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江西景德鎮,家家都要祭拜這個修武人?

在距今8000多年寧地的部落中,有這樣一個人,他燒製的陶瓷沒有精雕細琢,但每一個都潛心鑽研;他燒製的陶瓷沒有美輪美奐,但每一個都價值連城;他燒製的陶瓷沒有賞心悅目,但每一個都跨越時代;他就是陶正寧封子,掌管天下製陶之事。


第一章:陶瓷問世

寧地部落(因武王修武勒兵於寧地,後改名為修武)依山臨水,林木繁茂,北山上有采摘不完的野果,南邊吳澤陂裡有捕撈不盡的魚蝦,正是由於這個緣故,人們把這塊美麗而富饒的土地稱之為“寧”。


在“寧”的部落中這樣一個人,勤勞勇敢、智慧超群,所以他很快就成為部落的首領,大家都尊稱他為寧封子。


自從燧人氏鑽木取火以後,先民們已經結束了茹毛飲血的矇昧生活,但因為沒有盛物的器具,所以只能把獵獲的食物用明火烤熟後雙手撕抓;口渴了,就到河邊爬下掬水而飲,這對老年人和小孩子來說特別不方便,並且很容易受到鱷魚等猛獸的傷害,寧封子因此很是苦惱。


一天,寧封子從吳澤陂抓了幾條大魚,帶回來架在篝火上燒烤。這時,有位族人走來向他稟報一件緊急事務,需要他去馬上處理。魚還沒有烤熟,他就隨手挖了些泥巴,把魚包得嚴嚴實實,埋在篝火中,才跟著那位族人離開。


幾天後,他忽然想起那向條魚,把篝火刨開一看,那幾塊泥巴早被燒成了土紅色。寧封子把它們撥拉出來,涼透後拿起來覺得輕了許多,用手指輕敲,噹噹作響,小心打開頭部,裡面的魚已化成粉灰,寧封子端詳著這個魚形的幹泥巴,若有所思。忽然,他扭頭奔向河邊,把那塊“泥巴”舀水一試,不滲不漏。他欣喜若狂,立即召集全部落的人,把這個重大發現告訴了大家,並把這種可以盛物的燒製泥器命名為陶器。


他又從部落中挑選了十幾個心靈手巧的小夥子,跟他一起開始燒製各種形狀的陶器。很快,寧地部落就使用上了陶瓶、陶罐、陶盆、陶碗等,人們吃飯喝水再也不用手,多餘的食物也能更好地存放。


為什麼在江西景德鎮,家家都要祭拜這個修武人?

寧封子

第二章:冊封陶正


第二年春天,“諸夏之族”的最高統帥—軒轅黃帝在天壇山設壇祭天后,聽說了這件事,專程趕來當陽峪,接見了寧封子,並當場任命他為“諸夏之族”的陶正,專門負責協調各部落的陶器生產,造福天下。同時,黃帝還認真地向寧封子學習製坯、燒陶的技藝,這就是“寧封子為黃帝師”的來歷。


寧封子對工作盡職盡責,夜以繼日地協調各部落的陶器生產,嘔心瀝血地鑽研製陶技術。寧封子發現各地生產的陶器,多數質量不如當陽峪一帶的陶器堅硬美觀,於是決心擴大自己部落陶器的生產規模,但經過一個多月的苦思冥想,他也沒有想出好辦法。


這天,他在北山坡遇見幾個小夥子在一個洞口燻獾受到了啟發,靈機一動,想起了用窯燒製陶器的辦法。經過了刻苦鑽研,反覆試驗,“燒窯製陶法”終於成功了。燒窯製陶解決了陶器的批量生產問題,滿足了附近各部落對陶器的需求。

為什麼在江西景德鎮,家家都要祭拜這個修武人?

寧封子

第三章:捨身取義

探索是沒有止境的,不久,寧封子又發現泥質橘紅色陶器既硬又脆,在燒水煮飯時經常炸裂,這讓寧封子很是苦惱,

一次,寧封子在帶領窯工們在燒窯時,任憑怎麼添薪加柴,窯內就是達不到應有的溫度。眼看整窯的陶器就要毀壞,寧封子心急如焚。他想起動物屍體可以助燃,但眼下一時找不到動物。


於是,他撥開眾人,縱身躍入窯內。窯工們被他的舉動驚呆了,待他們醒轉過來時,只聽窯內轟然一聲巨響,並有紅黃綠藍紫五色火焰從中噴薄而出。在騰騰的烈焰中,還有個人影在跳躍舞動。


火熄後,人們趕緊開窯尋找寧封子的遺骨,但只有幾十顆晶瑩剔透的五色珠子。窯工們還驚奇地發現,這一窯陶器上面都有一個舞動的人形。


在寧封子壯烈犧牲後的第七天,附近幾十個部落的人們都趕來為他送葬,虔誠地把他的衣帽和彩珠一起安葬在寧北山(今雲臺山)中。


那天晚上,黃帝和寧地部落的人都做了一個相同的夢,寧封子在夢中告訴大家,不要為他的的死而感到悲傷,他已被天帝封為陶神。


從此,中原地區的葬禮中有了“做七”的風俗和衣冠冢的先例。現代的考古發現原始陶器上大都繪有魚紋和人形,據說魚紋是為了紀念寧封子的偉大發明,人形則是為了銘記寧封子對陶瓷事業崇高的獻身精神。


為什麼在江西景德鎮,家家都要祭拜這個修武人?

茱萸峰

後記

後世人們為了紀念寧封子的功績,尊稱他為“陶神”,和瓷業師祖趙慨、風火仙師童賓並稱為製陶業“三聖”。

為什麼在江西景德鎮,家家都要祭拜這個修武人?

景德鎮祭拜製陶業三聖

從陶器到瓷器,中國瓷文化經歷了太多磨難和探索,寧封子被尊稱為陶器祖師爺,不單單是因為他開創了製陶業,更是因為他為人民捨身取義的大無畏精神。在今天修武縣、景德鎮等地對寧封子的祭祀,目的就是讓這樣的一種精神,這樣的一種魂一直流傳下去。

為什麼在江西景德鎮,家家都要祭拜這個修武人?

修武縣絞胎瓷小鎮

為什麼在江西景德鎮,家家都要祭拜這個修武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