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都縣羅田巖的故事傳說

于都縣羅田巖的故事傳說

于都縣羅田巖的故事傳說

(供稿:于都縣志辦)

于都縣羅田巖的故事傳說

羅巖出米

于都縣羅田巖是贛南名勝之一,又是于都佛教聖地。過去,來此遊覽和拜佛的人絡繹不絕,遊客多在巖內留宿用膳。但是山路崎嶇,坎坷不平,往來運糧很是困難。相傳山上有一“米巖”出米,每日流出來的糧食,足夠供應遊客和僧侶食用,不多不少,日日如此,從不間斷,謂之“羅巖出米”。

那來的米呢?

據說縣城東門外貢水河裡,有塊橫露在水面的“門檻石”,每年都有幾艘糧船在這裡撞翻。糧船一翻,雞公山的雞群便從河裡把穀子運到山上,啄去穀殼,做出白米,然後再運到羅田“米巖”,供僧侶遊客食用。

後來有個貪心和尚想把米用來換酒喝,他嫌巖洞小,流米太少,便把洞口鑿寬加深,結果流了三天三夜的米糠,從此再也不出米了。這就是民間傳說的“和尚心大出礱糠"”。

羅田“米巖”洞口,大約二尺見方,深約一尺,倒嵌於南禪古寺內三寶殿右側的石窟穹頂懸崖上,狀似漏斗倒掛,至今仍有遺蹟可尋。

岳飛兩訪黃龍師

南宋紹興初年,吉安農民起義軍首領彭友和虔州農民起義軍首領陳禺,連兵數十萬,以贛縣、于都諸縣山寨為據點,在五嶺地區一帶活動頻繁,嚇得官府坐臥不安。紹興三年(1133年),彭友率領數萬農民軍佔據了雩北的固石洞。岳飛奉命前來“征剿”。到了于都,他首先到離城五里的羅田巖去拜訪住持黃龍禪師,預卜這次出兵兇吉。黃龍禪師毫不隱瞞地說:“恕老僧直言,嶽將軍此次出兵必敗。”。岳飛聽了,暗自不悅,心想,我岳家軍所向披靡,人稱常勝軍,此次出兵何至於失敗!

于都縣羅田巖的故事傳說


他領兵到了銀坑,在比邙山上安營紮寨,然後率兵攻打固石洞。

好一個固石洞,又名展誥山,懸崖陡壁,橫列如誥,山下河水環繞,只一小徑可入。是個“一夫當關,萬人莫敵”的險關要隘。彭友聞訊,親自率兵出陣迎戰。岳飛急得憂心如焚,不由暗自思忖:出師不利,黃龍禪師之話果然靈驗啊!他左思右想不得要領。後來當地有個叫陳瑀,人呼三官的向他獻計。黎明時分,以手持弓箭的騎兵團團包圍山寨,然後由陳瑀帶領敢死隊抄險路直插山洞。農民軍在睡夢中驚醒,猝不及防,岳家軍這才獲得勝利。

于都縣羅田巖的故事傳說


戰後,岳飛又到羅田巖去拜訪黃龍禪師。黃龍褝師早就料到了這一著。他叮囑眾僧徒說:“如果岳飛將軍來了,你等就說為師的不在家。”說罷,脫下身上的袈裟披在座椅上,走了。等岳飛到達羅田巖時,遠遠地就看見寺廟內蹲著一隻老虎。他向眾僧徒探詢,都說師父不在家,不知什麼時候才能回來。

岳飛聽了,悵然萬分。於是,提筆寫了一首七絕《羅田巖訪黃龍舊跡留題》道:“手持竹杖訪黃龍,舊穴只遺虎子蹤。深鎖白雲無覓處,滿山松竹撼西風。”

黃龍禪師從此再沒有回來過。到哪裡去了呢?後來,有人在鬥巖梁真人那裡見到過他。

羅洪先和羅田巖

江西吉水羅洪先,字達夫,號念庵,是明代嘉靖年間有名的狀元,官至翰林院修撰。他不僅是個文學家,而且是個地理學家。他著述的《廣興圖》,至今仍有很大的參考價值。他崇尚周濂溪王陽明學說,同時又是個出名的理學家。

嘉靖十九年(1540年),他第一次來於都採風。在理學家黃宏綱和分巡副使薛甲的陪同下,興致勃勃的遊覽了贛南名勝羅田巖。晚上三人下榻寺巖,步韻唱和,賦詩刻石留念。從此,羅洪先與羅田巖結下了不解之緣。他深有感觸地說:“雩邑名山羅田巖,吉安不才羅念庵,此羅彼羅,其緣何時了也!”

他常往來於需巖和羅田巖之間,特別沉緬於羅田巖的奇山秀水中,怡然自得,流連忘返。他不僅自己為羅田巖賦詩弄文,而且還深情地為宋代名將民族英雄岳飛留下的《羅田巖訪黃龍舊跡留題》鐫刻於巖。他崇尚理學,和理學家何廷仁、黃宏綱是志同道合的道友和文友,彼此意氣相投,常常在羅田巖濂溪書院為諸子論孔孟之道,講良知之學,深得士林的推崇和讚許。

他胸懷曠達,為人詼諧。有一次,他為自畫像題詩。有人問他題什麼內容,他捻捻鬍鬚,笑了笑,提筆寫道:“子孫賢,多掛幾年,子孫不賢,掛他何來!鳴呼,可憐個羅狀元!”他在羅田巖還寫了十五首勸世文式的通俗詩,道破了人世間的人情冷暖和世態炎涼,琅琅上口,至今羅田巖寺還用玻璃框夾懸掛著這些詩,許多老者猶能記憶口誦。

易學實在羅巖講學

明末清初,于都縣城出了個大學問家易學實。他不貪戀仕途,一心一意研求濂溪陽明學說,又是赫赫有名的理學家。

傳說理學家能未卜先知,有先見之明。

這一年,易學實在羅田巖給諸子講學。眼看春節到了,家家戶戶都熱熱鬧鬧籌辦年貨。書院裡卻一無所有,“油鹽柴米醬醋茶,七字全在別人家”。大家急得心裡發慌。可易學實卻若無其事,處之泰然,笑著說;“凡事不必強求,總得順乎自然。”眾人聽了,迷惑不解。到了大年三十,易學實叫人拿了鋤頭,指著門口的地下說:“往這裡挖,權且借點銀子,將就將就過個年吧!”挖開看時,果然是白花花的一大窖銀子。易學實叫人拿了銀子,如數寫下欠條;旁邊有個廚工師傳也借了五十兩銀子,寫了欠條。將欠條放入窖裡,大家重又把窖埋好。

過了一年,等把所欠銀子湊足,易學實說:“銀窖已紀運到廣東某地某人掌管為財了,得派人送去還債。”去人到了廣東某地找到某人說明了來意,那人像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什麼?你來還債!我可沒借銀子給你呀!”去人把來由從頭到尾說了一遍,那人半信半疑,拿鋤頭到門口挖開看時,果然是一窖金銀和兩張借條。他感到又驚又喜,連說:“奇事,奇事!易先生神機妙算,真了不起!”他熱情地招待了來人一番,再三推讓說:“不必還了。過些時候我送個孩子拜易先生為師,這銀子就算是我送給易先生的茶水錢吧!”說完,把窖裡撿來的兩張欠條還給了來人。過了不多久,果然送來一個七歲的小孩到羅田巖求學。易學實每天都教他認記縣城西郊大佛寺那一壟田的田主田界及過水。等孩童把這一切都記得滾瓜爛熟了,易學實便對他說:“你現在學業已成,可以回去了。”

過了若干年,于都來了個新知縣,上任之初,便有人為爭執大佛寺那壟田權把官司打到衙門。新縣官看過狀紙,胸有成竹地說:“物各有主,本官自當為你們斷個經緯分明,一清二楚。”說完,便如身臨實地一樣,逐坵逐塅把田主田界過水斷得個乾淨利素,釐毫不差。當事人聽了,無不目瞪口呆,心悅誠服。一場糾紛,隨之迎刃而解。

于都縣羅田巖的故事傳說


這事傳揚出去,眾百姓無不奔走相告,拱手慶賀,都說:“縣太爺斷事如神,公正清明,真乃包青天再世啊!”

你道這新縣官是誰!原來就是當年拜易學實先生為師的那位七歲廣東孩童呢。

羅田巖的金觀音菩薩

民國年間,于都縣城有家“洪興號飯店”,請了個廚工師傅張迎神子。張師傅是個厚道人,為人忠誠老實。有一天晚上,他作了個夢,說是九層墈考棚內有個金銀窖,要他和興國的某某一起挖來平分。起初,張師傅並不介意,可是,接連幾天晚上都作這個夢,他心裡不由得活動起來。

過了一段時間,果然有個興國某某投宿。探聽到張師傅的姓名,晚上便要和他一起同鋪共宿。半夜三更時分,他把張師傅叫醒,貼著他的耳朶,說了個來龍去脈,一清二楚,正和張師傅夢中說的一字不差。於是,二人偷偷地到考棚內把窖挖了。除了一些零碎金銀,裡面還有兩個沉甸甸的金觀音菩薩。零碎金銀各半分,金菩薩正好一人一個。

于都縣羅田巖的故事傳說


後來,張迎神子師傅老了,手腳不靈活,只好把店裡的工夫辭掉回老家居住。說也奇怪,打他回來以後,村子裡的雞鴨牛豬便常常發病帶瘟,死得個乾乾淨淨。一天,有個鄰居跑到迎神子家裡一看,見廳堂的壁櫥上放著一個觀音菩薩,不禁驚叫起來:“哎呀!難怪村子裡的雞鴨牛豬要遭瘟,原來你家藏著個閒菩薩。不把她請到庵廟裡,村子裡是不會安寧的。”

于都縣羅田巖的故事傳說


迎神子聽了這話,嚇了一跳,趕緊把金菩薩請到羅田巖去供奉起來。

廟主謝觀發子齋公眼尖,認出了這是個金菩薩,心中大喜。於是,偷偷地運回家裡,用她換得了不少土地,年年收租放債,成了個大富家。可是好景不長,土地改革那年,他劃上了地主成份,戴上了地主帽子。

瞭解箇中底細的人說:“惡有惡報,惡齋公瞞天過海發橫財,戴地主帽子罪有應得,活該!”

于都縣羅田巖的故事傳說

(選自《名勝羅田巖》2016年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