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孩子與城市孩子最大的區別在哪裡?

風吹水庫


◇城市孩子

暴虐、叛逆,他們多多少少地都表達出了“小時候不管我,長大了憑什麼管我?”的控訴。而家長,也很統一的用“掙錢養家沒時間照顧家裡”來給自己當藉口,把“孩子鬧情緒就給錢”當做家庭教育的通用模板,省時又省力。

用錢來彌補的家長

被物質喂大的孩子,早已把親情排除在人生的必需品之外。父母的管教算什麼?只要給錢,留守我會更開心!

可相比之下,農村孩子的留守,卻什麼都沒有“貧窮”,逼著他們去理解父母;“貧窮”,讓他們連鬧脾氣的資格都沒有。

<strong>

諷刺的是,農村孩子滿是心酸的“懂事”,還成了城市家長掩飾自己失職的藉口:“孩子教育不好不怪我,你看那山裡的小孩,家長也沒時間管,卻那麼聽話!我家孩子不聽話都怪城市娛樂發達,讓孩子得了城市病送到山裡“變形”就好了!”


小熙帶你看世界


我是來自農村的孩子,老公是來自城市的孩子。沒事聊天的時候談到彼此小時候的事情,我是聊得眉飛色舞,我老公說你說的那些我都沒有經歷過,我小時候都是安靜的看書,寫字,平時會跟小夥伴一起踢踢足球,對於童年似乎沒有什麼特別的記憶。我感慨到,你是沒有童年的孩子。所以從我跟老公的生活經驗來說說農村孩子和城市孩子的區別在哪裡。

首先,農村孩子的生活條件,特別是物質條件肯定是不及城市的孩子。吃的穿的都不行。我是80後,家裡三個孩子,都是老大的衣服給老二傳,一個一個往下傳。我排行老二,穿的衣服都是姐姐穿舊的,只有過年的時候媽媽會給買一件新衣服,高興地不得了,特別的珍惜,都捨不得穿。這個習慣我現在也有。不僅如此,對待家裡東西都是格外珍惜,用的很仔細。但是老公不是這樣的,覺得東西就是用來用的,沒有必要珍惜它。用壞了再買就行。

其次就是對待生活的態度,父母都是農民,從我記事開始好像父母基本上都沒時間管我們,都是我們自己管自己,東北的農民勤勞淳樸,從來沒有特殊進行過家庭教育的我們從父母身上學會了善良,勤勞,只要自己去努力,就有希望得到。所以對生活永遠都是抱著一顆積極向上的心態。我老公當初就是因為我樂觀,積極的性格感染了他,喜歡跟我在一起。城市的孩子大多數,都是父母安排好了一切,自己很少動腦動手去做,當然了也有很多好的例子。

然後就是農村孩子的歡樂多。我小時候幾乎沒有過玩具,好像書都很少看家,我們都是爬山抓螞蚱,上樹掏鳥蛋,在河裡抓魚抓烏龜,打水漂。秋天的時候在樹林裡面躺在落葉上的打滾,冬天的時候去樹林裡跟著大人去狩獵。感覺超級開心快樂,天天的玩耍,不斷消耗能力,吃飯香,體質很好。城市的孩子雖然物質條件好,各種玩具,各種興趣班,但是孩子過得不快樂。我老公說小時候感覺一點都不開心,父母上班的時候,自己在家都不知道做些什麼,作業做完了,父母也不會來,感覺特別的寂寞。

最後就是家庭教育。農民也沒那麼多的文化水平,我爸還算是好的,當年被選上大學生但是家庭拖累沒得去,所以我爸很重視我們三個孩子的教育問題。不管家裡怎麼困難,都要堅持孩子讀書,我跟弟弟都是大學生,姐姐也是高中畢業。城市裡面的孩子可能覺得上學讀書是很自然的事情,不讀書幹嘛去啊。但是在農村很多孩子都是不讀書的,我們家左鄰右舍的孩子都輟學了,小小年紀就出門打工補貼家裡。說到底還是經濟條件有限,不得不退學選擇其早早進入社會。

說到底城市孩子和農村孩子的最大差別還是在於城裡的條件優越,孩子見多識廣,視野比較開闊,孩子有更多的選擇機會。農村孩子因為經濟資源,教育資源的不平衡,要麼讀書走出去,要麼輟學走出去。還是在於父母的家庭教育理念。儘管如此,我覺得作為一個農村出來的孩子,城市的生活固然令人嚮往,但是農村的生活記憶卻帶給我更多的歡樂。


糯米麻麻Coco


我覺得最大的區別可能就是見識長短吧。

現在農村很多的孩子都是爺爺奶奶帶著的,父母一般都出去打工了。就算是父母帶著的也平時基本不會帶孩子出去旅遊或者積極參加各種課外活動。

一般城市孩子學校或者父母都會帶著參加很多的課外活動。週末的時候,基本都會帶孩子這裡轉轉那裡轉轉,相信現在一般的小孩在六歲左右就已經把自己所在城市或者周邊城市玩的地方去了個遍了吧,更有甚者全國各城市或者國外有些地方都基本去過了。見識是不一樣的,從行為舉止和談吐上能感覺出來。

還有平時業餘的課外培訓課程也不一樣,包括幼兒園學的東西也不一樣。農村可能比較注重實實在在學知識,要求很小就能寫會讀。但城裡的孩子更多是注重全面發展,幼兒園不會教你太多硬知識,而是從長遠考慮開發智力之類的。

穿著方面也有差別,現在農村條件也都好了,沒有什麼穿不起新衣服的問題。但是就我看到的感覺,特別是女孩子,農村孩子是以穿著好看為主,款式複雜點,顏色基本比較鮮豔。城市孩子注重的是衣服材質,多半顏色都會相對來說素淨些,款式也是會比較簡單。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不喜勿噴哈~~


瑞琪曉瑪


我本人是農村出來的。我覺得最大的區別是見識。這種見識包含了你自己接觸的事物,爸媽的見識對孩子的影像,以及老師的見識對孩子的影像。

我們農村小孩接觸的是純自然,古樸的民風,沒有接觸過現代化的城市節奏,很多東西都是城市流行起來後,農村才開始有,即使農村有了,也是質量不好的那種。比如我初中考高中,老師讓買隊服,我都沒聽過,後來買了,老師告訴我這是阿森納隊,我都不知道。這就是見識,他影像一個人的自信心的。農村孩子與城市孩子站在一起,城市孩子很明顯自信很多,這種自信心很要命,在工作中,有時候起決定作用。

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爸媽,這個都知道。農村孩子的爸媽得見識一般不如城市孩子的爸媽。城市的孩子拼命報班,我以前覺得也不好,現在很理解,這種選特長的方式很有用,一旦發現孩子適合學這個,這就是特色。農村孩子往往不報班,爸媽覺得寫完作業就好了。再就是言傳身教方面,城市的爸媽一般都是知識分子,教育孩子也好一些,孩子學到的也是知識分子氣息,商人的孩子從小可能學習商業。舉個例子,還是我自己,我媽媽沒文化,我小的時候,我媽經常在我面前說鄰居這個不行,那個不行,我也這樣,上學期間話多,老說這個不行,那個不行,別人考好了,就說他僥倖。這都是刻在骨子裡的東西。雖然我後來有知識了知道人得從自身找原因,看別人的長處,但是心底處還是有那一絲要命的基因。這個真的很難改。

最後就是老師的見識,孩子不聽爸媽的話,也得聽老師的話,這是共性。與爸媽一樣,老師的見識往往對孩子造成影響。城市老師很難考,農村師資力量良莠不齊,這個也是一方面,農村老師很多都是農村的,說話也不注意。我初中的級部主任甚至對學生說,回家那塊肉,鑽個眼去鼓搗,這都什麼玩意啊。

我說的是普遍現象,不是個別,你們那個地方可能比我說的好,那恭喜,我說的是全國大部分,不代表你那一小部分。但是孩子通過學習還是能長大成才的,這需要孩子的後期培養。


煮魚論狗熊



農村的孩子,這麼多小孩擠一輛核載為七人的麵包車,

城市裡面的孩子,大多數都應該是私家車接送。

農村的孩子七八歲就會已經做飯了,

城市裡的小孩十五六歲恐怕都不會下廚吧,七八歲的時候應該還在挑食呢,

農村小孩的衣服都是哥哥穿了弟弟在穿,

城市裡的小孩經常換新衣服。

農村的小孩不會亂花錢。

城市的小孩給他一塊錢他還說是打發叫花子呢!


泥鰍怪談


農村人,不過從小被逼著學各種興趣班,童年基本是學校,興趣班,還有跟幾個同村小夥伴玩玩過家家跳繩,河裡摸螃蟹螺絲。最羨慕的是小夥伴能去山上採野果,映山紅。我沒得去😂。

城市和鄉村的孩子各有千秋吧。像我家寶寶大部分時間都在城市,享受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東西,更多的是環境,圖書館,電影院,各種兒童遊樂園,每天見到形形色色的人,約上同齡小朋友去附近景點,或者大學去郊遊。在鄉村,人流量少,玩伴也就那幾個,有些落後的鄉村,可能一個月也見不到一次陌生人,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相依為伴,他們的見識大部分源於網絡,電視這些。每年過年去婆家,兩個不同環境出來的孩子區別還是有的,留守的孩子,比較懂事,乖巧,大人說什麼,大部分時候都是順從,對待陌生人很靦腆,有些甚至會害怕。城市寶寶呢,對鄉村生活的好奇,變成了好奇寶寶,不怕生,但是對於其他大 人的管束卻非常敢於反駁。在我身邊,有些留守兒童在讀書年紀也隨父母來到城市,適應能力略有偏低。雖然他們擁有鄉村人的質樸,但有些時候的相處,會在小朋友之前形成一種隔閡。基本都會被大人理解成“歧視”


花木蘭兒


個人出自農村,現在教育城市娃,應該算是有些直接的瞭解。

如問題所述,的確,農村的物質條件越來越好,洋樓小車,比很多城市孩子的生活甚至還要優渥。周邊越來越發達,網絡普及也讓信息傳播沒有阻礙,讓大家接受的信息基本相同。教育政策上,國家政策一直努力向農村傾斜,儘量補充農村教育資源。但是,我還是看到了很大的差距。優劣不一。

1. 先說農村好的,是周邊環境更貼近自然,有更多的機會接觸自然,很多東西不用依賴書本上的描述而擁有親身體會親眼見正的機會。泉眼水清冽,野鴨草上飛,水裡青蛙游魚,天上麻雀喜鵲,遠處有山,山邊繞水,在這樣的環境中心境豁達靈活是肯定的。但是,現在手機電腦電視盛行,更多的孩子可能對身邊的環境已經失去了探究的興趣。

2. 農村好,還好在壁壘比較少。周圍的孩子以及孩子家長相互認識,溝通更好和親近。孩子可以肆無忌憚的玩耍,不用擔心人販子啦。

3.接下來要說農村的弱勢所在了。首當其衝的是留守兒童。家裡房子高了,車子貴了,可是更多的時候孩子還是由老人扶養教育。農村不太有早教的概念,老人們能做的更多是物質上的,讓孩子吃好穿好,也就算盡了心。我自己叔叔家的小孫子,六歲才上幼兒園,三歲到五歲時候,最大的愛好是朝人吐口水和打人,姥姥姥爺在旁邊呵斥幾句,不教道理不阻止,一直沒改過來。還是上了幼兒園才沒了這個毛病。

4. 農村教育資源以及其他資源的落後。農村的學校老師,其實挺好,有師德有耐心的是大主流,但是願意留在農村的,大多不會是什麼名校畢業,名師,專業過硬的老師。天資聰穎擅長學習的孩子,可以在稍加指導的情況下學會很多知識,可那些天資一般的或者擅長的是其他領域的孩子,因為老師不能引導開發,就可能耽誤了。這是教育資源。其他的資源,如競賽,演講,大型活動,校內活動等等,農村幾乎為零,讓孩子少了非常多的鍛鍊開發自己的機會。有時候看著城市孩子侃侃而談的風采,真心替農村孩子可惜。

5.家庭差異。城市生活的孩子,大多家長中總會有受過比較多教育的人,人際網絡也更加發達,孩子有機會見見世面,觀摩著各種人情往來,在以後的人際交往和社會實踐中,更能輕鬆恰當的應對。走出社會的人都會知道這個有多麼重要。曾經在中信銀行實習過,當時實習的一共招了16個,最後留在銀行的有4個。這四個裡面,一個後門,兩個家裡是公務員家庭,還有一個經商。都是城市孩子。雖然是一個小概率事件,但是當時實習期間,我和另外兩個農村的孩子,在很多時候都出現過尷尬應對,儘管我們都是提前半小時甚至一小時上班,晚下班,勤跑腿,對人謙和。銀行要的我們不能給。

總結來說,個人覺得,如果父母能夠做到寓教於樂,言傳身教,那麼孩子7歲以前在農村生活能夠塑造更健康的身體和更靈活清明的心。7歲以後城市的教育資源更能給孩子機會和發展空間。


星辰咫尺


我是80後的農村孩子,小時候的記憶現在回憶都是樂趣。那時家長們不會催促我們學習,我們就是一群散養的孩子,那時也沒有那麼多的教育方法,但我們能從父母身上學到勤勞,善良。那時我們沒有那麼多的玩具,但我們會自己找東西玩,用泥巴做各種各樣的動物,還有城堡。(現在的橡皮泥可能就是我們玩的泥巴)那種鍛鍊也形成了我們的意志力,即使有困難也不會退縮。

那時候的城裡孩子,基本都是父母有工資。他們的玩具可能我們都沒見過,他們是溫室的花朵,但我們的勤勞,他們卻缺少。一般他們遇到很累的工作基本就不會盡力再去幹。但他們也有他們的優點,就是在待人接物上,他們顯得更加的有禮貌。

不管是那裡的孩子,都有他獨特的個性。都有他值得對方學習的地方!



小布點mami


“農村孩子和城市孩子最大的區別在哪?”現在農村條件也比以前好多了,孩子也是當寶貝一樣地疼著、養著,但是孩子和城市孩子差別還是很大,原因是什麼?

確實如你所說,現在農村的經濟發展條件,各方面都比過去要好很多,農村娃也不像過去,都是在田地裡摸爬滾打長大,現在都是放在手心裡疼著,有條件的,也都會自己帶在身邊,在城市裡長大,在農村讓爺爺奶奶帶大的,當然也有;但是,和城市孩子依舊有所差別,主要的區別可能還是在於一個自身素質的表現,亦或是外在形象的不同,這其實很正常,農村發展得再好、再快,和城市還是有差距,這是一樣的潛移默化的道理,但是,農村孩子應該還是沒有城市裡的孩子那麼嬌慣,應該還是更能夠自力更生一些,更加獨立一些,這是農村孩子的優質特性;

關於上述內容,有任何觀點,歡迎評論區暢所欲言!


愛農幫


城市孩子和農村孩子還是有差別的。

生活條件和生活水平是有一定的差距的。這就促使了農村的孩子更容易吃苦耐勞,勤奮、勤儉節約。

城市生活的孩子,相對來說比較輕鬆,生活條件更優越。

環境方面,農村的孩子接觸的純自然的,純天然的東西比較多。

而城市的孩子接觸的,電子化的信息化的,社會化的比較多。

但由於隨著現在網絡化的進程,教育的網絡化,全民整體素質的提高。這些差距也在越來越小。城市的和農村的應該互相融合,取長補短,共同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