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欲靜而風不止!一規律顯示:樓市與2009、2012、2015年很像

研究房地產說難也難,說容易也容易,難在各類數據太多,覆蓋面太廣,庫存、土拍、二手房掛牌量、新開工面積、竣工面積都要涉獵,即便對大部分數據瞭然於胸,卻依然被市場“教育”的體無完膚。

說容易,其實只需要做到八個字即可:以小見大,管中窺豹。

樹欲靜而風不止!一規律顯示:樓市與2009、2012、2015年很像

之前聽說一個方法,看樓市景氣度如何,就多認識一些置業顧問和中介業務員,他們每天的步數越多,說明業務越繁忙,市場交投越活躍,他們行走的步數越少,說明成交量清淡,房價下跌壓力凸顯。

當然,這並非嚴謹且實用性強的招數,在我看來,有一項規律倒可以作為參考,比如房貸利率。

4月30日,天風證券宏觀分析師宋雪濤發佈研報指出,從2018年12月起,全國首套平均房貸利率開始回落,預計未來會持續下行,如果簡單套用歷史規律,本輪商品房銷售同比增速下行的經驗底部可能在2019年年中之前。

樹欲靜而風不止!一規律顯示:樓市與2009、2012、2015年很像

什麼意思呢?其實,我們參考房貸利率走勢與商品房銷售面積的歷史走勢就可以發現,過去十年中,每次房貸利率從高位開始下跌,都對應了房地產銷售面積開始反彈。

比如在2009年8月份,房貸平均利率約為不到5%,商品房銷售增速隨後迅速衝高至40%以上。

比如2012年9月份,房貸利率由8%左右回落到了5%,樓市銷售增速在短短几個月內,迅速躥升到了50%。

樹欲靜而風不止!一規律顯示:樓市與2009、2012、2015年很像

比如從2015年2月份開始,住房按揭利率再次從7%回落到了5%以下,房地產銷售面積也開始逐波上揚。

如果按照這個規律來看,似乎確認了專家的觀點:即今年樓市跟2009、2012、2015年很像。

但對於剛需一族來說,卻面臨“樹欲靜而風不止”的局面,要知道,一季度居民槓桿率已經上升到了54.3%,經濟學家林採宜指出,未來樓市的購買力必然有限,如果再重複過去三年的走勢,購房者能不能“買賬”尚在兩可之間。

樹欲靜而風不止!一規律顯示:樓市與2009、2012、2015年很像

筆者認為,儘管從這一規律來看樓市或許存在反彈特徵,但對於目前的形勢來說,其實參考意義並不大。

既然是規律,必然有被打破或失效的那一天,正所謂“此一時彼一時”,現在房住不炒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各城市的調控依然對投機資金“嚴防死守”,至少房地產市場無法使用高槓杆,即便房貸利率下降,也不會對成交量形成太大提振,從這個角度來看,剛需也不必焦慮,相反,未來屬於無房一族選擇的餘地會越來越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