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工不是偷?

藝術家的潤格、工價,隨著市場的透明也越來越不是個說不得的事兒。隨著工藝水準的提升,以及各種職稱榮譽加身,當然更少不了業界的認可,藝人的工價逐年提升也似是司空見慣的事兒。漲價本是好事,即說明市場的追捧,又能讓藝人獲得更豐富的收入,本是一件雙贏的事兒。但是“步子大了,難免扯著蛋”,漲價也是一件需要慎之又慎的事,萬一藝人主動漲價,又得不到市場積極、持續的響應,多少會讓人陷入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

偷工不是偷?

以壽山石業界為例,早幾年市場紅火,也就是所謂高峰時期,市場交易量大,對貨品的需求也急迫。不僅石材供不應求,加工也是絡繹不絕,藝人隨行就市,工價節節攀升,在買賣雙方眼中本是你情我願。誰知行情急轉直下,交易量緊縮,商家尚可憑著成本較低的新貨源繼續交易,但那些漲價幅度過大,超出市場交易承受限度的藝人,難免陷入有價無市的尷尬境地,活也是有一搭沒一搭。部分人早已隨行情賺的足夠耐寒,索性閉門鑽研,提升技藝,讓自己手藝能夠重新匹配新的行情,這是正道。但難免有人不思進取,動了小腦筋,開始局部偷偷降價,然而多少有點不甘心,須對自己與過去高價購入的買家有所交代,便偷工減藝,應付了事,美其名曰多少價格給多少工藝。

偷工不是偷?

實則藝人的每件水平,都在為自己做無聲代言,低水準的作品多了,市場自然將其視作低水準的藝人,這一退,自是沒有底線的。況且即便藝人傾盡心力,尚難保證作品件件如意,一但敷衍,立馬神形全失,自以為花了八分工,在他人眼中可能沒有三分效果。一名藝人口碑與市場的崩塌,可能在“偷工”動念的一霎那,便已全面潰堤,不可不慎。

偷工不是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