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牛群和馮鞏是最好的搭檔,你認為他們二人誰的演技更好?

圓夢楊洋


如果單論演技的話,馮鞏能甩下牛群好幾條街。在馮鞏的認證中心,有兩個詞語:相聲演員、導演。這麼看來,孰強孰弱一目瞭然。

馮鞏演技經過長期磨鍊,牛群與之相差萬里

73年出生的馮鞏,在92年的時候就參與黃建新執導的電影《站直囉別趴下》,而這部電影,時至今日都有不少看點。

此外,在96年參與電影拍攝《埋伏》,98年參與電影《沒事偷著樂》並且藉此斬獲第十八屆金雞獎最佳男演員獎。

在09年參演《建國大業》,18年執導並參演《幸福馬上來》。在影視圈近三十年的磨鍊生涯,可不是說著玩的。

馮鞏的演技,那真是沒話說。

至於牛群,好像就差了些意思。牛群儘管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但是參演電影的質量和數量都少了些。在06年,牛群才參與電影拍攝《網絡少年》。

二人各走一邊,頗為遺憾

牛群馮鞏成名的時間段頗為奇特,那時候正處於相聲斷崖式下跌,他倆火箭式上升的狀態。

如果能一直合作下去,恐怕現在就會有德雲社的勁敵,這也不是不可能。

只不過,雙方因為某些原因,實在是合作不下去了。

牛群去了政界,馮鞏去了小品圈,自此一拍兩散。

想必這樣的結果,在當時誰也沒有想到吧。畢竟很好的相聲苗子,很不錯的相聲藝人,分開的這麼突然。


楠姐說娛樂


謝謝提問,如果單論相聲造詣的話,毫無疑問是牛群高許多。甚至可以說,在20世紀相聲逗哏界,牛群都能排進前五。而且牛群的強大並不依賴於馮鞏,牛群最出名的相聲《巧立名目》也不是與馮鞏合作的。從側面也能反應牛群與其他人搭配,也會成為留下名作的相聲大家。

牛群的相聲造詣比馮鞏高,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牛群是常氏相聲嫡傳弟子,天賦驚人,基礎紮實。

牛群是常氏相聲代表人物常寶華先生的入室大弟子,1979年便拜在常寶華門下。收下牛群,也是常寶華多年來津津樂道的事。牛群在學相聲之前是在北京軍區的戰友文工團進行快板表演的,且口齒之伶俐、表演之詼諧在70年代就小有名氣。在轉行拜師時立刻被常寶華果斷收下並傾囊相授。論出身,馮鞏其實一點不差,被侯耀文、馬季兩位大師相中,最終拜師馬季。但馬季只把馮鞏當成捧哏在培養。因為馬季總覺得馮鞏作捧哏更能與逗哏相得益彰,作逗哏馮鞏則欠缺說灌口的流暢度。

二、牛群對相聲題材的駕馭更全面。

除了和馮鞏合作的一系列作品之外,牛群和李立山合作的《巧立名目》、和趙福玉合作的《威脅》都是相聲名作。尤其是在諷刺相聲上,牛群的造詣是登峰造極。比如他將反面人物的塑造帶入到相聲中,讓觀眾在爆笑中對官僚主義和吃拿卡要感到深惡痛絕、除了諷刺相聲之外,歌頌相聲、相聲劇和傳統相聲,牛群都是獨立的表演風格。而馮鞏所能駕馭的題材和人物就侷限很多了,在表現市井氣息的作品中,馮鞏自然是一代大家,但詮釋有深度的諷刺相聲上,則缺乏功力。

三、牛群能成就搭檔,而馮鞏不能。

牛群在相聲界的主要搭檔有三位,趙福玉、李立山和馮鞏,三位均是相聲名家。趙、李二位先生暫且不說。在1989年與馮鞏合作之時,牛群已經火遍大江南北,而馮鞏與劉偉的搭檔則始終不慍不火。合作之後,兩人拋棄原有的捧逗分明的對口相聲表演方式,而使用“子母哏”。這種特殊的表演方式也成功激活了馮鞏的表演。

與之相比,不包括後期在春晚上表演的“相聲劇”,馮鞏在相聲領域的搭檔多達五人,除牛群之外還有劉偉、郭冬臨、陸鳴和他的徒弟曹隨風。郭冬臨的成就在小品領域,而非相聲。劉偉雖有名氣,卻沒到一線逗哏之列。至於陸鳴、曹隨風,不過是有才藝的二流相聲演員罷了。

因此,無論怎麼看,在相聲界的成就,牛群是高於馮鞏的。但馮鞏除了相聲之外,還在電影和小品上有所涉獵,是一位全能的喜劇演員。


大千狐




首先,牛群、馮鞏是屬於電視晚會相聲時代的組合。其次,他們是電視晚會相聲時代最後的名家。春晚對相聲作用,是把相聲這門“北方”“民間”“傳統”藝術,推向了“全國”“大眾”“高雅”的殿堂。這個嘗試,始於春晚始創時,馬季的《宇宙牌香菸》,起於八十年代末,奇才梁左推動的創作高潮,盛於九十年代牛群馮鞏合作後,“電視拍檔”之印象的確立,也於兩人解散後走向衰落。

必須說,牛群、馮鞏屬於電視的組合,他倆的舞臺形象、風格、臺詞、表演,沒有一步不是為電視相聲設計的。他們的舞臺形象,永遠是西裝革履,你甚至完全無法想象他們穿上馬褂的樣子。傳統相聲的那一套東西,他們並非沒有,而是對他們而言,那個時代,相聲是晚會中的壓箱物,是決定晚會整體走向的路標,梁左在《笑忘書》裡說的:“相聲和小品搞好了,整個晚會就算基本成功了。”演員在僅有的時間裡,唯一的任務就是把觀眾的情緒提起來。相聲裡的每一秒,甚至是兩人的相互調戲,都是精心設計好的,傳統的倒詞、貫口、柳活,這離晚會太遠,對他們而言,沒有加進作品裡的必要。

講牛群馮鞏,還是很應該先看看他們合作的背景。馮鞏師出馬季門下,與從小的拍檔劉偉搭檔,做的是捧哏。作為馬季栽培的對象,兩人86年始就在春晚連打了三年的頭陣,但名聲卻沒真正打起來,完全無法與同期的姜昆唐傑忠和陳佩斯朱時茂相比,於是馮鞏跑去拍電影,劉偉張羅出國,兩人組合也基本宣告結束了。而牛群年齡比馮鞏大,當年轉行說相聲後,在八十年代還默默無聞,但88年一個“領導冒號”突然走紅。那時兩人一個在不得意中尋求轉機,一個走紅後尋求更大突破,兩人的碰撞,自然是大有可為的。

晚會相聲早期的好本子,多半借鑑了文學的形式,用小說的技巧寫相聲,像著名的《虎口遐想》,就直接改編自梁左的短篇小說。這類相聲的包袱靠的是文學中的“荒誕”,以極端誇張與反差取悅觀眾,就像《虎口遐想》里老虎洞裡的胡言亂語,《電梯奇遇》裡不著調的訓話。而兩人合作初期,創作的很多段子,對這種荒誕的諷刺風格的創作和演繹,開創的是另一派獨特的風格。不同於姜昆唐傑忠諧與莊的截然對立,牛、馮兩人看起來都不那麼正經,甚至兩人一站到臺上觀眾啥話不說都能惹人笑……牛群逗哏添油,馮鞏捧哏加火,牛群一句包袱甩出,馮鞏有時能跟一句更損的,最後對“荒誕”的演繹也便更有趣味。同出梁左之手,姜昆的演繹聽起來是正經地講故事,但聽《小偷公司》,卻感受得到每一段抖出來都是如今的一條神段子配上“神最右”,針針見血,簡直是在前互聯網時代就提前引進了“吐槽”,前衛程度可想而知。

除了《小偷公司》,兩人早期的作品,《冒號》《滅鼠軼事》《假話世家》之類的,都處處流露著諷刺文學的意味,當然最讓我推崇的還是跟馮小剛合作的那段只有五分鐘的《我錯了》,那真是兩人風格演繹的極致(這段93年的作品,也許也是兩人日後轉型的伏筆)。說到這,不得不提下馮鞏在九十年代初與馮小剛合作在綜藝大觀上演的一系列作品:《面的與皇冠》《串門》《心願》《融》《開鎖》等,這幾段看似小品但核心還是語言的節目,看得出馮小剛的幽默配合馮鞏駕馭語言的功底,效果相比同時代的正牌小品演員絲毫不遜色。

但正因兩人初期的風格太前衛,他們上春晚的作品反而有些普通,開始的《生日祝辭》,帶著梁左的影子,語言很大膽,但內容略為平淡。然後從90年的《無所適從》,一直到94年的《點子公司》,給人感覺一直是熱鬧有餘,但韻味不足,雖有調侃,卻不是真正的“諷刺”。《小偷公司》這般的尺度,放到春晚的臺子上,確實是很難接受的。

兩人在92年的元宵晚會上出了段《兩個弄潮兒》,算是直接地表露出了“相聲改革”的意願:“我們再也不能這麼站著幹說了——我們打算趴著,喝著水說”。確實,八十年代末的那段相聲高潮,太考驗創作能力,也就是太需要梁左這樣的文學奇才了,而梁左改去寫劇本後,這條文學化相聲的路,就基本走不通了。牛群馮鞏早期的套路,逗與捧還是很鮮明的,牛群是逗,一直在繼承一開始“領導,冒號”樹立起的官腔形象;馮鞏則還是沿襲著跟劉偉時的“冷吐槽”式捧哏的作風。但實際上以馮鞏的能力,委身於捧哏確實是屈才了,電影都演了這麼多年,舞臺上還是綠葉就再說不過去了。


明星娛樂八卦社


如果單論演技的話,馮鞏能甩下牛群好幾條街。在馮鞏的認證中心,有兩個詞語:相聲演員、導演。這麼看來,孰強孰弱一目瞭然。

馮鞏演技經過長期磨鍊,牛群與之相差萬里

73年出生的馮鞏,在92年的時候就參與黃建新執導的電影《站直囉別趴下》,而這部電影,時至今日都有不少看點。


此外,在96年參與電影拍攝《埋伏》,98年參與電影《沒事偷著樂》並且藉此斬獲第十八屆金雞獎最佳男演員獎。

在09年參演《建國大業》,18年執導並參演《幸福馬上來》。在影視圈近三十年的磨鍊生涯,可不是說著玩的。

馮鞏的演技,那真是沒話說。

至於牛群,好像就差了些意思。牛群儘管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但是參演電影的質量和數量都少了些。在06年,牛群才參與電影拍攝《網絡少年》。

二人各走一邊,頗為遺憾

牛群馮鞏成名的時間段頗為奇特,那時候正處於相聲斷崖式下跌,他倆火箭式上升的狀態。

如果能一直合作下去,恐怕現在就會有德雲社的勁敵,這也不是不可能。

只不過,雙方因為某些原因,實在是合作不下去了。

牛群去了政界,馮鞏去了小品圈,自此一拍兩散。

想必這樣的結果,在當時誰也沒有想到吧。畢竟很好的相聲苗子,很不錯的相聲藝人,分開的這麼突然。

相聲小蝦仁兒,期待各位看官的點撥!


相聲小蝦仁兒


感謝題主出題,對於馮鞏和牛群我還是有些瞭解地,接下來我要發言了,全是個人見解,如有不到之處,各位海涵。

先來說說馮鞏,他多次上過春晚,還記得那句經典地話嗎?“我想死你了”,每當想起這幾個字眼地時候,馮鞏那一張笑眯眯地臉不由的出現在我眼前。不管生活有多累,當時自己有多麼的疲憊不堪,但看到馮鞏那張臉的時候,我總會情不自禁的笑一下。不得不說,他真的很適合做一個喜劇演員,相聲演員,永遠的主角。馮鞏的人品也沒得說,他還是我國人大代表,這個身份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再來說說牛群,雖然他的表演功底確實很優秀,但是他與馮鞏在一起表演的時候,給人的豪爵他永遠都是在打配合,永遠都被馮鞏壓著。他的存在彷彿就是為了成全別人。但話又說回來,又有誰不想做主角的呢?他能準確的給自己定位,也算是一名很不錯的相聲演員。

綜合來看,馮鞏涉及的行業較多,他是相聲、小品演員,他還是導演,更是人大代表。他只要出場定是主角。牛群雖然也很優秀,但是他只在相聲界發展,永遠的輔助。

所以,我覺得馮鞏更優秀,你們覺得呢?






爆笑99


如果單論演技的話,馮鞏能甩下牛群好幾條街。在馮鞏的認證中心,有兩個詞語:相聲演員、導演。這麼看來,孰強孰弱一目瞭然。

顯示所有大圖

馮鞏演技經過長期磨鍊,牛群與之相差萬里

73年出生的馮鞏,在92年的時候就參與黃建新執導的電影《站直囉別趴下》,而這部電影,時至今日都有不少看點。

此外,在96年參與電影拍攝《埋伏》,98年參與電影《沒事偷著樂》並且藉此斬獲第十八屆金雞獎最佳男演員獎。

在09年參演《建國大業》,18年執導並參演《幸福馬上來》。在影視圈近三十年的磨鍊生涯,可不是說著玩的。

馮鞏的演技,那真是沒話說。

至於牛群,好像就差了些意思。牛群儘管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但是參演電影的質量和數量都少了些。在06年,牛群才參與電影拍攝《網絡少年》。

二人各走一邊,頗為遺憾

牛群馮鞏成名的時間段頗為奇特,那時候正處於相聲斷崖式下跌,他倆火箭式上升的狀態。

如果能一直合作下去,恐怕現在就會有德雲社的勁敵,這也不是不可能。

只不過,雙方因為某些原因,實在是合作不下去了。

牛群去了政界,馮鞏去了小品圈,自此一拍兩散。

想必這樣的結果,在當時誰也沒有想到吧。畢竟很好的相聲苗子,很不錯的相聲藝人,分開的這麼突然。

再說一下我心目中中國最好的相聲演員是一對搭檔和一個團體:

一對搭檔是馮鞏、牛群。

一個團體是德雲社。

雖然說如今的相聲圈是德雲社一家獨大,如日中天,但是沒有德雲社之前的相聲圈,在某些年月,同樣有過輝煌和榮耀。太過遙遠的不提,自德雲社再往前追溯,上一代相聲圈我心目中最好的當屬馮鞏牛群,別無其他。

馮鞏、牛群——牛馬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顯示所有大圖

當年的馮鞏牛群轟動一時,兩人憑藉詼諧幽默又不失警示意義的風格給廣大觀眾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作品——《點子公司》、《明天會更好》、《有話坐著說》、《最差先生》、《兩個人的世界》、《瞧這倆爹》、《猜歌》、《坐享其成》、《無所適從》等等……

這對搭檔當初組成就頗為傳奇,兩人偶然結識就“一見鍾情”,為了能與牛群搭檔,一向對師傅馬季言聽計從的馮鞏第一次違背了師傅的意願。

牛群的創作能力再加上兩人天衣無縫的默契配合讓兩人紅極一時,在上世紀末達到巔峰,當時兩人的影響力就相當於現在的郭德綱于謙。只可惜造化弄人,後期的牛群決意跨界發展,為此不惜與馮鞏“裂穴”,等到後期牛群醒悟回頭那已經物是人非了。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他們確實是一對天才級組合。

德雲社——全球曲藝界第一天團。

郭德綱帶領德雲社挽救了當時日趨沒落的相聲,讓相聲這門傳統民間藝術重新煥發了生機,某種程度而言其功勞再怎麼誇大都不為過。

他對相聲的功勞主要有三點:

第一:他讓相聲重新回到百姓中間,重新接上了地氣。原本那時候的相聲依靠文工團體生存,新人很難進入,強如郭德綱也進不去,新鮮血液得不到補充,行業怎麼會不沒落?而郭德綱開創了以劇場相聲為核心的經營模式,讓相聲圈重新煥發了生機和活力。

第二:他讓相聲真正走出了國門。先後在英國、日本、澳洲等國舉辦了專場,實現了文化輸出,彰顯了中國傳統文化和曲藝的魅力,為此得到了新華網和人民網的點名表揚。

第三:為相聲界培養了眾多人才。在我看來這是郭德綱的最大成就,他的教學水平確實高。眾多徒弟岳雲鵬、張雲雷楊九郎、張鶴倫郎鶴炎、孟鶴堂周九良等人如今的成就就是最好的證明。


似笑非笑官方賬號


倆人都好,沒有彼此的貶差,因為需要演員,他們臺上這樣,臺下就又不一樣了,他們都是戲子,不可能評論好與壞的


1202董威風


他倆當然是牛群好了,只不過後來牛群退出春晚了,馮鞏年年上混個臉熟,名氣大於牛群,但當年兩人合作了諸多經典相聲,大部分都是牛群逗哏,馮捧哏,捧的確實優秀,但逗哏才是最重要的,牛群說相聲諷刺極強,富有感染力,口齒伶俐,帥字當先,我覺得比馮要好


用戶mxueifndisidj


牛群才高、口齒清、說學逗唱,樣樣俱佳;馮鞏捧的好,形象逗,遜色於牛群。


翟建鋒


牛群演技好一些,馮鞏也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