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二元一次方程組》:什麼原因讓你一下午只做了兩題

週六下午,和幾個七年級的孩子一起復習數學,問他們《二元一次方程組》學的怎麼樣了,異口同聲的回答,“還可以,都會。”讓我找幾道題目練練手,我是非常不贊成刷題的,就給翻了兩道比較典型的方程題,給他們遛一遛。結果一做不要緊,也可能是剛開始學習接觸的原因,這兩道題花了好兩個小時才做完,特別是第二題,可是練死了不少腦細胞。一起來看一下吧!

七年級《二元一次方程組》:什麼原因讓你一下午只做了兩題

第一題還好,多數人的解題思維是:先用正常的加減消元法,求出用A表示的X、Y的值之後,再使用“它們的解互為相反數”這個條件,最後利用X+Y=0,求出A的值,計算量很大,但總算能按部就班的計算出來結果;其實這題如果換個思維,是有簡單的方法來求解的,以後再遇到題目裡面有類似這樣的條件:

“它們的解相等,”

“它們的解互為相反數(X、Y的符號相反),”

“它們的解和(差)等於6,”

“它們的解中X是Y的值的4倍,”

…………

七年級《二元一次方程組》:什麼原因讓你一下午只做了兩題

都要記住,把這個條件先使用了,列出X與Y的關係,依次為:

X=Y,

X=-Y,

X+Y=6,即X=6-Y,

X=4Y,

…………

再代入到兩個方程式裡,就可以消掉一個未知數,這樣勢如破竹,不必都求出每個未知數的值,就可以直接求出A的值,比如這一題,可以看下圖的過程。

七年級《二元一次方程組》:什麼原因讓你一下午只做了兩題

第二題的難度就加大了不少,這裡是將方程2進行變形,求出X的表達式(當然你也可以轉化方程1,留給大家練習吧),在代入消元得到方程4時,有人會問:等式兩邊都有(m-2),幹嘛不直接約掉呢?因為等式的性質告訴我們,等式兩邊同時乘或除以一個不為零的數,等式的值不變。那麼,(m-2)為不為零呢?現在不確定呀!所以暫時是不能約掉的。這也是此題判斷三種結果的出現情況的關鍵一個整式。

七年級《二元一次方程組》:什麼原因讓你一下午只做了兩題

在進行判斷之前,首先要清楚,什麼情況之下會有無數組解:比方說二元一次方程式2X+5Y=19,它的解就有無數組;在二元一次方程組裡,當兩個方程式相同了,也會有無數組解。具體解題過程看上圖所示。

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技巧,大家都掌握了不少,也不在此贅述,但有幾句話必須說一下:

七年級《二元一次方程組》:什麼原因讓你一下午只做了兩題

1、思維方面:不要讓腦袋固化,認為未知數只能是X、Y、Z,題目中的字母系數也可以轉化為新的方程組,要學會靈活地進行“角色”的轉換。

2、基礎方面:使用加減消元法時,一定一定要注意正負號的變化,特別是計算量比較大時,往往都是在此時出錯。

3、數學思想方面:二元一次方程組求解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轉化的過程,把“二元”轉化到“一元”,除了要領悟和體會數學“轉化思想”,還有“整體代換思想”也是解題的關鍵。

4、個人習慣方面:有的同學,解完方程以後,會不停問“我解的對不對呀?”大可不必費事求人,你完全可以把求得的結果代入到原方程中,自己進行驗算是否正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