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難中的王勃,20個字的小詩道盡了他悲涼孤寂的鄉思之痛

落難中的王勃,20個字的小詩道盡了他

悲涼孤寂的鄉思之痛

【若有詩書藏於心,歲月從不敗美人】

王勃,出身儒學世家,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為“初唐四傑”,他自幼天資聰穎,敏而好學,六歲便可提筆能詩,且詩文構思巧妙,詞情英邁,不愧為有“神童”的雅號。他父親的好友杜易簡稱之為“王氏三株樹”之一,也說明了王勃自幼就顯露出傑出的文學天賦。九歲時,讀顏師古注《漢書》,作《指瑕》十卷來糾正其錯。十六歲時,科試及第,授職朝散郎,成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

王勃當上朝散郎後,在主考官的推薦下,成為沛王府的一名修撰,由於他做事勤勤懇懇,才華橫溢深得沛王李賢的賞識。一次,沛王李賢和英王李哲兩位皇子率眾鬥雞,(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所生的次子和三子,李哲原名:李顯)好不熱鬧,引得在場人們的陣陣喝彩,趕巧王勃也在,沛王就對王勃說:“大才子,今天如此熱鬧,你就以鬥雞為題,寫一篇小文如何?”

王勃道:“承蒙王爺厚愛,在下就獻醜了”。

於是王勃提筆在手,略加思索,寫了一篇《檄英王雞文》,討伐英王的鬥雞,以此為沛王助興。

誰料時間不久,此文竟傳到唐高宗李治手中,讀完龍顏不悅,怒而嘆道:“歪才,怪才!兩位皇子鬥雞,你身為博士,不僅不勸誡,反倒作檄文(古代用於徵召,曉諭的政府公告或聲討、揭發罪行等的文書,現在也指戰鬥性強的批判,聲討文章。)以誇大事態,立即降旨將他逐出王府。”

餘怒未消的唐高宗認為王勃是在挑撥兩位皇子的關係,隨即又下一道聖御將其逐出長安。就這樣,王勃憑著自己的才華和苦心經營的仕途毀於一旦。

這是王勃人生遭遇的第一次被貶,他被唐高宗逐出王府後,流放到巴蜀,當時還屬於偏遠不夠發達的地區,不像現在是富饒的天府之國了。遠離中原的他承受著孤單落寞、懷才不遇,背井離鄉之痛,但是王勃也在流放的三年時間裡踏遍了巴蜀大地的山山水水,名勝古蹟,創作了大量詩文,本想借著巴山蜀水名勝以消解胸中的積憤,然而,南國的氣候和生活條件對於王勃是非常不適應的,也為詩人增添了不少的鄉思和煩憂,其中一首寫旅愁鄉思的小詩,在寥寥二十個字中,巧妙地借景抒情,表現出了一種悲涼渾壯的氣勢,下面就讓我們欣賞這首情景交融的小詩:《山中》

山中

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

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這首小詩的大意是長江的水好似已經停滯不流了,是在為我流放在邊區,無法回到故鄉而不停地悲傷,在這萬里之外遠遊的我,盼望著能早日回到故鄉。更何況此時此刻正是秋風送爽的傍晚時分,望著起起伏伏,重重疊疊的深山,已被飄飛的黃葉覆蓋。

王勃雖才華橫溢,飽覽六經,但是他的一生卻非常曲折,而且是懷才不遇,難展才華。在被貶後的蜀地生活非常艱難,思鄉便是最心酸的事, 這首小詩的上聯兩句“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寫詩人站在高山之上,望著滾滾的長江之水而悲嘆,久別故鄉,遠隔重山,那種思鄉的悲痛湧上心頭。滯居在心頭的強烈歸思,早已帶著詩人的心飛躍萬里重山,回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家鄉。

下聯兩句“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寫詩人此時此刻所處的周邊景色,已是秋風蕭瑟,黃葉紛飛的深秋了,這對於滿懷羈旅之悲的詩人來說,內心又是怎樣的一種觸動呢!

這種以景寓情,情融於景的描寫,讓整首詩回味悠長,更襯托出羈旅歸思之遠之無窮。

這首《山中》小詩雖只有寥寥20個字,但百讀不厭,回味無窮。更道盡了詩人所處時代的無奈和悲涼孤寂的鄉思之痛,堪稱思鄉詩中的一篇經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