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雲龍、丁偉、孔捷對授少將銜牴觸嗎?原因是什麼?

江南皮革廠—CEO黃鶴


李雲龍、丁偉、孔捷三人都被授予了少將軍銜,這三人對自己的軍銜都不滿意,認為肩上多一顆豆才對得起自己的軍銜。因此,當南京軍事學院叫學員穿上55式軍服參加彩排時,李雲龍、孔捷、丁偉三人均穿的50式軍服以示抵制。



1955年軍銜的授予主要根據《軍官服役條例》、《軍銜指示》、《編制軍銜》作為評定軍銜的標準。1955年少將軍銜的評定幅度主要在正軍級到正師級之間,因此,1955年總幹部部授予少將軍銜798人,其中副兵團級1人,準兵團級3人,正軍級107人,副軍級216人,準軍級344人,正師級125人,無軍隊級別2人。


1955年授予的798名少將中,軍級(正軍、副軍、準軍)少將佔少將總人數的83.6%。由於幹部定級是1952年,而授銜是1955年,三年之內許多正師級幹部的職務有所提升,其級別最低都是準軍級,所以首批授予少將軍銜的幹部都是軍級幹部。

李雲龍、孔捷、丁偉三人紅軍時期都是團長,抗戰時期也是團長,解放戰爭時期,丁偉首先當上縱隊司令(軍長),李雲龍和孔捷稍晚,但最終都是正軍級,三人的資歷都差不多,給他們授予少將軍銜是合理的。


歷史軍魂


晉西北鐵三角對授銜結果都很牴觸,不完全是他們覺得自己的軍銜授低了,而是他們認為評銜不公平。如果所有的軍長、副軍長統一都授少將,所有的師長都授大校,鐵三角肯定不會有那麼大的意見。

其實仔細看電視劇就可以發現,李雲龍一開始只是心裡不痛快,但並沒有公開表達對授銜的不滿意。最早咋咋呼呼,對授銜結果不滿意的是丁偉。


丁偉認為四野的縱隊司令除了他,至少都是中將,陳大麻子和他一起提的縱隊司令,這次也是個中將,卻單給他授一個少將,這讓他上哪兒說理去?

言外之意,如果四野的軍長都是少將,他肯定沒意見。但是跟他同資歷、同級別的老戰友都是中將,就單單他是少將,他的臉上很沒有面子。

李雲龍聽丁偉在倒苦水,還是沒理他。只是沒好氣地說:你瞎吵個什麼?你以為你該授個啥啊?是不是該授你個元帥呀?做你的白日夢去吧。

丁偉被老李這麼一激,他就反激李雲龍:心裡不痛快是不是?一顆星嫌少?要我說,你老兄該知足啦,沒授你個大校就不錯啦,犯了這麼多錯誤,才和我扯了個平,這麼多年了,咱小媳婦似的,處處管著自己,大錯沒犯過,現在可好,你現在是少將,老子也是少將,你還有啥不知足的?


李雲龍被丁偉這麼一激,他才真的是脾氣上來了,他立即反嗆道:你剛當紅軍那會,老子都是副班長了,和老子比,你就是新兵蛋子,只配背老套筒。你憑啥肩上也掛一顆星,跟老子平起平坐?

言外之意,李雲龍真正惱火的原因,是他認為自己資歷老,像丁偉這種當年在他眼裡是個新兵蛋子的人,現在也跟他平起平坐,讓他們心裡覺得很不爽。



孔捷不滿意的原因,跟丁偉正好相反。丁偉是因為跟他平級的人都授中將,他覺得自己的軍銜低了。而孔捷是因為比他級別低的人也授了少將,他心裡不痛快。

也就是說,三個人對少將這個軍銜本身沒有什麼意見。他們真正惱火的原因,是認為評銜不公平。

孔捷惱火下級的師長與他平級,丁偉惱火平級的軍長比他多一顆星,李雲龍惱火丁偉和孔捷這兩個新兵蛋子與他平級。

簡而言之,人比人,氣死人。如果所有的軍長都授少將,所有的師長都授大校,鐵三角也就不會鬧那麼大的意見了。

那麼,晉西北鐵三角的軍銜到底低不低呢?

平心而論,李雲龍和孔捷都不低。尤其是李雲龍,少將是他能授予的最高軍銜了。丁偉確實是低了,他有發牢騷的資本。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李雲龍在授銜之前的級別不高,他只是副軍長兼代理軍長。

天湖山訓練結束後,李雲龍被任命為副軍長,由於軍長彭志患了肝炎長期住院治療,李雲龍成了代理軍長,主持軍裡的工作。——《亮劍》



眾所周知,1955年的評銜是根據1952年解放軍評級的結果為依據而進行的評銜。李雲龍因為在戰爭中經常犯錯誤,所以職務經常在降,導致最後只是個副軍長(副軍級)。

按照他的副軍級進行評銜,他最後被授一個少將,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副軍級的最高軍銜是少將)

相比來說,身為軍長(正軍級)的孔捷和丁偉都有一點吃虧。不過授他們少將,也說的過去。

首先是孔捷,他沒有犯過什麼錯誤。在鐵三角中,他的黨性是最強的。但是,孔捷的能力不夠。

根據孔捷的履歷來看,首先他是紅軍時代的老兵,參加過長征,打過八年抗日戰爭,抗戰勝利後,他率新二團出關,三年的解放戰爭,他的部隊參加了所有的重大戰役,三下江南、四保臨江、血戰四平、遼瀋戰役、平津戰役。從松花江一直打到海南島。從北打到南,可謂是功勳滿滿。

但是,儘管他有這麼多的戰功,並且他還沒有犯過錯誤,結果才只是個軍長,這側面表現了一個問題:孔捷能力不夠。

這也就是說,李雲龍當副軍長是因為“能力足夠,但是因為犯了錯誤只能當副軍長”,而孔捷沒犯錯誤,卻只是軍長,那就是“沒犯錯誤,能力只夠當軍長”。

換言之,李雲龍授少將,是因為他經常性的犯錯誤,導致他級別不夠,只能授少將。孔捷授少將,是因為他的能力不夠,只能授少將。



再說丁偉,相比孔捷,丁偉的能力足夠,但是他跟李雲龍一樣——喜歡犯錯。

用孔捷調侃他的說話:在東北時,你們二師偷著開燒鍋釀酒,自己喝著還賣著,一邊打仗一邊做買賣,你丁偉是能夠委屈自己的主兒?部隊一到休整,你小子就把部隊扔給政委管,自己跑到哈爾濱下飯館、跳舞,上次我親眼看見你小子摟個娘們兒跳舞,那臉都快貼上啦,也就是林總老護著你。

另外,劇中丁偉說“四野的軍長全是中將,就單單他一個是少將”。這句話其實也是有深意的。

1955年授銜,四野有元帥2人,大將3人,上將14人,中將43人,少將298人,合計360名將帥,居四大野戰軍之首。

但眾所周知,1955年授銜名單,是考慮到政治平衡的結果。不能因為哪個野戰軍的戰功多,就把所有軍銜都給那個野戰軍。就拿丁偉所在的縱隊司令一級來說,一二三四加上華野,一共有50多個縱隊,正、副司令、政委、參謀長,加起來有200多個。但中將的名額就175個,不可能每個達到標準人都授予中將,因此只好犧牲掉一部分同志。



丁偉犯過錯,並且他的提拔速度太快(三年時間,從團長提拔到軍長)。從多維度的角度來考慮,委屈他一下,只授少將,也不是說不通的結果。


Mer86


1955年人民軍隊授銜時,曾經擔任過一線部隊長不很滿意的,主要就是二野的王近山將軍和四野的鐘偉將軍,而《亮劍》李雲龍的人物原型,偏偏就包含或濃縮著這兩位將軍的歷史故事,所以李雲龍、丁偉和孔捷的舉動並非空穴來風,也是在側面反映一段真實的歷史。



王近山1930年參加革命,1931年入黨,到解放戰爭期間與陳賡、陳再道、陳錫聯、楊勇等將軍一起,都成為中原野戰軍的主力縱隊司令員,就戰功而言確實不分伯仲;中原野戰軍1949年初整編為第二野戰軍及三個兵團時,陳賡、楊勇和陳錫聯成為兵團司令,王近山為三兵團副司令員。

授銜的結果是陳賡為大將,楊勇和陳錫聯為上將,這三位兵團司令也就罷了,原二縱司令員、河南軍區司令員陳再道也是上將,而只有王近山被授中將,“王瘋子”當然不幹,這不是追求什麼“高官厚祿”的事情,而是涉及到軍人的榮譽問題。《亮劍》劇中丁偉曾經特地提到同樣是縱隊司令的“陳大麻子”,並且嚴重表示不服。



之前我一直試圖在第四野戰軍裡尋找這個歷史原型,如今看來,確實應該是二野的陳再道將軍,不僅因為陳再道歷史上確實有“陳大麻子”的綽號,更重要的是,王近山不太平衡的主要因素,很可能就出在同是副兵團級的陳再道將軍身上。客觀的說,從戰功來說,兩位將軍確實難分高下,陳再道也是第386旅(副旅長)出身,“再道之勇”名冠三軍,抗戰期間兩個人都兼任二級軍區司令員。

細微的區別在於資歷,陳再道1926年參加革命,最關鍵的是參加了1927年11月的“黃麻起義”,這是紅四方面軍建軍的里程碑事件,遺憾的是王近山履歷中沒有這一條。評銜需要綜合考慮的因素太多,王近山的不理解,我們應該可以理解。



鍾偉將軍則是東北野戰軍最後一個組建的主力縱隊第12縱隊司令員,1949年3月東野整編為第四野戰軍時改稱第49軍軍長,我查了一下,其它所有的11位縱隊司令員最低授銜中將,李天佑、韓先楚、黃永勝等則授銜上將,而只有鍾偉獲授少將,這事換誰誰也不幹,從白山黑水到縱橫中南,鍾偉將軍的確戰功赫赫,是四野名將的後起之秀。

問題還是出在“後起之秀”上,鍾偉原來曾經是東野二縱第5師師長,直到1948年成立第12縱隊時才被總部醞釀出任縱隊副司令員,確實與其它主力縱隊司令在職務資歷上有些差距。鍾偉則以“寧當雞頭不當鳳尾”的魄力,最終讓林彪改變態度,直接擢升為12縱司令員,有點“火箭提拔”的味道。而鍾偉將軍也是1929年入伍的老紅軍,資歷不弱,既然躋身縱隊司令員行列,惟獨自己成為少將,自然心中難平。



實際上,關於鍾偉的評銜略低,軍委也是清楚的,後面一直按照中將甚至上將的標準使用的,1957年出任北京軍區參謀長就是主席親自提名,這是很明顯的“低銜高配”。第三野戰軍也有一位參加過“黃麻起義”的兵團副司令員王必成中將,也是1955年授銜時比較委屈的三野縱隊司令員之一,與王近山情況類似。

《亮劍》中李雲龍、丁偉和孔捷都是濃縮和虛構的人物,討論他們的合理軍銜是沒有意義的,劇中這一橋段是通過他們的故事,來描述了一段真實的人民軍隊歷史,所以這三位在劇中獲授什麼軍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讓我們瞭解,確實有幾位開國將軍在軍銜評定時不太合理,這事本來就很複雜,不可能盡善盡美,也難怪主席戲稱“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授銜時”。


度度狼gg


牴觸是必然的,這一點在原著和劇中都多有交代!

在原著裡面,李雲龍拿到新禮服後原本挺高興的,穿上之後還顯了顯神氣,畢竟這種軍禮服都是仿蘇軍樣式,面料和樣式都特別好看。

有牴觸是發生在看了授銜名單後,跟李雲龍一樣資歷的基本都授予中將銜,除了李雲龍有牴觸外,孔捷和丁偉也都有牴觸,丁偉是牴觸最大的。

李雲龍牴觸的出發點是,老子資歷最老,從長征時候就是團級了,到現在給弄個少將,太丟人。

其實,要是以《亮劍》中的李雲龍的資歷和功勞來說,混個上將都有一定的理由,授予中將應該是合情合理的,然而以其多次犯紀律的情況來說,授予一個少將都很不容易了,尤其是解放戰爭中後期基本沒有表現。

丁偉的出發點顯然要比李雲龍現實一點,丁偉不但資歷和李雲龍差不多,後期表現則比李雲龍強太多,李雲龍在解放戰爭時期受傷,沒有參加三大戰役,妥妥被甩在了後面,而丁偉就不一樣了,丁偉是在解放戰爭最重要的東北戰場上的縱隊司令,是林老總的愛將。

丁偉說,我們四野的縱隊司令除了我,剩下都是中將,就連和他一起提縱隊司令的王大牙也評中將,唯獨拉了丁偉,隔誰誰都有牴觸啊!

孔捷雖然擠兌李雲龍和丁偉,但是孔捷顯然也並不滿意這樣的授銜,很明顯自己最起碼也要混箇中將,才夠本。

其實能參加在當時南京高級智慧系學習的,都是軍師一級的長官,軍一級的大部分是中將,師一級的大部分是少將,他們三個就有點不倫不類,也就是沒當上雞頭,事事都爭先的這三個人,哪裡受得了這個氣。

這種思想相信大多人都深有體會,跟你一起入職公司的,明明表現不怎樣,後來升遷卻比你快,年終獎的時候比你多,工作評先進的時候也大多都是人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反正老子當年就是一怒之下離職的。

因此,第二天出操時,滿操場只有他們三個沒有穿新軍禮服。特意在操場上出洋相,鬧得最後劉老總出來主持大局,可以說他們三個人就是三個釘子戶。

以李雲龍、丁偉、孔捷在戰爭中的表現,授銜的時候,完全都可以授中將,以在八路軍建制的時候,原本的16個團長,參加授銜的有13個,其中6個授予上將,7個授予中將,再來看看他們這三個紅軍時期的團長。

授銜如此之低,很可能是作者都梁想要刻意表現的,那就是這三個人都是紅四方面軍的團長,張國燾叛變的時候,很多指戰員都受到了牽連,這應該也是授銜時候的重要考量之一。


史論縱橫




中國人有句話叫人比人,氣死人。李雲龍、丁偉和孔捷對授予少將軍銜有牴觸,就是跟別人對比的結果,心中實在難以平衡。

比如丁偉說陳大麻子跟他一起提的縱隊司令,陳大麻子就是中將。孔捷在朝鮮戰場上指揮的那個軍,下邊有兩個師長這次也是少將。軍長是少將,師長也是少將,這不公平。

李雲龍也一肚子火,他說,孔捷當兵的時候,自己已經是副班長了。紅軍時期就已經是團長了,和他資歷相同的,很多人都是中將。

當然孔捷也指出了李雲龍從紅軍時期就犯錯太多,授大校軍銜也不應該叫屈。丁偉在四野期間,偷著開燒鍋釀酒,一邊自己喝,一邊賣。不是四野首長護著他,早就被降級了。



劉伯承元帥當時兼任南京軍事學院的院長,就把他們三個人叫過來訓話。李雲龍、丁偉和孔捷抗戰期間都是129師的團長,劉伯承作為129師的老師長自然是有資格教訓他們的。

劉伯承語重心長的講,如果董振堂、左權、劉志丹、尋淮州等同志沒有犧牲的話,他們應該授什麼銜呢?作為鬥爭幾十年的老同志,能活下來都應該感到慶幸。


他接著說,就你們的指揮能力,給你們一個師去和國民黨的74師正面對抗,能打勝嗎?對現代化軍團作戰,你們又瞭解多少呢?朝鮮戰場充分證明我軍在現代化戰爭方面需要做很大調整,不認真學習,整天在這個地方會職務高低鬧意見,有意思嗎?

最後劉伯承強調,李雲龍和丁偉就怕被老戰友恥笑,所以才來在中將軍銜上爭一爭。孔捷是為了講義氣,來幫老朋友說話。跟那些倒下的戰友們比較,還有什麼不滿意的?這三個人徹底被老師長教訓的服服帖帖,再也不在這件事上鬧了。



1955年授銜的時候,按照授銜小組的決議,原計劃要授予毛澤東為大元帥,被他拒絕了。他還建議在地方任職的同志不要參加軍銜評比,陳毅元帥例外。

粟裕同志表示以大局為重,和那些犧牲的同志相比,做過的貢獻不算什麼。他堅決要求連大將軍銜也不要,但沒有得到批准。


許光達將軍回到自己的家中,就把自己關在書房中,給中央軍委寫了一封信,要求把自己降一級軍銜。

羅榮桓和葉劍英都認為自己應該降一級軍銜,李先念更是認為自己能夠擔任上將就可以了,大將軍銜可以讓給其他同志。



當時像李雲龍、丁偉和孔捷這樣的人不少,比如王近山,參加革命時間比較久,功勞也不小,但他進城以後犯了錯誤。

毛澤東聽到這個消息後,諷刺道: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授銜時。當時打仗的時候連命都不要了,現在卻為了這一顆星非要爭一爭,有什麼意思呢?

憨厚正直的朱德元帥說:都是革命老同志,肩膀比別人少了一顆心,臉上就沒有光。回去後對老婆和戰友都會有點不好意思,有情緒其實也正常嘛。

授銜工作從1952年到1955年才宣告結束,其中也考慮把方方面面的關係,比如革命的資歷問題,解放軍中各大山頭之間的平衡問題,戰爭期間的軍功問題。



絕對做到公平是不可能的,有一些人受一點委屈也是正常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不管授予什麼軍銜,他們曾經離過的赫赫戰功,永遠不可能被抹殺,這才是他們真正的軍銜!


新知傳習閣


1.軍人的這種情感應該是比較複雜的,應該不只是對少將銜不滿足或者不滿意這麼簡單。

2.客觀來說,授少將銜略低了,三人的履歷和當時的軍職,也就是介於少將與中將之間。但當時軍中將領數百上千,也不可能做到每個人都如願以償,“皮有功、少晉中”也只一例而已。

3.個人覺得亮劍三人組相對不滿的,比較重要的一點是,很多自己昔年的部下,或者是覺得不如自己的將領,被評上了比自己高的軍銜,這點應該是讓他們最難以接受的地方,中國自古以來“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這幫百戰之中殺出的軍人的榮譽感極強,自然很難接受“我不如誰誰誰”的局面,尤其是在略微帶有論功行賞性質的授銜現場……

4.另外呢,55授銜也真的沒法做到絕對公平,因為要考慮的因素太多太多,所以必然出現了紅軍時期的班長排長只能當個少將,自己帶出來的兵卻當了中將上將的例子。而軍中歷來注重資歷和出身,尤其是像李雲龍這種“誰誰誰打槍,還是我教的”,據說55授銜現場,經常可見上將給中將少將敬禮的場面,有些也傳為佳話,比如公認的敦厚中將詹才芳,紅軍時期軍長,解放時期也是軍長,最終授銜中將,也算是絕無僅有,他昔年的部下中,包括了陳錫聯、許世友、洪學智、王近山等開國猛將,就詹中將最經典的一次是過草地時發現一個大個子兵掉隊,看他是個扛機槍的料子,安排警衛員說“給他一條馬尾巴牽著走,沒準能活下去”,後來這個大個子專門找詹中將拜謝救命之恩,原來就是尤太中,開國少將!而詹中將後來某次去北京登陳錫聯的門做客,陳夫人趕緊吩咐警衛員“快去喊首長,就說首長的首長來了”。

5.當然這跟詹中將的個人性格是息息相關的,比如許世友誰都不服,但凡開會,必尋找詹中將為鄰。但是我們不能以詹將軍來要求其他所有的人,百戰猛將,多是粗人,覺得不公,掩飾不住,也是情有可原了。尤其是在未見得覺得自己低了,公平這種事情也確實是難,有的時候有可能需要平衡。

6.比如鍾偉少將,跟李雲龍、丁偉和孔捷其實資歷和軍職相似……發發牢騷、叫兩聲,也沒什麼大不了的。文人寫書,都梁在這個環節上應該是刻意如此處理,這樣才更有矛盾的爆發力不是……

7.當年不是有句話嗎: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授銜時……而那個大時代背景下,受到不公平對待的又何止這晉西北鐵三角呢……除了主動放棄授銜的擬授元帥周恩來鄧小平,擬授大將李先念譚震林之外,四野的兵團司令程子華未授銜(資歷至少大將),還有耿飈等轉戰外交戰線的將領,以及少將段蘇權,他也是對綬少將銜反應最激烈的將領,以至於臨終時他是穿中山裝而非軍裝入殮。也許其中別有隱情,但軍人的血性,老將軍還是有的。

8.所以說,儘管亮劍只是一部小說,但其中折射出的問題,還是值得聊一聊的……


搬不動的小強


誠邀,如題。這個問題有點莫名其妙,李雲龍、丁偉、孔捷對授少將銜當然非常牴觸。

話說晉西北鐵三角真是命運相連,不但最後的職務大同小異(都是軍級首長),連軍銜都出奇的保持一致。三人對這個結果滿意嗎?滿意才怪,就像老李說的“772團的陳瞎子和咱老李一起提的縱隊司令,憑啥他就能康兩顆星”,連最穩重的孔捷也一反常態,公然抵制新軍裝,還不是因為軍銜太低心裡憋屈。那麼話說回來,為何李雲龍、丁偉、孔捷三人都僅僅被授少將銜呢?其實原因有二。

其一:三人都有自己的缺點。

老李的缺點大家都知道,能打仗,同時也能惹禍,連老總都說李雲龍犯的錯和立的功一樣多,丁偉也是個不安分的主,解放戰爭打得熱火朝天的時候丁偉居然敢釀酒自賣,厲害了人家打仗你來做生意,這要是擱在十年動亂,早就判你一個資本主義罪了。至於孔捷,循規蹈矩但是作戰能力不高,是以少將軍銜也挺適合他。

其二,山頭主義。

李雲龍於1910年12月14日出生,漢族人,男性,籍貫為中國湖北省大別山地區。曾在家鄉當過篾匠。1927年,李雲龍參加黃麻起義,後一直在紅四方面軍。作為老李的戰友,孔捷和丁偉也是紅四方面軍的將領,但是有一個問題,紅四方面軍的優秀將領實在太多,為了平衡各個山頭,授銜時是做了妥協的,這也就是三人被授予少將的最大原因。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授銜時。

從抗日戰爭時期,我軍已有軍銜制的實踐,北方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陳毅和林彪等被授予中將軍銜,南方的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軍長葉挺被授予中將軍銜,授銜的將領主要是基於與國民黨合作便於職權和軍銜對等便於指揮軍隊,後來國民黨中央沒有繼續提供軍餉和武器彈藥支持造成我軍嚴重困難軍銜工作暫停。後來,抗日戰爭勝利後,為了便於和平談判中我軍代表處與國民黨對等授予了駐武漢和上海、南京、重慶代表臨時軍銜。



建國以後,百廢待興,我軍成立了總管幹部處負責軍隊編制和訓練工作,總管幹部處部長羅榮桓開始在蘇聯顧問的指導下結合我國實際籌備軍銜授予制度工作,全國人大委員長朱德表示希望儘快看到我們的幹部裝上軍銜制服投入職權分明工作中以推進軍隊現代化建設。蘇聯的軍銜制度體系:元帥(國家元帥,軍種元帥),將軍(大將,上將,中將,少將,准將),校官(上校,中校,少校),尉官(上尉,中尉,少尉),士官(上士,中士,下士)。蘇聯的體制很明顯沒有顧及到東方的含蓄,准將讓人瞎想屬於可望而不可即的況且名不正言不順,為了讓大家順氣大校是一種比較合適安排。



1955年經過中央軍委拿出了各級軍銜評選標準後擬出初步名單,名單下發到各大單位討論確認資格審查後報軍事委員會總軍幹部部審核討論,最後在下發各大單位複核由中央軍委批准公佈。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等已經轉入地方工作的黨和軍隊領導人不參與評軍銜,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領導黨和軍隊做出卓越貢獻的十個領導人評為元帥。軍銜的平定工作是建國以後人民軍隊步入正規化的關鍵階段為各級軍隊幹部明確職權和軍銜訂立了標準,避免了跨軍種兵團作戰時互相推諉權職不清的問題發生,軍銜制的實施也是國家對軍隊貢獻的認可和獎勵。





元帥和大將的授勳授銜儀式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舉行,各大單位的將校由各大軍區元帥負責授銜授勳,其中南京軍區由劉伯承主持,《亮劍》中各大單位選取的優秀指揮員到南京軍政大學學習期間授銜授勳,李雲龍和孔傑及丁偉都是軍一級的首長被授予少將軍銜覺得委屈,他們的理由是某些人入伍晚沒有打過什麼打仗卻比自己多一顆星覺得不甘心,鐵三角一直都是爭強好勝,在戰爭時期為了搶主攻任務干預與首長理論動手甚至不惜違抗命令,這種血氣和精神一定程度激勵了士氣,可是進入了和平時期需要戒驕戒躁和謙虛謹慎,這是西柏坡會議上確立以後工作原則和政治指引,劉伯承擔任校長的南京軍事學院也承擔教育軍隊高級幹部提升軍事素養和政治理論修養的重任。李雲龍的原型融合了多個人物的履歷,其中王近山的一生軌跡與其基本重疊,被粟裕譽為華野的朱可夫,一個軍事天才的成就源於時代造就的條件和個人的才智完美融合,只是人需要不斷進化和完善才能永葆進步。


唐俊龍55398571


八路軍團長也有幾說。第一種是剛開始改編為第十八集團軍時的團長,在建國後55授銜時可能會被授予上將軍銜。但八路早期由於受制於國民政府對番號指標限制,原紅軍指戰員都是降級任命,原來師長級別最多是個團長,林彪這樣的紅軍軍團長和徐向前這樣的方面軍總指揮也才是師長。李雲龍在紅軍改編換裝時就是一個營長級。抗戰後期這些師長都是在自己根據地(解放區)獨當一面的諸侯(山頭),解放戰爭對應基本都是野戰軍首長。首次授銜時八路軍師長級基本都是元帥,最初的旅級幹部基本都是大將。 第二,抗戰中期的團級幹部,相持階段開始後,八路軍深入敵後進入了快速擴張期,在原各師編制外又成立了很多地方性的部隊,以及所謂獨立團,新編團等。這些在國民政府編制之外的團級幹部,很多也就是紅軍時期的團長,營長甚至是連長。嚴格意義上講李雲龍,丁偉和孔捷都是中期開始後的團級幹部,這一級幹部一般軌跡在解放戰爭開始後都坐到了師長級別,解放戰爭後期基本都因功升遷到了軍級(縱隊),所以,授銜時候少將和中將是主力。 第三種情況,就是抗戰後期,進一步補充擴編的團級幹部,這一級幹部都是在抗戰時期成長起來的年輕幹部,那些經歷紅軍時期能在戰爭倖存下來的班排長基本上抗戰後期最多也就是團級幹部,這一種團長解放戰爭中基本也就是評級變動,當然有部分會升級到旅級甚至個別最高到師級幹部,所以授銜時最多上校,一般基本都是少校和中校。


己已未央


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授銜時。《亮劍》中李雲龍、丁偉、孔二楞子在軍校時,正趕上授銜,三人都是開國少將,丁偉這樣比較有內涵,有修養的同志都立刻七個不服,八個不爽,跟別說老李、老孔那哥倆了。

這一段劇情,還是可以如實反映五五年,第一批開國元勳授銜時的真實情況的。這件事上,高層有許多情況和因素需要考慮、平衡,一碗水完全端平不太可能,確實有許多老革命受了委屈這是真的,也確實有受了委屈的老同志為這事鬧意見,不過這不是鬧個人待遇,是爭個面子,好多一起革命多少年,一直彆著苗頭拼戰功炫戰績的老戰友突然高了自己一階,那不是欽定比自己成績好、戰功高嗎?!



這張老臉還要不要了?這人還做不做了?書裡是孔傑授銜時,是他長征時的兵給他授銜的,他說怪話:現在都戰士給班長授銜了。人家給他敬禮:老班長永遠是我的老班長。電視裡沒有這一段,是在授銜前,三個人就被校長劉帥一頓狠剋剋服氣了,沒敢犯刺。歷史上,第一次授銜時,還有許多自己申請降銜,自己讓銜的老同志,由顯高風亮節,感覺委屈的老同志,組織上也都差不多統一口徑,讓他們們回憶革命征途上,已經犧牲的戰友,跟老李他們鐵三角受的教訓也差不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