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孩子成為獨立的人,父母應該如何引導?

MiSS文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是對孩子終身發展的奠基石,家長應根據孩子的年齡段,著手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1 學會放手

放手讓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孩子的獨立是在實踐中逐步培養的。2歲開始,孩子的身體發育逐漸走向成熟,心裡能力開始逐步提高,孩子可以在家長的幫助下,逐漸學會自己吃飯、穿衣、自己睡覺,收拾玩具等,家長要幫助孩子開始培養良好習慣,逐漸樹立獨立意識。

儘管孩子做的不那麼像樣,但在學習做事的過程中,鍛鍊了孩子的動手能力,獲得了獨立做事的快樂。在孩子付出努力後,家長應該給予肯定,增加孩子的自信,讓孩子知道“我可以”“我行”。幫助他們養成獨立行為。

2 獨立思考

要幫助和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孩子天生好奇,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面對他們的問題,家長要適當引導他們主動去思考,去判斷,去尋求答案。比如我們在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可以提出一些問題,引導孩子參與進來。也可以在孩子提出問題的時候,不馬上回答他,讓他自己去試一試,這些方法都有助於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3 自己做決定

孩子所有的大小決定一般都是由大人來定的,作為家長,更多的是要求孩子“聽話”“順從”,忽略了聽取孩子的意見,不給孩子參與的機會。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多蹲下來引導孩子說出他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想法,從小培養孩子的自我抉擇能力,對於孩子的獨立性培養是很有好處的。

4 勇於克服困難

在培養孩子獨立性時,引導孩子在生活中去學著嘗試自己做事,必定會面對各種各樣的問題,這種時刻,家長需要鼓勵孩子,而不是去大包大攬,面對孩子的哭鬧,就心軟妥協。當孩子付出努力獲得成功時,哪怕是很微小的一點進步,也能夠帶給孩子大大的喜悅和動力。

孩子在未來社會發展中,要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生活,而這些學習,都離不開獨立性。他們將來要面臨各種困難和風險,需要應付各種挑戰,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創造未來的生活。

未來是屬於孩子的,孩子的路要靠他自己去走。孩子的生活也不是父母能夠代替的,深愛你的孩子,請放手讓他學著走自己的路吧!


程小Yao


世界上的很多愛以相聚為目的,而父母的愛卻以分離為目的,我們花時間花精力陪伴孩子,教育孩子,就是希望我們的愛能給他們力量,成為他們的盔甲,讓他們更好的離開我們,成為他自己,去到屬於他的世界,過好自己的生活,獨當一面。


所以我們要培養的不是一個事事聽話的孩子,而是能夠獨立自主的孩子。我們要做的不是處處庇護,越俎代庖,替它們想好所有的事,替它們去做那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而是放開手,相信他們,給予適當的指導,他們自己去嘗試,去做,去體驗,在失敗和挫折中學習成長,在成功的喜悅中建立自信。


我兒子三歲上幼兒園開始,我們就開始培養他獨立自主。從生活小事開始,自己刷牙洗臉吃飯再到自己穿衣,收拾房間,出門旅行自己收拾行李自己負責拿。剛開始是做的不好,肯定沒我們替他做做的好。擠牙膏有時多有時少,刷牙有時刷的乾淨有時不乾淨,洗臉搞的到處都是水還洗不乾淨。可即使是這樣,我還是忍住了,我可以教他刷牙的方法,可以給他反覆示範,我可以給他買個電動牙刷,給他刷牙沙漏,教他洗臉的方法,但我們沒有替他去做。很快,他就掌握了方法,做的很好。很多事情我都是這樣去做,事實證明,當我們相信孩子,給予鼓勵和適當指導,他們比我們想象的要做的好很多。


建立規則,根據孩子自我管理的表現不斷增加授權的範圍,給孩子更多的自主權,不僅可以減少我們之間的衝突,更可以激勵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不斷的提升,更好的獨立自主。比如說玩玩具,我兒子就很清楚的知道:家裡的玩具都可以拿出來玩,可以在客廳玩也可以在房間玩,但是玩過以後一定要收起來,如果不收,第二天甚至第二天都不能再玩這些玩具了。再比如說不影響他人,早晨他起來的比較早時,他會自己先刷牙洗臉或者玩或者看書,但他不會打擾我和我老公,中午休息他不想睡覺同樣可以自由,但不能影響別人,不能玩聲音很吵的玩具。因為這些規則,我們根本不用整天跟在後面叨叨,也不用跟他置氣,他知道他去做了也就不覺得這是束縛,反而感受到的是自由。時間久了就變成了一種習慣,他也就能很好的自我管理。被人管的感覺和自己管自己的感覺完全是兩碼事。兩種感覺。


當然,孩子的獨立自主不是一朝一夕就培養出來的,也不是隻授權,放任不管,而是在日常生活中花心思,抓住每一次機會做好了教育的鋪墊,再去放手,就自然而然有效果。比如說孩子的金錢觀。孩子偷錢,孩子亂花錢,孩子不知道父母賺錢辛苦等等,因為這些顧慮我們就把錢管的很緊並不是什麼好辦法,隨著孩子越來越大打罵管效果有限。最好的辦法就是從小就讓孩子知道我們想告訴他的這些並相信他,給他與年齡匹配的錢和信任,讓他去管理,去使用。再實踐中更加明白我們告訴他的道理。


在我兒子三歲上幼兒園開始,我就會在每次去逛超市的時候給他10塊錢或者20塊錢,告訴他這些媽媽給他的錢,就是他的了,他可以買自己想買的東西,剩下的錢可以自己保管,也可以請媽媽幫忙保管,但還是他的錢。他只能使用自己的錢,不能拿家裡其它的錢,所以他就知道了。雖然我們總是把硬幣到處亂丟,但如果我不說讓他拿去放到他自己的存錢罐裡他是不會去拿的。

慢慢的他有了這樣的概念和意識,他自己在家開小超市賺到的硬幣以及平時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給的一兩百,兩三百的錢我都讓他自己收著,告訴他這是他自己的錢。他都能管理的很好,並不會去亂花,卻願意拿出來請我幫忙給爸爸準備生日禮物,請爸爸幫忙給我準備生日禮物。

如果我們給他錢請他幫忙去買個東西,剩下的錢他一定會給我們,而且也不會拿著我們的錢去給自己買東西,他知道這是爸爸媽媽的錢,即使想買個兩塊錢的奶片他也一定會先問爸爸,能不能先借兩塊錢給他,回家就還。我們同意了,回家他真的會還,如果忘記了,我們也會提醒他。


上班又帶娃的80後寶媽,帶的好團隊帶的了娃。頭條青雲計劃獲獎者,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都來自於自己的實踐。歡迎關注,獲取更多的育兒知識,成為更好的媽媽。

小晗晗愛閱讀


要想幫助孩子成為獨立的人,首先父母必須信任孩子。

一,孩子的事情讓孩子自己去做,父母不要代替孩子做事情,也不要代替孩子做決定。凡事讓孩子先定點子,如果孩子的想法有偏差或者是錯誤的,父母及時糾正就行了。

二,從小就要養成孩子獨自處理一些日常事務的能力,父母不要啥事都伸手。

舒乙在一篇回憶父親老舍的文章中曾經寫到,小時後跟著父親外出,父親從來不牽自己的手,每次都是父親走在前邊,自己跟在後邊,偶爾不慎摔倒了,父親也是自己爬起來,然後跟著繼續走。長大以後才明白,這是父親在鍛鍊自己面對困境的能力。

昨天晚上聽某電臺主持人說了一個小故事。某主持人前天晚上在湖邊散步,遇到一對父子繞湖跑步,小男孩大約六七歲,跟在父親後邊喘著粗氣給父親說,“爸,我比哥哥勇敢。”孩子父親頭都沒回,告訴孩子,“跟上,不要落得太遠。”

這時候,對面跑過來一個十三四歲的女孩,跟小男孩撞到一起,兩個孩子都倒地了。小男孩的父親回過頭對小孩說,“站起來,給姐姐道歉!”小孩可能是摔疼了,還沒站起來。孩子父親繼續說,“站起來,給姐姐道歉!”小男孩站起來,給女孩鞠了一躬,說了一聲:“對不起!”女孩抱住小男孩親了一口。小男孩跑到父親身邊,告訴父親,“爸,我給姐姐道歉了。”

這個小故事充分說明,父母想要幫孩子成為獨立的人,必須從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做起,生活中的每一個小細節,都能幫助孩子成長。

總之,父母只要不包辦孩子的一切,孩子一定能夠在成長過程中練就成一個獨立的人,一切不依賴父母。

你說是不是?

歡迎朋友們一起交流探討!

【我是頭條號:牽住夕陽的手。因為喜歡文字在此與網友們相聚。感謝友友們!有評必回,誠信互粉。謝謝朋友們!】


牽住夕陽的手


獨立思考是專屬於一個人的旗幟,是一個人個性的昭示和個人魅力的體現,也是他能夠成就自我、成就人生的重要標識。獨立思考能夠讓一個人在探究真理的道路上走得更遠,也能夠讓他發現更多他人難以發現的東西。學會獨立思考,對於孩子的成長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應該教育他們,要勤于思考,勇於行動。不要只動腦而不動手,但也不能只動手不動腦。在行動之前,獨立的思考和理性的判斷是非常重要的。親自去體驗,親自去感受,不隨波逐流,不人云亦二雲,是獨立思考的前提。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你會發現更多,也會得到更多。

對於我們當前的社會現狀來說,能夠保持獨立思考的習慣,是難能可貴的,同時也是未來時代發展的需要。這是一個時刻需要創新的時代,對於置身於這個社會之中的人來說,也必須具有創新的能力,才能在人才競爭中保有優勢。一個人怎樣才能具有創新精神?首先最主要的一點就在於他能夠做到獨立思考,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這是很多創新型人才所必須具備的品質。

父母該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呢?

1.千萬不要過分寵溺孩子

父母不要什麼事情都幫助孩子,比如吃飯的時候總是喂,衣服總是幫著穿,讓孩子覺得自己無事可做,而應該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自己起床、穿衣服、洗臉、吃飯等。如果孩子做得不好,父母可以在一旁協助孩子,並且告訴他正確的做法。

2.孩子的問題讓他們自己解決

父母不要對孩子有求必應,他們自己能夠解決的事情,就應該讓他們自己去處理,比如,讓孩子自己整理書桌及玩具,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飯……孩子在處理這些事情的過程中.就會養成獨立的個性。有些家長總是擔心孩子還小,沒有能力做好一些事情。實際上,一個人的能力就是在不斷地鍛鍊的過程中得以提高的,如果你不讓他去做,那他永遠都不會有提高的可能。當父母正視孩子的能力,不再替孩子包辦的時候,孩子的動手能力和自信心都會得到大大提升。

3.教給孩子獨立做事的知識和技能

孩子除了必須擁有獨立的意識,還必須具備獨立做事的知識和技能,不但自己願意做事,還能夠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父母可以教孩子怎樣穿脫衣服、怎樣洗臉洗手、怎樣掃地擦桌子、怎樣上街購物……這樣循序漸進,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進行。等孩子長大一些,父母再教給孩子學習和社交等多方面的知識,讓孩子逐漸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

以上是我個人觀點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教育在線網


孩子遲早要一天天的長大,但是長大的過程,就是一個人慢慢走向獨立的過程。而這種獨立是需要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的去影響、教育的。

  1. 首先,從小就要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玩玩具之後要學會自己規整玩具;走路的時候,儘量是讓孩子自己先走,如果的確累了,可以抱著或揹著,但是前期最好有孩子自己走路的過程;吃飯時,自己拿著餐具坐到桌邊吃飯……力所能及的事情,還是要讓孩子自己做,父母不要代替。一旦代替,孩子就會習慣!

  2. 其次,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自立意識。無論做個人的任何事情,不要首先想到的就是依賴他人,包括父母,最主要還是要靠自己。這樣的意識觀念從小就應該教育。

  3. 第三,父母也要及時教給孩子方法。孩子畢竟還是孩子,自我認知能力,動手能力等都不行,所以具體的方法,家長一定要教到位。只有教了,孩子才會去做。比如上小馬桶、穿衣服脫衣服、過馬路看紅綠燈、說一些禮貌方面的話等等。

  4. 第四,父母要適當的示弱。尤其是在男孩面前,有時候要多徵求孩子的意見,要主動給孩子創造更多的機會,處處越俎代庖,孩子永遠長不大。

  5. 第五,父母對孩子要信任。不要總認為孩子還很小,這個不能做,那個做不了。有時候給孩子一個平臺,他可能就會表現的非常好。當然,即使失敗了,摔倒了,弄碎了……也不要緊,任何一個人的成長不是在磕磕碰碰中長大的?第一次不行,再進行第二次,第二次不行,再進行第三次……總有一次會成功的!信任,就是父母給予孩子成長的最大動力。

  6. 第六,結合第五點,自然而然,父母還要有耐心。要理解孩子的失敗,理解孩子的忽好忽壞,理解孩子記不住背不會,理解孩子學習多遍仍不會……這種耐心是尊重孩子,尊重成長規律的表現。

總之,啃老族不是一天就養成的,而是慢慢的,慢慢的就形成了啃老狀態,所以孩子的獨立意識,自立能力是需要從小培養的,更需要家長潛移默化的去影響!


初中一線教師,兼任班主任德育工作。每天為大家帶來專業、可信的教育評述。我會盡量回答您的留言,期待您的“關注”,感謝您的高抬貴手——“點贊”支持!


教育苦行僧


1、放手讓孩子做量力而行的事情

孩子獨立性是在實踐當中培育起來的。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應該讓他自己做,不要替代他。孩子長到兩三歲,就有了激烈的“我自己做”的要求,他有這種獨立希望,家長就應順水推舟從培育孩子日常日子自理才能開始,孩子獨立性就在這個進程當中培育,培育孩子獨立性的這種根本才能、根本習慣是非常重要的。比方在家長的協助下孩子學會自己吃飯,建議孩子一歲多讓他自己吃飯,讓孩子學會自己吃飯,拾掇玩具,穿脫衣服鞋襪,上廁所,整理個人衛生等等。一開始,家長可以從旁引導協助,可是依然要孩子自己著手去做。幼兒期的自理才能培育是培育孩子獨立性的最主要內容。讓孩子逐漸學會並習慣自己做自己能做的事,對孩子的要求應逐漸增高,在這進程中培育孩子的獨立知道、獨立日子才能和自己去做的習慣。

2、培育孩子逐漸考慮的才能

所謂培育孩子逐漸考慮的才能,就是勤動腦,不只要孩子自己獨立著手去幹事,還要孩子獨立地動腦去想問題。在教育中發現,有些家長誨人不倦地回答孩子的問題、給孩子講書,使用全部時間來豐厚孩子的常識。在親子課堂上,教師提出的考慮問題全都是家長講了,孩子的動腦才能很難得到訓練。實際上,培育孩子獲取常識的才能,比給他腦子裡裝多少常識都重要。

3、發現時機培育孩子自己做決定的才能

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太有主意不好,今後可能會不聽大人的話。實際上,孩子有自己的主意是好事,有自己的觀點,自己的知道,就應該給孩子發現的時機,培育他自己為自己做決定。傳統的中式教育常常是重視培育孩子依從聽話,卻不大留意去傾聽孩子的需求,從日子小事一直到孩子的發展方面都由家長一手包辦了,因而,孩子缺乏自己做決議的時機和權力,就很難培育孩子自我選擇才能。力求為孩子發明一個充溢愛的環境,引導孩子去探究,去體驗,適度放手讓孩子為自己的事做決定,而且懂得為自己的決定擔任,成為一個有擔任的人。

4、培育孩子戰勝困難的精神

家長在培育孩子獨立性時,比方讓孩子穿衣服,自己穿襪子,確實會遇到困難,包含自己拾掇玩具,對幼兒來講都要支付很大的盡力,戰勝必定的困難。那麼有些孩子一遇到這些困難,就不幹了,家長有時分心軟了,就包辦替代。這樣的“小小縱容”,對孩子的獨立性培育是有害無益的。當孩子獨立幹事遇到困難時,家長必定要從旁鼓勵他們戰勝困難,陪同他們堅持獨立完成任務,但堅決不能直接插手協助,特別是對那些依賴性比較強的孩子。有了來自家長的愛的力氣,孩子才具有了戰勝困難的勇氣!


左養右學育兒


要使孩子成為一個獨立的人,我覺得作為父母,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從小就要培養孩子的擔當意識,責任意識。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除了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良好的性格,良好的學習,良好的情趣之外,更主要的還是要培養孩子的擔當意識,責任意識,人只要活在世上,就要講責任,講擔當,講義務。這幾點對於孩子一生的發展,一生的成長,對於將來以後提高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獨立辦事能力,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是至關重要的,只有培養好了孩子的擔當意識,責任意識,才能真的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才能真的給孩子一種潛在的力量,這才是真的給孩子的一輩子的最大的財富。

二,從小對於孩子,不要大包大攬,越俎代鮑。凡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絕不可代辦,一定讓孩子獨立去做,獨立去完成。哪怕孩子經歷了一定的痛苦,作為家長的也不要就此心慈手軟,也恰恰正是通過這,來磨練孩子,來成長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只是一個促使者,監督者,甚至是引導者或指導者。對於孩子可能出現的問題,可能存在的不足,及時引導,及時鼓勵,及時幫扶。這些看似苦了孩子,其實是很好的鍛鍊了孩子。

三,讓孩子多經歷一些事情,多做著事情。要知道,只有通過做事,才能更好的磨練一個人,更好的體現一個人。一個很少參與事情,甚至從不單獨參與事情,從不單獨處理事情的人,要想使他擁有太大的能力,擁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甚至是獨立生活的能力,我想都是絕對不可能的。

總之,要想使孩子成為一個獨立的人,只有各方面儘可能的讓孩子獨立,給孩子自主權,學會放手孩子,給孩子獨立生活的空間,相信孩子,相信孩子有那個能力。作為家長只是做好監管,做好監督,做好指導,做好引領,就可以了。上述觀點,難免不妥,敬請諒解。


促成教育


這個問題比較大,我們也就只能大概的回答一下。

第一,在觀念上,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經常跟他講獨立的好處,同時告訴他一些同齡孩子獨立的故事,然後鼓勵自己的孩子也獨立。

第二,在習慣方面塑造。

在生活或者學習中,要儘可能讓孩子自己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或者祖父母不要動不動就代勞。

但是,父母一定要在旁邊提供諮詢和幫助,讓孩子在做事的過程中,如果有困難,他可以尋求援助,否則如果父母只是讓孩子去做,不管過程,那麼孩子在過程中受挫時找不到解決的方法和方向,久而久之,他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就降低了,他也就不願意再繼續做了。

第三,成功做了一些事情後,適當給予一些獎勵。

當孩子完成某項對他來說有一定困難的任務後,父母可以及時給予一些適當的獎勵。這些獎勵包括精神方面的鼓勵,也可以是一些實實在在的物質獎勵。

第四,培養孩子的做事的內在動機。

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孩子的外在動機過大,會影響他內在動機的培養。所以父母要更加註意對孩子內在動機的培養,儘量不去強調外部動機的刺激。

張萬峰

2018.8.22


張萬峰001


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的教育,父母作為孩子第一任老師,在孩子的教育中起到關鍵的作用,決定孩子性格的養成,孩子就是父母打造的產品,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父母都希望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但許多父母沒有學習過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識,不知道怎樣去教育孩子。侯媽從事親子教育多年,現在和父母們談一下如何培養獨立的孩子。

1. 父母讓孩子自己決定自己的事情,自己的事情自己拿主意,對於孩子自己決定的事情,父母不要去否定,要對孩子的決定做正面的暗示,孩子自然就養成了自己拿主意的習慣。

2. 父母對於孩子自己的事情,讓他自己去做,父母不要包辦孩子的事情,讓他養成動手能力,長大後就不會依賴父母了。

3. 不打擊孩子和自尊心,不批評和否定孩子,對於孩子的想法和做法,父母要多給正面的評價,不在言語上對孩子懷疑,讓孩子養成自信心。

4. 對於孩子自己的事情,讓他自己思考,自己給出答案,父母不要過問。

5. 管教孩子不要太過於嚴格,會讓孩子活潑的個性,變得呆板沒有創造性,長大後自然沒有主見性了。

父母們想學習育兒知識,可以關注我,侯媽每天給你分享。


侯媽家庭教育


想要孩子變得更加獨立,父母就要懂得讓孩子變得更加自信。不過,所謂的獨立,並不是讓孩子獨自一人前行,而是要正確地陪伴孩子,引導孩子。對此,父母不妨按照以下方法來做:

1、陪伴和引導孩子。所謂的陪伴,並不是對孩子指手畫腳,而是在陪孩子的過程中,讓孩子自主選擇。在這一過程中,父母要做的就是為孩子樹立榜樣,耐心地引導。

比如說,霍思燕在讓嗯哼跑腿買東西時,並沒有讓他獨自一人去做,而是在店門外等著他,並引導他如何去做。後來,嗯哼輕易地完成了跑腿的任務。

2、讓孩子自己做出選擇。有時候,孩子自己的一些選擇往往能夠改變某個決定,作為父母要給孩子合理的選擇機會,從而讓孩子變得獨立,並從中體驗到自主選擇的能動性。

3、對孩子的需求做出積極的回應。當父母對孩子的需求積極地做出回應時,往往能夠提升孩子的自信,在內心會產生“我能行”的心理定勢。如果不能積極做出回應,則會讓孩子感到這個世界很殘酷。

你是如何引導孩子獨立的呢?你有什麼好的建議和想法呢?我們在評論區恭候你的評論哦~如果想要了解更多的育兒知識,請動動手關注頭條號“歐爸說”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