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詩人李白為何一生不得志?

歷史的荒野



提起詩人,如今李白肯定是C位出道。可是,當時的他,不僅沒有C位,還被雪藏。李白之所以滿腹才華,卻一生不得志,是因為他沒有一個合理的人生規劃。


(李白畫像)


不參加科舉考試


古代的文人,最大的追求莫過於入仕,也就是當公務員。李白也不例外。現在當公務員要考試,唐代也一樣。據統計,唐朝的宰相大多進士出身。因此,想要匡扶天下,最快最穩的一條路就是參加科舉。


此時的李白早已詩名在外,他想只要有位高官慧眼識珠“引薦”一下,那走上仕途也就是分分鐘的事兒了。換句話說,李白想要“走後門”。公務員選拔考試?不去。


(古代科舉考試畫)


懷著一腔熱忱,李白逛遍各地官吏,毛遂自薦。理想很豐滿,現實就很骨感了。除了四處碰壁,得罪一票官員外,別無所獲。而立之年時,他仍然是一介布衣。


進錯了部門


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這不,李大詩人的白日夢還是成真了。公元742年,這應該是李白此生中最得意的一刻。在賀知章等人的舉薦下,唐玄宗詔李白進宮,入翰林。


此後,玄宗皇帝每次舉行宴會,李白都伴左右。按理說,李詩人已經是公務員,是時候走上人生巔峰了,可上天再次給他開了個玩笑。這是他仕途頂點,卻不是他想要的巔峰,李白進錯部門了!


(唐玄宗與楊貴妃畫)


唐代制度規定,凡是皇帝所到之處,要有御用文士、術士等候詔命。而這些御用文士、術士只是陪侍皇帝從事文藝遊賞之事。他們在翰林院裡等候皇帝的召見,所以叫翰林待詔。李白,就是這個職位。也就是說,放現在,李白就是一個搞娛樂的文娛委員,工作就是陪皇帝吟詩作樂,與政治毫無關係。


和同事關係不好


雖然進錯了部門,但好歹是皇帝身旁的紅人,也應該是仕途順遂的。可好景不長,還沒紅多久,他就和高力士(唐玄宗的太監)結下了樑子。


(力士脫靴畫)


李白向來自恃甚高,最看不慣諂諛獻媚之人。看不慣也就算了,他還當眾羞辱高力士,讓高力士為他脫鞋。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太監報仇,那就來得更快了。一次宴會上,唐玄宗命李白作詩來讚美楊貴妃的美貌。李白當時正喝得起勁,被cue後,洋洋灑灑寫下了流傳千古的《清平調》。


( 《清平調》三首)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把楊貴妃的美貌形容得栩栩如生。而“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就出問題了。本是用趙飛燕的美貌襯托楊貴妃,高力士卻藉機挑刺,說李白羞辱楊貴妃紅顏禍水,穢亂宮闈。得罪別人事兒小,但得罪了領導的夫人和秘書,那就事兒大了。跟著,唐玄宗也對李白越來越冷淡。


(楊貴妃畫)


性格不適合職場


無論是不參加科舉,還是得罪同事,其根本原因就是性格問題。

他想要一根政治的權杖,最終得到的卻是一隻畫筆,面對這種情況,無非是做一個選擇。是積極對待,還是消極怠工,最主要的是看心態。李白,選擇了後者。


(李白一生放蕩不羈愛自由)


他自幼就文采出眾,恃才傲物,這決定著他不可能對這個規則妥協。憑著這份放蕩不羈愛自由,他成為了舉世無雙的詩人。而對於職場來說,這顯然是不適宜的。甚至可以說是在詩文上,他是巨人,可是在職場上,他始終是一個“矮子”。


(李白圖譜)


長安不缺李白,李白也不適合長安。詩酒風流過後,唯有憤然離去。從一開始,他就選錯了路,不管怎麼走,也註定不會順。


關注“全歷史”

在這裡

文明脈絡隨心玩轉,關係圖譜任你來盤

世有萬象,史有千面

換個角度看世界!!!


全歷史


大詩人李白一生為什麼不得志?

理想與現實的錯位,李白的人生註定無法得志。

盛唐時代,幾乎每一個人的最高理想都是政治仕途。可是殘酷的現實告訴我們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當政治家,特別是文學藝術氣質太濃的人。有兩個歷史現實足以為證:把詞寫到極致的文學家李煜,當了皇帝,成了亡國之君。繪畫書法造詣頗深的宋徽宗趙佶,最後成了金人的俘虜。為什麼我們熟知的許多文學家仕途上都是不得志的?杜甫是失意的,孟浩然是失意的,王維也是不得志的。。。。。。其實這才一個好社會應該有的正常狀態:有文學才能的人都當政治家了,難到讓有政治才能的人去寫詩嗎?

可惜,一生追求自由瀟灑,與眾不同的的李白也未能免俗。李白本是一個文學天才,可是他也追趕當時的社會潮流,給自己的人生定位要成為一名政治達人。這就好像一個有乒乓球天賦的人卻立志要當一個飛人一樣,註定是不能得志的。

李白,詩壇天才,政壇白痴

李白的舞臺在詩壇。他本應在詩壇上傲視群雄,用他豪放飄逸的氣質獨霸天下。畢竟在詩人如雲的盛唐,他還是被稱為“詩仙“,可見實力非同一般。可是,李白的“志”,並不在詩壇,他總想在政壇叱吒風雲。

這種錯位的情況對一個人來說,就比較尷尬了。不得志,失意就是他們的人生常態。李白就是這種情況。

事實證明李白的政治才能幾乎近於白痴:

李白經過千辛萬苦,得到唐玄宗的賞識,玄宗讓李白做了一個供奉翰林——主要就是寫詩填詞,這件事足以證明政治家唐玄宗的了不起,知人善任,知道李白最大才華的展示地。可是李白並不滿意,他表達了自己的不滿的方法:使性子,酗酒,不聽玄宗的呼喚,上班遲到 早退 動不動就曠工,把自己弄成了一個人人討厭的問題青年,儘管那時李白已經四十多歲,很不年輕了。盡顯李白做人的天真和幼稚。這種與年齡遠遠不能相符的幼稚的作為,怎樣能當一個雄韜偉略的政治家?

安史之亂時,李白竟然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這李白已經有了五十多年的人生閱歷,可是,他還是天真幼稚,連永王是叛亂都沒有認清。這種識人的能力,底下的真是可以。

李白甚至連自己都無法認清。他至死都認為自己的政治才能比自己的文學才能還要好,並因此而酗酒,自暴自棄,這就是李白的悲劇。

天真、幼稚而浪漫,這是詩人的特質,李白也因此被封為'詩仙“。但這些特質對做事講究謀略的政治家而言,最為忌諱的。錯位的人生,正是李白一生不得志的原因。


煙花三月09


公元762年11月,唐代詩壇最有影響的浪漫主義大詩人李白在其族叔當塗令李陽冰家中與世長辭,終年62歲。他的床頭是尚未編纂成集的詩稿。他那撲朔迷離的身世、狂放不羈的個性和傳奇色彩的人生給人們無法釋懷的困惑,他那滿腹錦繡的才情、懷才不遇的悲劇和窮困潦倒的結局讓人們對他多舛的命運扼腕嘆惜。

詩人一生不得志的原因是什麼呢?

才華橫溢卻拒絕科考

詩人五歲博覽儒家經籍,因熟誦《六甲》而聞名鄉里,而且十五歲的時候,他就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鄉土作家。作為詩壇奇才,其詩篇至少有9000餘首,但僅有996首傳世。其詩不拘章法,自成一體,而且作詩時從不雕琢推敲。詩興至,靈感來,即有作品問世。甚至可以在酒醉之時脫口成詩,諸如《將進酒》《清平調》《宮中行樂詞》《月下獨酌》《對酒醉題屈突明府廳》等皆是詩人乘著酒興一揮而就,其詩才橫溢,在當時幾乎無人能及。

然而詩人並未運用其詩才去搏取功名以實現他“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的政治理想。和同時期的著名詩人杜甫相比,杜子美逢試必考、屢試不第,而詩人一生都沒有參加過一次科舉考試。唐朝的進士科主要是以詩賦取仕。詩人長於五言又精於七律,以其之詩入取進士之科,即使不參加輔導班,即使不去找後門,最起碼也可以考個本科文憑,當個七品知縣。

有學者推測詩人是胡商之後不具備考試資格。可是,根據史料記載,唐玄宗時代以前就已經取消了商人禁止參加科考的限制。

如果說詩人無意於仕途,更與史不符。早在公元720年前後,詩人尚在老家四川年齡也只在弱冠時,他就去拜謁益州長史蘇蕤,後轉拜渝州刺史李邕,第三次又去拜謁司馬承禎,最後一次是在公元733年詩人已經33歲,於襄陽拜見荊州刺史韓朝宗。這些可能是封建時代早期的比較公開的跑官行為。詩人如此行事且不以為恥,目的只有一個:求官。

如果說詩人不願從政基層,也於理不通。如果不想做芝麻小官,那麼就沒有必要多次拜謁地方官吏。再說,不做科幹、縣幹、廳幹,就直接分配到政治局工作,那怎麼可能?況且沒有從政經歷又沒有名牌大學的學歷文憑,憑什麼讓一介布衣一步登天?沒有政治舞臺,哪能青雲直上?

如果說詩人蔑視科舉制度,又沒有文字根據。科舉制度起源於隋,經過唐宋的發展,明代為最盛,至清代逐漸衰落。客觀上說,封建社會科舉制是選拔人才的主流方式也是比較公正的方式之一,可以確定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還沒有找出另一種可以取而代之的更好的選拔人才方式。中國歷史上的多數文學家和政治家是進士之身,這說明科舉制度也曾經發揮過積極的作用,有一定的積極意義。詩人拒絕考試,在官方的紅頭文件(聖旨)上和朝廷編制的錄取通知書(皇榜)上永遠也沒有了他的名字。這對一個滿腹錦繡、志向高遠的熱血青年而言,是一個無法彌補的損失,令人惋惜。

詩人多次拒絕結髮妻子許宗璞和友人孟浩然要他參加科舉考試的勸說,確實是犯了一個低級錯誤,這也從側面說明詩人政治上的不成熟。在公元730年及之後的三年時間,求官心切的詩人居然三次離家出走,杳無音訊,分別於安陸白兆山、終南山和嵩山過著隱居生活,雖然時間都很短暫,但其行為令人費解。倔強的詩人對自己的決定最終沒有改變,這也為他後來多舛的命運埋下了伏筆。

終入仕途卻掛冠而去

公元740年前後,唐玄宗以一號紅頭文件的形式頒發了”關於進一步深化人事體制改革的通知”:今後,凡有一技之長,或者表現突出者,經地方政府推薦或自薦,由吏部考核或皇上欽點,可免於參加選拔考試,直接授予官職。此後不久,玄宗即以書面通知調詩人進京任職。當時,他剛遊過泰山後不久,所寫的《遊泰山六首》可能還未定稿,就跑到南陵與朋友們約會去了。接到這個任職文件,詩人的確有些喜出望外:“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南陵別兒童入京》)。這一年是公元742年,詩人42歲。

詩人奉詔入京,供奉翰林(國家級公務員,相當於現在的首長的貼身秘書)。供奉翰林之職是唐朝專門從事皇帝詔書、皇帝公文、信件的內差,閒時還可以陪同皇上吟詩作賦填詞,附庸風雅,雖無政治權力也無政治責任,但實為皇上之近臣。因為近水樓臺先得月,所以如果運作得當,不排除平步青雲的可能。即使不能升官發財,但只要緊跟皇上路線,足可以在退休時領到退休工資,告老還鄉時還可以享受京官的禮遇。

可是,入仕之後,詩人縱酒、玄談的習慣毫無收斂,他的行為和思維同樣狂放,又喜歡在公開場合酒後罵人。他先罵奸臣“奸臣欲竊位,樹黨自相群”,接著罵王侯“王侯皆是平交人”,最後又來罵皇帝“殷後亂天紀,楚懷亦已昏”。即使不是酒醉,他也要說一些諸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之類的與朝廷格格不入的反動言論。只這一件罪狀也罷,他偏偏又要挑釁皇上和皇上的權臣和貴妃。一次酒醉後,他居然要皇帝給他調羹,要高力士替他脫靴,要楊貴妃幫他捧硯。雖然是因平日看不慣高力士和楊貴妃,這次洩了點私憤,但倒黴的最終還是自己。因樹敵眾多,整個官僚集團不能接受他,諾大的長安城也容不下他。俗話說:太高的東西容易折斷,太白的東西容易汙染。困居長安的詩人雖然沒有被當時官場上的汙淖之氣薰染,但是他卻很快地折斷。終於,因無法融入官僚集團,一年的試用期後,詩人主動地遞交了“辭職報告”,掛冠而去。

報國無門

卻誤入歧途

根據相關史料的記載,詩人的辭職實在是不得以而為之。試想,玄宗對一個掌握宮廷機要的貼身秘書能不從嚴要求嗎?如果都像李白那樣工作幹完之後就到花街喝酒,那還有什麼制度和紀律?又何以去約束其他的臣子?即使詩人是文采出眾,但他經常酒後誤事,遇到突擊性的工作時找不著人,差人找到了也是爛醉如泥的模樣,叫玄宗如何放心?!另外,又有人向玄宗報告他口無遮攔的反動言論,更加深了對他的不滿。至於反動言論,詩人只是信口開河,卻被皇上誤以為他是個“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碗罵娘”的不忠之臣。鑑於以上基本事實,權衡利弊,玄宗用冷落的手段逼他辭職,實際上是不想落下一個不能納賢的惡名。對於詩人的所言所行,雖有過錯,給他個警告或記大過的處分就可以了,再處罰嚴重一點,調離京城或者降職、停薪留職什麼的,都可以,沒有必要開除他的公職呀!(詩人辭職是表象,實質是罷官、開除)

“日近長安遠”,丟了工作的詩人與實現理想的距離越來越遠,心情似乎也越來越壞,以至於一時間無法排遣而流露筆端,是有《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問世。其詩云: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在詩人看來,好象整個人生唯有駕著扁舟遨遊江湖的出路。其意志消沉至極點。頗負盛名的詩人寫出的卻是如此消極的詩句,讓人無不扼腕嘆息。在唐朝時代,在政治上經歷失意的比比皆是,比如,孟浩然終身不仕,王維亦官亦隱,韓愈柳宗元是宦海沉浮。可是這些文壇上的重量級人物在遇挫後能夠保持一份豁達的心態,這是詩人所不可及的。不就是丟了工作嗎?還可以再找呀!不想找工作也行,老頭子李客就在四川開了一個很大的銅鐵公司,在四川的各大州鎮還有李氏家族的分公司,到那裡謀個“副董”應該不成問題。不去做“金領”也行,守住父輩的萬貫家財,娶妻生子,同樣可以吟詩練劍喝酒玄談,一樣可以瀟灑快活。放著衣食無憂的富人生活不過,偏要去為那無法實現的理想過漂泊不定的浪人生活,時而三餐不繼,時而鬱鬱寡歡,這是當時和後世的人們所無法理喻的。

對於政治,詩人在入仕之前是拼命爭取,得到了又不珍惜。令人痛心!如果籍放還事件詩人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不再縱酒度日,放浪形骸,加之文筆出眾,也許還可以東山再起。詩人也一直在尋找東山再起的政治機遇。他雲遊四方所行走的路線都圍繞一個圓心:長安。他甚至以謝安為偶像,在宣州流連忘返,而“東山再起”就源於謝安(字安石)曾經在東山隱居,後桓溫請之出山,力保東晉王朝,立下戰功,後又功成身退,其侄孫謝朓在南北朝時的齊代又出任宣州太守。出於“東山再起”的情結,詩人的作品中出現了大量的有關謝安的文字。如:“小隱慕安石,遠遊學屈平”,“蜀主思孔明,晉家望安石”,“謝公不徒然,起來為蒼生”,“嘗聞謝安石,攜妓東山門”,“安石在東山,無心濟天下”等。可是詩人空有政治理想,而無政治能力,又把握不住政治機遇,在政治形勢比較混亂的局面下,又缺少政治敏感性或者說是缺少政治上的前瞻意識,在安史之亂爆發後以報國之心參加璘府幕僚,誤入歧途,被統治者以從逆之罪逮捕入獄。由此可見,即使他到了人生的晚年他也仍然沒有放下他的政治理想。

  囊中羞澀卻揮金如土

離開首都長安,詩人揹著一包唐玄宗賜予的金銀直接抵達東都洛陽。表面上看,詩人除了這些安家費和養老金,在長安的生活似乎是一無所獲。其實,他收穫了比金銀多出幾倍的名聲。御手調羹,貴妃捧硯,力士脫靴,早已使他成為非凡人物,家喻戶曉。這次,放還事件一出,立即成為“焦點新聞”,詩人也正式成為大眾明星。

如果說詩人過去有些知名度,那是在作家圈和準作家圈的事。現在,各部門、各行業,包括農村生產隊,人盡皆知“李白”的大名。雖然沒有相關史料對此論證,但是詩人未定稿的詩集在貞元元年“家家有之”足以說明詩人在當時就是一位公眾人物的事實。這是詩人夢寐以求的。這種被炒作的名牌效應是無論多少金銀都無法買到。

對於那一包沉甸甸的銀子,詩人可能幾天功夫就可以花完,錢多錢少對他來說是一回事。在吃喝方面,他自己說是“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饈值萬錢。”根據《上安州裴長史書》記載,詩人從四川順江而下,到達維揚(今揚州一帶)。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花了三十萬兩銀子!這既說明詩人家境殷實,又說明詩人仗義疏財,視金銀如糞土。有學者曾經就詩人的漫遊費大做文章,一方面對其家庭出身模稜兩可,認為其父李客可能是一個商人,也可能是中小地主,其旅遊費由家庭承擔;另一方面認為詩人兩次娶了前宰相的孫女,做了上門女婿,肯定有花不完的金銀財寶供他遊山玩水。其實不然。

詩人25歲出蜀,27歲在湖北安陸與前宰相許圉師的孫女結婚。這兩三年的旅遊費用以一年30萬計算,兩三年至少也有50萬,在沒有結婚又沒有任何經濟收入的情況下,因為沒有根基和名氣,所以除了別人接濟,詩人旅遊主要的資金來源是家庭供給。結婚之後,利用許宰相的故交結識了一些上層名流,提高了知名度,手頭也比較寬裕。但是,這些錢可能只能給詩人請客喝酒用,要想旅遊,作為上門女婿要想從妻子那領到盤纏,出門一兩天尚可,想要一去兩三月不見人影的路費,天下最賢惠的女人也不會這樣做。所以在生活困頓之時,詩人只能借寫詩換點稿費維持生活和旅遊的費用。從詩人的很多贈詩中,可以得到印證。那個時期,他是一個靠賣詩為生的職業詩人。漫遊與寫詩在提高他的個人影響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

詩人有句名詩: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這兩件,詩人均未如願。縱觀其一生,他政治上是懷才不遇,經濟上是窮困潦倒。在他流放夜郎之後,最後一任妻子宗氏也離之遠去,他被迫選擇了投靠族叔李陽冰,過起了寄人籬下的生活。


文史資料選輯


題主的說李白一生不得志應該是他仕途不順。回顧李白的一生,真正意義上的做官其實只有短短三年,天寶元年,經賀知章推薦,聽詔入宮,任翰林,開始自己的仕途。第二年,唐玄宗舉辦盛宴,李白醉酒令高力士為他脫靴研磨得罪高力士,第三年,受高力士詆譭,唐玄宗令他辭官還山。之後也出任過永王李璘的幕僚,不過這算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做官,就不提了。

讀李白的詩詞,我們知道他是浪漫主義詩人,豪邁、灑脫、不拘一格、超然物外。官場對於他來說像是一個牢籠,因為清高自傲更不屑於做些溜鬚拍馬阿諛奉承之事,甚至對待唐玄宗他更希望是以朋友的方式相處,而不是君臣關係,這樣的李白怎麼可能在爾虞我詐的官場混的開。

我們再來看看李白喜歡幹什麼。愛喝酒舞劍,愛作詩,愛遊山玩水,愛求仙問道。其實李白更向往的是浪蕩遊俠的生活,而不是混跡官場,志不在此又怎麼能夠平步青雲。

從李白的詩裡面我們也能看出他做官的態度,或者說為人處世的態度。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李白是真正意義上的謫仙人,生於紅塵卻又超脫與紅塵。



望穿一座城


性格決定命運,此話一點都不假。

詩仙李太白文采過人,豪放不拘,可仕途不暢,抑鬱平生。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恐怕與李白平時的性格及為人處事有關係。

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嗜酒如命的他,有點自命不凡,恃才傲物之嫌。在四十歲那年,唐玄宗詔他進京,他覺得施展自己政治才幹的時候到了,不信有詩為證: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他自信爆棚,吟出天生我材必有用。認定自己是要做宰相做大官的人,怎麼會長期淹沒在雜草叢中呢?可未曾想皇上偏信饞言不重用他,但他又不屑與一群溜鬚拍馬,阿諛奉承削尖腦袋鑽營的同僚為伍,屢遭流放。他時常借酒澆愁,喝到盡興處文思才湧,名篇蹴就。



正是他這種放蕩不羈、恃才傲物的性格才導致他一生顛沛流漓不得志,空負了滿腹才華。


湘村農家AA


李白曾經給自己下過預言!

他在早年的時候寫過“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這應證了他的政治生涯不順的事實,他筆下的蜀道彷彿就是他政治生涯的寫照,“難於上青天”。

他的傲氣導致了他一生不得志

有一次,一個外國使者送來了一封信,朝廷沒有一個能看得懂的。只有李白能。

李白開始驕傲起來,就讓當時唐玄宗身邊的女人楊貴妃給他磨墨,讓唐玄宗身邊的得意心腹高力士給他擦鞋脫靴,因為當時的情況特殊,唐太宗只得同意。

這件事情以後,李白就再也沒有得到過重用。

總結

李白的高傲、狂妄導致了他一生的政治生涯上不得志。


四方國學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大詩人李白為何一生不得志?誰說李白一生不得志的?人生得意須盡歡!人的一生不可能一直站在山頂,總有上山和下山的過程,這樣一生才圓滿。李白的一生應該算是志得意滿。李杜詩篇萬古傳,李白是詩仙,賀知章稱之為“謫仙人”。這樣的成就還怎麼算不得志?於詩李白已經摘下那最璀璨時代最華麗的明珠。讓我們看看李白的上山、登頂、下山、謝幕。

一、家世據說是李廣之後,在不多的文章裡有所提到。而世代顯赫,只是到了近幾代時家庭遭遇不幸。本是籍貫成紀人(甘肅天水),在碎葉城出生,五歲左右隨父親潛回四川江油附近居住。家世即使衰落時,也有世交,並且出人才,文武兼優,從中可以看出父母基因、家庭教育等等方面的優越。唯一缺憾,大概就是李白家的人丁總不太昌盛。

二、婚姻,李白的婚姻起點很高,是卸任宰相的孫女,並且李白在此長期居住(陸安),結交了很多顯貴。能有這樣的際遇說明李白並不只是自己有才、帥氣等等原因,他自己的出身應該也是被世家認可的。不得志怎麼能有這樣的待遇?

三、李白青年時期,幾次西行欲謀取功名,結交的都是長安和洛陽的達官顯貴(相當於今天的北京)。不得志的人怎麼能結交上這些人?最後一大票文人兼頂級官僚還有皇帝的妹妹公主的大力推薦,使得李白官場得意。

四、李白是開元盛世的讚美者,做供奉翰林,可以說這個時候李白參加的PARTY就是全世界最豪華最尊貴最有範的PARTY,不得意怎麼能有這樣的機會?李白是天子的紅人,高力士都得給脫靴子。

五、李白不甘於這樣的紙醉金迷,更由於他不拘小節而遭致構陷,被皇帝疏遠。正遇到安史之亂,皇帝自顧不暇,李白躲避於廬山。被永王李璘招致幕府。不得意能受如此待遇?

六、永王在爭奪皇位的鬥爭中失敗,李白按罪當誅,可是事實上李白並沒有被誅殺,雖然流放到夜郎,但最後還是被赦免了。這還叫不得志?換上別人,恐怕都是死罪。

七、赦免後,流連相對安定的江南,不在動盪的北方和西方,不至於如杜甫的三吏三別,要知道安史之亂慘慘慘。在一個慘淡的時候來比慘,那是不恰當的事。即使如唐玄宗也灰溜溜的跑蜀地,回來也被類似軟禁起來。李白老年依然有風、有肉、有火鍋、有霧、有美女、還有驢! 這還不是得志?那時代能活著已經不容易了。相信大家都熟悉《石壕吏》吧。

綜上我們偉大的詩仙一生浪漫傳奇,不用得志或者不得志來描述,人生得意須盡歡,再看看《將進酒》。

我們總以為當大官就是得志,其實在各自領域能達到境界未嘗不是得意得志。李白在詩詞造詣上能征服梨園皇帝唐玄宗,而在政治造詣上,輔佐永王失敗。上天賜給我們一個浪漫主義太白星、又讓他俠義、不屈。千年一個李白,而一個唐朝宰相卻是好多,而千百年來的宰相更是數不勝數,那麼這些人哪個性格像李白呢?如果所謂的官場這裡太得志,那麼詩歌裡就少了個詩仙李白。看人我們比不過唐明皇。唐肅宗也捨不得殺李白,那麼多的文人、官僚、百姓捨不得殺李白。這還不夠得志嗎?李白說:天生我材必有用!要相信:當上帝關上了門,必定給你打開一扇窗戶。

一家之言,多有偏頗,萬望海涵。

如果您喜歡小荷的回答,請點擊關注和轉發,謝謝!


晨曦小荷


李白是我國唐代偉大的詩人,後世尊稱他為“詩仙”,但卻官場不得志,以至於生活貧困潦倒。

傳說,這與楊玉環給唐玄宗"吹枕邊風″有關。

相傳:李白結識上層社會人士之後,有機會拜見當時的著名詩人賀知章,賀佩服其文彩,稱他為“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轉世″。隨後把他推薦給了唐玄宗,唐對他的詩讚嘆不已,即封他為“翰林”。

誰知,之後在官府得罪了小人:楊玉環的哥哥(楊國忠)和皇帝身邊的得寵太監(高力士)……

話說一天晚上,李隆基正和他的愛妃楊玉環在夜色中賞花,興致很濃,便派李白來作詩助興,時李白喝醉在酒樓裡,便在半醒半醉下寫了三首《清平調》,唐玄宗意猶未盡,讓李白多寫幾首,李白借醉,竟叫楊國忠、高力士“快把我靴子脫了”,他的狂妄自大惹來了這二人的怨恨。

從此楊貴妃時常在皇帝枕邊吹李白的冷風,以至於李白在官府站不住腳。離開長安時留下了“行路難,歸去來”的感嘆。

不過,官未坐成卻成就了一個“詩仙”。







用戶59470992082


李白一生仕途不順,個人覺得這是他的性情造成的,他就像一個未經世事薰染的嬰兒,浪漫,唯美,狂放不羈,純粹的一顆赤子之心。他不善於也不屑阿諛奉承,正如詩中所云“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也不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的道理,只憑自己的一時興起。常常在有意無意之中傷了人,種下禍根。試問,這樣的人在複雜紛繁的世俗間行走,能一帆風順嗎?況且,如果他真的融入了混濁不堪的世俗,一心只顧溜鬚拍馬,爭名奪利,那麼他的那顆純粹的詩心也會被玷汙。哪裡還有時間遊山玩水,哪裡還有閒情賞花吟月,哪裡還能寫出那些驚天地泣鬼神渾然天成的傳世名篇?不光是李白,那些歷代的大詩人詞人,蘇軾,柳永,杜甫……,誰又一生得意了?這也許就是一扇門和一扇窗的定論吧,細想,上天是公平的,魚和熊掌不能兼得。


一棵小草827


我覺得說李白一生不得志是不嚴謹的。可以說李白他一生中想要做的事情,都完成過了。是天生的浪漫主義讓他不適合官場。

討論得志與否,首先要明確李白的志向。報國是他的第一目標,其次才是浪漫。

所以他會在垂垂暮年毅然的跑去參軍,所以他能寫出“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若說報國愛國,他做的很好。而做官只是一種實現途徑,既然不能勉強為之,也就罷了。賜金放還是一個可以接受的選擇。

而關於他的浪漫則更多,我想,李白天生如此的詩才可能也就是他的性格賦予的,既然註定屬於林泉山水,業已在紅塵中轉了一遭。想來李白去世那一刻,應該是無憾的。

說來李白還有一個成仙的夢想,曾在許多詩篇中提到過“吾將營丹砂,永與世人別”的類似思想。這個志向,當然就沒那麼好實現了。

曾經做到翰林院士,得到皇帝如此的寵愛。又能縱情詩酒琴劍之間,飽觀天下名山大川。他是盛唐皇冠上璀璨的明珠。或許曾經為了做官而鬱郁過,但這絕對不是李白人生的主線。

李白是得志的,他得志于山水之間,得志於詩與酒之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