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相伴供銷社

激情相伴供銷社

作者 王錦豪

老供銷社是人們悠長歲月裡的驛站,經歷著輝煌與落寞。在計劃經濟的年代,供銷社就像一個百寶箱,吸引著人們好奇的目光。當年,全國數億農民的生產和生活都離不開供銷社這個熱鬧紅火的地方。1978年改革開放,國家逐步取消了商品統購統銷政策,個體經營者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人們購買商品再也不用憑藉各種票證了。如今,供銷社這個概念早已淡出了人們的記憶,但是在一些鄉村,還留存著供銷社的遺址,這些遺址常常喚起人們與供銷社有關的一些記憶……

翻開記憶,彷彿一瞬間回到從前。老式日曆牌、半腰木櫃臺,每一樣都是那樣的讓人親切:1950年1月16日,義烏縣供銷合作總社成立;1951年3月,隴頭朱鄉供銷合作社成立,社址選在缸窯金義古道的十八間;1961年9月,幾經易名的杭疇供銷社正式橫空出世。這是當年最牛的單位。"那時,這裡是最紅火、最熱鬧的地方,從早晨開門到晚上關門,買東西的人都絡繹不絕,村裡的人們有事沒事喜歡聚在這裡待上一會兒。"提起供銷社的輝煌,村民陳益君感慨萬千。

對於上個世紀40年代或50年代出生的人來說,回憶當初購物的經歷,他們必然會談起供銷社。1960年以來,由於商品資源不足,國家根據實際狀況,制定了定點、定時、定量供應的政策,購物的時候需要持各種各樣的購物票,比如糧票、肉票、布票、油票、化肥票、農藥票等。"這些購物票在當時司空見慣,現在已經在人們的生活中消失了,成為一些人收藏的東西。"馮雪春回憶,在她七八歲的時候,印象最深刻的是許多東西都要憑票購買。"那時候沒有電燈,家裡用煤油燈,經濟好一點的人家就用洋燈,所以,每個月家裡都會領到煤油票。此外,每年還能領到布票、棉花證等,發多少票,可以買多少東西,沒有票,即使再有錢,也買不到東西。"在老人的記憶中,老供銷社的房子是一排土坯房,人們日常生活需要的油鹽醬醋、肉、布料、鍋碗瓢盆等日用百貨,都到供銷社去買。在集貿市場不發達、不普遍的年代,供銷社在人們生產生活、城鄉物資流通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對於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雖然沒有憑票買東西的經歷,但是供銷社也是人生中一段特別的記憶。"小的時候,我最愛往供銷社跑。那裡不但賣糖果餅乾,而且還賣新衣新褲,擺滿了吃的、用的、穿的各種商品,空氣裡始終瀰漫著油鹽醬醋、蔥和蒜的味道。"80後的陳永進打開話匣子,這樣回憶起那段時光。"那時,供銷社都是高高的櫃檯,把營業員和顧客隔開。櫃檯裡面擺著鉛筆、本子、削筆刀,每每透過櫃檯的玻璃,看到這些東西,他和小夥伴們都要悄悄議論半天,眼饞半天。他經常搶著幫家裡打醬油、買調料,然後用剩餘的幾分錢,買上幾顆糖塊過過癮。"

走進供銷社,高高的玻璃櫃臺和木質的貨架上面擺放著菸酒糖茶等副食品和香皂、洗衣粉、洗潔精等日常生活用品,以及手套、膠鞋等貨物。"老馮,給我拿一雙膠鞋,這兩天下地幹活兒穿。"楊老漢對櫃檯裡邊的售貨員馮師傅說。馮師傅笑了笑,沒有多問,從貨架上拿了一雙膠鞋遞到楊老漢手中。楊老漢沒有試穿,也沒有詢問價錢,直接把錢放在櫃檯上,他說:"幾十年了,我一般都是在這裡買東西,他熟知我的鞋號,我熟知鞋的質量和價格。"

時代在變,生活在變,一切悄然改變。從最初的供銷社、合作社,再到超市、百貨大樓、大型購物商場,從國內購物到國外"血拼",人們的購物場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供銷社已慢慢淡出人們的視線,只能依稀能夠喚起人們對於供銷社的一些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