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和”服,為何說給西方設計帶來了震撼?

上一篇由“蝴蝶”引申到日本文化與西方文化相互碰撞的時尚短故事。間歇時假想了會,和服是基於漢服汲取了蝴蝶的靈感麼?於是,再次激起了”忘了跡“的我對和服的好感。最初對和服的好感是觀看了日劇《八重之櫻》與動漫《浪客劍心》,這兩部的背景都設在日本幕末亂世邁向明治維新,也隱含了日本文化演變的歷史故事。在這次瞭解日本文化過程中,對和服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沒有親身體驗和服的溫雅之美,就借一些文獻大致領會後整理出一些信息分享。 和服,英文“Kimono",這詞是在日本進入明治維新時,日本向西方表達他們服裝文化的音譯語,由日語著(きki)るru+物(mono)音譯而成。從日語根源上說,和服(kimono)是江戶時代之前的小袖(kosode)的派生物。後來在西方文化的薰陶下,日本將任何T形的傳統服裝統一稱之為”kimono-和服“。

“大和”服,為何說給西方設計帶來了震撼?

本質上,它的前身是我們中國隋唐時期的服裝,日本奈良時代白江口之戰後,日本朝廷引進了大量我們唐朝時期的文化與制度,那時期他們的服裝幾乎是在模仿當時的唐裝。不過他們稱之為”吳服“,因為在三國時期,由於吳國(也稱東吳)與日本商貿活動,便也隨之將“唐裝”稱為”吳服“。到了日本平安時代中期,廢止了遣唐使後,便中斷了中日的交往,日本便開始發展起自己的文化,建立自己獨特風格的服飾,但在裁剪方式仍秉承了我們中國古代漢服的平面裁剪。

平面裁剪別於西方以雕塑美的立裁方式,它在人體身型的要求上較為自由。高矮胖瘦的人穿同一尺寸的和服,可以在腰間隨意調節適宜的尺寸,所以很少帶給人衣不合體的印象。穿後呈直筒形隱藏了人體真正曲線,彰顯出莊重、安穩、平和、寧靜、含蓄的美。在文學、藝術、影片的影響下,和服隱喻了女性的外柔內剛的形象,比如說《蝴蝶夫人》、《藝伎回憶錄》等。

下面簡略地列舉日本古代具有代表性的服飾歷史時刻的文化風格,大致瞭解一下和服。

平安時代-(794-1192年)

這是日本桓武天皇在794年時將首都從奈良移到平安京(現在的京都),希望獲得平安、吉利、安寧與和平,史學家把那時平安朝代稱之為平安時代。在《源氏物語》小說裡,描述平安時代是日本服裝最美麗且複雜的時代。這時期在日本史上又稱之為“國風時代”,意指唐風(唐朝的文化風潮)後大和民族的文化之風。這時期的服裝趨向於精緻華麗的“貴族時代”。

貴族服飾工藝是以刺繡和金屬箔為特色裝飾的一種明顯風格裝--Nuihaku長袍,如今它主要用於日本能劇中最華麗的戲服,圖案以能劇相關的景觀,如摺扇、山水、花草或者是抒情的設計,將長袍賦予類似於詩意般的畫卷。

“大和”服,為何說給西方設計帶來了震撼?

Nui戲服

在印染方面,也有獨特技術,其中最典型一種是日本織物染色Tsujigahana(辻ヶ花染)法。這是一種使用繪畫與箔印細緻精美的扎染,不過它最原始技術至今仍被神秘籠罩著,還無法瞭解到是誰發明了它,而且為什麼又被稱為辻ヶ花。只據說這個詞最早出現在15世紀末的某部文學作品裡,記載著日本戰國末期統一全國的將領-豐臣秀吉贈送當地的“辻ヶ花”給中國明朝時某位外交使臣作為歡送禮。接下來,當和服與友禪染(最初是指宮崎友禪齋將扇繪應用在染布上色所發展出的獨特染色)聯繫在一起時,“辻ヶ花”染也流行了起來。

“大和”服,為何說給西方設計帶來了震撼?

辻ヶ花染

此時民間日常服的代表是小袖(由kosode直譯),是針對內袖口的開口小,小到僅容納手穿過。但整體比後期時的和服要寬鬆、腰帶也小、T型版,後期的和服(kimono)也是小袖的派生物,其中之一是袖子特別長又直的振袖(furisode),往往長達1米左右,垂至腳踝,是日本未婚女子或女孩兒的傳統服裝,豪華的通常是絲綢面料製成;還有一種用麻布製成的無襯裡長袍稱為浴衣,早期他們叫湯帷子(かたびらKatabira),日本貴族階級在沐浴時為了保護皮膚穿的長袍。

“大和”服,為何說給西方設計帶來了震撼?

kosode

元祿時代(1688-1703年)

在日本德川中期,地方性經濟農業的蓬勃發展逐漸蔓延到全國性的元祿盛世。經濟的繁榮提高了商人的地位。在追求明快、輕鬆的享樂時,學術文化方面的發展也進入了高潮,出現自由人性本質的傾向,興起了町人文化(町人,日本江戶時代一種城市居民的稱呼,主要是商人,町伎,工匠以及從事工業的工作人員),史學家稱為“元祿文化”。

文化的高潮也帶動了時尚的昇華,這時期女裝的腰帶,日語音譯obi變得更寬,在全身配飾中顯得更突出,甚至當一個人無法自己穿戴時便請了和服的著裝師。這時期腰帶結的位置是無限制,隨著時間前進也漸漸有穿戴制度規範,未婚女綁在後面,已婚女綁在前面。腰帶的加大促使袖子加長,並飾以花鳥、山水、文字等文化風俗的紋樣,呈現出富麗堂皇的整體效果。髮型上,女性開始流行各種髻形的盤發,並配以對應的髮飾。

針對商人階層的享樂,出現了一種新的流行娛樂-歌舞伎,是從民間舞蹈發展成的歌舞劇,融合了舞蹈、音樂、戲劇、繪畫的綜合藝術形式。當時的舞臺演員只有男性,禁止女性登臺,所以女性角色也是由男性來扮。他們也起到了引領女性的時尚潮流作用,特別是流行色的推廣與個性的圖案設計。還有就是藝妓,也是當時的女裝領潮者。於是舞伎與藝妓的最新形象成了版畫商們熱擁品。

另一邊的藝術領域,一位京都著名扇繪師-宮崎友禪齋發明了一種與當時絞染、刺鄉不同厚實感的徒手染技法,並以他的名字命名為“友禪染”。這種技術是繪製裝飾和服的普遍流行技術,它為日本戲劇和服藝術做出獨特成就。

“大和”服,為何說給西方設計帶來了震撼?

友禪染

江戶時代晚期

這時,“元祿文化”的過度揮霍,時不時讓德川家族頒佈禁止奢侈的命令,限制了低階層某些顏色的使用,一些昂貴的紡織技也被管制了,隱隱中一種反浮華與過度奢侈成了新風貌。壹岐(いきIki)與澀(日語用渋み表示,音譯Shibumi)成了一種新的時尚美學。在美學概念中,Iki意思接近中文“國粹”的“粹”字,即純-靜雅且低調,是一種簡單、自然、返璞歸真的表達,對自然美的欣賞還有人類本性的展示;澀有深邃、深諳、古雅、蒼老,在平凡事物中看到的內在美。那時小袖開始轉向用簡單條紋圖案、柔和色調、或是絣織圖案(日語音譯kasuri,一種古老的亞洲扎染,在英文中,按原馬來人說法稱之為Ikat)。內裡偶爾會有華麗的裝飾,傳達出一種微妙的奢華。但對於禮服,仍保留之前富麗堂皇的盛裝。

“大和”服,為何說給西方設計帶來了震撼?

絣織

武士階級的潮流中,其中一種小袖上的特定圖案會與日本中世紀時期的文學作品並置;還有一種受西方繪畫法(比如說透視)的圓山四條派風格(日語音譯Shijō-Maruyama,生動精確的寫生畫表達物象的精神),在T形的和服上繪製以他們的景觀、鳥類和花卉主題的圖案。

“大和”服,為何說給西方設計帶來了震撼?

圓山四條派風格

明治時代(1868-1912)

幕府跨臺,明治維新的改革運動,簽署了神奈川條約後,日本開啟了西方貿易的往來,也開始了嚴肅學習與模仿西方技術與習俗。

服裝方面,為了將日本傳統的服飾與西方的洋服區分,將原來所有著裝款式一併統稱為“kimono和服”。同時,也出現了兩種不同服飾裝扮。當時明治女皇聲明主張女性應穿西式上衣配以下身裙為實用裝,譴責和服給女性身體帶來傷害。傳統的日本家庭中,穿和服的女性要促膝而跪地席地坐著,冗長且寬大的和服,緊繃的腰帶阻礙著女性的坐姿行為。在那個仍是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時代,也只有國際化社會意識的富有女性才覺得有必要穿洋裝;那些藏在閨閣內的女性很難有機會體驗到西式風格的舒適,所以另一邊多數的女性仍保留和服的穿戴。

大正時代 (1912-1926)

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的破壞,許多城市開始以西式的風格重建。另外,災後社會動盪,時常發生搶掠,穿和服的女性因為和服的不便往往成為賊人搶掠的目標。於是,東京婦人子供服組合發起了婦女服裝西洋化的行動,使洋服取代了和服,成為流行的服裝。

昭和時代 (1926-1989)

20世紀30年代日本軍兵的出現,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災難和破壞。日本婦女要替代男性的工作,和服的不便,加上布料的限量使用,使和服發展進入空窗期。日軍戰敗歸國後,許多家庭被迫出售以傳家寶的和服來換取日常用品,又使和服的傳統恢復再次受阻。

直到經濟再次復甦,產生出大量中產階級,人們有了可支配的收入與閒暇。家庭主婦尋求通過花藝與茶道等傳統風俗休養身生時,開始穿上傳統的和服作為禮服。還有婚禮場合、學生畢業典禮、傳統的節日(如新年、成年儀式等),人們穿上不同的和服以示重禮。

不同的款式和服與穿著方式也有許多講究,它體現了穿者的身份、年齡、社會背景、地位等。就比如說衣襟的開合,對於藝人,始終敞開著衣襟,僅在V字形衣襟交叉繫上腰帶,給人一種似脫非脫朦朧感般的含蓄美,來體現該職業婦女的身份;而一般的女性必須將衣襟合攏,但合攏的程度又被分為未婚與已婚,未婚者將衣襟全部合;已婚女則可不必全部合攏,將近頸處敞開點。

日本文化對西方文化衝擊

將日本和服元素融入現代時裝的先河,可以說要屬西班牙時裝設計師馬里亞諾福圖(Mariano Fortuny)早在1920年代設計和服式的多爾菲長裙外套。

“大和”服,為何說給西方設計帶來了震撼?

接著在20世紀70年代,一群日本設計師以東方文化理念誕生出東西結合的時尚設計。最著名的褶皺大師-三宅一生,借鑑了和服的特色,發明了獨特的“三宅褶皺”(又稱“一生褶”),使服裝順應了人與自然的和諧,服裝的起伏隨人體運動而產生不同的曲線造型。

“大和”服,為何說給西方設計帶來了震撼?

三宅一生東京藝術博物館

山本耀司承襲了三宅一生的理念,用懸垂性強的面料通過包纏與披掛使女性呈現出自由散漫的感覺。經常以不對稱的裁剪呈現出不同的風貌。

“大和”服,為何說給西方設計帶來了震撼?

山本耀司2015年秋冬

川久保玲將日本典雅沉靜的傳統以立體的方式,及沉鬱的色調獨創出前衛的風格。

小篠順子經常採用自然的圓形、有隱含人類文明的三角形及四方形作為創作元素,運用不對稱的方式將它們融會成平衡、和諧的文化風格。

“大和”服,為何說給西方設計帶來了震撼?

小篠順子和服

高田賢三(KENZO),採用傳統和服式的直形裁剪,不用打折方式與硬質材料,仍做出使服裝外形形挺直的效果。

“大和”服,為何說給西方設計帶來了震撼?

高田賢三和服設計

另外,還有西方的時裝設計師以和服為靈感,設計了被認為激動人心的傑作。比如”壞孩子“之稱的高提耶(Jean-Paul Gaultier)設計的一款禮服;還”海盜爺“加利亞諾(John Galliano),他曾為迪奧的2007年春夏以"Japnese New Look日式新風貌“為主題設計了和服西式化的系列秀。

“大和”服,為何說給西方設計帶來了震撼?

高提耶1920年代設計和服禮服


“大和”服,為何說給西方設計帶來了震撼?

John Galliano設計的和服

2017年夏納電影節,和服再次顯現在紅毯秀上,似乎在聲明著它的流行文化。

“大和”服,為何說給西方設計帶來了震撼?

杉咲花


“大和”服,為何說給西方設計帶來了震撼?

最後,"忘了跡"發現近幾年許多商家都在拷貝日式的服飾,有的說這是消費者喜愛的數據結論才去進行。雖然對日風有些興致,但一直在疑慮與深究著“為什麼會興趣”這種感覺。學習並寫這篇日本文化的過程中,也體會到在學習他人的文化時,更重要的是學習他們那種將民族風俗、傳統技術做出屬於自己特色時尚的能力,這才是真正獨特,一種別人拷貝不來的風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