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再等5年

坦白講再寫房地產稅的話題真是有些為難,為了打消很多朋友們的疑慮,已經寫了多篇關於房地產稅的文章,就大家關注的房地產稅試點、及對於試點城市的影響和那些並不積極的信號。

全國統一的不動產登記信息管理基礎平臺,實現了一鍵查詢無處可逃的功能,只要擁有了房產,不管一套還是多套,還是很多很多套,在國內的任何城市,已經全面覆蓋、全方位聯網無一遺漏。

這情形,猶如萬事俱備就只等東風吹、戰鼓擂!

狼真的要來了

房地產稅我們曾經不止一次地說起,短期內很難有真正的執行空間,從上海和重慶這些年的試點看,效果並沒有想象中那麼理想。

但從市場上熱火朝天的討論狀態看,似乎有很多的朋友們非常期待房地產稅的全面推進,恨不得立馬就能享受到新稅種帶來的變化,毫無疑問也不意外他們心目中期待的景象是,如果房地產稅正式全面徵收,那些擁有多套或更多套的房東會面臨高壓,他們的持有成本會被動增加,很有可能他們會為此拋售房產,尋求更好的財產保障方式。

然後總有人痴心妄想地等待,房地產稅正式全國收取的日子到來,無產階級的好日子就會來臨,一定會有滿大街的房產任由選擇,殊不知那時的狀況也許不再是能否買得起房,而是有沒有可能租房會吃力,或長期通脹後讓人擔憂的通縮出現,雞蛋50塊一個,中午的番茄炒蛋計劃是不是要改變?

再言之,既然買的房產後續已經失去上漲的動力,甚至還會繼續走向下行的通道,那麼無產階級要做的選擇應該是不會買房,遠離房地產市場。

市場上期盼房價上漲的主力軍,這裡絕對少不了已經買房的普通老百姓。

按照安迪之前的預計,房地產稅想要進入立法階段或真的要出臺,至少也需要3年的時間週期,尤其是在全國不動產聯網,這個最大的技術障礙清除後。

但萬萬沒有想到,前兩天人民日報政文的一則消息,標題為重磅:就關於房地產稅法,擬5年內提請審議。

有沒有搞錯,是不是弄混淆了。

簡直不敢相信,擔心是謠傳,立馬上微信公眾號查詢人民日報政文主題,會不會是某個公司或個體捏造的吸引眼球,為了傳播而作的虛假新聞。

要不要再等5年


要不要再等5年


真實可靠。

擬5年內提請審議。

朋友們再次聊到這個話題的時候,他們表示很有可能在一年內就會有所動作,甚至還會有直接出臺的機會。

一般情況下安迪對於絕對性的言辭很少,但如果說在一年內房地產稅草案准備完畢,並進入人大審議,然後快速推進房地產稅法案,成為真正的法律。

絕無可能,一點僥倖心理也不要有。

既然最高層已經提及5年這個週期,這裡面傳達的意思非常明顯,房地產稅在5年內必然會提請審議,想提前到3年的可能性都沒有,這裡面牽涉到的細節還千絲萬縷,城市間的財政狀態,有產者的實際情況,如何做到有理有據,讓納稅的人不知不覺,拔鵝毛的時候讓鵝的疼感降低或至少疼得不明顯。

還要考慮真正剛需的群體,做到徵收的範疇區分,如何設立減免的準則,在不影響他們生活的前提下,做更妥善的安排。

技術性的問題已經解決,但人性要深入的空間還很大。

看上去已經走了很遠的路,現實裡卻只是剛剛開始,還有長長的路要走,且這條路必然崎嶇坎坷,牽涉到的各種利益綜合體,找到平衡點才是最為關鍵。

記住一個極其簡單卻容易被忽視的真實,到達那個層次的群體才有機會制定法案。

且、房地產稅如果有一天見得天日,真正的作用也不是為了降房價。

要不要再等5年


顯然,要讓很多充滿期待的朋友們失望了。

讓我們隨意地展開想象,為什麼此時會有這樣的聲音出現,且不再是街邊的傳聞,也不是網上的喧鬧,更不是那些港媒所謂關於房地產稅徵收細節的有鼻子有眼,一副板上釘釘多麼正經的樣子。

5年的時間主流上符合國家的規劃,就像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一樣,主要闡明國家戰略意圖,明確政府工作重點,引導市場主體行為,是2016年-2020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是各族人民的共同行動綱領,是政府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責的重要依據。

房地產稅草案還沒有提請審議,就肯定沒有想象中那麼快速落實,而國家此次的重磅新聞,似乎更多的是在為打消大家的顧慮,這個眾星捧月的稅種還只是在計劃中。

國家還沒有到要靠這個稅過日子的時候,至少在5年內不需要。

或不如說現在城市的房地產交易中產生的稅更多,收取也更容易。

高房價中產生的高稅收,是真正的現金白銀。

上海房產認定的普通和非普通標準,從2014年的房價看2018年的市場,是不是早就應該予以調整,如果不能按照房價的翻倍調整,上升一個50%的幅度不過分吧?

並沒有。

當然,現有的上海房地產市場絕不會允許這樣的動作出現,任何政府的額外通知都會被理解成市場要放水、寬鬆化政策開啟,無盡的遐想會立馬充斥整個市場。

其實,政府是真的很艱難。

左右為難。

尤其是那些地方政府財政主要依賴於賣地的城市,如果沒有足夠的土地流轉,沒有大量的房地產開發商進入,這些城市的基礎建設,公共設施,甚至於公僕的基礎支出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有興趣的話,可以查詢下全國各級城市對土地財政的依賴程度,必然會給你一副新的景象,讓你有全新的認識。

也許還會,大驚失色。

如果房地產稅不足以抵消這一塊的收入,不能夠作為真正的取代稅種,那麼對於政府來說越晚出臺就越有利。

這些年很多沒有房子的人都跟在大潮後買房了,在國家層面的房產去庫存、在各城市爭奪人口分享資源時、在城鎮化進程逐步加快時,原本在村裡安心生活的也上縣城和省會城市了,有些還買了好幾套。

還有部分在這一波上漲的房產趨勢中學會了投資,不管是被動地宣傳接受,還是主動地尋找機會出擊,他們去了很多不同的城市、或那些陌生的區域買了房,買了很多房。

他們堅信,這裡面還有金礦。

堅信那些城市被低估,還有暴力發財致富的大機會,還有能夠改變階層一躍而上的潛能。

殊不知,那些城市中有些已經慢慢進入了下行道,那些溢價的財富能否真實體現和沉澱,就看後續的購買力能否持續,海量的新房會不會停止供應,二手房的流動能不能完全展開,內心最渴望的新房情節會不會逐步消退。

忘了,還有限售。

這5年的時間,是給予那些特殊城市的緩衝,讓他們有可能成長的空間,在這個週期裡自由地發揮,在維持房住不炒的前提下,有序等待,或波瀾再起、或從此別離。

只是,在有些城市。

我們真的還需要繼續等待5年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