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在醫院護理院養老很幸福,醫生、護工、護理員也快成了親人


隨著老齡化和少子化社會的逐步到來,如何照顧家中高齡的失能(沒有自主生活能力)老人成為一個社會難題,五一國際勞動節前夕,記者走近這樣一個特殊的勞動群體——失能老人護理員,瞭解了他們職業中不為人知的艱辛和敬業。

能在醫院護理院養老很幸福,醫生、護工、護理員也快成了親人

走廊上失能老人家屬送來的錦旗。

56位老人和12名護理員

4月30日,在西安和平中醫醫院護理院,護士長朱苗苗正在給失能老人護理員李小貝交代工作,在這家醫院護理院的3、4、5層病房裡住著56位老人,這些老人絕大部分是失能老人,最大的年齡99歲。朱苗苗說:“老人們主要是老年痴呆、心腦血管、骨折等各種疾病,家屬送到護理院的原因,第一:是平時家裡忙,老人照顧不過來,在醫院有醫生、護士、護理員日夜照顧,一旦病情發作,可以及時搶救。第二:送來的失能老人年齡85歲以上居多,這些失能老人的兒女年齡也在60歲以上,有些兒女也有疾病,沒辦法才把老人送到護理院。”在這裡,醫生和護士負責失能老人的疾病治療、監控、打針、吃藥、理療,因為工作量太大和繁瑣,日常起居和吃飯護理工作就由12名經過醫院培訓的失能老人護理員完成。

每天下午的3時到7時是病人家屬的探護時間,家屬可以在醫院和老人團聚,節假日也可以把老人接回家過節以盡孝道,平時為了防止痴呆老人走失,實行的是刷卡門禁制度。

把失能老人當成自己老人

走進護理院的失能老人病房,走廊兩邊掛滿了家屬感謝的錦旗,病房寬敞明亮,一部分老人靜靜的躺在病床上,一部分由護理員推著輪椅或攙扶著在走廊散步,每一層有一個公共活動室,有電視和會議桌椅方便老人們聚會交流。

能在醫院護理院養老很幸福,醫生、護工、護理員也快成了親人

李小貝正在給失能老人翻身捶背。

50歲的李小貝是咸陽市淳化縣的農村婦女,在做失能老人護理員之前,她做家政服務。說到和以前差別,她說就是以前是照顧一個老人,現在要照顧三個老人,都是生活不能自理的高齡老太太,李小貝每天按時給老人洗臉、洗腳、翻身、捶背、大小便、按摩、說話、餵飯,用輪椅推著老人轉悠。每週要給老人剪指甲、洗澡擦身。三個老太太都很喜歡手腳麻利的李小貝,有時候老人不能排便,李小貝馬上就戴上塑料手套扣出來,很多老人子女不願乾的工作,護理員都要幹。談到如何接受這份辛苦的工作,李小貝說:“人都有老了不能照顧自己的一天,把老人當成自己的老人,習慣了就好。”

能在醫院護理院養老很幸福,醫生、護工、護理員也快成了親人

李小貝需要護理病房中的三個高齡失能老人。

臨終關懷讓老人有尊嚴的離開

51歲的李高鋒是男護理員,他和李小貝都來自淳化縣的一個村子,和平中醫醫院的所有失能護理員都來自於同一個村子,都姓李。護士長朱苗苗說:這個工作需要24小時陪護,辛苦又繁重,人員流失很大,後來通過老鄉互相介紹,隊伍終於穩定下來。他們是老鄉,工作起來可以互相照應幫忙,閒暇時可以說話,醫院提供吃住,他們能把工資大部分攢下來給家鄉的親屬,也就願意幹這份工作。

能在醫院護理院養老很幸福,醫生、護工、護理員也快成了親人

李高鋒用注射器幫助失能老人進食

李高鋒也要照顧三個失能老漢,一個面癱老人每次餵飯要一個多小時。一個痴呆老人胡亂罵人,他必須陪著笑臉哄著他,他說老人就像小孩,必須順著他們的脾氣。另一個老人骨折摔傷,每次翻身照顧都要特別仔細。對於很多高齡失能老人來說,這裡也許是人生的最後一站,如何讓他們有尊嚴的離開,也是護理員們的責任,失能老人經過醫院搶救無效逝世後,護理員們要負責遺體的擦洗和壽衣的更換。

一位坐輪椅看電視的失能老人說:“特別希望家人抽出時間多看看我,但是孩子們年齡大、工作忙、也有病,能在醫院護理院養老很幸福,醫生、護工、護理員也快成了親人。”一位失能老人家屬說:“希望政府將來能加大在醫療養老產業上的投入,讓更多的高齡失能老人能夠享受正規、便宜的服務,減輕普通百姓的負擔。” 文/圖 西安晚報記者謝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