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迎來一波增資潮,然而大部分平臺的實繳資本只是在“畫餅”

記者丨苗藝偉

網貸行業的 “冰與火之歌 ”正在奏響。

4月初,一份在網貸行業內流傳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有條件備案試點工作方案》(下稱備案試點方案)公開,對於實繳註冊資本劃定了紅線。自此以後,網貸業內動作頻頻,多家平臺為求“達標”加緊增資,形成了一波增資小高潮。

然而在另一邊,眾多資本實力較弱、現金流緊張的平臺卻陷入了兌付困境,部分涉及非法集資的平臺正在加緊進入法律程序。

8家P2P實繳資本超5億 包括被立案的團貸網

上述備案試點方案提出,網貸機構將按照經營範圍劃分為單一省級區域經營和全國經營兩類,要求單一省級區域經營機構實繳註冊資本不少於人民幣5000萬元,全國經營機構實繳註冊資本不少於5億元。

備案試點方案還對風險準備金和風險補償金作出明確要求。具體而言,區域經營機構對於新撮合的業務應當按照撮合業務餘額1%的固定比例繳納一般風險準備金,每一借款人借款項目金額的3%計提出借人風險補償金;全國經營機構的繳納比例則分別為3%和6%,且文件要求網貸機構需在通知印發之日起,於12個月內將其存量一般風險準備金和業務出借人風險補償金全部補足。

在該方案中,“5億元”、“5000萬”兩檔註冊資本金要求,以及“風險補償金” 槓桿比例的資本紅線,首次對經營者的資本、槓桿提出明確要求。雖然文件尚未正式公佈,卻已有7家公司未雨綢繆,在本月內火速完成增資,以求獲得備案入圍的資格,形成了一波P2P增資小高潮。

據界面新聞記者統計,在全國性平臺方面,截至4月30日,國內共有14家網貸平臺註冊資本超過5億元,有望衝擊“全國性平臺”備案標準。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僅有8家實繳資本超過5億元,其中還有一家已被立案調查的團貸網。

區域性平臺方面,根據已接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旗下登記披露服務平臺的103家網貸機構統計數據顯示,有62家平臺的實繳資本大於5000萬。

其中,4月24日,京東旗下位於廈門的P2P平臺易利貸也突擊增加註冊資本至5000萬元,該公司由京東數字科技控股有限公司旗下京海卓創(廈門)數字科技有限公司100%控股,目前達到了省級平臺實繳資本的要求。

P2P迎来一波增资潮,然而大部分平台的实缴资本只是在“画饼”

增資虛實難辨 實繳資本“畫餅”

是強心劑還是煙霧彈?網貸平臺競相增資的盛景背後虛實難辨。

2018年7月,玖富普惠便公佈, “ 將再次增資至20億元人民幣,且一次性實繳到位。相關工商手續均在進行當中,預計三週內全部完成。” 而實際上,玖富普惠至今的實繳資本也只有1億元,去年的增資口號成為一紙空文,且涉嫌虛假宣傳。

諷刺的是,今年4月27日,團貸網CEO 唐軍等人涉嫌詐騙、非法集資已經被檢察機關批捕,其註冊資本與實繳資本至今仍排名業內前列。

此外, 桔子理財、點融、愛錢進、積木盒子四家平臺的註冊資本與實繳資本依然有較大差距。

而在上述註冊資本在5億元以上的增資平臺之中,也有部分標的限制提現,卻突擊20倍增資的人人貸,更讓其增資意圖虛實難辨。

網貸平臺們競相增加的“註冊資本”,在《公司法》中是指公司最開始成立時所擁有的資產,代表者公司初創時期的資本實力,也是企業承擔有限責任的標準。公司股東是以認繳的公司註冊資本的額度為限,來承擔公司的債務和責任。

而在金融行業,我國法律規定,銀行業金融機構、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等要求實行註冊資本實繳登記制。此次,網貸試點備案方案也延續了對金融行業註冊資本 “實繳制”,要求在6個月內補齊資本。

零壹研究院院長於百程指出,實際情況中,應該更關注平臺的實繳資本。實繳資本增加,表明平臺的資金實力上升,抗風險能力上升。網貸平臺雖定位信息中介,自身不得對借款項目進行兜底擔保,但平臺也會面臨經營虧損和運營風險,一定的實繳資本門檻要求有利於平臺的持續健康經營,也有利於建立市場信任度。但網貸平臺又和承擔信用風險的機構不同,實繳資本並非越高越好,信息中介平臺更多比拼的是管理、運營和風險識別控制等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