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文化‖吉林滿族姓氏

姓氏學是一門科學,而滿族姓氏學則又是屬於滿學範疇。在當今全國近千萬人口的滿族共同體之中,數以千計的滿姓是不可忽視的。

滿族人的遠祖肅慎人和挹婁人,既沒有給世人留下一紙文籍,也沒有給後人留下一名一氏,僅有勿吉人給世人留下一個名號,這就是部落大酋帥乙力支。儘管在唐朝臣服的渤海國時期,出現了靺鞨人貴族“大”姓,但“大”字也不是靺鞨人的本姓,而是受契丹王封之的“大舍利”官爵之號。誰能想象到,當年大祚榮的子孫,如今已演變成中國的滿族姓“大”,和中國朝鮮族的“大”姓。

姓氏文化‖吉林滿族姓氏

從金女真人開始,滿族祖先就已競相紛冠漢姓,以此為榮了。到了清代中葉以後,滿族八旗子弟再次因勢競相冠起了漢字單姓,事到如今,除極少數清皇族人再度複姓於“愛新覺羅”之外,其餘已見不到老“哈拉”了。

滿語以“姓”為“哈拉”,學術界稱“老滿洲人”從冠漢字單姓為“冠姓”。在滿洲人的薩滿祭祀神歌開篇中,無不見到有關“哈拉”一詞的記載。其中“愛一哈拉”一詞,直譯為“什麼姓氏”。“哈蘇立哈拉”一詞,直譯為“眾姓氏”,“哈蘇立哈拉哈拉”一詞,直譯為“眾姓氏中的哪一個姓氏”。這個特徵,在包括清漢軍八旗其他民族世家的“打旗香”禮儀之中,是無論如何見不到的。

除“老滿洲人”以外,其餘民族不存在冠姓現象,因為姓隨人走,人隨父姓。至此,在“滿姓”問題上,與漢族大相徑庭。如今世人,包括“老滿洲人”自己在內,很少有人從事研究“滿姓”,也很少有人知道自己“老滿姓”是什麼,知道者也往往只知其姓而不明其源。關於“哈拉”概念方面問題,就更是望文興嘆了。

姓氏文化‖吉林滿族姓氏

吉林人常說,凡是姓關的都是老滿洲人,而姓關的人又常說,凡是關姓的都是“瓜爾佳氏(哈拉)”。此話差矣,因為除“瓜爾佳”之外,還有“瓜勒察氏(哈拉)”,另在瓜爾佳、瓜勒察二氏之外,又有其他哈拉人從了“關”姓。況且“山西關”,清一色是“漢關”。因此,具體情況需具體分析,不可一概而論。有人說,漢族姓氏最為複雜,其實滿洲人姓氏比漢族更加多元化和複雜化。原因是,從冠漢姓無章法、無規律。

凡是年到古稀的老吉林人,或者年近耄耋的“老烏拉街人”,大都習過宋代 的老《百家姓》,以及明代的《千家姓》,但是,在以上兩部書之中,見不到一個 “老滿姓”。因為見到的是與“老滿姓”同字,但不為同族、同源和同流。

近些年來,不乏關於“姓氏學”方面的類書問世,如《中國姓氏彙編》《中 國姓氏大全》《中華百家大姓源流》《中華姓氏通史·愛新覺羅姓》等等,殊不 知書中收編等於未收,大而不全,大姓之中無“滿姓”。

例一:在《中國姓氏大全》-書中,作者誤將元末明初之際,由吉林省敦化市額穆鄉外遷後,進入遼東開原城的女真人佟佳氏,視為宋代老《百家姓》中的“年愛陽佟”之“佟”。宋人怎麼能夠了解明人之姓呢?

例二:在《中華姓氏通史·愛新覺羅姓》 -書中,作者誤將“愛新”一詞,視為女真人姓“夾溫”二字諧音變寫。“愛新”是努爾哈赤本人為別“覺羅”內部之尊重而創造的,怎麼會是與女真人“夾溫”一脈相承呢?

姓氏文化‖吉林滿族姓氏

人們之所以稱“滿洲族”是個古老的北方民族,因為他從肅慎、挹婁、勿 吉、靺鞨、女真、滿洲即(滿族),一脈相承,中間沒有斷續。人們之所以視他 為嶄新的民族共同體,是因為在清代滿洲八旗成員中,既有佛(老)滿洲人,又 有依徹(新)滿洲人;既有直接被編人滿洲八旗的漢人,又有後來自願入贅滿族 大家庭中的漢軍旗人;既有直接收編其中的少量的蒙古人、回族人、錫伯人、朝 鮮人,又有收編其內的赫哲人、達斡爾人、鄂溫克人、鄂倫春人及白俄羅斯人。 在上述十一種成員中,復回本民族的是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白俄羅斯及部 分赫哲人群,其餘依舊。由於民族演變的緣故,導致今日滿族姓氏發生了很大變 化。由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繼而導致在姓氏問題上不可以“哈拉”相論及 了。

人們常論吉林城是滿族發祥地之一,但是,有誰知道滿族姓氏有多少?分清 “哈拉”的源與流? 1993年出版的拙著

市汽標廠,約有30個滿姓。其籍貫分別是:山東省,河北省承德、青龍, 遼寧省遼陽、開原、錦州、蓋州、鳳城、鐵嶺,黑龍江省雙城、寧安,吉林省遼 源、永吉、舒蘭、九臺和市內。其姓分別是:

關楊李錢吳,趙林張郎傅;

那蘭何索祖,塔王葛徐胡:

倉費劉許富,殷康靳韓顧。

東北電力學院,約有15個滿姓。其籍貫分別是:山東省、遼寧省北鎮、丹東,北京市,吉林省永吉、烏拉街、九臺、延吉、扶余和市內。其姓分別是:

朱王陳鄢崔,

鄭何伊白魏,

康任徐敖桂。

吉化公司,約有30個滿姓。其籍貫分別是:河北省,遼寧省鳳城、遼陽、岫巖,黑龍江省鐵力,吉林省雙陽、蛟河、梨樹、伊通、東豐、九臺、龍灣、烏拉街、永吉和市內。其姓分別是:

關楊佟馬呂,趙滿高卜奚;

富鄂耿張李,潘王安舒徐;

孟白閻武寧,史昊叢陳熙。

吉化公司化工設備廠,約有13個滿姓。其籍貫分別是:山東省,遼寧省遼陽、綏中,吉林省永吉、舒蘭、九臺、榆樹、琿春和市內。其姓分別是:

王趙於諸奚張,

劉陶傅鄢葛汪郎。

市一建工程公司,約有17個滿姓。其籍貫分別是:遼寧省瀋陽、遼陽、蓋州、開原、撫順,山東省昌邑,黑龍江省五常、哈爾濱,吉林省遼源、伊通、敦化、磐石、榆樹、永吉江密峰、岔路河和市內。其姓分別是:

陳沙滿粱,白蔡沈張;

於李徐郎,鄭何史高尚。

吉鐵分局,約有11個滿姓。其籍貫分別是:遼寧省瀋陽、蓋州,黑龍江省阿城、寧安,吉林省永吉、九臺、琿春、長春地區和市內。其姓分別是:

金任那肇揚,祝邢赫孟唐王。

市二醫院,約有13個滿姓。其籍貫分別是:遼寧省瀋陽、蓋州,黑龍江省阿城、寧安,吉林省永吉、九臺、琿春、長春地區和市內。其姓分別是:

關趙錢吳閻王,盧林孟何傅孫郎。

市聯合化工廠,約有16個滿姓。其籍貫分別是:北京,內蒙古,天津,遼寧省瀋陽、鳳城、丹東、錦西、大連,吉林省柳河、永吉和市內。其姓分別是:

滿伊王梁顏,李傅耿佟韓,卜蔡艾聞索袁。

吉化公司動力廠,約有17個滿姓。其籍貫分別是:遼寧省瀋陽、鳳城、遼中、撫順、本溪、錦西,吉林省雙陽、扶余、九臺、榆樹、遼源、蛟河、蛟河天北、永吉、烏拉街和市內。其姓分別是:

白宋閻汪趙萬文齊.

蔡傅那車劉肇韓艾熙。

市松江水泥廠,約有21個滿姓。其籍貫分別是:內蒙古,遼寧省瀋陽、鳳城、清原、海城、北鎮、撫順,吉林省九臺、雙陽、永吉楊木、大口欽、樺皮廠、岔路河、兩家子和市內。其姓分別是:

關李錢王鍾賈蘇,

石馬高田曹叢卜,

伊陳邦常侯孫昊。

清代打牲烏拉地方(含今市龍潭區金珠鄉、烏拉街滿族鎮、大口欽滿族鎮、缸窯鎮、楊木鄉,昌邑區土城子滿族朝鮮族鄉、兩家子滿族鄉,舒蘭市溪河、白旗、法特三個鄉鎮,九臺市莽卡滿族鄉、胡家回族鄉、其塔木鎮)的滿、漢兩種八旗人的姓氏,大約有130個左右。其中屬於無“哈拉”的漢軍旗姓接近70個之多,外加1個收編到滿八旗中的蒙古姓。現將具體姓氏分別介紹如下。

夫佟傅伊尹,穆奚白高王;

何梅錢陳谷,費丁於南唐;、

懷周寇殷戚,齊柳顧班商;

趙包鮑吳尤,宋萬郭侯常;

孔孟顏曾沈,羅馬朱衣郎;

潘胡曹苗溫,互索閻部楊;

金董任劉盧,鐵車安申尚;

那寧單葉赫,尼葛虞蘭姜;

韓蘇舒敖岱,賈蔡柴郝康;

魏崔啜杜修,謝解紀戢張;

鍾李文武聞,戴邰成程粱;

卜溥徐喬嬌,宮門洪閻汪;

聶樊耿頓成,慄滕減戚莊。

在清朝封建帝制之下,以及集行政管理、生產生活、軍事為一體的八旗制度下,除滿八旗人“上檔子” (填譜名)只許稱名,不準道姓以外,大多數漢軍旗人遷入後,從三、四代新生兒始,也冠用“滿名”了。因此,“真名”與“乳號(滿語小名)”往往對不上號。又因“老滿洲人”從不在滿語名前加個“哈拉”,加上“哈拉”如同給名戴上了帽子,可以叫“冠姓”。“冠”者“帽”也。

值得說明的是,今日烏拉街“後府”的主人,是清代打牲烏拉總管衙門第三十三任總管雲生,系漢人,本姓“李”,編入新漢軍籍後,也應姓“李”,無“哈拉”之說。由於他本人在打牲朝貢方面有政績,所以被慈禧太后賜姓為“伊爾根覺羅”。為謝恩典,改“李”姓為“趙”姓,變漢軍旗人為滿人了。民間訛傳雲生姓“大尾巴肇”的問題,是錯誤的。烏拉街無愛新覺羅氏之“肇”姓。老滿溯人的“哈拉”與“冠姓”主要特徵如下:

姓氏文化‖吉林滿族姓氏

1.以地名為姓氏名。寧古塔氏,址在今黑龍江省寧安縣附近,滿語漢譯為“兄弟六人”分住六城,直譯。六個”。其中冠“寧”姓者,取原哈拉多音節的首字;派生出“劉”姓者,取其譯音中的“哥六”之“六”諧音漢寫所致。

2.以父名為姓氏。熙洽,本姓愛新覺羅氏,他的子孫今冠“熙”姓,取的就是熙洽之“熙”字所致。

3.以水系名為姓氏。佟佳氏,其祖先本姓“夾谷”,漢譯為“同、童、仝”。自外遷今渾江(佟佳江)之後,取當地水名為“佟佳”了。其實早在黑龍江省依蘭縣居住時,佟佳氏和愛新覺羅氏之間,既是同鄉的關係,又是聯姻的關係,因而都姓漢字“童、仝、同”了。這當中,是佟佳氏先遷到赫圖阿拉的,待努爾哈赤的祖先隨遷赫圖阿拉之後,佟佳氏又舉遷到雅爾虎城了。

4.以部族名為姓氏。瓜爾佳氏,本出自今女真人的“古裡甲”部族名,至明代時,取“古裡甲”之諧音改為“瓜爾佳”,又取“瓜爾佳”之首字音為“關”姓。在同樣類別中,還有取舊部譯註字的現象,如尼瑪察氏,出自明窩集部落下屬的尼瑪察路尼瑪察氏族名,因“尼瑪察”漢譯為“楊”,所以今冠“楊”姓。

5.以水族名為姓氏。尼瑪哈氏,漢譯為“魚”,後以“魚”之同音轉寫成“於”,今為“於(幹勾於)”姓。

6.以山系名為姓氏。鈕枯祿氏,原本出自金女真人“女奚烈氏”,後轉寫成“鈕祜祿”,氏族單位居定於“狼頭山寨”得名。後因忌諱其“狼”,自改成“郎”。在同祖異宗前提下,又派生出鈕祜祿氏(本姓郎)、鈕祜勒氏(大郎)、鈕祜特氏(小郎)。清代大貪汙犯和坤,本姓鈕枯祿氏,其後人為自別門第,今冠漢姓為“和”了。

7.以舊氏名為新姓氏。杜單氏,出自金女真人“徒單氏”,今分冠成杜、單二姓,各取其中的一個字為姓了。又如,滿伊氏,出自金女真人氏名,今分冠滿、尹二姓,前者未變,後者為與“伊”異姓族相區別,所以改“伊”為“尹”了。

8.自改本姓氏。額禮肯,系阿喀達庫拉第五子。阿喀達庫拉,又系太安之長子。太安,又系古對朱顏(明烏拉部首任部落主)之長子(次子是太蘭即烏拉部第二任部落主)。按理來說,額禮肯本人應姓那拉氏(別稱“烏拉那拉氏”),因太安所處的那拉氏統一吉林市內幾個弱小部落後,雄據一方,佔山為王。而太安眷屬們又因不是太蘭嫡系成員,所以太安系眷屬們異居降服後的依罕山山城(今江北鄉八家子村忙牛河南岸).為與本家族區別門第,一氣之下改為“伊拉里氏”。這部分人,應冠“那、趙”姓,結果另冠“伊”姓了。

9.因賜改姓氏。後金時期,原本出自兆佳氏的滿平阿,因軍功被清太祖努爾 哈赤賜為。覺羅氏”,因而後稱“覺羅兆”。出自烏蘇里江的烏蘇氏烏魯理,本該 姓“烏、吳”,因本人小有功績,故被清世宗雍正皇帝賜以其舅父富寧安(官至 武英殿大學士)為養子,於是改“烏蘇氏”為“富察氏”了。出自那木都魯氏的 敏森,本該姓“那、南”,結果被清世祖順治皇帝賜為妻子的外祖父糾納(官至雲騎尉)之氏,隨即改“那木都魯氏”為“庫雅拉氏”了。為什麼今居昌邑區土城子滿族朝鮮族鄉小口欽的滿族佟姓自稱“佟趙”呢?因為是努爾哈赤賜給他支系始祖為“覺羅氏”了,所以別稱為“佟趙”。又如“覺羅瓜爾佳氏”的來歷,出自官至大學士車克,因被清太宗皇太極恩賜為“覺羅氏”,故改成“趙、關”姓了。

10.以祖父名為姓氏。出自葉赫那拉氏的瑞麟,官至中堂,人送綽號“瑞中堂”。他的兒子名懷塔布,官至禮部尚書,人送綽號“懷尚書”。如今分冠成“瑞、懷”二姓了。

11.同音異變姓。在同一“富察氏”成員中,為什麼出現分冠“富、傅”等幾種異姓呢?前者是本姓中取首字的結果,後者則屬於自別宗族取“富”字同音異寫的結果,從此一分為二。

12.以木為姓氏。陶姓滿族,原本姓“託和羅氏”,漢譯“桃木”之桃,屬於氏族原始圖騰崇拜的標誌,後取“桃”的同音變寫為“陶”了。

13.以石為姓氏。石姓滿族(非錫克特立氏),本姓“倭赫氏”,漢譯“石頭”,屬於氏族原始自然界崇拜的象徵物,後取“石頭”之石為姓了。

14.以方位為姓氏。左姓滿族,本姓“哈斯呼氏”,漢譯“左右”之左,故以“左”為姓;如,沙拉,漢譯“邊角”之邊,故以“邊”為姓。

15.以宇宙自然現象為姓氏。雷姓滿族,金姓“阿典氏”,明、清姓“阿克佔氏”,漢譯“雷電”之雷,故以“雷”為姓。

16.以物為姓氏。滿族曹姓(漢軍旗人除外),本姓“敖託氏”,漢譯“槽盆”(殺豬用的整木刳制大盆),故取“槽盆”之槽字同音為“曹”姓。

17.以家為姓氏。滿洲人中的佟佳氏、陳佳氏、廣佳氏等等,原來都叫“某佳氏”,是遺棄舊姓氏之後的簡稱,又由簡稱改“家”為“佳”了。佳者美也。凡此類滿姓,只能冠一個姓。

就全國滿族而言,由原來一個氏族單位母體派生出最多的子繫個體是瓜爾佳氏。據不完全統計,有102個之多。儘管如此之多,依舊姓“關”為之最,次為“白、石、汪、鮑”等。

就全國滿人而言,由原來一個氏族單位衍生出最多的漢字單姓是清皇室愛新覺羅氏。據不完全統計,約有50個左右。這麼多的單姓問世,既有支系關係,也有地域關係,尤其還有因“偽滿洲國”而避忌政治問題的特殊關係。具體姓別是:金、肇、趙、兆、白、丁、羅、恆、國、連、黃、婁、奎、田、萬、永、榮、祝、英、成、程、馬、袁、庚、海、董、王、依、楊、武、德、洪、寶、梁、周、張、莊、傅、溥、毓……

努爾哈赤在起兵之初,依照降歸的政治勢頭,除本人姓愛新覺羅(金姓)以外,還先後賜給他人為伊爾根覺羅氏(今冠趙、佟等)、佟顏覺羅氏(佟、趙)、西林覺羅氏(鄂、趙)、舒舒覺羅氏(舒、趙)、呼倫覺羅氏(趙)、阿哈覺羅氏(阿、趙)、阿顏覺羅氏(趙)等。

金女真人以部落為氏。按載,又完顏(王)、紇石烈(高)、女奚烈(郎)、蒲察(李)、溫迪罕(溫)、奧屯(曹)、移刺(劉)、納刺(康)、裴滿(麻)、斡準(趙)、阿理侃(阿)、吾魯(惠)、都烈(強)、阿不哈(田)、僕散(林)、徒單(圖克坦)、烏古倫(商)、兀顏(朱)、顏盞(張)、石抹(蕭、肖)、孛術魯(魯)、斡勒(石)、夾谷(仝)、尼忙古(魚)、阿典(雷)、溫敦(空)、抹撼(孟)、散答(駱)、烏林答(蔡)、術虎(董)、古裡甲(汪)等,計31個“哈拉”單位。另據《三朝北盟會編》載:有完顏(王)、顏盞(張)、那懶(納喇,高)、排摩(費摩)、日獨斥奧敦(鄂通)、紇石烈(赫舍哩)、禿丹(圖克坦)、婆由(巴延)、滿釀剜夢剜陀口曼(圖們)、溫迪掀(溫特赫)、棹索拗兀居尼漫(尼瑪)、古棹角(哈珠嘉)、阿番(阿克佔)、孛術律(博多哩)、兀毯孛術律(富珠哩)、遇雨隆晃兀(洪果)、獨頂(通古)、阿迭(阿達)、烏陵(烏凌阿)、蒲察(富察)、烏廷(烏頁)、徒單(圖克坦)、僕散(布薩)、溫敦(溫屯)、龐古(蒙古)等,除掉2個重複之後,計27個“哈拉”單位。

公元1012年(遼聖宗耶律開泰元年),居住在今朝鮮半島北部的高麗人,也在上記述了遼女真人(處於今圖們江流域南北兩岸的女真人)的姓氏。具體姓別是:阿幹頓、尼忽、尼方固、門質老、弗遮利、居質阿、尼質阿、耶邏多、邀揭囉、要悅逸、鬱唁、烏臨大、粘間逸、蒙骨拽、暈底憲、徒怠、耶兀逸、孥乙信、孥乙晏、冬骨逸、支閩逸、魚瑟殷、麼乙逸、塗沒尼、玄突梨、押閒伊、惱一伊、排門異、佛徐、滿尹伊等,計30個。清代的佛滿洲哈拉,能夠與上述三種史籍文獻對號入座的,當有完顏氏、紇石烈氏、鈕祜祿氏、富察氏、溫迪罕氏、奧屯氏、移刺氏、裴滿氏、烏魯氏、都烈氏、僕散氏、杜單氏、烏古倫氏、朱顏氏、顏扎拉氏、夾谷氏、尼馬哈氏、阿典氏、孟顏氏、古裡甲氏、費莫(馬佳氏)氏、滿尹氏等,約20個左右。餘下者,屬於不在上述地區居住之列的“哈拉”單位。從時間概念上講,距今已傳承千餘載。由此可見,滿洲人的“哈拉”問世,延續久而遠之,吉林地區滿族姓氏文化底蘊極其豐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