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喪葬如果推行“不留碑,不留灰”,每戶獎勵3000元,你支持嗎?

龍百曉生


提的問題確實離譜,土葬與火葬的糾結都還沒搞清楚,就又要連骨灰都不留,天安門廣場你動下試試?八寶山你動下試試?你還有沒點人味?無論你多麼唯物主義,無論多成功,誰沒有祖宗?敬畏祖宗這是必要的,而且敬畏祖宗也是有非常積極文化和現實意義。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你所有的祖宗都沒有個具體的安放之處,隨時間推移,祖宗就成為一種抽象,在為生存和各種繁雜事務奔波中,你將會淡漠直至完全忘卻,然後你慢慢就會縹緲,整個社會就會縹緲,沒有靈魂沒有根。

祖宗是實實在在存在,既然是實實在在存在,你卻要處其為虛無?在整個中華文明歷史長河中,喪葬文化與祭祖文化起到文化情感紐帶和社會經濟推動力你敢否認?如今,有人要走極端,不知這是什麼唯物主義?

我們再回到土葬與火葬問題。

先看看火葬,火葬真環保?火葬要燃油、要電,還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土地,這如何環保了?如何經濟了?相反,火葬因為集中在極少數人手中掌管,便有孕育新的腐敗可能,若沒有百姓也便沒有必要擔憂。火葬骨灰再安放還是要佔土地,而如果是公墓那又要佔多少土地?如果是硬化,那多少年方可更新新墓主?怎麼更新?誰敢和誰願意更新?這個公墓會不會像房子一樣炒成天價?讓人死無葬身之地?

再看土葬。曾看到資料說,過往在中華大地我們先後有過超過200億祖先在這片熱土上生活過,如今這200億祖先中,你能看到多少墳墓?你所看到的這些墳墓,也多是現代當代的,而且多數是公墓,及部分現代當代水泥石頭硬化的私墓,其實真正古墓卻是少之又少,而這些佔少數的古墓又恰好供考古瞭解人文歷史、豐富社會生活、產生新的經濟和文化。還有人說,人一輩子這麼多時間,身體中積累了許多毒素和細菌,埋在地下會危害到在生者健康?真真的你們到了如此嬌貴的份上?我們都知道地球🌎生態,它是有其自身生態循環系統和能力,除了貪婪和落後工業,正常是不會傷害到地球生態的。而如果仍有擔憂,人死後屍體無害處理,依當今的科技這個應該不會太難。

所以,要說佔用土地資源的,還是房產建築,和硬化了公墓和私墓。

因而,真正符合文化傳統,既經濟又利於廉潔公平,更能保護土地資源的是經處理的屍體的深埋土葬。

天時、地利、人和,願中華復興長盛!



江南草原


我看到這個題目,簡直就是被雷倒了!

別說3000塊錢,就是30萬,也不可能改變人們心中的信仰!

我說以下幾點:

一 事死如生,死者為大

中華民族之所以綿綿不息,傳承文明5000年,那是炎黃子孫有著共同的血脈,心中有著共同的信仰,這種共同的信仰就是尊老愛幼,如果去世的人不留碑,不留灰,試問你的祖宗何處去尋?沒有了祖宗,後人就會是一盤散沙,人心就會散,社會就會亂,還有什麼凝聚力可談?

二 社會無情,人會無義

想想如果不留碑,不留灰,過去三代就會分不清輩份,婚姻法明確規定,禁止5伏之內結婚,那個時候,就會出現近親結婚的事情,中華民族的素質就會下降。社會會越來越無情,人們會變得越來越無義。

所以,我們是不會同意的





農村人在山東


提問者不知道有沒有去農村看看。我老家山東,多年前開始實行火化,美其名曰不讓逝者與活人掙耕地,所以必須火化。但是,火化之後,村民可以光明正大的埋到耕地裡,然後搞一個大大的墳頭,與以前直接土葬沒有一點分別。如果說有分別的話,那就是火化經過政府一道程序,多出點火化費再掏點錢買骨灰盒而已,不但老百姓多花錢,而且還汙染環境,這個就是基層政府部門的作為,變相收錢而已。土葬是大部分地區多年流傳下來的風俗習慣,那是根,舍不斷的情感。社會在進步和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背井離鄉,到城市發展。經過多年之後,年輕人慢慢很少回家,墳頭也會慢慢風吹雨打消失的。所以,落葉歸根,人過世之後,還是按照當地的風俗辦吧,即使不火化,土葬之後幾十年上百年大部分還是化作泥土,不留痕跡。以上純屬個人說道,認可有理的點個贊,不喜的敬請勿噴,不必字字較真。多謝!


蘇舟振輝照明


做為農村人,我不支持。

首先,清明掃墓,是我們的傳統,我常年工作在外,一年基本是清明跟過年才會回家,沒有特殊情況每年清明都會回家掃墓,小時候,每到一個墳前,爸爸都會跟我說這是你誰誰誰(我並未見過),然後講述著他們生前的故事,直到長大到現在,那些依然影響著我,激勵我。

其次,我發現其實清明回家時,高鐵站的人更多。有次跟同座的大叔聊天,他說他只有清明才回老家,因為老人都不在了,過年回家沒意義,而清明每次去到父輩的墳前,對家鄉的那份寄託才得以安放,那刻才能真正體會到自己的根在哪。

還有一點就是,在我老家,整個大家族也會選擇某天去祭拜我們共同的老祖宗,晚上會安排到某家吃飯,一年換一家,只有清明才會有這樣的機會讓這個大家庭同聚一堂,讓親人更親,家族更有凝聚力。

綜上所述,我不支持那樣的做法,那會讓我失去很多,謝謝。




丅呆槑


別說獎勵3000元,沒有任何獎勵,我們也應該堅持不留碑不留灰。

每個人都死了,都佔一塊空地。這資源浪費多大呀?

況且人死了,有沒有碑和墳對這個死人有什麼影響呢?什麼損失都沒有,但是好處卻有__為自己的子孫積德,少浪費了一塊地。

所有人都應該做到,死後把骨灰一撒,不留碑也不留灰。

人應該多關注生前的開心,而不要去注重死後的榮耀。

人是沒有來生的,活著的時候想盡一切辦法讓自己過得開心才重要,死後無所謂啦。就算給你兩塊碑,你的墓佔地100平米,你還不是死了?一坨泥巴而已。

作為現代人,千萬不要再有那種封建思想。

我死了絕對不佔一釐米的地,把骨灰撒在山上或者河裡就可以了。

毛主席、鄧小平主席的生前遺願都是將骨灰撒了,不土葬。

有人注重生前輝煌,有人注重死後榮光。

毛主席,鄧主席屬於前者。


Excel開發羅剛君


不支持,不要說三千,就是三萬也不支持!

人都是父母養的,一輩留一輩過來的,雖然有些傳統與現實發生了一些衝突,但是隻要趨利避害加以調整,適應社會和時代的發展,就會形成一個新時代傳統文化的延續,而不是什麼一旦出現問題就逃避就取消。

如果有問題就這樣做的話,我認為世上沒有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值得永遠留存,因為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就看你怎麼分析,思考!

改變是正確的,與時俱進是必須的,但動不動就取締是無能的表現,鄙視👎這樣的話題!


陳庚子


等哪天我見鬼去了,我是支持我兒女將我火化並將骨灰撒到山裡或河裡的,但作為兒子,我不能這樣對父母長輩。雖然我知道移風易俗是對的,但“存在就是合理”,中國人講究入土為安,為過世之人修墳立碑的傳統都有上千年了,想要從我手裡改變,我還真做不到。我們農村還接受不了,如果我比較“另類”,估計我會被同村人罵慘。人言可畏啊,同志們。但等到哪天我駕鶴西遊了,我的後輩思想應該更解放了,而且隨著“死人跟活人爭地”所帶來的麻煩越來越多,人們也迫切需要移風易俗了,所以將我的老骨頭一把火燒了,將骨灰撒了,兒女和同村人也應該接受得了了,不再罵他們不孝了。


血染戰旗紅


作為一個年近五十歲的人,我經歷了父親,姨媽,奶奶,婆婆等人的過世,這期間的親情冷暖,世態炎涼及他們經受的病痛苦痛,讓我看透了很多,在他們有限的餘生裡,我不求別的,只求能給他們盡心盡力的關愛,不遺餘力的照顧,盡最大努力讓她們的餘生幸福安康足矣,至於身後是不是必須留灰留碑,說實話,我個人覺得無關緊要,買一方墓,建一座碑,每年或遠或近的跑過去祭奠,看上去只是給自己的情感披上了個合理的外衣,真正的想念一個人是隨時隨地放在心裡,刻在記憶裡嵌在靈魂裡的,而不是隻有一年一度的清明節那刻,所以,我個人覺得,留灰也罷,留碑也罷,都沒必要。再者一座墓的最大年限最大不過百年,兩代人而已,與其最後無人掃墓被清理,還不如沒有。反正我百年之後,準備魂歸大海,省錢省事更省心!當然這僅僅是我個人拙見,不代表大眾。



lg黃老邪


惠農圈為你答疑解惑!題主所說的“不留碑,不留灰”其實就是國家所倡導的生態安葬,也就是說比火化更高一級的安葬方式,直接將骨灰埋葬在農田裡或者撒在江河中,同時也不留墓碑。對於農民來說,火化都尚且不願意接受,又如何能夠接受這種安葬方式呢?

我們這邊在80年代的時候就已經開啟了火葬方式,正是多年的引導之下,大家已經認可了這種方式,因此家裡有人離世的話,大家都不會偷偷的埋葬起來。不過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雖然已經參與了火化,但實際上農民還是會用上棺材,將骨灰放在其中,這樣一來對於土地的浪費可是非常大的。 在農村人的眼裡,棺材就是一張床,而墳墓就是一個房子,因此大家都會將其以土葬的方式埋葬起來,這樣的火葬方式,其實還是會佔用著資源,只是多了一筆火葬的花費成本。



在3年前我們這邊就已經開始整改了,如果老人再離世的,必須放在公墓裡,不能私自安葬,更不能破壞土地。 起初大家還是不高興,但村幹部的管理很嚴格,在老人辦喪葬的時候,挖掘機就在旁邊等候著,意思就是如果敢放棺材放在土壤中進行埋葬,那就直接用挖掘機平墳。這樣一來大家只能接受了,如今幾年過去了,大家都是將骨灰盒放在公墓裡,不過公墓的價格卻非常昂貴,我們這邊是3萬元30年,每年還需要交管理費。


如果真的在我們這邊推行“不留碑,不留灰”,我認為還是可行的,很多老人也已經看透了,像我大爺就說死後不需要大操大辦了,直接埋在樹下吧,又什麼用呢?我認為之所以有這樣的思想,還在於我們這邊的火化推行比較早,但就全國範圍內來看施行比較難!


惠農圈


我支持,以下是我自己的觀點。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土葬的習俗,已經延續了幾千年了,我國就是人死後以土葬為主,入土為安,入土為安,這就是對死者最高的安慰,在我國人死了以後,不論發生多麼大的事情,死者為大,必須叫死者的肉身和死者的靈魂得到安寧,入土為安。土葬在我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裡流傳下來其實這也是文化風俗的體現,以經在我國人民的心中根深蒂固,如果家人死去了,活著的人如果不叫逝去的死者入土為安,活著的人在心裡面總覺得對不起死去的親人,隋然我們的國家國土面積有960萬平方公里,但是我國的耕地面積確非常的少,由於我國人口重多,人均耕地面積還不到一畝地,土地是我們老百姓賴以生存的家園民以食為先這是一句名言。在我們河南就是土葬,哪怕是火化了也要土葬,我感覺土葬會影響耕地,和土地使用面積,為了下一代我覺得火化最好,但這不能說明火化就是不孝,或者是對死者的不敬!

1976年1月11日,偉大的周總理的遺體被火化,骨灰撒在祖國的大地上和江河裡。

1997年2月19日,鄧小平總書記去世,遺體經火化後,骨灰撒入大海。

所以,我們從老一代革命家的身上,就看到了關於火葬與土葬應當如何選擇,無論對於自己,或者對於社會,火葬無疑優於土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