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氏同仁第十四代傳人——樂覺心

時隔60多年後, 樂氏同仁第十四代傳人——樂覺心從臺灣,攜帶著樂氏世代相傳宮廷御藥古方,踏上了大陸的土地。

樂氏同仁第十四代傳人——樂覺心

事隔66年迴歸大陸

上一次樂家人在大陸留下足跡,還是1949年。當時,新中國成立前夕,樂覺心的父親——樂氏同仁堂第十三代傳人樂崇輝先生,攜帶著樂氏祖傳手抄秘方本,前往臺灣,自此再未回過大陸。

對1971年出生於臺灣的樂覺心來說,這是他一方從未見過,但又熟悉親切的土地。

樂氏同仁第十四代傳人——樂覺心

小時候,父親樂崇輝總是跟他和姐弟們,講述“大陸”的故事,大到老北京的城樓街道,氣候的冷暖變幻,小到樂家的祖訓家規,樂氏同仁庭院的景象,都深深根植在他的腦海中。

“父親告訴我們,以前樂家的庭院很大,從門口進到深處,要走兩個半小時,院裡的水蜜桃又大又甜。”樂覺心現在還清楚記得父親細碎的描述。

當他真正站在這個城市時,北京早已是高樓林立的大都市,同仁堂過去庭院深深的景象亦不復存在。

樂氏同仁第十四代傳人——樂覺心

雖然現實與想象不一樣,但這不影響他要在這方先人奮鬥過的土地上,幹一番大事的激情。

他要在此振興祖業,復興樂氏同仁,傳承中醫文化。對父親來說,這是期盼已久的“歸途”,對樂覺心而言,這不僅是家族賦予他的責任,亦是一份光榮的使命。

樂氏同仁第十四代傳人——樂覺心

樂氏同仁堂曾有著188年的御藥供奉歷史

明永樂年間,樂家從浙江寧波遷至北京,樂氏第一世樂良才,以鈴醫為生,走街串巷,行醫製藥。

第四世傳人樂顯揚,於康熙年間入太醫院,樂顯揚集古方、宮廷秘方、民間驗方和祖傳秘方於一身,創辦藥室,1699年,康熙為其賜名“同仁堂藥室”。“同仁”取自經絡“銅人”之音,意為“同修仁德、濟世養生”,該名號一直沿用至今。

樂氏同仁第十四代傳人——樂覺心

藥室創辦三年後,樂顯揚第三子——樂鳳鳴,於北京前門外大柵欄路南開設了同仁藥鋪。作為第五代傳人,樂風鳴在同仁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他於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分門彙集成書, 名為《樂氏世代祖傳丸散膏丹下料配方》,該書收載宮廷秘方、古方、家傳秘方、歷代驗方362首。

同時在序言中提出,“ 遵肘後, 辨地產”,“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製藥規範,這一規則被視為樂氏祖訓,在今天仍需嚴格遵守。

樂氏同仁第十四代傳人——樂覺心

這兩句話的意思是指,必須嚴格辨別藥材的產地,製藥時雖然工序複雜,但絕不能因此省人工,藥材雖然價格貴,也不可減少分量,用今天的話來講即不偷工減料,製藥需具備工匠精神。

這一祖訓,為後來樂氏同仁的發展,建立起了嚴格的選方、用藥、配比及工藝規範,代代相傳,並培育了樂氏同仁良好的商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