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諾千金,千里替戰友盡孝
——退役軍人周瑞林的故事
“咱倆無論誰在戰場上犧牲,都要把對方的父母當成自己的父母,像親兒子一樣養老送終。”——這是周瑞林同戰友麥錫輝在戰場上的生死約定。為信守這一承諾,周瑞林堅持20餘年,苦苦找尋戰友雙親;找到後,輾轉千里替戰友盡孝,十年如一日,兌現當年的諾言。他用一名軍人的血性和忠誠,詮釋了什麼叫“一諾千金”。
戰場上的生死之諾
1978年3月,20歲的周瑞林入伍,在原南京軍區179師537團高機連當戰士。1979年1月,他被緊急抽調到原廣州軍區奔赴廣西前線,編入121師362團5連麥錫輝所在戰鬥小組。
他們剛完成一次穿插任務,正在一小山坡休息時,上級急電部隊縱深穿插,周瑞林緊跟著前面的戰友,深一腳淺一腳地向前跋涉。突然,麥錫輝喊了一聲:“小心有雷!”但周瑞林沒聽懂組長麥錫輝的廣東話,仍繼續向前走。麥錫輝迅速拉了周瑞林一把,指著旁邊的地雷讓他看,他才驚醒過來。從此,周瑞林和麥錫輝結下了生死友誼。
戰鬥間歇,他倆各自給對方寫下了自己的家庭地址和聯繫人,並約定“咱倆無論誰在戰場上犧牲,都要把對方的父母當成自己的父母,像親兒子一樣養老送終。”有了這樣的約定,周瑞林更有底氣了,作戰也非常勇猛,因為表現突出榮立了三等功。
尋找戰友雙親二十多年
在一次戰鬥中,周瑞林從懸崖摔下,腰骨骨折(後被認定為八級傷殘軍人)。戰鬥結束後,各連隊統計人數,周瑞林沒有看到麥錫輝的身影,也沒有人能說清楚他的下落。
從1983年春節起,周瑞林數次寫信到麥錫輝留下的通信地址,但信件都以“查無此人”被退回。直到2007年,周瑞林去廣西出差,特地前往靖西烈士陵園追思。在陵園1區15排13號,他赫然看到了麥錫輝的墓碑。看著熟悉的名字、熟悉的照片,周瑞林淚如雨下,心裡默唸著:“戰友啊,雖然我還沒有找到你的家人,但這些年來,我從來沒有忘記咱們之間的承諾。”
2008年夏天,廣東省東莞市檢察院數名檢察官來共青城市辦案,周瑞林抱著試一試的想法,向他們講述了與麥錫輝之間的生死承諾,希望他們能幫自己查找麥錫輝的父母家人。沒過多久,周瑞林接到了其中一名檢察官的電話,告之已聯繫上麥錫輝的父母。
2008年國慶節,周瑞林第一次趕到麥錫輝的家中。在見到麥錫輝雙親的那一刻,他莊嚴地舉起右手向二老行了一個軍禮,然後雙膝跪地說:“爸爸,媽媽,我看你們來了!”在場的人無不為之動容。
千里赴東莞安家盡孝
2009年春節,周瑞林趕往東莞同麥錫輝的父母一起過節。麥錫輝的父母說:“要是麥錫輝活在我們身邊該有多好啊!”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老人的話深深敲打著周瑞林的心。他想,僅僅節假日看望老人肯定不足以兌現戰場上的承諾,而是要留在他們身邊盡孝。
當年3月,周瑞林辭去檢察官職務,前往共青城駐莞辦事處當聯絡員。這樣,他也住在了麥錫輝的父母身邊。此後,他視麥錫輝的父母為自己的父母,像親兒子一樣陪伴、照顧著老人。2016年初,麥錫輝的父親去世,周瑞林以麥家長子的身份,按照當地習俗辦好了喪事,不知情的人以為他真是麥家的長子。
遠赴千里之外,替戰友盡孝,還要克服很多困難。周瑞林的母親與麥錫輝的母親同歲,希望兒子能陪伴在自己身邊,很多事情需要他,但周瑞林總是告訴家人:“如果麥錫輝沒把我從死神手中拉回來,就沒有今天的我,他把一生獻給了祖國,我們活著的人,盡一點孝還不應該嗎?”聽到此言,原本不太同意的家人也感受到他一顆滾燙的感恩之心,兩家人如今已親如一家。
一句承諾,40年的堅守,這是一份情義,是一種責任,更是一名軍人的忠誠!(來源:江西日報 吳 翔 記者 鄭 穎)
閱讀更多 共青城發佈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