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刘伯温过目不忘、记忆惊人,看过一遍古书就能倒背如流

小说:刘伯温过目不忘、记忆惊人,看过一遍古书就能倒背如流

元至顺年间,正值春暖花开时节,帝都三街六市,悬灯结彩,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繁荣昌盛,喧嚣异常。

街市之上,有一翩翩少年,穿越人群,挤入一间陈旧书铺,双眼直视书柜,横扫书目,若有所寻。少顷,他眼泛金光,喜不自胜,取下一卷木刻古书,凝神翻阅,目不转睛。柜台之后,一垂髫童子见其如此,上前问道:“公子可是喜欢此书?”少年径自看书,并不作答。童子抬高嗓门,又问道:“公子是否要买此书?”少年漫不经心敷衍两声,仍不抬头。

店中一老叟见此情形,走向少年,上下打量一番,恭敬问道:“敢问公子高姓大名,家住何处?”

少年此时才搁下书本,回视老叟,见其精神矍铄,鹤发童颜,作揖道:“小生姓刘名基,字伯温,浙江处州青田人氏。”

“不知公子来京,所为何事?”

少年答道:“会试刚毕,等候揭榜。”

“原是东瓯才子,失敬失敬!”老叟再次打量刘伯温,见其眉目清秀,双颊红润,衣冠简朴,气质彬彬,心生几分欢喜。

刘伯温谦逊道:“才子不敢当,小生只喜搜罗各类奇书,天文地理,略知一二,如此而已。传言《甘石星经》失落已久,今日在此得见,实属不易,故捧而读之。”

老叟笑笑:“原本确已消失于世,此乃复刻本。公子若不嫌弃,不妨喝杯茶水,进内少叙。”

刘伯温确实有些干渴,又急于阅读此书,便随老叟走进内厅。二人坐定,童子献茶,老叟缓缓道:“此书摆于店内长达三十年之久,一直无人问津,未曾想公子小小年纪,却是识货之人。家父曾嘱,凡能看懂此书者,即可奉赠,不取分文。”

“小生才疏学浅,如蒙先生不弃,但求在此借阅一番,我愿足矣。”

老叟慨然应允:“公子请便。”

未及两个时辰,刘伯温合上书卷,恭敬奉还。

老叟捋着髭须,试探道:“公子可否释义几段?若是在理,老夫便将此书相赠。”

刘伯温起身作揖,婉拒道:“多谢先生美意,但此书我已牢记在心,故先生不必再费心。”

老叟惊愕蹙眉,质疑道:“当真?公子可否背诵几段?让老夫开开眼。”

刘伯温一气呵成,洋洋洒洒从头至尾背诵全书,分毫不差。老叟听后,呆若木鸡,连连称赞:“公子奇才,普天之下,恐难再有。老夫在此名为开设书铺,实乃静候旷世之才。家父有言,凡能识得此书且具惊世才学者,愿赠上古兵书一部。但公子需得亲往拜谒家父,可愿?”

“当然。敢问先生尊姓,贵府何处,太公高龄?”

“老夫姓谭,祖居淮西临泉,家父现年一百零七岁。”

刘伯温求书心切,便恳请老叟修书一封,以作引见。

次日清晨,刘伯温匆忙离京,赶赴淮西,不再理会放榜之事。

晓行夜宿,跋涉两月,刘伯温终抵安徽临泉。刘伯温探得谭家方向,出县城过三里荒丘,跨木桥沿溪西行,桃柳夹岸,翠竹成林,青山绿水,相映成趣。又行片刻,竹林摇曳,房舍忽现,有一老翁正于屋前忙碌,鹤发童颜,长须齐胸,躬身提壶浇菜,悠然自得。

未及刘伯温开口,老人便说道:“刘公子长途跋涉,快请进内歇息。”

刘伯温听后,不觉一怔:“寿翁何以晓得晚辈?”

老翁微笑道:“今早喜鹊叫,就知远客到。三日前,小儿托驿使转来书信,得知刘公子早晚会来。”

刘伯温赶忙上前作揖:“小生得睹太公真容,实乃三生有幸,请受晚生一拜。”言毕,便跪地行礼。

老翁急忙将其扶起:“贵客来访,切勿行此大礼。”

一番寒暄之后,刘伯温呈上书信,直入主题:“晚辈此次造访,一来向太公请安,二则为兵书而来,恳请太公割爱,赐借一读。”

“此兵书乃我谭家祖传之宝,传至家父已有三代,如今尚在家父处。谭家祖训,此书不传子孙,只授出类拔萃、德才兼备之人。既刘公子能到此处,想必有过人之才,绝非‘池中之物’。”

“太公谬赞。不知太祖公现居何处,高寿几何?”

“严父如今正于青峰寺蓄发修行、参禅悟道,法号智隐,已有一百二十五岁。”

“不知青峰寺距此多远?”

“说远不远,说近不近,过溪向南,三日行程。不过严父通天晓地,奇门遁甲,见其一面,必有裨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