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上開滿映山紅

嶺上開滿映山紅

●李根萍

人間四月芳菲盡。‍四月的贛西東橋鎮,萬木爭榮,布穀啼叫,天藍水碧,漫山遍野的映山紅花開了,這兒一叢,那兒一簇,你呼我應,我中有你,把山村映襯得遍地紅火;似大氣磅礴的紅瀑,浩浩蕩蕩奔流而下,溢彩流丹,霓舞霞飛。

映山紅又名杜鵑花,被譽為木本花卉之王,是一種既有高大喬木,又有小喬木;既有常綠灌木,又有落葉灌木的花卉,我國有近600個品種,論種類之多、數量之巨,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或地區能匹敵。人們喜歡將各種紅色的杜鵑花都叫做映山紅,形容她那如火如荼的、鮮紅的光彩把山都映紅了。白居易的一首詩寫得好:“閒折二枝持在手,細看不似人間有。花中此物是西施,芙蓉芍藥皆嫫秀”。

故鄉的映山紅聲名遠播,每年都舉辦映山紅節,央視也多次在新聞聯播中報道過。帶著詩人對映山紅的溢美之詞的好奇,還有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我在東橋的崇山峻嶺中穿行,放眼望去,山山嶺嶺,溝溝壑壑,起起伏伏,鋪天蓋地的開滿了粉紅色的映山紅,熱情奔放,無拘無束。那一朵朵杜鵑花在暖陽的襯托下,在春風的

妝扮下,楚楚動人,像千萬只美麗的彩蝶在空中盡情飛舞,奼紫嫣紅,儀態萬千,美不勝收,映得方圓百里紅紅豔豔,如同仙境。

嶺上開滿映山紅

“望帝春心託杜鵑。”古代傳說,杜鵑鳥“啼血”而亡。一些老人至今仍相信,杜鵑鳥“啼血”將花瓣染紅,才有了那些火紅的映山紅。李白詩云:“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東橋山裡純樸厚道的村民依然執著的認為,這滿山遍嶺的映山紅啊,生命之所以如此旺盛,年年越開越豔,永開不敗,不是杜鵑啼血染紅的,而是革命烈士用鮮血和生命染紅的。

坑背村茂密的山林裡,矗立著一座高大莊嚴的紀念碑,無論在白天,還是在黑夜,它都似一支熊熊燃燒的火炬,在天地間閃閃發光,映紅了山嶺,映紅了田野,映紅了溪水!尤其是村裡刀背嶺上的映山紅,更是紅得特別,紅得堅忍,紅得潑潑灑灑而又蕩氣迴腸,讓人難忘懷。

嶺上開滿映山紅

“秋收時節暮雲愁, 霹靂一聲暴動。” 93年前的秋天,毛澤東在湘贛邊界策動秋收起義失敗後,部隊決定沿湘贛邊界敵軍薄弱的地方轉移。起義部隊中的劉連長帶著一支小分隊奉命留在萍鄉邊界重鎮下埠,開展農民運動,主要任務是打土豪、除惡霸和籌經費,與前來圍剿的靖衛團激戰三天三夜。“霜晨月, 馬蹄聲碎, 喇叭聲咽,”因人少無援,彈藥不足,小分隊只好邊打邊撤。

與下埠鎮毗鄰的東橋鎮,沿途山高林密,坡陡坑深,易於陷落。劉連長帶著隊伍撤至東橋的刀背嶺上,還未喘勻氣,在老虎坡又遇上圍堵的反動武裝。敵人佔據有力地形,瘋狂地用機槍掃射,劉連長不幸左腿中彈,鮮血灑落山崗,映紅樹木花草,映紅了潺潺溪水。情急之下,他叫弟弟和另外的戰友帶著籌集的經費趕快撤離,找大部隊會合,自己留下斷後掩護。他子彈打盡了,就用大刀與敵人拼殺,鮮血浸透了軍衣,最終英勇犧牲,年僅27歲。

窮兇極惡的敵人見己方死了這麼多人,惱羞成怒,殘忍地割下劉連長的頭顱,提去邀功請賞,毫無人性的將他身軀棄於荒野,慘不忍睹。這天的刀背嶺上出現奇異天象,一陣狂風過後,陡然山頂上籠罩了一團烏黑欲墜的雲,久久不散,幾聲罕見的炸雷響過,一場大雨傾盆而下,昏天黑地……

住在山上的村民李庚芬見敵人全部撤走,天黑後冒著殺頭的危險,帶著家人含淚將劉連長悄悄安葬在刀背嶺腳下。來年,刀背嶺上漫山遍野開滿了映山紅,顏色特別的鮮豔。李庚芬深知,這是烈士的鮮血染紅的,他又將其他犧牲在此的戰友和劉連長葬在一塊。逢年過節,村裡的村民自發祭奠長眠在此的烈士,以表達對革命烈士敬仰之情。

嶺上開滿映山紅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時光可以老去,烈士不能忘卻。今天,政府特意為劉連長等犧牲在此的烈士建造了紀念碑,為每個烈士立了墓碑,刻上了簡介。遺憾的是,為了革命的勝利,年輕的劉連長當年犧牲在這偏僻的深山裡,連他的名字都不清楚,只知道他是永新縣人,真不知他家裡是否還有後人。

魯迅先生說:“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樑。”劉連長和犧牲在此的烈士,就是華夏之脊樑!當年他們信念如磐,將個人的利益和生命置之度外。今天,他們長眠於秀麗的山水間,化作了一株株映山紅,燦爛如錦,娟美非凡。

告別刀背嶺,沿著彎彎曲曲的山間公路,驅車來到鐘鼓寨。一路上,火紅的映山紅在青山綠水之間雲蒸霞蔚,一團團一簇簇,開得那麼熱烈,那麼絢麗。朵朵花兒如紅色的瑪瑙,迎風玉立,嬌豔欲滴,花瓣兒密密匝匝,相互依偎,交相輝映,引來無數的蜂飛蝶舞。‍

“火樹風來翻絳豔,瓊枝日出曬紅紗。回看桃李都無色,映得芙蓉不是花。爭奈結根深石底,無因移得到人家”。

“映得芙蓉不是花”之意,既是對映山紅之讚美,更是對革命烈士之讚美和緬懷。

嶺上開滿映山紅

“尖峰頂上對平峰,午後晴雲雨後松。想是仙岩樓佛境,高懸暮鼓和晨鐘。”‍清代詩人鄧寅曾遊鐘鼓寨留有絕句。鐘鼓寨因兩山山形如鍾似鼓得名,並寓“鐘鼓樂之,琴瑟友之”之意。鼓山高且平,山頂有旱地近1000平方米,山腰多巖,其東面一巖最大。東面山頂紫石一脈向下延伸,形如鼻樑,鼻脊下有數百級石級猶如懸空,令人毛骨悚然。

鐘鼓寨乃湘贛咽喉,自古兵家必爭之地。當年國民黨保安團專門在此駐紮“反共義勇”部隊,在鐘鼓山上設立觀察哨,修建碉堡,給紅軍開展革命活動造成極大不便,指揮部決定拔掉這顆毒釘子。

86年前的5月5日,戰鬥在黎明時分打響,湘贛省委書記陳洪時率部隊兵分三路,向鐘鼓山發起進攻。槍聲四起,硝煙瀰漫,山上“反共義勇”隊憑藉有利地形負隅頑抗,終因抵擋不住紅軍的強勁攻勢,不久就敗下陣來,前來增援的敵人也被消滅,最後除少數從後山逃跑外,剩下的敵人被全殲。

嶺上開滿映山紅

進攻戰鬥中,彈雨紛飛,血染戰旗,10多名紅軍戰士倒在了鐘鼓山上,獻出了年輕的生命,血灑山嶺,染紅山嶺和岩石。為緬懷先烈,政府將此次戰鬥的烈士回遷到鐘鼓山山腰,撥款建造了烈士陵園,刻上碑文,讓烈士安靜長眠於此,供後人瞻仰祭奠。

佇立鐘鼓山烈士陵園,安靜肅穆,四面的映山紅競相怒放。“峻嶺巍峨聳九天,英雄鏖戰憶當年”;“皆因先烈當年血,染得鵑花分外紅”。這裡,曾是當年進攻鐘鼓山的主戰場,烈士們一個個就倒在這裡,鮮血“染得鵑花分外紅”。風起林響,猶如軍號聲聲,軍旗獵獵,頭戴紅五星的紅軍持槍在映山紅裡衝鋒拼殺……

下山的路上,不知從哪傳來那首耳熟能詳的歌曲:“夜半三更喲,盼天明,寒冬臘月喲,盼春風,若要盼得喲,紅軍來,嶺上開遍喲映山紅!”一曲久遠的紅歌,旋律久久縈繞心間,固執地在陡峭的山間流連。

嶺上開滿映山紅

《映山紅》是電影《閃閃的紅星》的插曲,傅庚辰譜的曲。其實這首歌卻是一首計劃外的作品。傅庚辰當年寫完了《閃閃的紅星》劇本中所有的歌曲,完成了全部樂隊伴奏總譜,回到北京後準備開始錄製。就在這時,傅庚辰卻在音樂組一次開會的辦公室裡發現了《閃閃的紅星》文學劇本的第三稿。其中有一首歌詞寫道:“夜半三更盼天明,寒冬臘月盼春風,若要盼得親人回,嶺上開遍映山紅。”這幾句話讓傅庚辰怦然心動。最終他下決心舍掉已經寫好的《手捧紅星盼紅軍》和《熱血迎來紅旗飄》,改寫《映山紅》。這首歌旋律優美,歌詞表達了人們對紅軍的熱愛,以及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和嚮往。

嶺上開滿映山紅

贛西的紅土地上,遍地是紅色革命故事,每個山嶺都灑下革命烈士的鮮血。《映山紅》詮釋的動人故事,同樣歌頌我們家鄉的革命烈士,因為他們也一樣用鮮血映紅了山山水水,染紅了滿山的映山紅。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今天傳唱《映山紅》,就是告誡我們永遠銘記烈士的功勳,不忘來路,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嶺上開遍映山紅,那如火如霞的映山紅撲面而來的時候,我的心一次次被點燃,靈魂一次次得到淨化。

向先烈致敬,為故鄉吟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