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屠龍記》全篇都在諷刺名門正派,金庸的真正寓意是什麼?

張小樂的菜園子


關於這個問題,我想談談自已的看法。

曾經年少的時候,一位武俠中名門正派只是以名門正派自居的小人。

例如:《神鵰俠侶》中全真教的趙志敬,《笑傲江湖》華山派的掌門嶽不群,《倚天屠龍記》中武當的宋青書等等。

但是隨著經歷的增多,我開始發現這樣的想法太顯幼稚。

現在,我以為金庸老先生暗藏著兩個的意思。

第一,小人在正派名義下為非作歹更顯得可惡。

第二,好人做一點壞事之前的形象就全部蕩然無存,壞人做一點好事就立地成佛。

有人會說,我這是臆測。

但是,隨著生活閱歷的增加,誰能否定人們不能從金庸先生的武俠和現實生活有所體會呢?

或許,金庸武俠經久不衰的原因就是這樣吧!

大家覺得呢?


嘻哈小豬o


我想金庸的本意並非諷刺名門正派吧,而是暗諷以名門正派自居的“正義”人士。

倚天中這樣的人不在少數,六大派人魚混雜,絕大多數都心術不正,就連成昆這種無惡不作的人都能混進去甚至主導全局,合攻光明頂,名為除魔,實為竊刀,表面沆瀣一氣,背地裡各懷鬼胎。比較出名的就是何太沖夫婦,宋青書,少林僧眾。滅絕最喜歡以名門正派自居,完全有辱師祖郭襄俠義之名,正派之光在於扶危救困,仗義出手,對惡人也是循循善誘,先禮後兵。而不是是非不分,見“魔”就除。

引用《倚天屠龍記》中張三丰的話便是“翠山,為人第一不可胸襟太窄,千萬別自居名門正派,把旁人都瞧得小了,這正邪兩字,原本難分。正派弟子若是心術不正,便是邪徒。邪派中人只要一心向善,便是正人君子。”所以金庸並不是不屑名門正派,而是那種以名門正派自居的偽君子,不止倚天,《笑傲江湖》嶽不群,《神鵰俠侶》趙志敬,《連城訣》花鐵乾等等,金庸都持這種觀點。這就是金庸的高明之處,武俠小說裡又有極強的現實主義,明斥小說,暗諷社會。






phree


倚天屠龍記大宗師張三丰自創的武功是太極拳劍,所謂從無極而太極,然後萬物生化,強調的是混沌未分,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而從倚天屠龍記中正教和明教的矛盾激化到最後調和形成的就是正邪融合,形成的正是一副太極圖般的景象。調和者張無忌父親出生正教武當,母親明教分支天鷹,而出生之地更是冰火島,俗話說水火不容,但是冰火島的奇異景象正是作者金庸的故意設置,從此可見金庸的真正寓意是世界本就是混沌而來,各種不同意見本應能和諧共處。所以新修後書中張無忌甚至說出只要蒙古退出漢人原來的住地,並非要趕盡殺絕,強調的是和諧共處。

正派中人並非全是正人,書本之始的華山派名門弟子覬覦殷素素,而後更是朱子柳,武三通的後人欺騙張無忌覬覦屠龍刀,所以正教中人並非皆正。張三丰便對張翠山說到為人俠義,但是要保持開明的心態,便是殷天正也是一條硬漢,不能一味以名門正派自居,限於門戶之見,瞧不起別人。而且之後張三丰為救小無忌親往少林,但是少林卻以門戶有別拒絕了張三丰所請。預設立場,自明正派,而且同為正道中人,也以門戶強分,是落了下乘。

邪教即明教更非都是壞人。明教幾大高手,楊逍為人高傲,性格激烈,卻也是一心以反元為初心,否則哪能很快給張無忌理順理清明教的各勢力闡明宗旨。殷天正更是一生英雄氣,謝遜本來更是文武雙全只為加入反元大業才因此為成昆所坑害。而且更是闡明因為明教歷來不被官府所喜,才會導致轉下地下活動。但是食青菜以節約,教內互助相幫,在陽頂天之後的諸人更是一心為萬民推翻暴元,彭和尚等被成昆暗算毫不考慮自身,卻說可憐天下百姓還要處於暴元淫威之下。但是,明教諸人行事卻並非沒有斜怪之處。楊逍便有對紀曉芙用強之嫌,韋一笑也有吸人血之好,其他行事上面視他人於無物更是多有。金庸借張無忌之口,說明教這些人雖然所為大義,但是行事上面不合情理之處所在皆有,便張無忌自己因為趕往武當救人,都不好對韋一笑說什麼。明教非壞人,但是並非就沒有不幹壞事。

其實整個倚天屠龍記中正派有好人,但是也有因為一味堅持正邪之分下手不容情的滅絕,更有行事下流的華山派多人。明教中金毛獅王謝遜初心極正,卻也有大殺武林無辜同道之舉,更有一心反元之義。正非正,邪非邪,千騎萬乘歸崑崙。張無忌之後,君何傷。所需要的正是混沌歸一,無關正邪,只以從事和行為劃分而已。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但是萬物的相處卻在同一個世界,更是同一個本源,雖出身不同,能力各異,偏好相左,但是卻應該和諧共處。而在江湖正邪教之爭外,還有另一個民族不同的蒙元和漢人互相攻伐,其中更是元人有趙敏,漢人有成昆,孰是孰非?孰正孰邪?這些豈非金庸先生故意書寫麼?強調的就是太極,陰陽協調,正邪並融。絕非簡單諷刺名門正派或者明教,更對民族,蒙元和漢人的相處化了自己的想法進去。


白石龍寄居蟹語


新《倚天屠龍記》的不斷更新,對於話題的討論越來越多,而其真正的目的是什麼,個人來解答下樓主的問題

《倚天屠龍記》中為什麼金庸老師不斷的諷刺名門正派呢,就是因為他們沒有做為,沒有擔當,只看重自己和門派的利益,不顧及國家的存在,為什麼我這樣說呢,大家來一起研究下:

一、明教和名門正派到底有什麼仇恨呢?

我們從電視劇中看,明教雖是人們口中的魔教,但是金庸筆下的人物刻畫盡是個個可愛,劇中表面上謝遜為給家人報仇不惜殺江湖知名人士,引成昆出現,韋一笑練寒冰掌走火入魔,發作時需吸食人血,教內人士與江湖人士的不斷摩擦,造就了明教和名門正派的不和。

而個人認為在當時的背景條件下,郭靖,黃蓉隨南宋滅亡後殉國,元朝建立,武林門派也各自有了自己心中的小九九,武當一派自身難擋,只能維護抗元英雄,其餘各派無任何大動作,只有明教一心抗元,得到江湖豪傑一致,就像《水滸傳》相差不多,明教人士都是反朝廷英傑,所以做事一向神秘,加上名門正派的指引,後在人們心中形成了明教是邪教的思想。

二、明教群龍無首,內部爭鬥顯出各方勢力

自楊頂天失蹤後,明教群龍無首,教內分了以楊逍,殷天正天鷹教,韋一笑和五散人為四派,反應一個群體如果沒有信服的領導,也是一盤散沙,金庸筆下圍攻光明頂,就是反應了這一點,後張無忌的出現,使得明教又舉起了反元的大旗。

明教反元的思想是統一的,所以圍攻光明頂的時候,大家一致還是解圍並救教,說明大家的分散只是個人的觀點不同,而對於大局,還是義無反顧的

以上兩點就是我個人的理解,如有不妥,請評論,請關注一樂歡劇廳,帶你邀劇


一樂歡劇廳


比如《倚天屠龍記》中的朱長齡和武烈,是一燈大師弟子的後人。在《射鵰》中,朱、武二人是“漁樵耕讀”之中,濃眉大眼的正面人物。第二部《神鵰》中,戲份更重:他們是郭靖黃蓉親密戰友,武林大會、襄陽城中共同抗敵。

到第三部《倚天屠龍記》,假如上來就是濃眉大眼的朱長齡,與武當正派張翠山結成親家,那還有什麼意思嘛?人物過於臉譜化,這是第一。

第二,金庸否定“老子英雄兒好漢”這種論調。歷來,前代的成績,是會給後代留下餘蔭的。這就是X二代。

就像郭芙郭大小姐天生在武林中就有地位,連江湖上橫著走的赤練仙子李莫愁遇到她,也要掂量掂量她背後的黃老邪、洪七公、郭靖、黃蓉。就像楊過,對上一代的恩怨其實什麼都不知道,也會被柯鎮惡、黃蓉有所防範。這在當年政治中“出身論”是一樣的。

所以金庸既是從現實主義闡述一個事實,與讀者討論這個常理。同時,從小說家的情節設計上,也增加了故事的跌宕和起伏。





梨亭在杭州


作者對魔教顯然是抱有同情的,對所謂名門正派則有諷刺意味。我覺得名門就一定正直善良這種寫法也太out了,還是金庸這樣寫更發人深思一點。而且所謂武林,自然是有各色人等的,正邪分明還成什麼武林呢?正是正派對邪教的種種歧視與誤解,邪教裡種種正義的能量,使得張無忌甘願投身武林,盡一切力量去化解武林仇怨,去改變既存的不義。金庸在佛道之理上有不錯的造詣,因此作品都很有深意的。


山有木兮弗野


因為楊逍氣死了孤鴻子,峨眉恨她,玷汙了紀曉芙,武當恨她,同事也欺負過華山,崑崙和崆峒,所以這些門派也恨他,至於少林,那是因為陽頂天打瞎了一度,這就是六大門派痛恨明教的根本原因


09810097


諷刺什麼?諷刺,這個社會不是你說是正就是正,是邪就是邪!好人裡面有壞人,壞人裡面有好人!人性的善於惡一面之間。

所謂的正一方,也是有目的性的,他們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打著所謂除魔為道的幌子!被道德思想綁架的所謂正義一方,在這些人逼迫下選擇自裁,就如張翠山夫婦,在面臨所謂的正義一方,是人所不容!而那些武林正道卻只是想通過他得到謝遜以及屠龍刀的事情!這些人裡面能有幾個大道之人?全部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擇手段!無論是在故事裡還是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在職場上都是如此!為了自己的利益人前一套人後一套!


朗縵驚綾


“陽為道學,陰為富貴,被服儒雅,行若狗彘。


南朝四百八十寺


和現實基本吻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