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能夠真正把太極的含胸撥背講明白?誰能夠做到?

山山水水108


世人不知太極拳,只從字裡覓真言。中氣一貫天地人,方嘆造化本自然!

諸位看官,要知說這太極拳呀,本無神秘之處,我們幾乎每天都能見到,因為道法自然呀!這自然二字誰能知曉?老子說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拳是自然而然的,那為何還要說虛靈頂勁,含胸拔背,沉肩墜肘,氣沉丹田呢?豈非多餘?不然!這一切都為一個“中”字服務,為中氣貫通服務。所謂中,即太極之所在!

所以,以前只講中正安舒,心平氣和,為什麼?因為古人行走坐臥都很有講究,比如正襟危坐等,不需要特別強調身法,現在則不然,人們失中失正太多了。所以,練拳者,先不要在拳中尋身法,先在生活裡看看自己的行走坐臥怎麼樣,是否能夠做到中正安舒?

來看題中所問“含胸拔背”。其實上面也有些提及,這個身法要和虛靈頂勁,松肩沉肘相結合,目的是要做到氣沉丹田中正安舒,目的是做到上下貫通,達到平衡,目的是要構建“太極體”。

具體怎麼做?鎖骨唯有含意,氣下沉,胸口不可憋氣,背部安舒,這一切是有其意而無其形。如果留於形,就過了,容易做成駝背,壓抑胸中浩然之氣,這種練法就是病,就練會傷身體,不利於氣血疏通,會得病。

總之,太極身法不可不察,要在行走坐臥中練習,有其意而無其形,最後還不明白,找個明白的師父調調樁就懂了。








一太極


含胸撥背是太極拳的基本身法要求,是剛練太極拳時每個師傅都會告訴徒弟的基本知識,但近期通過在公園轉悠,發現很大一部分人並沒有真正理解和掌握含胸撥背,只是一知半解,人云亦云,照貓畫虎,浪費時間。 那麼,什麼是含胸撥背呢?我們看一下當前網上幾種流行的說法: 第一種說法:含胸就是像拳擊和散打一樣,胸內含,背後撐,且兩肩微向前合,使背部有一個向外的圓形; 第二種說法:把背部繃展,感到整個背部皮膚繃得緊緊的,好像有人捏著脖領往上提一樣,使你不由自主地直起腰來; 第三種說法:含胸撥背是為了把胸式呼吸調整為腹式呼吸,更好地保證呼吸的上下通暢。 如果你真是這樣做了,我可以負責地告訴你,以上講得都是錯的,那麼什麼是正確的含胸撥背呢?下面我們捋一捋: 1. 胸部刻意內收只會造成駝背,對健康沒一點好處。大家可以看一看,真正太極練得好的,那一個不是站得很直,讓人羨慕得不要不要的。 2. 含胸是與挺胸相對而言的,挺胸就會努氣,是過去武林界極力抵制的三大弊病之一。 3. 含胸的作用是為了有利於化勁,而拔背的作用則是為了有利於卷勁和放勁,所以它們在技擊上是蓄髮相變的關係。 4.含胸的目的是撥背,意不在含胸,練拳中想著含胸的人都是錯的,因為意是在後背的,這是不傳之秘。 5. 含胸是虛含,不是實含,和胸部肉體內收沒一點關係,而是指意念上的內含。 6.含胸就是空胸,練到最後就是忘掉胸部,讓內勁在背部的上下運動。 7.含胸是胸部中正自然,不凹不凸,也就是大家正常站立的狀態,不要刻意地改變上身的狀態。 8.所謂拔背是指勁走後背,前胸為陰,後背為陽,背有上下有意氣貫通之意。 楊澄甫在《太極拳術十要》中指出:含胸者,胸略內涵,使氣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則氣擁胸際,上重下輕,腳跟易於浮起。拔背者,氣貼於背也。能含胸則自能拔背,能拔背則能力由脊發,所向無敵也。這段話充分說明了含胸撥背的內在要義,大家千萬要細心體會,不要走彎路。


山山水水108


中化文化五千年,字詞含義博大精深。涵(含)胸拔背光從字面上解讀為涵胸指虛松擴空間,又指開的當中路含有意念合意,這也符合前為陰為虛,並前邊上下又為陰陽,指意念在丹田為實,胸虛。也是為含胸增虛空間。再論拔背,拔背字面意就是帶有力道拔伸為實,百會虛領,頸豎,肩松沉內旋下後虛虛旋撐開,腋虛圓空肱時裡旋微開,這也是使胸部增大空間。會陰上提臀斂下順沉。雙胯和大腿內後下旋後側外撐開。百會和會陰上下在一條垂直線上,身整中正,不貓腰。這樣後背感覺是十字撐伸拔,上後雙背肩側肌受力向下側撐拔伸,兩臀大肌向下前及兩側伸拔,雖然會陰上提,但尾椎是向下沉的。這樣上虛領,下沉伸,雙背肩肌和雙臀大肌外擴撐,就形成十字力,即感覺後背在撐拔。但是任何事件多有個度,這各個用力力道必須要適度,不能拔苗助長,這各樣力要練者自身控制及感覺,哪就要用意念來支佩,意念統指心和大腦結合。


黃合進


是初級階段,練習伸筋拔骨,時以防練錯,氣橫胸,練出毛病來。比方說有的老師教太極拳架時配合呼吸,能把人練成胸悶氣短的毛病。太極拳,從腳到頭頂有一條中軸,領起來,練拳時以中軸為中心劃圓,中軸只能轉動,千萬不能晃動,練出軸勁,慢慢就練出中定勁。


太極人58


一句話:不挺胸就是含胸,含胸自然能拔背。其它不用多想,立身中正就行。凡事過於刻意就失去了自然,不自然就不是太極之理。





叩天奇


實踐出真知。太極拳的含胸拔背說是說不太清楚的,就算說清楚了,對初學者也是雲裡霧裡的。太極拳講的是意,先有點那個意思就行了,真正的含胸要練松到一定程度後自己會有感覺,兩根鎖骨像要掉下去一樣,這樣胸就空出來了,成了含胸。關於拔背也要等背拉開了才有感覺,開始用一點意識,命門後撐,命門以下下沉,然後把大椎領起來就行了。功夫練松到一定程度就知道了。這是本人的一點感悟,有不對的地方請大家多多指教,不喜勿噴。謝謝!


許金科


中氣一落入地間,行走坐臥需自然,一呼一吸陰陽現,功在生活之中驗,太極奧妙在此間!


太極養生758


習練太極拳,最基礎的身法要求就是虛領頂頸,含胸拔背、松腰塌胯等基本要求。含胸拔背是老拳譜的說法,就是說不要挺胸,使意氣內含。實際上就是肩背放鬆,胸椎向後的狀態,因為你胸不前挺了,後背自然就直了,脊椎就處於放鬆狀態,打拳才能支撐八面,利於勁的傳導。但好些人往往把凹胸駝背當成含胸拔背了,是錯誤的理解。其實是做過了,只需要在自然挺胸的情況下放鬆那麼一點點,就是含胸拔背。虛領頂勁、含胸拔背都是調直身形的,並且是在打拳過程中必須做到的。


惠惠的小船


只練過十多年的太極拳,不敢班門弄斧。但對於“含胸拔背”,結合前人的見解,我想這是不是一種發勁前的準備動作呢?如貓起跳之前的弓背!古人對太極拳動作的描述,是否還有不詳盡之處?不得而知。總之,今人要是在盤架子過程全部含著個胸,弓起個背來,實在太難受難看了。


古琴清韻


太極拳理論全是一派胡言亂語,許曉冬沒含胸撥背打的雷雷成“包公””,打的田野大師成花臉,……,太極騙子大師們有本事出來打打,用拳頭說話,別天天自我意淫胡說八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