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節日”

我們的傳統節日有很多,有些節日大家仍在過,而有些節日已經被人們漸漸地忘卻。

元日

即春節,農曆正月初一。這是新年開始的第一天。王安石《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是對元日的描寫。

我們的“節日”

人日

農曆正月初七。古人傳說,正月初一是雞日,初二是狗日,初三是豬日,初四是羊日,初五是牛日,初六是馬日,初七是人日。高適《人日寄杜二拾遺》詩中說:“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


上元節

農曆正月十五。即元宵節。按照舊日的習俗,元宵夜要張燈結綵,火樹銀花,所以元宵節又叫做燈節。歐陽修《生查子》中說:“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社日

是農家祭社、祈年的日子,分成春社、秋社。春社在立春後第五個戊日,秋社在立秋後第五個戊日。王駕《社日》 詩中說:“桑拓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我們的“節日”

龍抬頭

農曆二月初二,俗稱青龍節,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它是我國農村的一個傳統節日,名曰“龍頭節”。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


花朝節

花朝節又叫百花生日,一般於農歷二月十二舉行。“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萬紫千紅披錦繡,尚勞點綴賀花神。”清人蔡雲這首《詠花朝》便是賞紅祭花神的生動寫照。


上巳節

農曆三月初三。日期是曹魏以後才固定下來的,起初是定在三月上旬的一個巳日,所以叫“上巳”。舊時人在上巳日這天走出戶外,來到水邊洗濯汙垢,祭祀祖先,叫做修楔。後來上巳日變成了水邊飲宴、遊春踏青的節日。杜甫《麗人行》:“三月三巨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描繪的就是上巳日的勝景。


寒食節

清明的前一天。寒食節的另一個計算時間,是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或一百零六日,所以人們也把“一百五”或“一百六”,當成寒食節的代稱。例如溫庭箔《寒食節日寄楚望》詩中說:“時當一百五。”就是用“一百五”代指寒食節。元稹《連昌宮詞》詩中說:“初過寒食一百六。”就是用“一百六”代指寒食節。寒食節的初設,據說是為了紀念介之推,家家戶戶不生火,吃冷飯。

我們的“節日”

清明節

清明即清明節,農曆在三月上旬,陽曆在四月四日至六日之間。清明節有踏青掃墓的風俗。杜牧《清明》詩中說:“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浴佛節

農曆四月初八日是釋邇牟尼佛的生日。傳說釋迦牟尼降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大地為之震動,九龍吐水為之沐浴。現世界各國各民族的佛教徒常以浴佛等方式紀念佛祖誕辰。


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也叫端陽節,五月初五是屈原投淚羅江的日子,在這一天人們舉行競渡,表示要拯救屈原,後來船被做成龍形,就發展成了龍舟競渡。端午節在唐代以後被規定為十大節日之一,除賽龍舟之外還要吃粽子、避五毒等。

我們的“節日”

伏日

伏日有三個,夏至後第三個庚日叫做初伏,第四個庚日叫做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叫做終伏或末伏,總稱三伏。伏是隱伏避暑的意思。


七夕節

農曆七月初七,傳說是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一年一度的相會的日子。


中元節

農曆七月十五,佛教傳說,目連的母親墮入餓鬼道中,食物一吃進嘴巴就化成了烈火,於是目連向佛求救,佛為他講說盂蘭盆經,叫他在七月十五這天作盂蘭盆來救度他的母親。於是中元節就與鬼有關了,後來就發展成了鬼節。

我們的“節日”

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的月亮,人們以為是一年中最圓的,而且秋天氣候涼爽,適合外出賞月,也是豐收的季節。同時月圓象徵著團圓,所以中秋這天,遊子的懷鄉情緒往往最濃。


重陽節

農曆九月初九,又叫重九、九日。古人把九看做陽數,九月九日所以叫做重陽。據說重陽這天,帶茱英囊登高山,飲菊花灑,就可以避禍,所以古人在這天有登高飲酒的習慣。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寫道:“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英少一人。”


冬至

農曆在十一月下旬,陽曆在十二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之間。冬至即冬至節。古人們認為冬至是節氣的起點,從冬至起,日子就開始一天天地長起來了。冬至的前一天叫做小至。


臘日

農曆臘月初八。漢代的臘日是在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臘日有吃“臘八粥”的習俗。


小年

北方以臘月廿三為小年,南方以臘月廿四為小年,小年有祭灶的習俗。


我們的“節日”

除夕

農曆的最後一天的晚上,有除舊佈新之意。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晚上叫“夕”,所以一年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叫“除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