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抉擇專業和興趣不同的兩份工作?

我是不為安


首先,所有的工作都是以能力為前提,需要勝任力。如果不能勝任,興趣就只是興趣。興趣發展成職業能力,還有一段距離要走。

其次,興趣發展成職業後,有可能破壞興趣的自由感,興趣就容易喪失原有的樂趣。很多人都有職業倦怠,興趣發展成職業後,也可能面臨這個問題。

所以,先明白選擇興趣或者技能當職業的初衷是什麼。如果是希望把興趣當職業,從中能得到更多滿足感,或者看到興趣所在行業前景,想換個賽道,完全可以把興趣當職業。前提是看到興趣職業化的風險。還有另一種可能就是保留興趣的純粹性,以技能為中心,進入自己更擅長的領域。或者待技能可在職場立足的時候,做個斜槓青年,將興趣發展成第二職業。先就業,再擇業適合多數人。


商業認知鍊金術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拮据、生活窘迫,缺少用以支撐興趣發揮的基礎條件,又從何見證那些放飛夢想的高談闊論呢?必須承認,對某項職業的喜歡是引領和激勵一個人兢兢業業為這項職業奮鬥不息的原動力,缺乏興趣的工作是被動的工作,缺乏興趣的生活是枯燥的生活,缺乏興趣的學習是低效的學習,很多科學家正是基於對其研究領域的興趣,才最終取得重大成果,給人類歷史帶來科技進步。同時也要看到,興趣和喜好屬於思想層面,對於一個人的成長進步固然重要,但若因為錢袋空空而缺衣少食,前行路上必將處處碰壁,原先萌發的愛好也會在百無聊賴的現實生存狀況中逐漸削減直至泯滅。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每個人生活在社會當中,都不可能成為不食人間煙火、不碰柴米油鹽的個體,總要與其他人群發生各種各樣的聯繫。盡然活在當下,就離不開對物質的需求,而物質上的滿足又不可避免的需要錢財來購買和交換。物質決定意識,物質層面的需求得到滿足,意識層面的需求才可能得以實現。如果所從事的職業無法賺到用來實現精神層面嚮往人生的足夠錢財,久而久之當事人就會對所謂喜歡的職業進行重新審視,甚至全盤否定,把喜歡變成了厭惡。

錢不是萬能的,但錢也確確實實佔據了一個人底氣的一大部分。熱播劇《都挺好》中的蘇明玉成長在帶有濃重重男輕女觀念的家庭,備受母親擠兌和二哥欺負,被迫年少離家出走。十多年後,這個身心受到重創的女孩,卻靠獨立打拼,成為行業巨頭中女強人,拿高薪、住洋房、開豪車,連母親的後事操辦和墓地購買以及老宅贖回,都是她一手解決。是什麼帶給她那麼大的底氣?觀眾普遍認為是“錢”。但是她所從事的銷售職業,一定是她感興趣、所喜好的嗎?不一定。但那份職業確實帶給她大量的錢財,助她實現了年少時想都不敢想的願望。

馬克思在撰寫《資本論》的過程中,曾處於生活極度困頓與絕望之中,家裡沒有煤和食品,女兒臥病在床,母親一身是病,並因家庭困窘和妻子發生激烈爭吵,如果沒有恩格斯給予錢物方面的支持,其付出心血的研究成果也許會被擱置。再來洞察現實中的很多年輕夫妻,婚前是多麼的相互恩愛,婚後卻因為工資入不敷出、購房貸款還貸、子女教育支出等影響生活質量,在與親朋好友的盲目攀比中增加失落感,進而向對方發起爭吵、甚至詆譭,最後落得個離婚收場。

所以,對於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來說,在職業上選錯方向,就意味著日後愈加努力,幸福指數就愈加下滑。選擇一個收入可觀的職業,是生活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保障。有了一定的物質基礎,在掉回頭去做那些曾經令自己興趣盎然的事情,才是明智之舉。也許,當你有了令人羨慕的職業薪酬後,那些曾經的興趣可能已經不再令你喜好如前!


TZN的審視者


專業技能的深耕用來養活自己,興趣愛好的培養用來點綴與撫慰平淡的人生。人生難得專業技能與興趣愛好的雙壁合一,事物更新迭代,專業技能或升級演變或淘汰,愛好也是隨著生活的打磨與雕刻,不再是年少灑脫快樂的模樣。

在生活實踐中,建議將專業技能作為本職工作,用以獲取必要的生活物資與發展機會;興趣愛好則以兼職或不獲利的形式調節生活,呼朋喚友,人生勤苦,工作是為活著,活著是為有所愛有所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