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小藥丸撬動大產業

杭州:小药丸撬动大产业

近日,貝達藥業自主研發的惡性血液系統腫瘤藥(BPI-23314),獲批開展臨床試驗了。從2003年誕生至今,這已經是貝達第11個進入臨床的創新藥項目了。

總部位於杭州的貝達藥業,因為2011年首個國產靶向抗癌新藥鹽酸埃克替尼(凱美納)的上市而名噪一時。凱美納打破了外資壟斷,被譽為堪比民生領域“兩彈一星”的重大突破,兩獲中國專利金獎,還榮獲2015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這是我國化學制藥行業第一次獲此殊榮。

這顆小小的藥丸,不僅是貝達藥業的起點,更是杭州市餘杭區生物醫藥產業鏈的起點。隨後,貝達藥業不僅自主研發了30多項肺癌、腎癌、乳腺癌等抗癌藥物,而且通過貝達夢工場這個生物醫藥眾創空間,聚集了近30家大健康領域相關企業,助推杭州的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發展。

生物醫藥大項目帶動大產業

杭州:小药丸撬动大产业

貝達藥業近日發佈的年度報告顯示,2018年貝達藥業實現營收12.24億元,同比增長19.27%。生物醫藥產業的高增長和高收益建立在前期高新藥研發投入、高失敗率和超長的研發週期的基礎之上的。

美國塔夫茨(Tufts)藥物開發研究中心公佈的調查數據顯示,製藥公司研發一款新藥平均耗時10到15年資金投入為13億美元。同時,新藥研發具有極高的風險性,新藥研發成功率平均只有18%。據悉,新藥的研發過程包括四個階段:基礎研發、動物試驗、臨床試驗、藥物審批。“國內不少企業會卡在臨床III期試驗上,這個節骨眼上一般會耗費上億元的研發費用”,貝達夢工場戰略合作總監丁師哲表示。

歷經新藥研發全過程的貝達藥業董事長丁列明,深懂生物醫藥初創團隊的不易,因此於2015年籌劃成立貝達夢工場,2017年正式投入使用。貝達夢工場可以為生物醫藥初創團隊提供導師、基金、項目申報、人才項目等支持,“讓研發團隊安心幹他們專業的事”

。此外,貝達夢工場還與園區內企業共享實驗室設備和符合GMP標準的廠房。

依託於貝達藥業這顆大樹,生物醫藥創業創新平臺貝達夢工場,希望將貝達藥業十多年企業發展的經驗、專業研發的資源等統一整合,建立一整條包括醫藥風險投資基金、創新服務公司及研發、生產、銷售外包服務等在內的生物醫藥創新鏈條。當然,丁列明也希望,貝達夢工場能成為繼自主研發、戰略合作、市場銷售之後,驅動貝達藥業發展的第四駕馬車,為貝達藥業增加一定的收入。

生物醫藥產業鏈內部的聚合效應

杭州:小药丸撬动大产业

貝達夢工場分為0期、Ⅰ期、II期。其中已建成的0期、I期,分別位於杭州臨平餘杭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杭州城西的未來科技城,總招商面積達7.2萬㎡。

目前已入駐貝達夢工場近30家生物醫藥企業,涵蓋診斷技術、基因測序、幹細胞、醫療大數據、健康教育、健康諮詢、物聯網、信息管理等多種類型。其中包括迪安診斷全資子公司迪譜診斷、阿里系企業——阿里健康項目扁鵲、阿里雲項目雲嘉,以及貝達藥業戰略合作伙伴瑞普基因等準獨角獸企業。

這些企業不是簡單地在貝達夢工場聚集,而是一種“合作共贏”的模式。比如致力於精準醫療的瑞普基因,就是通過貝達近20萬癌症患者的基因檢測數據,建立了龐大的醫學網絡。比如迪譜診斷,作為國內診斷行業的領軍企業,會給園區的生物醫藥企業提供診斷技術等方面的專業諮詢。

當然,目前貝達夢工場仍處於起步階段,相對於0期和Ⅰ期,待建的貝達夢工場II期可謂“大手筆”,總建築面積約34萬㎡,將擁有獨立的辦公樓、實驗室、公共平臺及相關配套。“希望通過0期和Ⅰ期的孵化,貝達夢工場的項目最終都能到II期進入生產環節”,貝達藥業副總裁兼貝達夢工場總經理朱凌宇博士表示,希望通過夢工場,為生物醫藥企業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讓初創團隊落得了地、活得下來、長得大!

杭州謀篇佈局生物醫藥產業

杭州:小药丸撬动大产业

從本世紀第一年開始,杭州就在謀劃數字經濟後又一張經濟“金名片”——生物醫藥產業。當年播下的種子,已迎來收穫期。近年來,杭州市生物醫藥產業規模保持高速增長。2018年,新設生物醫藥企業3870戶,新增註冊資本302.3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6%和39.14% 。生物醫藥產業集聚也初步顯現,形成1000多家生物醫藥企業集聚,誕生多個細分領域的行業冠軍,如貝達藥業、泰格醫藥、微醫集團等。

在產業佈局上,杭州市已經形成了“一核三園多點”的生物醫藥全產業鏈發展格局。除了新成立的錢塘新區佔據了其中的“一核”和“一園”,其他兩園分別指濱江和餘杭。其中餘杭區的目標為以建設高端醫療器械、創新藥物關鍵技術孵化和產業化基地為方向,進一步引進國家和省級檢驗、檢測審評機構,加快建立疾病臨床信息數據庫、生物樣本庫等,形成產業聚集優勢,加快建設浙江省餘杭生物醫藥高新技術產業園(包括杭州未來科技城)。計劃到2022年,杭州將打造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生物醫藥創新城市,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000億元以上。

今天的投資就是明天的產出,就是後天的產業結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招商引資引發“葡萄串”效應,“引”一個,“牽”一串,加快形成產業集聚效應。貝達藥業就是成功被引入杭州的那“一個”,而從它身後牽出的是貝達夢工場裡的“一串”生物醫藥相關企業。(林佳佳)

編後語

頭頂“海歸博士”回國創業的光環,16年來,貝達藥業已經從只有十多個人的初創團隊,逐步成長為擁有1200多名員工的國內新藥研發標杆上市公司。2008年,當杭州市餘杭區為身負3000多萬元債務的貝達藥業提供1500萬元資金支持時,不一定會料到當年貝達這顆樹苗能長成蒼天大樹,同時還能回饋給杭州一片樹林。將來在這個生物醫藥產業的樹林裡,還可能長出若干和貝達藥業齊肩的蒼天大樹。

這正是,一個大項目匯聚了一串生物醫藥企業,一顆藥帶出了一整條生物醫藥產業鏈

杭州:小药丸撬动大产业

往期推薦(點擊即閱)

錢塘新區掛牌,下沙大江東生物醫藥產業怎麼走?

新政將引發杭州生物醫藥產業地震!

杭州首提“生物經濟”,生物醫藥產業建設加速

杭州:小药丸撬动大产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