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點名讓日本攻打印度,日軍10萬大軍,為啥打一仗就不敢打了?

馮忠澤


我是方圓,我來回答;

這場戰役應該就是二戰史上著名的“英帕爾戰役”。

這場戰役中,日軍動用十萬人攻向印度,卻遭到大敗,具體原因是什麼呢?我們下面一起來看看。

1942年8月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在印度各地引起了多次衝突,作為英國的殖民地印度,英印當局近在鎮壓這場運動中打死了900多人,這大大導致了英印統治者與印度民族注意者及印度人民的關係趨向緊張。

所以在當時,英印部隊中的印度士兵的軍心已經動搖,他們都不願意殺害自己的同胞,當時有超過4.2萬人的印度士兵投到了鮑斯所領導的“印度國民軍”旗下,反過來幫助日本人打英國人。

1944年3月8日,印度國民軍的部隊與緬甸日軍一起發動了“英帕爾戰役”,其目的就是為了打開印度的東大門,以便使得英印軍隊在英帕爾戰役中取勝。

隨後東南亞戰局發生變化,盟軍轉入反攻,印度的危機才宣告結束。但是它所造成的影響卻是在戰後才真正顯示出來。

以上便是英帕爾戰役發生的一個大致背景。我們之所以要說這個背景,實際上是為了我們下文對一個人的出場而做鋪墊。

此人是誰呢?

他便是英帕爾戰役緬甸日軍的領導者——牟田口廉也。

這個人的特點是,不重視客觀形勢,而只重視“必勝的信念”,具有主觀主義的傾向。這是日本著名作家‘池田信夫’對他的評價。

我們知道,1944年3月英帕爾戰役開始以後,隨著戰局的不斷變化,其戰況也變得越來越惡化起來,日軍補給十分困難。按道理來說,此時的日軍在面對這樣的情況,就應該採取駐守防禦的方式。但是日軍卻討厭那種所謂的漸漸陷於不利局面的態勢,於是便想用“決戰”的方式一舉挽回其敗局。

這也就是所謂的“大膽作戰”傾向。

如果你仔細觀察二戰史你會發現,日軍所採用的這一戰術傾向,實際上在二戰末端就變得越來越明顯。

此外,當時的緬甸與印度之間相距1000多公里,在沒有任何後勤保障和補給的情況下,讓十萬人的部隊在行軍路線上自行補給。

其結果就是,在還沒有到達目的地之前,就已經有很多士兵餓死了。但是當牟田口廉也還向時任首相兼參謀總長的東條英機請示時,東條英機還表示支持。並且一致認為“戰鬥不到最後一刻就不知道鹿死誰手”。

但是,所造成的的結果就是,26000人戰死,三萬多人餓死病死,兵力折損過半。而牟田口卻沒有被怪罪,反而一直苟延殘喘到了戰後。

英帕爾戰役起於1944年3月15日,同年7月10日,日軍大本營下令停止,這場戰役歷時四個月之久,以日軍傷亡6.5萬人,英印軍傷亡1.6萬人告終。

至於日軍失敗的原因,除了我們以上所說的,沒有充足的補給以外,實際上最重要的,也是最核心的原因則是,日軍內部組織決策的混亂性,以致於根本無法做出任何決策。

要知道,當時作為最高司令長官的日本天皇是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權力的,而天皇下屬的參謀才是實際指揮作戰的組織機構。

它們之間的工作流程大概是這樣:參謀作為顧問只是通過自己所掌握的情報來下達命令,且不用負任何責任。接著,參謀通過參謀本部再不負責任地把命令下達給各方面的軍隊,讓後軍隊再按命令實行……

不過雖說這樣的組織容易形成決策混亂,但如果這中間若出現個別獨裁式的領導人物的話,那麼他所形成的的“氣場”,就很容易影響整個組織機構,從而改變其方略。而我們上文所說的牟田口廉也正是這樣的人。

但是,不重視客觀形勢,反而重視“必勝信念”的精神滿足,這勢必就會給軍隊帶來重大創傷。

當然了,不考慮客觀形勢,而只是反覆強調“預期”,這其實也不是牟田口的專利,它同時也是舊日本軍的主觀主義傳統在作祟。

雖然士氣會變得很高漲,但是在這樣的條件下也是無法取得勝利的。要知道,當時的英軍可是日軍的兩倍,並且日軍還是翻山越嶺前來作戰的,英軍以逸待勞,自然能夠取勝。

綜上,便是日軍在“英帕爾戰役”中失敗的原因。我們簡單總結一下可歸納為5個小點:

  1. 日軍兵力不足;

  2. 日軍沒有補給保障;

  3. 英軍以逸待勞,而日軍則是長途跋涉;

  4. 日軍將領牟田口不重視客觀形勢,只是以“必勝信念”為主導。

  5. 日軍高層決策的混亂性;

資料參考:《安倍經濟學的妄想》、《英國通史》、《二戰全史》等;

方圓文史




“野心”是個好東西,它能促使人不斷往前,不斷進步。但是,野心大到超過自己的控制力時,災難就來了。

二戰期間的日本大和民族,就是一個“野心很大”的民族,說好聽一點,就是“軍國主義思想”很強烈。

在二戰期間,日本非常膨脹,先是在中國開戰;後又發動了太平洋戰爭,將美國拉入了戰爭;之後,40萬日軍南下,分別進攻香港、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緬甸。然後又侵入英屬印度。

不得不說,小日本實力還是有的,多個戰區同時開戰,這“瘋狂勁”連西歐的戰爭狂魔德國都要甘拜下風。

但是,在進入英屬印度後,一戰就把日本打殘了,日本就此退出印度戰場,再也不敢繼續了。

這到底是為什麼?

戰爭背景



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後,開始了擴張之路。但是,原本準備三個月拿下中國的日本軍隊失望了,光是“淞滬會戰”就打了三個月。

之後的中國軍團且戰且退,持續抗戰,在1938年的武漢會戰後,中日戰爭開始進入了持久戰,中國軍隊遠比日本預測的頑強。1939年,日本開始進行新的策略,準備“北上”,在諾門罕戰役中敗給蘇聯後,放棄了“北上”。

北上不成,日軍開始進行“南下”大計,為何要南下?一定要南下嗎?是的,日本必須南下,不南下只能退出中國。此時的日本,因為戰爭,被美英進行了經濟封鎖,石油等資源無法跟得上,這對戰爭很有影響。日本和美英談判,美英只有一個答案:從中國撤軍,恢復供給。

對日本來說,這太難了,日本都安置了很多日本人到了東北,而且對中國的戰爭雖然艱難,但還是在推進。

於是,日本倔強地開始“南下”了,1941年12月7日,日本先是成功“偷襲珍珠港”,快速獲得了西太平洋控制權,然後派40萬大軍一路南下,先後攻擊泰國、菲律賓(美國殖民地)、馬來西亞(英國殖民地),香港(英國殖民地)、印度尼西亞(荷蘭殖民地)、緬甸(英國殖民地)。大半年內,日本就把東南亞打得七七八八,控制面積達到了好幾百萬平方公里,這也和美英等國結下很深的仇恨了。

其後一年,在太平洋戰爭中,日本軍隊在美國聯軍絕對的實力面前,節節敗退,傷亡慘重。

此時的日本騎虎難下,中國戰場無法快速取得勝利,處於膠著狀態;太平洋戰爭,又被美國聯軍痛揍。但,在泰國、緬甸的影響力還是很大。該何去何從?

同一時間,在歐洲戰場的德國,在蘇聯的反擊下,在美英等盟軍支持下,逐漸喪失了戰果,步步後退。

希特勒一看難兄難弟都不好過,於是建議日本出擊英屬印度,牽制美英聯軍,爭取扭轉戰機。

日本此時也沒有更好的辦法,於是派中將牟田口廉也率領日本第十五軍,再配合以第五飛行師團,號稱十萬人,向印度開拔。

日本軍隊,在英帕爾戰役中被打殘



牟田口廉也是個很激進的人,他是盧溝橋事變中的重要日本人物,是他率先組織開戰,就如同所說“大東亞戰爭始於我在中國開的第一槍。”

接到任務後,牟田口廉也再次口出狂言“要快速拿下印度”。日本人總以為自己每場戰爭都能快速勝利,可常常被陷入戰爭泥潭。

由於日軍的供給線較長,日軍帶了大量的糧食等物資,而且趕了一群動物,馬牛羊豬都有。牟田口廉也中將“聰明地”將一些物資駝到了動物身上,這是個“高手”啊!糧食吃了,還可以吃肉。

但是肉沒吃幾天,戰爭開始後的“炮聲隆隆”,讓動物們四散奔逃,慌不擇路,早已不知去向。

英帕爾戰役,日本太過自負,而英印聯軍在蒙巴頓指揮下,有進有退。此時的英印聯軍實力較為強勁,彙集了曾經在緬甸的英軍和印度的英軍,還有印軍,還有中緬邊境的中國軍隊前來助陣,這支隊伍不好取勝。



曾經的日本飛行第五隊根本無法配合,因為制空權完全被英印聯軍掌握,不僅如此,還有美國戰機幫助運輸士兵和食物,時不時對日本的軍隊來幾發炮彈。

起初,日本是取得了一些勝利,後來越來越難。

在進行了幾個月的對戰後,日軍慘敗,傷亡達到了65%,足足有六萬多人。這些死去的人有些死在了盟軍的槍炮下,有很多死於瘧疾、痢疾等疾病,也有一些餓死在戰爭過程中。

1944年7月2日,日本終於放棄了繼續戰爭,就此退出了戰場。快到緬甸基地時,還好好進行了調整,讓緬甸軍民以為打了勝仗呢。

日本將領牟田口廉也的結局



日本面對如此殘酷的結果,再也不敢攻擊英屬印度了。回到緬甸後,中美聯軍繼續攻擊,日本軍隊的日子越來越難了。

牟田口廉也因為戰爭失敗被撤職,日本投降後,被美國佔領當局逮捕送到了監獄裡,後來因戰爭罪被引渡到了新加坡監獄裡。

1948年三月被假釋,1966年8月死於東京,死前寫了“謝罪書”,後悔不已。

其實,仔細看來,對於試探性的進攻英屬印度,日本軍方抱的希望本來就不是很大,只是礙於德國希特勒的提議,做的試探性侵略罷了,否則不會僅僅讓十五軍一個軍來執行如此大的任務。



侵略者,不會讓人同情,只會遭人記恨。像日本這樣的瘋狂侵略者,對己殘忍,對對手更殘忍,這樣的侵入者人神共憤,它們要勝利,真是天理難容。

1945年8月6日,8月9日的兩顆原子彈,徹底將日本人炸醒了,作惡多端,最終會在劫難逃,這是一個教訓,出來混終究是要還的。


藍風破曉


二戰後期,希特勒由瘋狂揍人變得漸漸不抗揍了。就要求日軍南下西進拿下法國印支,英屬印度。日軍攻勢凌厲,秒了法國秒英國,還俘獲了一支約2.5萬的印度軍。英屬英印軍怕了,服了,以至於都患上恐日症了。面對如此的戰果,日軍很興奮,有一些將士竟然幻想著要在歐洲與希特勒會師。幻想最大最高級別的人就是成吉思汗的鐵粉——牟田口廉也中將。

牟田口廉也中將,是每名國人都要記住的人。

他親口承認是他打響了七七事變的第一槍,他之所以如此瘋狂,就是為了升官就是為了他的“成吉思汗夢”。此時,已是15軍司令的他為了所謂的夢想,強烈要求攻打英屬印度的印度部分。然而他們的同僚甚至上司認為,西進的話,如何解決補給的問題?他向上司和同僚透露,他有大招,還是他的偶像成吉思汗曾經亮過的大招。於是,他們北部做好防範孫立人進攻的準備後,分兵十萬準備拿下因帕爾、科希馬、烏克魯爾,並趕著9月29日天長節(天皇生日)拿下重鎮英帕爾(因帕爾),以便將此做為天皇的生日禮物。

英帕爾為英屬印度東部重鎮,是今天印度曼尼普爾邦的首府所在地,乃是一盆地,如果失去該地,英屬印度就離日屬印度不遠了。英印指揮官14集團軍司令斯利姆自然是嚴陣以待。準備迎接這場由日本發起的英帕爾戰役,又稱英帕爾-科希馬戰役。

日軍10萬大軍,具體部署如下:

第一、2.5萬印度偽軍帶路、翻譯、幹雜活等,其中有緬甸自治軍一個師,印度國民軍一個旅。

第二、柳田第33師團、山內正文第15師團南北夾擊英帕爾,其中33師團主攻,15師團從北部穿插策應,另外15師團的直轄部隊協統33師團主攻。

第三、佐藤幸德第31師團的任務就是拿下烏科魯爾、科希馬兩地,然後在因帕爾會師西進。

牟田口廉也高傲地站在欽敦江畔,狂妄地宣稱:“陸軍強到了天下無敵,插在英帕爾的太陽旗,將宣告拿下印度不遠了。日不落大英帝國都落了,你還想當日不落大日帝國嗎?馬上就讓你敗得哭爹喊娘,沒臉活了,戰後他立即自殺了。而哭爹喊孃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所津津樂道的成吉思汗的大招。

成吉思汗的大招讓他夢想的神話變成了笑話。

打仗最重要的是補給,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是也,而成吉思汗的騎兵打仗的確有大招。一、保證了速戰速決。二、可以託運糧草。三、缺乏糧草時,可以殺掉沒有使用價值的馬。作為成吉思汗的鐵粉,他決定用成吉思汗的方法來解決運輸和糧草補給問題。他捕捉了大量的馬、牛、羊、豬甚至還有猴子,給它們加了重擔,託運輜重糧草。連“八戒”和“大聖”都參與拖運工作了。牟田口廉也,你是猴子請來的逗比嗎?事實上,還真是。

到了戰場後,轟隆隆的炮火,讓這一群畜生拖著物質,四下逃竄。不僅讓他喪失了一定的補給輜重,而且動物的逃竄也影響將士們的打仗,最關鍵的就是再也沒肉吃了。而這成了最致命的問題。雖然早期還有飛機,進行運輸補給,但後來他們喪失了制空權。

英屬印度指揮官斯利姆的應對

司令斯利姆對補給產生危機的日軍做了兩方面措施:

第一、誘敵深入。你不是想速戰速決嗎?我讓你速戰速決,你追我啊!

第二、破壞脆弱的補給線。一方面英印軍向後退,另一方面英印軍繞其後路,將戰鬥力是渣的印度偽軍,幹掉的幹掉,勸降的勸降,都是老鄉嘛!日屬印軍與英屬印軍之間的戰爭,無疑是最尷尬的。日軍戰前告訴他們,要帶著他們從英國的鐵蹄之下解放出來。英軍告訴英屬印軍,一定要打退侵略者。其實福垊認為,英屬印軍和日屬印軍之間的交戰,不過是六個字:打醬油,交朋友!說好的自己人不打自己的人嘛!

禍不單行的日軍,遭遇大敗亡

第一、飢餓。“武士道”精神在飢餓面前逐漸不給力了,牟田口廉也堅決命令不準撤退。他大怒說:沒有飯,為什麼不吃草?他的下屬非常生氣:你成吉思汗的大招,就是把我們當成馬了嗎?這話說的跟晉惠帝為啥不喝肉湯一樣。所不同的是晉惠帝是無知,而牟田口廉也則是無恥。

第二、暴雨。雨一直下,氣氛不算融洽。他們行軍在泥濘的道路上,穿越在叢林之中,又累又餓,不斷地向大本營逃亡。好不容易,跑到欽敦江,卻發現江水暴漲,擺渡困難。

第三、追兵。英印士兵不僅物質充足而且士兵也得到很大補充,美國還派軍隊援助。對日軍地上追趕,天上轟炸,真是苦逼透了。

第三、瘟疫。叢林之中有蟲子,加上飢餓、寒冷、傷口感染、逃亡時的絕望和驚慌,導致日軍大量生病甚至大量死亡。

日軍元氣大傷,最終還失去了緬甸。

10萬軍隊,傷亡、失蹤了5.5萬人,其中戰死的有3.2萬人。應該說日軍戰鬥力還是比較強的,在牟田口廉也“損招”下,日軍還造成了英印軍隊2.4萬的死亡。此戰,結束後牟田口廉也,羞愧難當,撤職自殺,不過連死也沒死成,被救活了。而英印軍隊,這一場勝利徹底打破了恐日症。沒等著日本再次來打,就打緬甸了,最後日本連緬甸也丟失了。而七七事變的罪魁禍首牟田口廉也,在日本投降後,也成為了戰犯。1948年被假釋,隨後還開了個飯店,飯店名叫成吉思汗,成吉思汗都能氣哭。1966年8月2日,病逝,去世前還念念不忘對這場戰役進行辯解,推脫責任。


福垊


日本和印度打的這場戰爭,名字叫做英帕爾戰役。戰爭開始的很草率,結束的也很魯莽。最後以日本戰敗告終,這也是和印度打的唯一一次戰爭。


這場戰爭發生的時間是1943年,當時軸心國已經失去了主動地位。日本深陷於太平洋戰場與中國戰場,德國在歐洲戰場也不好過。

於是希特勒希望日本可以在亞洲重新開闢一處戰場,牽扯住盟國在亞洲的勢力。當時德國和日本的算盤打得非常好,德國希望日本能夠打穿印度,最後和他們在歐洲匯合。

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日本大本營在1944年召開了代號為烏的作戰計劃。日本方面以牟田口廉作為指揮官,組建起了緬甸軍十五軍,包括了第十五,第三十一,第三十三三個師團。

當時印度作為英國的殖民地,日本雖說是和印度打,實際上還是和英國對撞。英國方面的指揮官斯利姆,指揮了第四,第十五,第三十三軍。

日軍一路上勢如破竹,很快就到達了印度和緬甸的交界地——英帕爾地區。日軍率領了超過10萬人的部隊,似乎要勢必拿下這場戰役。為了解決口糧問題,他們的後勤部隊還趕了大批的牛羊。

英帕爾戰役的序幕戰役發生在欽敦江畔,當時日本的指揮官牟田口廉,看著奔騰的江面上說道:日本陸軍天下無敵,印度戰場即將會插上我們日本人的旗幟。



當盟軍司令官蒙巴頓得知日本即將渡過欽敦江的時候,大膽的決定把駐紮在欽敦江附近的部隊收回,把日本人放在距離英帕爾比較近的位置。為何會有這個決定?後面顯示這個決定非常正確。

日本人雖然輕而易舉的渡過了欽敦江,但是和英國盟軍開打的時候,卻發現了問題重重。戰場被控制在了英帕爾和欽敦江之間,前面是英國超強的火力覆蓋,後面就是寬闊的江面,讓他們被迫退無可退。

與此同時欽敦江即將迎來雨季,原先一些乾枯的河床逐漸變得洶湧。當時的情況要求日本必須速戰速決,否則很有可能面臨的將是就算戰敗之後,也很難退回去。

在戰爭剛開始沒多久之後,其實日本人還是佔據優勢地位。當時英國司令官蒙巴頓將軍緊急求助美國支援,美國借給了蒙巴頓45架達科他運輸機,這也是駝峰航線的主力運輸機。

靠著這些運輸機的機動性,非常容易的支援到各個戰場。因此從剛開始的弱勢地位,到後來慢慢的扭轉了局勢。當然日本的敗退不僅僅是因為英國得到了支援,關鍵是日本的後勤出了問題。

之前也有說到,日本為了獲得新鮮的食物,他們可是趕著一大群牛羊上的戰場。但是當時從緬甸穿越印度的過程當中,有一片非常大的原始森林。因此造成大量的戰士患病,牛羊的死亡更是嚴重。


剛開始的時候口糧還能保證每次6兩,後來越吃越少,到最後甚至是一兩都不到。連飯都吃不飽,哪有力氣去打仗?因此雖然日本前期勢如破竹,但是到了後期後勁不足。

因此戰爭被拖得越來越長,最後不得不進入了雨季。然而就在雨季來臨之後,日本部隊超過3萬多人感染上了瘧疾,霍亂等疾病。再加上藥物供應不足,只能眼睜睜的看著這些人死亡。

飢餓與疾病的纏繞,也是大規模作戰當中最害怕的兩種情況。迫使日本指揮官牟田口廉開始考慮撤退的問題,但是打進來可能好打,想出去就有點困難了。

日本整個撤退混亂無比,因為飢餓和疾病威脅著部隊的安全,讓所有的士兵都無心打仗。另外一邊英國窮追猛打,一路上到處都是日軍的屍體。由於得不到吃的,很多人死的時候,嘴裡面含的都是野草。

比較搞笑的是,日本好不容易退回到了緬甸地區,為了不讓緬甸人看出來們打了敗仗。他們特意在欽敦江休整了一段時間,昂首挺胸的從緬甸穿過,似乎他們是打了勝仗歸來。
這裡要再補充一點日本指揮官牟田口,是他打響了盧溝橋戰役的第一槍,也是挑起七七事變的罪魁禍首。然而經過這場失敗的英帕爾戰役之後,牟田口廉被撤了職。晚年居住在東京,據說還寫過謝罪書。


史之策


在歷史上,日本確實是攻打過印度的,但是規模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大,那麼為什麼印度沒有遭到日本的大規模入侵呢?

話說在上個世紀,日本的野心已經膨脹到了雄踞整個亞洲的階段,當時的軸心國德國日本和意大利,向全世界發起了進攻,全世界的東線戰場也就是亞洲地帶,日本不僅對中國發起了全面的侵華戰爭,還向太平洋等群島發起了戰爭,以及對東南亞地區發起的戰爭,為什麼沒有向印度發起戰爭呢?

難道是印度的,戰鬥力更強嗎?

當然不是的,當時的印度還是處於殖民地階段,根本就沒有自己的武裝力量,其實更多是一種,在英國統治下的印度,那麼他們的防守肯定是相對來說連中國都不如的。

其實日本並不是不想攻打印度,而是最重要的原因在於,作戰線太長,兵力嚴重不足。

日本是一個國土面積狹小,資源有限的國家。

對付一個幅員遼闊的中國,已經心有餘而力不足了,在英美等國宣戰後,特別是在美國宣戰後,日本更要投向將一大部分兵力轉向太平洋戰場。

日本也要發動南方作戰計劃,奪取東南等地的石油橡膠和鐵礦等資源,對日本這樣一個資源貧乏的國家來說,資源是他們發動戰爭的重要物質基礎之一。

一路向南的計劃,相當成功,攻下了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和印尼,整個東南亞很快就基本收在囊中,但是在等到達緬甸的時候,就已經兵力就極其有限了。

日軍封鎖了中國整個海上的運輸線,國際經濟援助物資都由緬甸這條通道進入到中國,為了截斷這條路,日軍在1942年進攻緬甸,這才有後來的中國遠征軍的故事。

當時的印度,在東南亞戰場一往無前,西方軍隊對日本士兵極其畏懼,在戰場上,日軍對他們屢戰屢勝,都出現了所謂的恐日症。

當時歐洲戰場已經陷入僵局,希特勒德國軍隊也漸漸進入頹勢,所以希特勒在此時就希望日軍能夠開闢印度戰場以牽制英國,甚至打穿印度,在歐洲與德軍會和。

雖然日本佔領緬甸之後,也確實嘗試過對印度進行攻擊,與印度發生的一場戰役叫做英帕爾戰役,英帕爾戰役一邊是尼曼普爾山脈,一邊是平原,日軍攻下山脈,就可以居高臨下從這條山脈一路向西直擊恆河平原。

那時候印度也可能真的在日本的鐵蹄之下,備受侵略。

但是日本自知兵力不足,所以只派了15軍一個軍的力量,由當時的十五軍司令,牟田口廉也中將指揮,對印度進行試探性的攻擊,如果能夠得手,當然最好如果不能得手,則進行戰略撤退撤回緬甸基地,先把以攻佔的地盤鞏固好再說。

在到達之前平原,需要越過尼曼尼普爾山的原始森林,沼澤高山,當時正值雨季,日軍還沒有到,就已經有將近1/3的士兵大概有3萬多人趕上了嚴重的流行傳染病,瘧疾和各種不適應的生理反應。

所以在與印度的英軍戰役中日本以失敗而告終,太平洋戰事日漸吃緊,日本就更沒有力量去進攻印度了,此後戰線日漸加長日本一敗再敗進入守勢,最終也無力向印度發兵。

最終直到投降也沒把戰火燃向印度……


歷史好奇怪


被打怕了唄!日軍攻打印度這場戰役稱為“英帕爾會戰”,單從結局上看,日軍可謂損失慘重,這一戰,日軍十萬士兵最後只剩下一半,狼狽逃回。

時間回到1944年1月7日,日本陸軍司令部根據指示,開始作戰計劃,此時的英屬印度英帕爾戰役即將來臨。

01

駐紮在印度東部的第14支英印軍隊管轄著第4、15和33支軍隊,1943年10月,威廉·斯利姆受命指揮第十四軍。

1944年2月,日本第28集團軍以兩個師的兵力率先在若開山區發動戰術突襲,第15英印集團軍調整到位後,很快就粉碎了這次進攻,日本士兵傷亡8000餘人。

憤怒的牟田口廉還領導著第15師、第31師和第33師,以及一支由4.5萬名印度戰俘組成的傀儡軍,總計約10萬人。

3月8日,他跨過印緬邊境的欽敦河,展開第二次行動。

02

東南亞戰區盟軍司令蒙巴頓得知日軍的行動後,立即趕往英印第14集團軍司令部,聽了斯利姆的報告後,蒙巴頓敏銳地指出,日軍不得不依靠叢林和山地運輸線在寬闊的欽敦河作戰,進攻無法持續。

於是,蒙巴頓決定將部隊從欽敦河以西撤到印巴附近,引誘日軍從後方撤退,然後轟炸日軍運輸隊,切斷其補給,並導致日軍自行潰敗。

日軍從南部和東部分別以第33師和第15師對英帕爾進行了攻擊,第31師在印巴北部對科希馬進行了進攻,如果日本佔領科希馬,英帕爾將完全被孤立。

3月9日,由於印度國民軍游擊隊第一師的騷擾,日軍開始進攻。日軍第17英印師直到3月15日才開始撤退,當時日軍已經阻止了他們的退路,雖然37旅和49旅最終幫助第17英屬印度師撤退到英帕爾,但他們也付出了1200人的傷亡代價。

3月28日,日本軍隊將第20個英印師趕到英帕爾西南僅10英里處,封鎖了印巴南部通道。

日軍第15師輕裝前進,迅速佔領英帕爾東北的烏魯克,並於4月8日佔領英帕爾和科希馬之間的秘宣,為了進一步佔領英帕爾,牟田口廉還從第53師派出兩個步兵旅增援,親自來到第33師指揮。

03

面對日軍兩個師的圍攻,英印第4軍肯定是不行,為了及時增援,他們向美國尋求幫助,美國借給英國和印度軍隊45架C-47運輸機,當運輸機載著英國和印度第15集團軍第5師抵達印巴時,日軍離機場只有9英里。

英帕爾防禦區是一個直徑20-30英里的碗狀區域,周圍環繞著山脈和森林。

4月9日,保衛北方的英印第5師在第一波攻擊中遭到損傷,在接下來的幾天裡,日軍集中坦克和重炮繼續轟擊。

11日,英國和印度軍隊被迫撤退,五天後,日軍打通謝納姆隘口。

5月8日,日軍曾多次試圖佔領帕萊高速公路入口處的制高點,但被英印第20師封鎖,12日,英國空軍對日軍陣地發起猛烈進攻,英國和印度軍隊組織敢死隊收復了大部分陣地,並再次穩定了前線。

04

5月底以來,該地區進入雨季,地面泥濘不堪,日軍補給困難,只能挖野菜、獵野獸充飢。

加上日軍之後在科希馬戰敗,補給線又被英國空軍和特種部隊卡住,日軍指揮官佐藤不顧上級的指示,最後率第31師團主力,帶著1500名傷病員向烏克魯撤退。

佐藤撤退後,牟田口廉決定孤注一擲,想要集結第33師和第15師的主力部隊,試圖從北方攻入英帕爾。

6月10日,日本軍隊開始行動,雨季開始了,叢林變成了泥潭,日軍和英印第20師在叢林中對峙,雙方展開了一場激烈的大戰。

疲憊不堪的日軍於22日衝出叢林,衝向英帕爾郊外,但迎接他們的是由坦克、機槍、迫擊炮和帶刺鐵絲網組成的強大防線。

05

第33師的隊長田中信男知道,他的隊伍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根本無法挺進英帕爾郊,於是他召集軍隊,等待上級的決定。

7月2日午夜,經東京總部同意,日本南方司令部派遣部隊發出命令,停止一切戰爭行動,準備撤退。

然而盟軍情報部門截獲了日軍的撤退命令,蒙巴頓立即命令第14英印聯軍開始全線追擊,8月20日,狼狽撤退的日軍強行渡過欽敦江,渡口遭到大炮和飛機的轟炸,損失慘重,給日軍留下陰影。

後來西方史學家和日本軍史學家都將英帕爾戰役稱作是日本損失最為慘重的陸戰戰役,日軍發動數十萬軍隊,結果什麼也沒有撈到,還損失大半人數,就連所有武器和坦克都丟在了印度地區,而此時的第15軍也已經沒有了再次發動大規模戰爭的能力。


羽評郡主


1944年3~7月日軍對印度的英帕爾地區發動進攻,此戰日軍派出強悍的第15軍出戰,總兵力高達9.2萬人。英軍派出第14集團軍的第4、第33軍迎戰,並有中國遠征軍協同作戰,該戰役被稱為英帕爾戰役。此戰前後經歷四個月,最終日軍慘敗並撤退,傷亡高達6.5萬人,之後日軍再沒有進攻過印度!

1943年蘇德庫爾斯克戰役與日美瓜島戰役結束後,法西斯軸心國喪失了戰場主動權,為了扭轉不利局面,希特勒要求日軍在印度發動一場攻勢,以打亂盟軍部署,獲得重新扭轉戰局機會。日寇為了分散南方美軍的進攻,減少太平洋戰場的壓力,切斷中印公路,改善其在緬甸的防禦態勢,制定了進攻印度的英帕爾作戰計劃!

英帕爾是印度東部與緬甸交界地區的一座邊境城市,位於吉大港通往印度東部阿薩姆邦的交通幹線上。該城周圍是曼尼普爾山脈,近郊是長40英里,寬20英里的英帕爾平原。 自英軍兵敗緬甸撤退至此後,英國人就把英帕爾建成了一個巨大的軍事和後勤補給基地。迪馬布爾是當時盟軍的重要補濟站,一旦日寇攻下英帕爾,那麼就可以直接威脅迪馬布爾補濟基地。

1944年3月8日,日軍第15軍中將牟田口廉也率領第15軍的3個師團共約10萬人的兵力,渡過了印緬邊界地區的欽敦江,向盟軍發起主動進攻。日寇第5飛行師向該次戰役提供空中支援,3月中旬日軍對英印聯軍形成了南北夾擊之勢。英國斯利姆將軍指揮第14集團軍下轄的第4、第15、第33軍正面迎敵,美國通過戰略運輸機向英軍提供了兵員與武器裝備。

日寇千里叢林奔襲英軍,戰線長而補濟不足,特別是缺醫少藥;雨季到來後,日軍士兵有3萬多人染上了瘧疾、痢疾、霍亂、流感等疾病,尤其是傷寒蔓延得十分猖獗。強弩之末的日寇不得不敗退,英印聯軍則開始追擊敗逃之敵,此役日軍真正戰死者不多,得病而死者眾多。

英軍第33旅旅長劉易斯·皮尤回憶此戰時講道:敵軍已不存任何希望,他們得不到食物,得不到藥品,什麼也得不到了;他們衰弱不堪,嘴裡塞滿野草。日寇潰逃後,一路上因傷餓而死的士兵到處都是,日寇從來沒有這樣的慘敗。日軍為了不給緬甸人留下慘敗的印象,特意在江西岸短暫休整了一下。一些人看見日軍昂首挺胸的模樣,還以為他們打了勝仗。

英帕爾戰役後,日寇再也沒有向印度發動進攻,在他們看來英軍武器先進,但是戰心不足。日軍是敗在叢林的大雨中,是敗在叢林的瘴氣中,十萬大軍出戰,僅三萬人活著回來,戰損率高達70%,這是日軍無法抹去的惡夢與傷痛。


大秦鐵鷹劍士


日軍在珍珠港襲擊了美國太平洋艦隊後,就乘機佔領了東南亞各國,得到了夢寐以求的石油、橡膠、鐵礦和大米。日軍的戰略目的已然達成,對進攻印度就變得沒那麼迫切。印度不是一個資源豐富的國家,它不但沒有日本所需的資源,也不會給日本帶來更多的好處。另一方面,印度國土面積遼闊,英軍、美軍和印度軍隊的總數達到了200多萬。據日軍估計,征服印度,日本至少需要20個師團,這無異於天方夜譚,因此日軍遲遲沒有進入印度。

隨著德軍在蘇德戰場接連失利,希特勒一再要求盟友日本進攻印度,以牽制英美的兵力,減輕德軍的壓力。對於盟友的要求,日本自然抹不開面子,再加上日本人也認為奪取印度,可以除掉盟軍在亞洲的一塊基地,同時也可以切斷盟軍向中國的補給線,這樣不僅可以減輕日軍在太平洋戰場的壓力,還可以緩解中國戰場的局勢。於是雙方一拍即合,日軍開始謀劃進攻印度的計劃。

1944年,日軍勉強湊起了一支10萬人的隊伍,牟田口廉也指揮(就是那個在七七盧溝橋事變中開了第一槍的人),浩浩蕩蕩殺向了印度。印緬邊境的英帕爾是日軍的第一個目標,而這裡駐守著15萬人的英印軍隊,不僅如此他們還有美國的空軍支援,盟軍的指揮官也是二戰英國名將蒙巴頓將軍。

日軍長途奔襲,卻只帶了15天的口糧,每人100發得子彈。儘管後勤補給嚴重不足,但日軍指揮官牟田口廉也不但沒有在意這一問題,還狂妄地認為日軍完全可以拿下英帕爾。不僅如此,日軍還低估了大自然的力量,在穿越原始森林的途中,雨季來臨了,很多士兵因此患了病。不僅如此,日軍還徹底斷了糧,連飯都吃不飽又哪有力氣打仗。反觀英軍,他們以逸待勞,補給充足,再加上又有美國空軍支援,完全是躺著等日軍送人頭。

只此一戰,日軍傷亡超過6萬,這是他們從來沒有出現過的傷亡,日軍的心裡也有了陰影,牟田口廉也因此被撤了職,自此以後日軍再也不敢輕易踏進印度。


瞭解更多軍事資訊,請關注戰情解碼!

戰情解碼


1939年爆發了歷時6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戰爭剛剛開始時,希特勒憑藉著他的閃電戰術,橫掃歐洲戰場,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也是氣焰囂張。

到了1943年,軸心國逐漸失利,德國在歐洲遭到挫敗,而日本在中國戰場,由於被拖得太久,也出現了很多問題。

為了扭轉戰局,希特勒下令讓日本10萬大軍攻打印度,以重新奪得在太平洋戰場的主導權,也可以讓同盟國自顧不暇,緩解他在歐洲戰場的壓力。

不過日本接到希特勒的命令後,十萬人去攻打印度,結果只打了一仗,就不再打了,這是為何?

首先要清楚,日本雖然是去攻打印度,但是實際是與英國作戰。



英國號稱日不落帝國,世界上好多地方都有他的殖民地,當時的印度就是英國的殖民地。日本攻打印度,其實就是向英國宣戰。

當時的英國無論是經濟水平,還是軍事水平都不比日本差。此外,日本在太平洋戰場是孤軍奮戰,當時英國司令向美國求助,作為同盟國,美國自然是會援助英國。

美國和英國當時都是世界頂級大國,日本要一起對付這兩個國家,恐怕他也認識到自己根本不是對手。



其次,日本在戰場由於食物問題,引發了疾病。

希特勒是希望日本與印度的戰爭能夠速戰速決,因為畢竟日本在太平洋的主戰場在中國,拖得久了,恐怕日本無法兩頭都顧。其實日本也清楚這個道理,所以在剛剛對印度發起進攻時,日本攻速就十分迅猛。由於行軍迅速,所以日本的糧草供給肯定成了問題,於是就靠一些當地的山羊充飢。

盟軍司令將與日本的戰場定在了英帕爾附近,那裡地形複雜,英國軍隊熟悉地形,佔盡地利。當時日本在英帕爾附近,遇到了大雨,很多羊都發病了,日本人又是把羊當做了食物。因此在日軍中也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疾病,日軍不戰自潰。



再者,1943年,中國對日軍大規模反攻,日軍自顧不暇。

日本侵華是從1931侵犯東北開始的,到了1943年,日本在中國已經作戰12年之久。中國的抗戰是1945年取得勝利,所以1943年正是中國軍大規模反攻日本的時候。

中國軍隊由於是主場作戰,佔盡天時地利人和,且後方補給充足。1937年國共合作後,全民抗戰,到了1943年,日軍在中國也是節節敗退。日本原想在印度速戰速決,結果沒能成功,這樣如果他要同時在印度和中國進行持久戰,顯然是不行的。

面對中國大規模的反攻,日本已經無暇顧及印度戰爭,雙邊開戰,讓日本有些力不從心。

日本對印度發動戰爭其實本來就是沒有多少勝算的,畢竟在太平洋戰場,同盟國勢力強大。日本的隊友德國,又被歐洲戰場死死纏著,根本幫不到日本,所以印度戰爭日本很難取勝。


斯幽說歷史


1942年,隨著馬來亞、新加坡和緬甸相繼失守之後,印度就成了盟軍在亞洲大陸最為重要的戰略後方,也是英國在東方最後的根基。如果印度在落入日軍手中,那基本意味著盟軍在亞洲的反攻無望,也意味著中國戰場會陷入日軍的包圍之中。

當時印度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因此日軍自從佔領緬甸之後就一直在籌劃著佔領印度的戰爭。一直到1944年3月日本人終於決定準備已經充足開始從英帕爾地區向印度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進攻,這也是日本唯一一次大規模進攻印度。

戰爭可以到是分成4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日軍進取順利,盟軍節節敗退。1944年3月8日開始,日軍集結精銳力量突然發力,將集中於英帕爾地區的盟軍一舉擊潰。英軍第14集團軍第四軍的三個師陷入包圍之中。

第二階段從4月中旬開始,開始了戰略消耗階段。陷入包圍之中的英國軍隊因為有著強有力的空軍的支援,同時依託著英帕爾盆地的有利地形,依靠強大的火力配置,死守陣地同時還發動了一定的反擊。多次擊敗日軍的總攻。消耗戰使得日軍陷入困境。

第3階段從5月底6月初開始,一直到7月份中旬。這一階段英軍外線的部隊開始出擊,而且聯合包圍圈內的英軍,擊潰日軍對於陣地的包圍,重新打通了地面交通。日軍傷亡慘重被迫在7月13日全線潰退。

第4個階段從7月中旬開始一直持續到年底。是痛打落水狗的時期,英軍藉著戰勝之機對於潰退的日軍猛追猛打,一直將殘餘的日軍驅逐過親墩江,恢復了戰役之前的狀態。

這一戰基本改變了盟軍在南亞戰場上的原有態勢。首先完成了對在南亞大陸地區日軍主力的毀滅性打擊。日軍參戰的三個主力師在這一戰役之中損失率分別達到了67%,78%和84%,從此南亞緬甸地區的日軍主力兵團再也未能恢復元氣。同時這一戰徹底解除了印度面臨的威脅 穩固了盟軍亞洲大陸的重要戰略後方。還有力的保證了中國軍隊在緬北滇西一帶發動了反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