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讀名家名篇,不看網絡文學小說好不好?

YERO




如果只讀名家名篇,不去看網絡文學小說是絕對不好的。

只讀名家名篇的人,不是一個真正的讀書人,只是一個對名人,名利的狂熱崇拜者和追求者而已!

名家名篇畢竟有它的侷限限,一個喜歡讀書的人,是不會去專揀名家名篇讀的,讀書除了吸收知識,主要是為了心靈的慰籍,同時也是在尋找有趣的靈魂……只要是有趣味性,有知識性,有見解的,應該大家都喜歡……

讀書跟吃飯一樣,既要營養,還要味道,五穀雜糧,雞,鴨,魚,肉,飛禽走獸,蘿蔔白菜,凡是有味道的,有營養的,沒有毒的都要嘗...偏食就得不到均衡營養,就是這個理!

我們學會放開自已的思維、重新去認知——

要知道不是開放性思維的人,即算愛看書,也沒法放鬆自已,在狹窄的空間裡潔身自好,是用無知去理解事物,是用情緒去認知問題,網絡文化海量的資訊和海量文學創造,有著名人名篇不可企及的資源儲備,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能接地氣地展現群眾文化的智慧和無窮魅力。

所謂名家名篇只是在藝術加工,寫作手法以及知名度上佔有優勢,由於其時勢性,思想的侷限性,以及時政背景,很多內容都是老生常談,比較陳舊,沒新鮮感,由於太多的顧及時代人文環境,行文比較酸楚壓抑,致使人性理論模糊固化,如果長期偏好名人名篇,而不去涉獵更多有趣的網絡文學讀物,思維會慢慢僵化,會與現代文明格格不入

要做到營養均衡,就必須放眼天下...去獲取更多人的智慧。

只讀名家名篇,你哪裡是讀書?應該是在附庸風雅吧!

每個人都有腦子,每個人都有認知能力,都可以去偽存真,誰也別想蒙誰,再差勁的文章也有它想表達的中心思想,除了看看名家名篇,時常讀讀網絡文學小說也是不錯的選擇。只有讀者才是滋養網絡文學作品的雨露!

——只讀名家名篇,不去看網絡文學小說,是不好的習慣……趕緊改掉這壞毛病,別裝逼了……!


書中煙火


如果金庸古龍寫作的年代有網絡,他們的作品肯定是網絡小說。

網絡小說最顯著的兩大特徵就是:通俗和連載。金庸等武俠小說作家,當年就是用最為便利快捷的期刊和報紙,對自己的作品連載發表。連載的好處就是,可以一邊寫,一邊聽到讀者的反應,對後續創作進行適當調整。

事實證明,當年的連載小說,很多成了名家名篇。可以說,當年在紙質媒體上的連載小說,和今天的網絡小說本質上是一回事,只是媒體的形式發生了改變。

再說說創作完成以後才結集出版的名家名篇。這些作品因為作家嘔心瀝血、數易其稿的創作,本身具有一定的深度才能出版。

但是隻讀這個名家名篇,無論從文學研究、或者純粹的讀者閱讀,都不能瞭解文學世界的豐富。對讀者來說,錯過了精彩的連載通俗小說,本身就是一種遺憾。


辣子江湖


一個是正兒八經的中餐,食材真材實料,健康,有營養,蒸煮炒燉煎溜等,色香味地道自然,好比我們需要的一日三餐,只要願意,能吃到老死。一個是味道不錯,賣相也湊合,但不能長期當飯吃的垃圾食品,好一點的,好比街頭麻辣燙大排檔燒烤,差一些的,好比價值幾塊錢的辣條、方便麵。吃倒是都能吃,就看是更傾向於哪種生活方式了。垃圾食品有垃圾食品的好處,也必然地應該存在,比如解決一時的不備之需,比如單純的想換換口味,比如為了接接地氣和朋友們一起快樂地擼串,都是能夠豐富愉悅生活的。但大張旗鼓地鼓動別人必須吃垃圾食品,甚至宣揚美化垃圾食品,就太那個了。。。。

並不是所有通過網絡發佈和傳播的小說都叫網絡小說。

網絡小說應該有兩個概念,一個是通過網絡發佈並傳播的有較高質量和尊嚴的文學小說(或通俗小說)。它們在問世和傳播的形式上叫網絡小說,但在內容質量和思想深度上根本不“網絡”。

一個是現今互聯網上大家都懂的多如牛毛的毫無文學美感(不僅僅指文筆,更不是指華麗的詞藻)、毫無小說尊嚴的垃圾小說。這樣的小說有的是被迫存在,作者想靠它獲利獲名,為了不斷更,只好犧牲質量換取更新數量,為了留住欣賞水平低下(或者是隻想看看垃圾小說打發時間解解乏)的讀者,只好越寫越弱智越寫越流水賬;有的則是主動存在,明明寫作實力和人生閱歷不夠豐富,但作者們偏偏不能靜下心沉澱,更不能靜下心搞創作,一次校對都不願意做到,最基本的“的地得”都不能堅持用對地方。

更不提網絡小說十人九抄了。


破曉185936108



我來說說吧。

我是一名資深小說愛好狂魔,只要是小說都喜歡,基本什麼小說都看(斗羅大陸那種的個人比較拒絕)。從網絡言情到世界名著,從偵探推理到宮鬥武俠。哈利波特 紅樓夢 基督山伯爵 南渡北歸 甄嬛傳 如懿傳 東宮,東野圭吾金庸張愛玲錢鍾書三毛柴靜。。。

我喜歡讀故事,啥故事都行。

孩子,只要是好書,看就完了,不要想那麼多。

問題描述裡說的那些作家的作品,我並沒有全看過,但也多少讀過一些。簡單來講,經得住時間考驗的文學作品,的確很優秀,幾乎每一本都是精品。

最近在重讀《紅樓夢》,也在配套讀《蔣勳說紅樓夢》。《紅樓夢》無論從語言表達到情節設定,各個方面都令人拍案叫絕。蔣勳的解說寫得也很好。

但是不可否認,網絡文學、青春文學裡真的還是有不少文筆好立意佳思想深刻的書的。

舉個栗子哈。這本書不知道題主看過沒。

豆瓣讀書榜排名53,評分8.4,我就不用再解釋這本奇書有多好了。這本書是作者嘔心瀝血多年的力作,思想深刻文筆絕佳。2017年同名電影上映。重要的是,這本書最初也是網絡連載的啊!它曾經也是網絡文學大軍之一啊。

我不知道題主為什麼會厭惡網絡文學青春文學,可能是題主不喜歡言情,瑪麗蘇大女主或者是一些吊炸天的神操作,比如什麼牛逼轟轟的霸道總裁。。。這些的確。。。我也不喜歡。但是如果你認為網絡文學青春文學都是這些的話,那就真錯了。如果不喜歡言情宮鬥霸總,也有很多其他方面的書可以選擇的,精品真不少。

比如這本曾經也是網絡文學。

大浪淘沙,真正的好書最後一定會脫穎而出的。不一定就拍成電影電視劇,但至少也能出版出名大賣。

然而這裡涉及到一個重要問題。名家作品幾乎本本都是精品,但網絡文學青春文學裡只有少量是精品,大多真的比較垃圾。

如果你有心想讓自己在文學方面有一些造詣的話,還是涉獵範圍越廣越好,網絡文學青春文學之類還是要讀一些,畢竟現在網絡文學青春文學真的不可小覷。為了避免網絡文學青春文學裡的“垃圾”,建議題主還是從那些名氣比較大風評比較好的書下手。

個人比較喜歡八月長安的書。。。

但如果讀書只是你的一個愛好而已,那還是你喜歡讀啥就讀啥吧,只要是好書就行。


易小學


不好,那隻會故步自封,將自己的思想封鎖在某一狹窄的區域。

傳統經典文學已經得到世界性的認可,自然是精華大於糟粕。但是那都是幾十年前,甚至幾百年前的東西,只看經典,就會和時代脫軌。

網絡文學糟粕多於精華,但是卻能反應當下很多流行的思想,人事,文化等等。強如錢鍾書先生,在年輕的時候也看過各種小人書。

個人認為,最好的讀書方法,就是博覽群書。經典要看,當下的流行文學,網絡文學,也要看。

另,當年金庸古龍的小說在報紙上連載的時候,也褒貶不一,甚至不少所謂的傳統文學作者,對其不屑一顧,但是如今二老的影響力,已不比傳統文學小。

其實,所謂經典,都是由流行演變而來的,當流行文化沉澱下來,被歲月磨洗和篩選,能留下來的,自然就會成為經典。

當然,你也不能不知取捨,什麼亂七八糟的書都看,看網絡文學,也要看有代表性的。

比如說,在頭條上看頭條自己平臺做的網絡小說,就應該看《西遊天殤》《留守時期的情殤》《走偏門》這樣的小說,因為這些都是頭條原創小說平臺的代表作。

最後自我介紹一下,我是臭不要臉的歐陽小劍,《走偏門》是我寫的,現在在頭條原創小說大神榜第三位,歡迎大家關注一波🌚🌚



歐陽小劍的創作小屋


一提到網絡小說,很多人就會聯想到低俗、不正規等等負面的詞彙。但我們提一下網絡小說的另一個名字,通俗小說,我相信就不會有很多人去反感了。因為受人喜愛的通俗小說太多了,比如金庸的武俠,比如瓊瑤的言情,比如張恨水、張愛玲等等,有一批優秀的作家作品至今還在被我們追捧,這些作品低俗嗎?答案很明顯。

網絡只是傳播的媒介,為了和純文學分開,時下的通俗小說又叫做網絡小說。在沒有網絡的時候,這些小說是連載在報刊、雜誌上的,網絡的出現是媒介的進步,改變的是通俗小說傳播的方式,並不能提高或者損害小說的質量。

其實我們有必要去了解一下小說的用途,就知道所謂的名家名篇和一些人眼裡的名著差別很大。

中國古代不太看得起小說,不止是像《閱微草堂筆記》這種文言小說還是《七俠五義》這種白話小說,通通歸為“飲牛賣漿者道聽途說”,最主要的目的還是充作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我們如今推崇的四大名著,也屬此類,經過篩選,今天也屬於名家名作了。

西方小說的價值蘊含比中國小說還要不如,它們更多地是寫給貴婦人消遣的東西,色情、愛情成分比較濃郁。也有很多優秀的作品流傳下來,被評論家一分析,就變成了名家名作,其實本質上還是通俗小說。

有沒有不是通俗小說的成名作品?有的,比如魯迅的小說,郁達夫的小說,冰心的小說等等,他們在寫作之初就抱有很強的目的性,有點主題先行的意味,我們稱這種小說為純文學,和通俗小說分隔開。

網絡文學之所以被人誤解,是因為缺少了一份沉澱。流傳下來的經典作品也和現在的網絡小說一樣,在它們誕生的時代伴隨著大量的劣質品,經過慢慢地篩選,金子開始發光了。如今網絡小說因為創作門檻比較低,作者水平參差不齊,作品優劣並存,還沒有經過時間的選擇和沉澱,所以給人劣多良少的感觀。

我們要知道,今日的名家名作是昔日的流行作品,未來的名家名篇未必就不會在網絡文學中誕生。


待曉兒


只看名家名篇,不看網絡小說好不好?

從辯證關係來看這個問題本身就不嚴謹,任何東西都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鑑於此我還是贊同不能顧此失彼,要彼此兼顧,只不過是需要側重而已。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從如下幾點給予一些建議希望能夠幫助有需要的人。

第一點,對於我們有幾千年傳統文化的中國來說名家名篇很多,保存完整的也非常多,可借鑑和吸收的也不少,但是問題是我們活在當下社會,需要與時俱進所以有些東西要進行斧正或者改變才符合國情,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有很大一部分名家名篇需要改變。(這是從實踐方面來說的)。

第二點,再來說說當下社會中的網絡小說,現在能執筆寫小說的人很多,內容很豐富,形式很多,絕大部分還是符合當下社會的價值觀的,有引導社會正能量的作用,也有不得替代的價值。但是也有一部分小說比較低俗,三觀不正,不符合當下社會的價值取向,但是還是在正常的傳遞,沒有受到約束和打擊,對意志薄弱的人是有毒害作用的(尤其是青少年),從這個角度來看還是需要社會法律和監管部門雙管齊下才會讓其步入正軌。所以說還是少看為妙。

第三點,因為我們傳統文化非常的多,精華很多,能夠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曾淘汰就說明它有存在的價值基礎。還是需要多學習,然後融會貫通,選取符合自己身份的名家名篇來提高自己。

第四點,網絡小說,對於豐富自己的閱歷,提高自己辯證的看待問題還是很有好處的,也要適當的閱讀,賞析。從中學到自己需要的養分,把它的情節。詞藻記在腦海,在可用的時候分享給別人會讓別人成長。

第五點,那麼如何才能讓它們可以兼容,並對社會有用,對自己有好處呢?這裡就需要去其糟泊,去偽存真了,否則說什麼都沒有多大用處。

劉若奇

2019年3月11日


今生白素貞


人的行為都是有原因的,名著裡營養豐富,多看自然有好處,可以增加知識,提高眼界,開闊視野。你看多了,也躍躍欲試,也想弄出一個名著來,有這想法,一點也不奇怪。於是乎,你就開始研究名著是怎麼寫的,人家為什麼寫那麼好,能把人感動的涕淚橫流,三日不知肉滋味。甚至冷落了媳婦,把名著抱著睡,恨不得把名著放在炒菜鍋裡,炒熟了,吃肚子裡去。為寫名著走火入魔的人有的是。我有體會,是因為我差一點就成了名著的犧牲品。吃東西人都愛吃好東西,網絡文學相對營養就差點,有些神乎其神的,玄了吧唧的東西,網絡文學儘管良莠不齊,還是有個把精品偶然露崢嶸。營養豐富的要吃,營養低的也可以吃,避免肥胖症,兩種食物不可偏廢。現在網絡這麼發達,紙媒日漸衰落,說不定有一天,網絡文學從質量上幹過紙質的名著。也未可知。名都是從無到有的,我的這篇小文,若是有一天成了名著,那就是網絡文學成名著的開山鼻祖。


呼籲法律


對於看名著還是看網絡小說好,實在難以有統一答案。竊以為,好不好要看人,要看自己的需求,要看你愛吃哪口。看人,就是末成年人或分析洞察力不高的人,近量不要看網絡小說,因為網絡小說,總體格調不高,有的甚至有毒。不要小看小說的作用,更不要低估小說對未成年人的影響,有些年輕人犯罪,就是因為看了不良的網絡小說。這絕不是危言聳聽!至於成年人來說,只要具備一定分析判斷能力,名著也好網絡小說也罷,倒是都可以看看,沒什麼不好。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私下最愛看小人書;而著名大師畢加索,平時愛看色情畫報。所以,要因人而宜。看需求,就是看你通過看小說想獲得什麼。陽春白雪有春風大雅,下里巴人有鄉野風俗,營養不同,感受各異,看你想要什麼了。這便是個多彩的世界!家中閒坐,小說可親。你只要能讀得進去,收穫總還是有的。


不怎麼愛說話的人


只聽莫扎特,貝多芬,不聽周杰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