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3-1910廣州標誌性建築和景觀,見證晚清最後40年


1863年的中國,十多年的太平天國運動正走向尾聲,但已經把大清鬧得天翻地覆;歷經兩次鴉片戰爭的大清徹底滑向了深淵。而此時被迫開放的通商口岸廣州,工商業悄然發生著改變。當然不變的是那些靜靜佇立在這座城的古蹟和流淌不息的珠江。1863-1910廣州標誌性建築和景觀,見證晚清最後40年。圖為鳥瞰廣州,景緻看起來不錯。

1863年廣州六榕寺花塔。

1870年,廣州六榕寺花塔及周邊的民居。

1880年代,廣州六榕寺花塔。六榕寺建於南朝,而花塔又是這座千年古剎的特色標誌。我們發現1880年代的花塔和1863年的花塔有些不同,這是因為花塔曾經遭遇颱風侵襲損壞,後進行了修葺。

1860年代,廣州商人一家。相對於普通民眾,此時廣州的商人生活條件要好得多。

1863年廣州一間學堂,先生和他的學生們。

1875年,廣州琶洲塔。這座建築靠近珠江,建於明朝萬曆年間,是一座八角形的亭子式寶塔,用藍磚砌成。它有9層樓,17層,50米高。晚清時,琶洲塔是多少遊子魂牽夢繞的記憶。

1870年,廣州越秀山鎮海樓。鎮海樓建於明朝1380年,當時將廣州北城牆一直延伸建到越秀山上,幾百年後的晚清這段城牆依然保留著,鎮海樓也是廣州標誌性建築之一。

1880年代,廣州越秀山鎮海樓。

1893年,廣州越秀山鎮海樓。10年間鎮海樓及周邊沒多大變化。

1910年,廣州越秀山鎮海樓。我們能看到鎮海樓另一邊的樣子。

1880年代,廣州鳥瞰,可以見到珠江和外國領事館區。

1880年,珠江。珠江是廣州標誌性景觀,清朝時沿江可見到逐水而居的民房和成片的疍家船。

1893年,廣州石室聖心大教堂。這座天主教堂建於1863年,落成於1888年,和巴黎聖母院一樣,都是哥特式建築風格。

1897年,廣州沙面西橋。1861年,英國人為方便進出沙面地界,用進口紅磚修建了這座橋。

1906年,建設中的粵漢鐵路廣州黃沙總站。粵漢鐵路1900年動工,1936年全線通車,當時都是燒煤的蒸汽火車,時速只有35公里,從廣州到武漢,火車得走44個小時。

1910年,白雲山上的豪華大墓。白雲山最早可追溯到山北黃婆洞的新石器時代史前文化遺址,自古以來都是遊覽勝地。

1910年,廣州一座教堂開業合影。廣州這些標誌性建築和景觀,歷經歲月洗禮,見證了多個朝代的更替,也見證了晚清最後40年。如果它們能說話,或許也會來一句: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