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的柴禾垛

雄安新区的柴禾垛

除了猪圈,鸡窝外,家家院里或墙外还有柴禾垛,这三样可以说是家庭必须。那时候,家家睡的是土炕,做饭是大铁锅,燃料就是柴禾。后来有过煤油炉,也是极少数,再说,煤油也花钱哪。数九寒天,那个热炕头也是最吸引人的。所以,柴禾是非常重要的生活物资,柴禾垛就成了村里非常有生活气息的一景。人们不是常说吗,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排在第一位,足见其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生活不富裕,不仅表现在粮食的紧缺上,柴禾也紧张。一日三餐,动火就是柴。一家五六口、七八口人,再简单不过的一粥一饭,也得烧个棒子秸。

柴禾的来源主要是麦秋的麦根儿和大秋的棒子秸。

过麦秋的时候,生产队的麦子是用镰刀割的。割下的麦子拉到场里要铡一下,把麦头和麦秸分开,这样容易打麦子。铡下的麦秸按人头和工分比例分给各家。每家自留地的麦子,都是拔下来的。拔麦子比割麦子累得多,但人们还是拔,为的是多得一截麦根儿。因为要给队里干活,自家的麦子利用业余时间收,所以,父亲和大哥天刚朝亮,就起来了,趁着凉快去拔麦子,等我到地里的时候,他们已经拔了一个来回。拔下的麦子,筐背肩扛弄回家,再对付时间铡了,麦头晒在院子里,麦根儿垛一边。麦根儿要先择一遍,把夹在里面的麦穗捡出来——粮食金贵,讲究颗粒归仓。择过的麦根,摊在院里街上晒干,然后,垛起来。这时候,家家院子里不碍事的地方,都起了个巨大的蘑菇——麦秸垛。

垛麦秸垛是个技术活。不会垛的,越来越小,成了窝窝头,还容易倒。会垛的根据大小打好底子,然后,一层一层压茬往上垛,一般高过人头,要两个人配合,一个人在上面铺摊打理,一个人往上扔,最后收出一个尖顶。麦根儿垛好了,为防止雨淋,顶上要抹上泥或是盖上衫(麦秸编的草帘子一样的东西)。小的垛盖上行,大的垛一般就是抹泥,泥是在土里掺了麦糠和的,光是土不行,会裂。抹的时候,人站在梯子上,把泥倒在垛顶上,用抹子抹匀,像是给麦秸垛戴了一顶草帽,阴天下雨就省的天天盖了。

编衫是农人的编织技艺之一,像盖锅的盖簟、拍子(蒸馒头、窝头盖锅的形似草帽的东西),坐的蒲团,墩子等。编衫简单得多,连根拔的麦子用火筷子夹住麦头,将麦穗掠下来,借着潮乎劲一绺一绺并排着编起来,像蓑衣一样围圈盖在垛顶。最尖上扣个破盆或盖上块塑料布,下雨的时候,雨水顺着麦秸流下去,不至于漏进垛里。

就地取材,生活中处处体现着人们生存的智慧。

蒲松龄讲过狼的故事,有一则就与柴禾垛有关:“一屠晚归,担中肉尽。途中两狼坠行甚远……”屠夫跑到一个麦场,“场主积薪其中”,场里有柴禾垛,看意思那薪就是麦根儿。最后,屠夫利用智慧将两狼杀死。

垛麦秸垛标志着麦秋彻底过完。

麦秸垛开始很暄腾,后来越来越瓷实,垛就越来越矬。烧火的时候,麦根儿从侧面掏,开始容易,以后越来越费劲,一绺一绺往下撕,勒得手疼,令人讨厌。但不能总在一侧撕,一边掏空了,头重脚轻容易倒。

麦根儿要烧到秋柴禾下来。豆秧、谷挠儿(去粒轧瘪的谷穗)、棒子皮儿晒干了,马上就能烧了。新下来的棒子秸,潮,不能烧,码在临街的墙外晒着。这时候,所有的街道,一下子窄了很多,浑厚了很多,像淤堵的动脉血管。

雄安新区的柴禾垛

所有的东西都是集体的,丢落的也要允许了才能归个人,拾柴禾就成了孩子们的重要而有意义的事。誊清的耕之前的棒子地里的秸秆、叶子都可以拾。禾茬坚硬、耐烧、火壮,当麦子耩上,地里静下来之后,孩子们就背着筐头,拿着小板镐或是小四齿镐去拾禾茬头。耕过的棒子地里,禾茬翻下来,不用锛,打打土就行。谷子的禾茬一沟一沟密实整齐,用四齿镐刨下来,磕去土,半天拾半框或一筐头就不错了,孩子们哪有那么大耐性。拾来的柴禾零零碎碎,随干随烧。多了,暂时也垛起来。

头入冬,棒子秸晒差不多了,就垛起来,一是防雨好盖,二是规矩整齐,三是防偷。横一层竖一层码起来,四四方方一个柴禾垛就蹲在院子里、场院边,储存一冬一春的能量。从大秋到麦秋隔着冬春两季,冬天又冷,实在难熬,煤又不多,做饭取暖主要靠这一垛棒子秸。

春天青黄不接的不光是粮食,柴禾也是,枯树枝、烂树叶能烧的都当宝贝捡回家。父亲每年从大年初二就到三十里外的白洋淀里搂苇子茬儿。自行车后面载着花筐,一次搂两花筐一大捆,一正月搂一大垛,悭着省着能凑合到麦秋。

一年精打细算总算下来了。

雄安新区的柴禾垛

河北自媒体百佳号 新区白洋淀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strong>

<strong>

<strong>

<strong>

<strong>

<strong>

<strong>

<stro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