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山東人,來京幫我們帶孩子,可她老教兒子山東話,咋辦?

寶媽悄悄說


反推下即可

1.孩子爹普通話講的好不好?如果山東味很重,那麼即使不受奶奶影響也會受爸爸影響,如果山東味不重,那就更沒問題了,老家方言環境都沒教瞎了一個山東娃,奶奶幾句話就教瞎了?

2.方言現在也是一種技能了,地方話是溝通感情的重要橋樑,尤其是山東人重鄉情,在外口碑還很好。等孩子大了,在外讀書,別人問他你哪裡人?他怎麼回答呢?北京人?老北京圈子不一定認吧。山東人?北京出生長大的,不會山東話不懂齊魯文化,雖然山東人很包容,但連山東話聽不明白總會有一些隔閡,尤其是像山東這樣全省方言差異不大都能聽懂的北方省份,平時老鄉都是方言溝通。

3.現代的教育環境已經非常好了,和我們當時比高了不知道多少個點。我媽來幫我們帶孩子,小區噴泉的天鵝教孩子天喔、壁虎教成蠍鱉虎子,我媳婦當時還和我開玩笑說,孩子學了一口山東方言以後咋找媳婦啊哈哈哈。不過,現在孩子的普通話非常標準(比我和他媽媽強多了),畢竟他待的最多的環境是學校,平常和他交流或者打電話之類的也都會刻意用普通話交流,現在普通話很好、方言也能聽懂,一些方言詞彙也會說(現在他也並不會在平常交流裡突然冒出方言詞彙)。

想象一下,再過十幾年孩子讀大學了,自我介紹的時候,他可以說:我來自XXX,祖籍是讓我老爸一直甚為自豪的大山東,最早學會的是奶奶教的山東話,大家可以猜猜山東話天喔、蠍鱉虎子、馬虎、長蟲都是什麼意思?猜中了有獎勵,我老爸讓我帶了點山東特產煎餅,就是不知道大家能不能咬的動。。。。。臺下鬨堂大笑的同時拉近了相互之間關係,下課後定有山東老鄉拉一起說:兄弟,您老家山東哪兒的啊,有事一句話,放學了一塊哈酒去。。。

謹以此文,感謝大學我被當地保安欺負時呼啦啦從各個院系趕來的那幾十個我認識的和不認識的山東老鄉。


倒拔不動垂楊柳


在北京工作的兒子,老家是魯北的,讓母親去北京帶孩子。一天,兒子兒媳下班回家,看到奶奶抱著孫子在看圖說話,指著青蛙說:這是俠馬;指著蜻蜓說:這是麻楞,指著麻雀說:這是家晨兒,指著啄木鳥說:這是鑿打磨子;指著螞蟻說:這是米羊,指著壁虎說:這是蠍虎遛子,指著狼說:這是媽虎,指著蛇說:這是長蟲。講完又對著另外一張農作物圖片:這是妹子,這是棒子,這是娘花⋯⋯。第二天,兒媳給婆婆送上了開往濱州的火車,還給了三千塊紅包。老太太坐在回家的車上自言自語道:哼!娘拉個巴子的,小兔崽子們不跟你們來點土的,老孃累死也走不了… …智慧來源於生活。

各位看官,在你的家鄉,這些東西都是叫啥?


紅圈1


看到這個話題,首先覺得你就是個事b,然後對婆婆有偏見的人,你是什麼地方的人,可有口音,我是北方人,說得一口標準的普通話,但父母帶著我們經過上海到了貴州支援三線建設,這樣就給我很多的別人沒有經歷過的旅程,所以感謝父母的偉大吧,經過大都市,到了偏遠的山區幾十年,現在姐姐家的、我家的都通過考大學、研究生考回了上海,因為有祖輩的三線經歷,國家又給我們解決了回去的戶口問題,所以我們家的孩子就有了別人家的孩子所沒有的人生經歷,所以我們的孩子,我們就有意識的引導孩子們學習方言,所以我們的孩子就會貴州話(雲貴川是一家,所以孩子們就聽得懂這些方言),同樣孩子們的普通話那是絕對的標準(因為姐姐的孩子在大學學的是小語種,所以普通話考級是必須的,我家的孩子,從小學到高中,基本學校主持活動,都跑不了),因為知道最終會回到上海,所以,小時候,我們都是有意無意的教孩子會一些上海的語言(很多年不講,基本都是洋涇浜了),這樣孩子不會聽不懂,方言是要我們維護,要不就基本的民族的都丟完了,不是你講普通話就一定是哪裡人了,戶口解決一切問題,方言不丟人


433lxm


我是山東淄博人,我媽給我姐看小孩兒,我媽從來不會說普通話,教給外甥女的也是正宗淄博臨淄話。我們都沒覺得有什麼問題,而且還經常逗外甥女說臨淄話,什麼波羅蓋,胭脂眉,拔咕嚕子。。。小孩子奶聲奶氣的說方言逗得大家都喜笑顏開,我姐我姐夫也從來沒覺得有什麼問題。我姐夫是濟南商河的,也會教她說商河方言。小孩兒雖然學方言很快,但是也受環境影響,在外面她也不會說方言,都是普通話。家長完全不用擔心小孩兒會改不過口音來。道理很簡單,你丫也是從小噴著一口大土話上得學,畢業後也沒見你不會說普通話了。就是想找茬,不想好好處理家庭關係就是了。


正經兒胡八道


我是山東聊城人。我的兩個孩子都在山東老家上學,他們從小由我父母帶大,我的父母地地道道的農民,沒有上過學是文盲,更不要說講普通話了,我的孩子從小就學的山東聊城話,我每次往家裡打電話,跟他們都是用山東聊城話溝通,但這些並沒有影響我的孩子學習普通話。

方言是我們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化,也是每個地方的特點象徵,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一個特點。方言完全有必要保留和傳承。

無論我們走多遠,我們都要記住我們來自哪裡,我們的根在哪裡,而方言就是根的一個象徵。


80娛樂場


聽了你這個問題

我莫名就感到一種不爽,要麼你怕孩子學不好普通話,那你有點杞人憂天了,要是你是怕被人嘲笑的話,我只能說,你可能自視北京高人一等,但別人看你算個d。




我在此不想說什麼方言的好處,重要性,我在南京,小時候也是聽了各種方言,直到長大到外地上學,才漸漸感覺到用南京話肆無忌憚交流的快感。可能有人會說南京話很粗很隨意,我不可否認,但正因如此,交流才會交心。多一門方言,就有可能和多一群人拉近距離,何樂而不為。


語言更不分三六九等,山東話應該也有它的豪邁之處(我不會說,在此不便評述)。你這麼牴觸婆婆的山東話,難不成每次交流都讓你丈夫當翻譯?

再者,你工作繁忙,婆婆排除困難來幫你帶孩子,你感謝都來不及,還這麼挑剔,你應該先考慮考慮自己了。

若有高見,評論區見。


火箭控衛克里斯保羅


孩子的語言問題根本用不著關心。因為孩子的口音形成,主要是來自他們的玩伴、同學和老師等這些與他們對話交流最多,對他們的語音形成影響最大的群體。這些人說普通話,他就說普通話,這些人說方言,他就說方言。奶奶教他說什麼話,對他的語音形成基本沒有影響。我母親是山東淄博人,說了一口土的掉渣的淄博話,她根本就不會說普通話。在我牙牙學語的時期,肯定主要是母親教我說話,包括上學前,與她語言交流無異也是較多的。但我長大後,一句淄博話也說不來,母親教我說話的最大成果,也就是回老家時,能夠聽懂親戚們的講話,儘管淄博方言比較難懂。因此,奶奶願意教,就讓她教,別因為這事讓奶奶不高興。我可以向你保證,無論孩子他奶奶怎麼教,你孩子也學不會山東話,長大了肯定還是一口標準的京腔。


龍吟方澤


婆婆幫帶孩子。

場景一:某女:“我婆婆來帶孩子都不給我們做飯,我們戲班多累啊,她帶孩子那麼輕鬆都不給做飯!”於是婆婆開始做飯;

場景二:某女:“我婆婆真土,普通話都不會講,以後孩子也講土話怎麼辦啊?”於是婆婆暗暗的學普通話;

場景三:某女:“婆婆一點衛生觀念都沒有,奶瓶應該洗七遍的。”於是婆婆默默的又去洗了奶瓶;

場景四:某女:“你看人那誰的婆婆,給帶孩子還補貼我們錢,看看我的婆婆,吃我的,住我的…”於是婆婆含著淚,吩咐家裡賣了鄉下的牛,悄悄地把幾千塊錢塞到了兒媳錢包;

場景五:某女:“我婆婆…………”

是非功過眾人評,只是奉勸各位爺們兒,看看你們的老媽是不是也在經歷這樣的場景。


我是評論人員


教山東話咋啦?沒有京話好聽是吧?怎麼這樣歧視地方話呢?老人不會說京話,用家鄉話對孩子說話很正常啊?我這裡從家鄉出來看第三代的多了去了,她們對子孫說的都是家鄉話啊?挺好的。我認為孩子能說很多方言,是一件很有趣兒的事,等他上學的時候就會自然而然的說普通話了,不用糾結這種生活小結。

再說了,山東話挺容易聽懂的。我老家也是山東的,每當我到山東老家住上個把月,回來以後就不會說鄭州話了。可是也用不了個把月,我就又能改回鄭州話了。所以又想讓老人看孩子,又不想讓老人說山東話,是一種不通情理的矯情行為。





123春之花


人這個東西有時候真的很奇怪,記得小時候,提倡說普通話,有人聽不慣,說我們笨狗子學狼狗叫。其實現在想一想,還覺得有點兒道理呢。我是個土生土長的山東濟南人,我個人觀點是:普通話,最好是全民都能掌握。可不該作為我們的常用語言,就像我們掌握了英語以後還要說我們的母語一樣的道理。所以說,家鄉話就應該作為我們與親人朋友日常交流的母語。別人我不敢說,就拿我兒子來說,他天天在學校、小飯桌都是用普通話進行交流,可一回到家,我就要求他用我們的濟南本地話來進行交流。原因有兩點:1.不能忘了本,各地的家鄉話本身就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2.在社會上,萬一別人用土話商量怎麼害你,你居然聽不懂豈不悲劇了?就是基於我的這個觀點和要求,我兒子能非常熟練的切換普通話與本地土語。

所以綜上所述,我覺得不論生活在什麼地方,學一點家鄉話,絕不是一件壞事!大家也大可放心,老人教孩子一點家鄉話,絕不至於影響孩子以後普通話的掌握。當然了,你要是非要孩子偽裝成“京片子”,我們就管不著了。但你要永遠記住!:中國的所有地區的人和語言都不允許你歧視!因為作為中國人,你沒有資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