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人物之嚴佛調

佛教人物之嚴佛調

簡介:

嚴佛調,又名嚴浮調,大約生於公元117-197年,簡名嚴調,是臨淮郡(也就是現在的江蘇盱眙)人士。入佛後,名子中間加以“佛”字,叫嚴佛調,以示其身份與佛有關。作為當時的知識分子,嚴佛調有才無報國之門,深感苦惱。他從臨淮郡輾轉去了洛陽,在鴻濡寺結識了安息僧安世高。安世高欣賞他的博學多才,嚴佛調也受佛教思想的影響,遂出家修道潛心研究佛學並參與了譯經,成為中國第一個(最早)的漢族僧侶。大家注意,此時還沒有戒律引入中國,也就是這個時候的嚴佛調應該是沒有正式受戒

作品:

撰有《十慧》一卷或叫《沙彌十慧章句序》,《法鏡經》二卷,《阿含口解十二因緣經》一卷,《大寶積經·鬱伽長者會》等。首先來說,在這個翻譯的團體裡面有3個人,一個安玄,一個安世高,從邏輯分析來看嚴佛調更多的像是一個執筆人,或者在一些名詞的選擇上面,給出一些建議等等,為了更好讓大家理解並且符合佛教的基本教義,所以安世高的很多翻譯的經書裡面應該大量有著他的影子,而所以他翻譯的作品,應該會有有著另外2個安息人的影響。《沙彌十慧章句》,開漢僧傳述佛經的先河,在中國佛教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因為他在佛學研究和助譯中,不斷提高了對佛教經典的理解和體會,便把自己的思想通過文字著述表達出來。

意義

  • 中國漢人出家第一人:這個應該不需要解釋了,應該算是跟對了人,並且有此意。
  • 中國修廟建寺第一人: 臨淮,楚王英(中國最早信佛貴族)之轄地,漢末為佞佛官僚笮融勢力範圍。在其影響下,臨淮遂為漢代佛教流佈最早最重要區域之一,而開此風之先者為嚴佛調。東漢靈帝中平年間(184—189年)笮融于徐州、臨淮、廣陵一帶大興佛寺,鑄銅佛、飾金身、設齋會,信徒達數萬。而據史載,公元182年,嚴佛調已回臨淮修建鐵山寺,廣傳佛法。
  • 中國翻譯佛典第一人:“都尉口陳,嚴調筆受”,然後切磋定稿。此為譯經史上創造,為佛經漢譯開闢了新途徑。漢靈帝熹平元年(181年),安與嚴譯《法鏡經》兩卷,中平五年(188年),嚴獨譯《古維摩經》兩卷。
  • 中國自撰經書第一人: 嚴佛調譯經外,動筆撰述,闡明佛理,傳世撰著為《沙彌十慧章句》。自序稱“有菩薩者,出自安息,字世高,韜弘稽古,靡經不綜……或以口解,或以文傳,唯《沙彌十慧》,未聞深說……長無過庭善誘之教,悲窮自潛,無所繫心。於是發憤忘食,因閒歷思,遂作《十慧章句》。”因佛調向世高學佛,聽講禪數,唯十慧之義未及詳聞,而世高辭世,故發憤著此章句,申明先師遺旨。
  • 中國境外傳道第一人:東漢永平至延康年間,天竺、大月氏、康居、安息和西域每年都有高僧來到中土傳道或譯經。受此影響,公元192年孟春,嚴佛調在古稀之年,懷著對佛教發源地的仰慕,對佛教文化交流的渴望,離開家鄉臨淮,前往天竺、大月氏等國,宣傳他的佛家思想,受到當地信眾推崇與愛戴,積勞成疾,客死他鄉。

中國人修建的第一座寺廟

佛教人物之嚴佛調

鐵山禪寺與嚴佛調。鐵山禪寺,始建於東漢末年為嚴佛調其開山之道場。公元182年,嚴佛調回到了家鄉臨淮郡,主持修建了以鐵山禪寺為主的幾座寺廟,廣傳佛法。他希望自己的開山道場像香火一直延續下去,能夠鐵打江山般牢固,因此取名為“鐵山寺”。

寺廟佔地二三百畝,建成歷時15年,且歷朝擴建,屢廢屢建,到明萬曆年間,規模達到鼎盛,方圓幾百畝地內石門石柱、石龕石佛,形成以鐵山寺為中心,龍窩寺、汪姑寺、清涼寺、龍山寺等十數座寺廟,在皖東地區形成“小九華”,僧人達到千餘人,和尚念起經來轟轟如雷鳴。而寺廟的文化交流也相當頻繁,主持和尚迷醉雲遊,先後從大江南北乃至朝鮮半島帶回珍稀物種,並逐漸養成山區偏好植物栽培的風氣。到民國初年,土匪橫行,十數座寺廟均被山匪所佔,當時國民政府調動一個師兵力剿匪,寺廟大部分建築毀於戰火。解放後,只留下部分禪房及斷垣殘壁,但仍有許多佛教信徒來此朝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