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筆尖、棺材山、梳頭峰、藏銀洞與四方城的傳說

一個廣豐故事、一段歷史沉澱

文筆尖與棺材山

相傳,明朝某年,廣信府一位新上任的知府到廣豐巡遊。這位府太爺精於“地理風水”,所以對沿途的山形地勢十分留意。當他的官轎來到廣豐的“外水口”六石山坂時,突然叫轎伕停轎,下轎環視四周。原來,此處正是廣豐“豐溪河”的出口處。河的北岸有一座山,山上怪石磊磊,恰似一頭雄獅蹲踞;河南岸也有一座山,宛如大象。兩山隔河相對,氣勢非凡,這就是有名的“獅象把水口”。知府細看一番後,心中暗想:“廣豐一定有人在朝廷做大官。”於是,他不敢坐轎了,叫人抬著空轎跟在後面,堅持步行到廣豐。 時近傍晚,知府來到廣豐的“內水口”。他舉目四望,只見前面路口橫著一座矮山,恰似一副棺材擺在那裡。他不禁脫口而出:“棺材山!不好,廣豐雖有人在朝做大官,但終於難成大業,都要死在外面,抬著棺材回鄉。”說畢,他便重新登轎,前呼後擁,直奔縣城。 後來,廣豐的鄉紳聽說此事,便請來了知名的風水先生,仔細察看地形,然後琢磨出一個辦法:在與“棺材山”隔河相對的小山岡上建造一座形似毛筆頭的塔形建築物,隔河相峙,以制“棺材山”之不祥。這座建築物高十餘丈,基座圓身十幾個人都圍不住,很是壯觀。它既像一根蠟燭,也似一個筆頭。 建成後取名“文筆尖”,以示廣豐“文運大興”。


廣豐故事 | 文筆尖、棺材山、梳頭峰、藏銀洞與四方城的傳說


銀洞與四方城

在嵩峰鄉銀峰村,有一座銀山,山上遺留著許多古老而深邃的洞穴,人們稱之為“銀洞”。銀山腳下,有一座正方形的古城遺址,四周尚存有舊城牆基礎,這就是“四方城”。相傳,明朝天啟年間,官府在銀山再次探得銀礦,儲量很大,不敢擅自開採,便上報朝廷。天啟皇帝派太監魏忠賢為特使,負責採礦煉銀。魏忠賢奉命,率領官兵,駐紮在銀山腳下,立即進行開採。當時採礦主要靠人工挖掘,先挖成主巷道、次巷道,再按銀礦走勢挖掘了許多寬窄不―、高低不等的支巷道,還打了很多垂直通氣洞,直通山頂。據傳,開採高峰時,投入勞工和看守官兵達一萬多人。魏忠賢是皇帝特使,又有“九千歲”的封號,自然要有一番排場。於是在駐地興建“四方城”。城內建有他的府邸、官兵營房、貯銀倉庫等,佔地面積近一萬平方米。城牆四周建有六座門,各有官兵把守,戒備森嚴。在城外及通往礦區等處也建有大範圍的建築物,加上店鋪林立,形成幾條街道:上至八都有“七里街”,設有“上碼頭”;下至四十二都有“三里街”,設有“下碼頭”,宛然是“山中鬧市”。過了幾年,皇帝想起開銀礦之事,便召魏忠賢查問情況。魏忠賢既奸且貪,所煉的白銀,大都流入他的私庫,便向皇帝謊報說“銀礦虧損,不堪開採,,。皇帝一怒之下,傳旨封礦停採。說也奇怪,皇帝聖旨一出,銀礦巖斷地裂,還壓死了不少勞工。從此以後,銀礦再也無人問津。


廣豐故事 | 文筆尖、棺材山、梳頭峰、藏銀洞與四方城的傳說


藏銀洞、梳頭峰

銅鈸山脈的九仙山,山高路險,四周都是懸巖峭壁。350多年前,農民起義領袖楊文,曾在險要的九仙山安營紮寨,抵抗官兵。、山前一座峭壁,高有千仞,如利斧劈成。陡壁半腰處有一山洞,是楊文的銀庫,儲藏了大量的金銀財寶,乃義軍的全部經費。經管人叫“司庫”,他忠心耿耿,輕功超人,善能飛簷走壁,只有他能出入銀庫,存、取金銀,他人休想至此。義軍失敗,世人皆知藏銀洞尚多金銀財寶,但卻無法取得。乾隆年間,有個專事深山採藥的浙江蘭溪人,得知藏銀洞之事,便想探寶發財。他用纜繩從山頂縋下,終因纜繩折斷而粉身碎骨,從此再無人敢冒此風險。在九仙山東北,有一座形似圓柱的石峰,與九仙山遙遙相對。相傳,楊文、楊武的妹妹常年此山梳妝打扮,因而得名“梳頭峰”。,當年,九仙山駐紮著楊文的九千多義軍。因山頂不甚寬敞,不免擁擠、嘈雜。楊文的妹妹性愛幽靜,但在山頂卻找不到清靜之處。況義軍中多是男子漢,她—個女兒家,梳妝打扮多有不便。她發現東北這座石峰很清靜,無人攪擾,便施展髙超的輕功,用兩塊“團箕”(用蔑編成的曬物器具,圓形,直徑80釐米~90釐米)夾在腋下,藉助風力,雙手一擺,便如飛鳥展翅,從九仙山飛到梳頭峰,然後盤腿而坐,悠然自得地梳起頭來。梳畢,又飛回九仙山,日日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