塹壕等,防禦設施,以及地雷竹籤等障礙物等。

1978年時的越軍處於戰鬥力的鼎盛時期,一方面獲得了大量的中國蘇聯的軍事援助,同時繳獲了南越國軍的大量武器裝備,當時號稱世界第三軍事強國。而且越軍的各級指揮人員都受過中國軍校的正規訓練,在構築防禦工事時,非常注意選擇射界開闊,便於隱蔽的地點,在這些地方構築非常隱蔽的火力點。

作為一支正規軍,在構築防禦工事的時候都是會構築各種隱蔽部,對於越軍也不例外。


有痰


昨天剛剛開始看中越戰爭的書籍,包括《中越戰爭十年》,《中越戰爭秘錄》,《中越戰爭啟示錄》等等。加上之前看過的《輪戰》,非常的被震撼。我們今天和平幸福的生活,離不開前輩的犧牲。改革開放的安定環境,是前輩們用鮮血換來的。

大規模戰鬥接受之後,中越雙方在邊界上開始拉鋸戰,在老山一帶,由於多山多霧,不適合大規模用兵,所以駐守貓耳洞是保持軍事壓力是主要措施。

貓耳洞,顧名思義,就是像貓的耳朵一樣大的藏兵洞。貓的耳朵能有多大,貓耳洞很形象的說明了它之小。小到什麼程度?最小的只能容納一個士兵,而這個士兵要在裡面待上一年。大一點的貓耳洞,可以容納10個人。排洩物都放入罐頭盒,小便都是順著自制的管子。坑洞裡面一天只用一根蠟燭,而且洞體的高度一般不會超過1米,坐著都憋悶。更嚴重的是缺水,如果遇上炮火封鎖,人均用水只有150~160毫升,是正常人的十八分之一。長期缺失造成了戰士普遍都有結石,大便十幾天才來一次。由於悶熱潮溼,所有的戰士都爛襠。戰士們和老鼠,毒蛇,毒蟲住在一起,在暗無天日,百味混雜的貓耳洞裡面至少守候一年之久!

按照一位叫做梅世江的指導員的說法:

貓耳洞真不是人呆的地方,……連小貓小狗都受不了。一看那個洞,一看兄弟們那個樣,我們真心疼的流淚啊


懷疑探索者


越南全國以山地、叢林和丘陵地區位置,越南軍隊作戰喜歡結合地理結構。例如在山區作戰,越南軍隊經常利用貓耳洞和堡壘襲擊對手。在叢林作戰中,越南軍隊喜歡佈置地雷,同時埋藏大量的竹籤子。越南軍隊喜歡使用榴彈發射器和迫擊炮,利用這些武器,在丘陵等地區作戰的時候,逐步壓制對方的火力。此外,越南軍隊在正面進攻的時候,經常派遣部隊側翼穿插,圍點打援、中間開花、聲東擊西等戰術經常使用。越南軍隊還非常喜歡夜襲,在60、70年代,夜視系統還沒有根本普及。在白天行動,容易被發現行動。越南軍隊經常在夜晚對陣地發動偷襲,有的時候,甚至是團一級的大規模進攻。其實,亞洲地區好幾個國家的軍隊都擅長夜間作戰。自己在白天作戰容易吃虧,在晚上發動夜襲能夠反敗為勝。例如日本軍隊,在諾門坎軍隊中經常發動夜襲。當然隨著科技的發展,在80年代初期,一些前線部隊裝備了夜視系統,越南軍隊夜襲的效果越來越差。貓耳洞是在特殊環境下設置的一種工事。當年,雙方都佈置了大量的貓耳洞。截止1978年,越南軍隊擁有100萬兵力,下轄50多個步兵師。擁有這麼強的實力,越南軍隊為何還要使用貓耳洞呢?

首先說一下貓耳洞的由來,貓耳洞出現了抗戰時期。當時為了躲避日本軍隊的炮擊,同時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西南地區的軍隊開始挖貓耳洞,為何西南地區額軍隊擅長,這是因為經常在山區生活,瞭解山體的結,由於洞口像貓耳朵,所以被稱為貓耳洞。不得不說,我們的軍隊非常擅長土工作業,至今都有這個傳統。當年,其他國家的軍隊回憶:如果讓他們在陣地上待一個星期,什麼武器都沒有了。

由於老山地區屬於典型的亞熱帶喀斯特地貌,山體上分佈著許多大小深淺不一的溶洞,常被戰士們當作天然的掩體,很大程度上彌補了難以構築工事的不足。久而久之,有人便把小型的天然溶洞與人工挖掘的貓耳洞混為一談,不分彼此。  “貓耳洞”並不是因為它的形式,而關鍵在於它獨特的內涵。如此小小貓耳洞,卻與前線將士的生存條件,戰鬥的勝敗,乃至國威軍威、人格精神等等密切相關,牽動著前後方億萬人的心。  貓耳洞作為戍邊戰士的終日棲身之地,其狹小逼仄首當其衝,進出必低頭,站立必彎腰,即便是躺下了也要屈胳膊蜷腿,如同受刑一般,那種憋悶的滋味,不是一般人都能夠體會到的。

不要看貓耳洞不起眼,這是一個技術活。必須挑選硬度可靠的地方挖掘,如果土質太軟,被炮火一轟,裡面的官兵可能會活埋。而且洞口不能太大,否則就是活靶子。越南軍隊非常善於學習,在50年代的抗法戰爭中,由於法國軍隊的火力很猛,越南軍隊也逐漸學會了貓耳洞。越南這個國家多山地和丘陵,而且喀斯特地貌很常見。這樣的環境下,非常適合挖掘貓耳洞。大的貓耳洞可以住下10多人,小的只能住兩三人。

典型的亞熱帶氣候,溫度高,溼度大,衣物黴爛,食品變質,被褥幾可擰出水滴。戰士們只能穿背心褲衩,甚至像原始人那樣赤身裸體。尤其進入雨季後,陰雨連綿不斷,金貴的太陽難得露出笑臉,加之貓耳洞地勢低窪,入口狹窄,少得可憐的陽光也未曾照進一絲半縷,雨水倒是往裡流得歡暢。貓耳洞內積水滿地,有時水深竟然漫過膝蓋,無法蹲坐,躺下休息片刻更是奢望。戰士們只好把用過的彈藥箱壘成平臺,用來支撐極度疲乏的身體,輪流坐在上面稍作休息,權作困苦煎熬中的享受。

由於在洞內沉悶,整日汗水流淌,襠部長期被汗水侵蝕,汙垢與鹽分積累,紅色癬菌白色球菌等細菌得到繁殖,加上缺水,不刷牙、不洗臉,當然就無法洗屁股了,以致出現了“爛襠”這個如同閹割的奇怪疾病。  洞內汙濁不堪的空氣,黴菌味汗酸味,夾雜著說不出名堂的腥臭味,簡直是汙濁不堪,幾乎置人於窒息。更為可怕的是各種熱帶昆蟲的瘋狂侵襲,蠍子、蜈蚣等狼狽為奸,惡毒的蚊蠓專門襲擊虛脫髮黃的皮膚,被叮咬處眨眼間腫脹起包,遇水發炎,潰瘍腐爛,不時地流出膿液,疼痛鑽心......

1975年,越南完成了南北統一。截止1978年,越南軍隊的總兵力已經超過了100萬,擁有50多個步兵師。即便是這樣,在戰爭期間,越南軍隊也會使用貓耳洞進行阻擊。不清理這些貓耳洞,就無法繼續推進。當時,越南北部的貓耳洞很多。住在貓耳洞裡並不舒服,由於氣候悶熱潮溼,很多官兵都換上了皮膚病。當時,很多官兵都是戴著鋼盔、穿著短褲,其他衣服根本不需要。由於空間狹小,貓耳洞裡的空氣質量很差。

向當代最可愛的人敬禮 !


大風起兮偶飛揚


貓耳洞是一種很淺的洞,在崖壁上挖掘,供人員藏身和物資放置。這是野戰陣地防禦工事的一種。越南軍隊的野戰工事除了貓耳洞之外,還包括輕武器射擊掩體和輕型隨伴火炮發射陣地,各級觀察哨、觀察所,以及人員掩蔽部。

比如一個步兵連就需要構築衝鋒槍射擊掩體36至72個,火箭筒射擊掩體9到18個,各種機槍射擊掩體12到15個。


南疆烽煙正十年


熱帶地區無強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