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困於物,不亂於心,便可相忘於江湖

人在世間所做之事,都可稱之為入世。吃飯,睡覺,上班,娛樂…...

但是,想達到自由與解脫,遠離人世間並不是解決之法。那麼,究竟如何達到此中境界呢?

不困於物,不亂於心,便可相忘於江湖

藏天下於天下

莊子說:“藏小大有宜,猶有所遁。若夫藏天下於天下而不得所遁,是恆物之大情也。”

世界上有許多美好的東西,需要“相忘”來承載。

不困於物,不亂於心,便可相忘於江湖

相忘於江湖

莊子說:“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外化就是外在的言行與別人差不多,既不標新立異,也不憤世嫉俗。

人生的種種,無論悲喜順逆,最後難免都是“潤物細無聲,船過水無痕,”。

人的一個通病,就是喜歡藏,像那林間的松鼠,在地上撿到一顆果子,便趕緊把它藏了起來。

看到好吃的、好穿的、好用的東西,便要把它們買下來,藏在家中;看到漂亮的女人,便想築金屋以藏之;看到美麗的汽車、房子,便要想盡方法,把它們藏在自己的名下。這種藏的本能就是人類的佔有慾。

將小物藏在大物裡是適宜的,不過還是可能丟失;如果把天下藏在天下里,就不會丟失,這是萬物在“道”的作用之下,普遍的實情。

不困於物,不亂於心,便可相忘於江湖

外化內不化

我們在人群中生活,該如何與人相處?莊子的建議是先做到“外化”,再修練“內不化”。

古書記載:有一種鳥名為“意怠”,飛行時不領先也不落後,飲食時不先吃也不後吃,安全地處在中間位置。

不困於物,不亂於心,便可相忘於江湖

莊子對生死,對無可奈何之事,是先了解再接受,繼之以順從與淡定,然後全盤超越,享受生命當下的美好。

不困於物,不亂於心,便可相忘於江湖

生活是一張網,每個人都是網上的一個結點,誰都無法擺脫塵世的糾結。

這時可以放曠慧眼、穿透表象,直觀“道”之本體,不被內心的束縛所擾亂。最後以“達觀”心態,將人生的煩惱與痛苦一一點化,成為連綿無盡的美好風光。

不困於物,不亂於心,便可相忘於江湖

唯有“兩不厭”,才能彼此看得更清,悟得更透,才能“相忘”於世俗的煙塵飄忽不到的高空。

不困於物,不亂於心,便可相忘於江湖

可是藏得住嗎?縱然能藏得一時,到頭來還是要歸於自然。即便自身這個臭皮囊,也是藏不了,何況身外之物!

生活中的一些人,一些事,只有保持適當的距離,疏密有度,收放自如,才能“相看兩不厭”。

乾渴中的魚依靠呼氣、唾沫來互相溼潤對方,彼此都得以繼續生存,其實這不如在江湖裡自由地暢遊,彼此互相忘記。

把天下藏於天下,就是不藏,唯有不藏才能不失;唯有不想佔有萬物,萬物才能為我所有。

直到看淡了世俗,平靜了自己,也終於明白,即使真摯,即使親密,也依然需要一個更為開闊自由的天地,相忘於江湖。

不困於物,不亂於心,便可相忘於江湖

唯有不困於物,有把個體的生命託於自然,才真正能達到自由與解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