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的藏書你看了多少?

標準怒火


年輕時如狼似虎,如飢似渴,帶一本好書上床,抵死纏綿,常常讀個通宵。那時是一個窮大學生,每買一本書,都是精挑細選,所以買到手的書基本上全通讀一遍。後來,書越買越多,對書的佔有慾望越來越強。以致家中每個房間都有大量的未讀的好書。即使不讀,用溫和安靜的眼光,逐一掃描書脊,也是一種滿足。有一句話說的好,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

有一次,在我們書店與老闆馬一談書,我說,每次來買三五本,可是回去之後就束之高閣。買的多,看的少。老馬開玩笑地說:假如你們買的書每一本都讀了,書店也要倒閉了。

最近幾年,集中在618、1111在網上書店買書。惦記已久的全集、心儀的植物類的、歷史類的書籍,在促銷時下單,每次到手,都有一種滿足感。

想想最近幾年買的成套的書有《老舍全集》《馮至全集》《顧頡剛日記》《陳寅恪集》《植物名實圖考》《哈佛中國史》《唐人軼事彙編》《宋人軼事彙編》等。

對於酷愛書籍的書蠹而言,以半價買到大量好書,真是巨大的精神享受。有時,在書燈下,開卷閱讀,讀到會意之處,拍案叫絕!

不過,這些書沒有一套通讀。有時寫作,查找到某一本,就派上用場了,比去圖書館借閱方便多了。

當然書多了,也有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沒地方存放。一個家庭中有四千冊藏書,就是一個很大的規模了。一個二十平米的房間,四壁都是頂天立地的書架,未必全放上。如果有一萬本藏書,就得有專門的房子存放。如今書價貴,房子更貴啊。據說,有一位上海的教授,為了存放他的藏書,在郊區買了一套房子,十幾年過去了,房子已是天價。真是賺大了。

我的朋友不乏藏書兩三萬的大咖。比如青島的薛原,宋文京,北京的韋力(古籍收藏第一人),深圳的梁由之等。

去年我在長沙樂之書店籤售拙著《百年風雅》,很榮幸請到長沙的藏書家彭國樑先生當嘉賓。次日,去彭大鬍子家看書,他的藏書驚人,藏書樓叫近樓,光藏書的房子就一個單元五套房。一個人精力有限,書海無涯,只能取一瓢飲。

至今我都寫日記,買書記錄在冊。買的書,讀與不讀,大致為三七開。那七成中的一本或者幾本,說不定哪天就打開讀了,就像被皇帝寵幸。而大量的未讀之書就像後宮佳麗三千,冷遇,是她們共同的命運了!

圖為長沙彭國樑先生的藏書樓。











劉宜慶講八卦


為了答這個題,我去數了數,大慨八百本左右,去年整理時扔了幾百本,今年上半年也扔了二百多本,當時認為剩下的是精品,怎麼也要保存著,現在我粗略地看了一遍書名後,覺得還需整理出一部分扔掉,我準備答好這題就去整理,沒什麼捨得捨不得的,有些書本身就是垃圾。


這些書的來源有兩個,一部分是我買來的,閒時總喜歡逛書店,逛書店時總是捎帶著買幾本,就是在自己最困難的時候,這種習慣都未成改變,還有就是看到路邊的降價書,總喜歡去湊個熱鬧,然而買來後發現許多都是盜版的,盜版不盜版對我來說沒什麼關係,問題是裡面錯別字很多,看起來很彆扭,這種書我也逐步清理出門戶了。還有一部分算是同事贈送的吧,同事知道我喜歡書,每當搬家清理書時就想到我,這樣我也收攏了一些。

以前我對書還是非常珍惜的,借了我的錢,從不好意思討要,如果借了我的書,一定會去要還,現在想來真是傻之又傻,我又不是收藏家,只要有錢什麼書買不到?。

其實說句實話,真正看過的書沒多少,有的書也只是翻看了幾頁,好多書翻都沒翻過,就是剩下的這八百本書,也只看過十幾本,總想著有時間了,好好地讀讀書,可是什麼時候算是有時間呢?難到現在不算是有時間嗎?


聽老人說,年紀大了書也讀不動了,以前聽了只當是笑話,難道讀書還要憑力氣?現在讀起書來還真有這感覺,看樣子還得抓緊,能多讀一本是一本,就寫到這裡,我去整理書了,不準備讀的統統扔了,大家說好不好?請留言。


雪上長留馬行處


我只看我自己買的書。家裡藏書大約5000本。一直都在閱讀,也一直在購買,每一天都是如此,基本沒有間斷過。問我讀了多少本書,還真沒有統計過,也沒有估算過。因為讀書的種類不同,所以讀書的速度,進度也不同,如讀一本小說,估計一週內就讀完了,如果碰到不喜歡的讀兩天,百八十頁也就扔一邊了,這算一本嗎?如果是古典書籍,尤其是經史子集類的就要很長時間了,一個月有可能讀一本,甚至兩個月讀一本都有可能。早年讀小說,散文雜文,很快,跟吃麵條差不多。近些年來習慣讀傳統古典文學和典籍,由於自己喜歡字詞句去摳,所以速度明顯慢下來了。我認為讀書不應該關注速度,讀出心得,讀出樂趣,讀出精彩才是讀書的目的。



園外侍郎


家有藏書我不貧,你有金山我不羨。

我的藏書最多時5000多冊,由於數次搬家,多次“精簡”,或送朋友,或捐給圖書館,現在仍然有3000多冊。

其實,書的本質並不是用來藏的,而是用來讀的。記得小時候,由於家裡人口多,收入少,哪裡有閒錢買書啊!回來,我工作了,有了工資,收入也越來越多,買書成為開支中雷打不動的項目,於是書架上總有新成員加入。回想起來,在沒錢買書時,我看的書更多一些。那時大部分書都是向小夥伴借的,到時間就要還,所以很珍惜讀書的機會,絕不會浪費時間。讀過的書印象較深的,包括歐陽山的《小城春秋》,梁斌的《紅旗譜》,周立波的《暴風驟雨》,杜鵬程的《保衛延安》,巴爾扎克的《高老頭》,高爾基的《人世間》等等。現在有錢買書了,買到家裡,往往沒有緊迫感,想著反正有的是時間讀,放到書架上了事。也許,哪天用了才急忙找出來“補課“。古人有云:書非借不能讀也。真是有感而發的經驗之談啊!所以,我奉勸年輕的朋友,如果愛讀書,不妨勤跑圖書館,不一定把書買回家裡。如果你還想寫作寫論文,那就買些相關的工具書放在書架上,以備不時之需。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手機用戶作家沙金成


家有藏書,塵世才詩意,才安心,才溫暖!


我家藏書不多,以前經常搬家,每次搬家都是書,又重又難搬,累得要死!實在於心不忍扔掉一些,但總是沒有辦法,忍痛割愛!後悔想哭,搞來搞去只留下一些最為珍愛的好書!

就這樣,現在大約也就一千五百冊,當初最享受就是一堆一堆的書淘回家的感覺!經常窩進舊書店裡一窩就一整天!每發現一本好書就興奮的不得了,經常買到連回家坐公交的錢都沒有!

但說實話每次買書,都是想著把心愛的書買回去,然後在家裡安心的愜意的泡上一壺茶,放上一點音樂,燃個香,就享受看書了!

可實際上,的確會偶爾這樣安心的裝逼一下,也會用心看幾本,可是沒過幾天大部分書就自然被塵封了!偶爾翻開也就是看上幾頁或者讀小段!

可是某一天要是又遇到好書,肯定又如飢似渴的想著收藏了,總覺得家有藏書人才心安,總感覺住在好書滿架蘭草花香的屋子裡才會寧靜,才會得到冥冥之中的知識的溫養!

家中藏書自然匯成一種意境,一種溫暖,一種平凡世界中的淨土,一種萬丈紅塵中的靈性,這就是家中藏書的意義,可以再某種意義上超越實用價值,成為讀書人的宗教和道場!


李藝泓


舊書攤,噹噹蔚藍孔夫子中國圖書網買了2000多本。斗室之中,也顯得蔚為大觀了。

後來搬家,含淚扔掉大部,還剩400本。

書雖多,看的並不多。一年也就三五本。

對紙質書的偏好,也說明對電子書排斥,是我一貫態度。

今年給媳婦買了個kindle,不會用。我拿來下載書,順手看起來。發現效率特別高。兩個月,已經粗讀40多本。

而且公交車一個小時功夫,就能看不少。(一本書,多的十幾個小時,少的三五個小時)

徹底改變了我對電子書的看法。。。


挖塘養魚


自己的藏書都是一本一本買來的,所以都會讀完。青少年時代經濟條件不好,但是看到心儀的圖書,肯定想方設法買回來。

一書在手,總是想一口氣讀完,不讀完,就覺得牽腸掛肚、意猶未盡。剛參加工作時候,每月工資是三百六十塊,開餉那天,就會到書店貢獻一百塊,買回十本八本小說,然後一個月緊衣縮食的過下去。

結婚以後,妻子開了家書店,剛開業的時候,只在圖書城批發了一些科教類的圖書,小說類的,都是用我這些年攢下來的那些書,兩米高的四層書架佔據了兩面牆壁,滿滿的都是我的書。

後來妻子幹別的工作了,我那些書讓她的一個親戚借去開書店了,那些書,從此有去無回。

這些年,因為可以網上看書,便不像以前那樣愛書如命了,不過,偶爾還是會從網上買幾本小說,沒事的時候,翻看幾頁。我總是覺得,實體書給人的感覺,是電子書不能比擬的,烹一壺清茶,煮一杯淡酒,捧一本好書,慢慢閱讀,是多麼安靜愉悅快樂的事情啊!

拍張照片,是今天快遞送到的書,這本書和電視劇,其實已經看了好多遍,看到出來新版,仍忍不住想買來。一直覺得,一本書,看過了和擁有著,完全不是一個感覺,擁有著的那種心滿意足,是實實在在的快樂。



如今是老方


我們家七十年代的時候,主要存放的是紅旗雜誌之類文革時期的書 ,有幾箱子。

再𠕇就是怎麼寫對聯,看風水看麻衣相的書。收藏的書也不怎麼看,那時候主要還是看小說,大都是借來的,讀書是有時間限制的,我剛開始讀小說,書都是哥哥看完之後我再看,再厚的書也要在兩天內看完,經常看到晚上一兩點。那時候的書內容如林海雪原,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革命書籍,到我自己買書看的時候,武俠小說成了熱門。金慵的古龍的那是每本必讀,

由於搬了幾次家,大多數書已經遺失了,剩下的書除了四大名著春秋風雲,和一些名人傳記㚈,主要以一工具書為主,如象棋、中醫、飲食類書法類。這些書都是經常翻閱的書籍。總共也就百十來本。


用戶3155226785699


我的藏書大概兩千,能整本看完的大概五十本這樣,閒時翻看了一部分的大約三百,其餘的藏書只知道書名卻沒看過,它們只是靜靜地陪我讀書。

雖然如此,每一本書背後摺疊的都是買書的故事。看到一本書,總能記得在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買的,甚至,記得起書店老闆的模樣。順帶著,回憶起那求知若渴的年輕時代。

架上的很多書,縣一級圖書館是沒有的,特別是一些學術性質的原著,這在當時熱衷寫論文的時候是很好的資料庫,也正是這間資料庫,養成了我讀書寫作的習慣,真得謝謝它們!

現如今,網上查資料非常方便,除了案頭幾本必看的書之外,架上絕大多數的書估計不會再看了。但要幾塊錢賣了又不捨得,還是留著它們,權充記憶的觸點吧。

祝您愉快!


幽幽南山客


買書不一定要看。"但解購書哪計讀",買的高興也是人生一味,摩挲有手感,吸嗅有紙香,就算不看,佔有把玩也是好的。書的妙用更有層次感,內容之外更多一種物慾和形式上的滿足。再者,買的越多氛圍越濃,可以營造一種優裕的讀書環境,這種唯我獨有的私密感是圖書館,書店沒有的。

書非買不能讀。蹭借偷抄事屬無奈,或沒錢買,或買不到,但凡有點條件,誰願體會那種慮人逼取惴惴不安的滋味。和宋濂"手自筆錄,計日以還。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的困窘比起來,我更喜歡袁枚“俸去書來,落落大滿,素蟫灰絲,時蒙卷軸”的自在,還有什麼能比藏著不用更讓人放心呢。可是袁枚後來開始裝了,被當年的自己所感動,說什麼書非借不能讀,就像錦衣玉食後懷念粗茶淡飯,愣說粗糧好,誤導了大家。

書看不完的慰籍。徘徊斗室觀摩書牆,仿若三千佳麗沐罷焚香任君臨幸,發現自己和歷代帝王太多相似。一,看哪一本,和睡哪一個,是同樣的焦慮和糾結。二,業有的已足夠享用,可在宮牆和私藏之外,還有更多的好妞和好書,以有限之心力意想無盡之妙藏,恨吾生有崖而長嘆息。三,一冊在手如佳人侍寢,往往猴急不得要領,慣常直奔主題,缺乏互動走心的曼妙過程,執念於下一個或下一本的數量追求和新奇臆想,錯失當下美好,平添幾度空虛。選擇多是件好事,可許多時候,卻因為想著那些更多的得不到的而降低了本有的幸福感。還是算了吧,看多少沒關係,反正一萬年也不夠看,得多少不要緊,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世間冊籍何止億兆,有緣一面,投入會意,就不枉這一段相遇。

如圖,二千本左右,看過多少誰記得,最欣慰的是,有多少故事和思想在此匯聚,而每一個我都可以信手拈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