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讀書,是不是父母教的?

思寶媽媽成長記


寫點自身經練。目前孩子小學一年級,回家最愛做的事就是看書。我們是普通家庭,孩子爸小學文化,媽媽高中文化。從孩子出生,我們就沒看過電視,2歲不到就親子閱讀,當時是因為聽說巧虎不錯,訂了半年,裡面就有書和玩具,親子閱讀就此開始。過了半年發現這點閱讀完全不夠,開始買其他書。從毎晚睡前讀,到白天吵著要我們讀。媽媽讀完爸爸讀,爸爸讀完外婆讀。只要孩子想聽,我們就讀給孩子聽。有時候一個故事要聽很多遍。直到在頭條看到一篇給孩子啟蒙認字可以指讀,當時孩子正好5歲,於是指讀給孩子聽,一年後,發現孩子自己拿著喜歡的書看很久,問孩子識字罵?他說識,慢慢開始間斷性自主閱讀,再過半年,孩子就很少叫我們讀給他聽了。我們文化不高,並沒有刻意,只把閱讀當作玩,不過很捨得投入書,剛開始沒有經練,買很多書孩子不一定喜歡,不過放在那,過段時間,有時一年,他才會去翻來看,後來就讓他到書店自己選,再到圖書館辦個免費旳借書卡。也不知道愛看書對成績有沒有用,目前孩子中上。希望對你有幫助。


紅包多多益善來


愛不愛讀書,可能是天生的,根本不是父母教的或者薰陶的。我51歲了,我父母是公務員,我小時家裡沒什麼書,似乎只有一本《新華字典》和幾本《毛澤東選集》。但是我與我哥從小就喜歡看書,我在小學3年級時就讀小說了,小說名叫《風雲島》,這書好像是借來的。到了初中和高中,我與我哥到處想法弄書看,有圖書館淘汰不要的書(我記得有本《儒法鬥爭》,還有《三探紅魚洞》等)。也去書店買了一些書,比如四大名著和《三個火槍手》等。那時看得如醉如痴的,放假在家時,坐在炕上讀能三個小時不抬頭。我父母是不看書的,呵呵。後來結婚後,我自己買了很多書,文史方面的,有2000多本吧,我家裡一面牆全是書。我也沒有別的愛好,我不吸菸不喝酒,不喜歡旅遊,也不喜歡玩,平時閒著就看看書,我學過好幾種外語,自認為自己的英語水平還行。這個環境是不是對我孩子有良好的薰陶呀?哈哈哈,很遺憾,我的孩子並不愛看書,也不算愛學習,其英語水平也不太行(有問題也不問我,我完全可以給與指導的)。大家看明白了嗎?愛不愛看書,其實與家長真的沒有關係。


zm139682913


學習最主要的肯定就看父母教的好不好,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無形中的言傳身教最好的教育,有些父母說孩子總是玩手機,他為什麼不想自己也在玩手機,說孩子不愛學習的,為什麼不想想自己有沒有學習,罵孩子說髒話,不想想自己在家的如何對付孩子說話。中國有句老話說得好,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講的就是這個道理。畢業之後我開始從事家教行業,見了太多的問題小孩,也更深刻的感受到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一個優秀的學生,他們的父母經常具有同樣優秀的氣質,為人真誠,講禮貌,舉止文明,寬於待人,嚴於律己,尊重他人尊重孩子,做孩子的朋友,而不是成為他的敵人,花時間精力去陪孩子學習,而不是以忙為藉口放任不管再加以苛責。學習的道路本就是荊棘叢生,一人前行更是吃力,所以才有了父母老師同學陪你一起披荊斬棘,而往往有些父母並沒有意思自己的重要性,以為學習就是孩子的天賦!我的孩子剛剛學會說話就教他弟子規,讓他很早就知道首孝悌,緊接著教他三字經,讓他明白性本善,教他第一個字是人,讓他學會做人,如今剛剛三週歲多一點,他十以內加法,常見的水果動物數字英文,常見的古詩,常見的漢字,甚至連乘法表也會知道背到二了,我也會慢慢的教他更多的東西,每一個孩子都很聰明,如何讓他們成為優秀的人,父母在他正式進入課堂之前一定要做好這個老師,而這些教育對一生的影響尤為重要,我的家裡總是備著一根竹編,那是孩子犯錯時必須受到的懲罰,孩子在小的時候就像一顆小樹苗很好被糾正,而如果等孩子長大上了初中再教育就後悔莫及,我這邊有些孩子離家出走的,打架鬥毆的,跳樓威脅父母的,父母的心痛我可以切身感受到,正因為小的時候不管不問,長大後的自責便顯得有些落寞,既毀了孩子又痛了自己!而我之所以從事家教行業,正是因為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幫助問題小孩解決問題,改變命運,做他們的朋友,幫他們撥開雲霧見太陽,很多孩子也很慶幸遇上了我們,而同時贈人玫瑰我也收穫餘香……


學海之舟敬哥


我覺得不是,我家倆孩子,老大從小是我找她看書,沒主動性,看書也不細,頭看看尾看看中間瞅瞅,成績一般,老二,是找我看書,現在33個月,她書櫃的書也有一百多本吧,從第一本書買來,這孩子只要看我閒著書就拖來了,定的巧虎還有我在買的繪本,15個月開始到現在一百多本書翻了不下幾十遍,幾乎每本書都反覆看了很多遍,什麼書什麼內容都能說出來,她每天自己挑書來找我,她找我,我就很牛氣了,先不說以後學習好不好,有個閱讀習慣也是受益終身呀


o0大紅袍0o


人是環境的產物,在什麼環境里人就會變成什麼樣,所以關於孩子愛不愛讀書,要看TA所處的環境中有沒有人引導TA去讀書而產生強烈穩定的心性,這個因素可能是父母,可能是父輩,也可能是同輩,有可能是老師,當然,陪伴孩子的更多的可能是父母,我生活中有不少父母自己是教師,孩子卻厭學的大有人在,有很多是父母忙於工作,無暇顧及孩子教育問題,但爺爺奶奶經常帶著孩子看書閱讀,經常獎勵誇獎孩子,讓孩子感覺到自己很棒,讀書很快樂,在學校老師經常鼓勵,受表揚,獎勵朵小紅花,就能讓孩子無法的榮譽和開心,回家也愛分享,家長也順著表揚她,讓孩子知道只有優秀的孩子才能配得上小紅花,而變得優秀就是要好好學習,自然也就很熱衷於讀書,有的是兄弟姐妹都愛讀書,孩子與兄弟姐妹在一塊有伴一起做同一件事,久之也愛讀書,所以,環境很重要……


娛姐姐娛天下


個人覺得這與父母或身邊其他人的影響是密不何分的。但也不排除例外。

孩子越小,學習環境丶生活環景對ta的影響越大。孟母三遷的事例,讓我們深切認識到生活環境影響到一個孩子的行為。

著名節目主持人董卿在接受採訪時說過這樣一句話:你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首先得是什麼樣的人。家長的言行舉止,是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

身教勝似言教。如果你希望孩子愛讀書,那請你放下手機拿起書籍。


扉扉細語


這個問題,我覺得得分兩方面,一是先天遺傳,二是後天環境影響。個人覺得,先天遺傳所佔比例更大。

相信我們很多人身邊都有這種例子,就是很多同學或朋友學習好像不費吹灰之力,特別是像以前80、90那個時代,教育雖然已經開始普及,但絕大多數父母都是農民,有的甚至大字不識一個,可是他們的子女學習成績特別好。

當然,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都認識到了讀書的重要性,特別是80、90這代的父母更加意識到言傳身教的作用。在孩子很小時候甚至還未出生就給他們讀了很多故事,聽了很多音樂。大家希望通過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提高孩子的讀書能力。可是孩子依舊並不是多麼愛讀書,或者學習成績有多好。

總結起來,還是天賦大於後天影響。孩子們的出色,只不過先天天賦在適當的後天環境中得到了充分體現而已。


望你做個快樂的寶貝


孩子愛讀書,父母的影響,肯定少不了!

我從小就喜歡讀書,儒、釋、道醫、武!廣泛涉獵諸子百家!我兒子,本科畢業以後,我就叮囑他,抓緊時間複習,準備考研!第一年,考研成績,不理想,第二年,下了苦功,考取了上海一所大學的研究生!

當然,自己,天生喜歡看書,是第一位;父母的教育,潛移默化的影響,也是很重要的!


楊紫竹林青龍居士


我認為孩子愛讀書大部分是父母引導出來的。如果父母都是愛讀書的人,那麼孩子不愛讀書的就極少,茶餘飯後,父母總是抱著書本,專心致志地閱讀,那麼孩子會被激起探求閱讀的慾望?慢慢的,時間長了,讀書就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養成了習慣,一天不讀書,就會感到少了什麼,不踏實、不自在。因此,父母愛讀書,有讀書的習慣,就會潛移默化的讓孩子愛上讀書!當然也有個例,有些孩子天生就是來讀書的,呵呵,這是上天賜給父母的!


晨曦的玩具屋


我自己來說,不是,我表妹們都說你買那麼多書幹嘛,我同事兼好友也說她從來不買書或者雜誌,我覺得我們南京不是號稱讀書最多訂報最多閱讀最多的嘛!搞不清我另類還是她們,現在,就是說以後,不會再多買了,存儲實在是費事,沒事圖書館吧,家裡不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