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了我的大洛陽,兩天四次上央視!

期待已久的

五一小長假終於來啦!

大家都計劃去哪玩?

厲害了我的大洛陽,兩天四次上央視!

這不,五一小長假才剛剛開始

洛陽又在全國出名

央臺將目光投向洛陽

兩天四上央臺

厲害了我的大洛陽,兩天四次上央視!

1

4月30日

CCTV_4中文國際頻道

《中國新聞》

以《洛陽打造“博物館之都”》為題

報道了洛陽市通過打造骨幹博物館

新建特色博物館、開發行業博物館等措施

積極打造博物館之都建設

使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

厲害了我的大洛陽,兩天四次上央視!
厲害了我的大洛陽,兩天四次上央視!
厲害了我的大洛陽,兩天四次上央視!
厲害了我的大洛陽,兩天四次上央視!
厲害了我的大洛陽,兩天四次上央視!

2

4月30日 20:40

CCTV_2財經頻道

以《國家牡丹基因庫收集保存1352種牡丹》為題

報道了每年4月

洛陽牡丹的盛景都會吸引遊客紛至沓來

工作人員通過科技手段

來延長牡丹花期

國家牡丹園研發保存著國內最全的牡丹品種

厲害了我的大洛陽,兩天四次上央視!
厲害了我的大洛陽,兩天四次上央視!
厲害了我的大洛陽,兩天四次上央視!

3

5月1日 上午10:22

央視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

以《【河南 五月中國·江山勝蹟】

洛陽白雲山 厚植山水綠色富民》為題

厲害了我的大洛陽,兩天四次上央視!

通過景觀直播的方式報道了河南洛陽白雲山

每年五月份,杜鵑花相繼綻放

鳥語花香,既有北國風光的雄偉壯麗

又有江南水韻的嫵媚動人

厲害了我的大洛陽,兩天四次上央視!
厲害了我的大洛陽,兩天四次上央視!
厲害了我的大洛陽,兩天四次上央視!

4

5月1日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

以“夫妻井:二十米深的守望”

厲害了我的大洛陽,兩天四次上央視!

報道了河南堯欒西高速公路

位於洛陽市欒川伏牛山深處

這裡風景優美,但交通不便

一群沉默的勞動者為了“明天的美好”

常年奮戰在大山深處,沒有豪言壯語

陪伴他們只有寂寥、枯燥的工作

夫妻井:二十米深的守望來自老賈播報

00:00

09:42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在建的河南堯欒西高速公路,東連二廣,西接滬陝,建成後,將風景優美、但交通不便的欒川、西峽等山區縣市,與大都市高效地勾連起來。這條高速公路貫穿伏牛山腹地,地質條件複雜,為了橋樑穩固,樁基往往深及地下三四十米。但伏牛山區地下的花崗岩硬度極高,不少樁基就在懸崖邊上,重型機械上不去,機械衝鑽反倒不如人工。

每一架橋墩的基礎需要兩眼深及地下二三十米的孔樁。在這些孔樁井口,往往會站著一名女性,井下,則是她的丈夫。兩口子搭班組成了一口“夫妻井”。而其中的的緣故是,井上一粒小石子掉下去,就有可能要了井下人的命。重慶人劉超和妻子張良燕,就在從事著這樣的工作。

“有一個賣保險的,打電話打到我手機上了,問我是幹什麼行業的,他準備推銷一會兒。他一聽說我的工作,就說,‘好吧,你忙吧’。”39歲的重慶人劉超,說起一次接聽保險推銷員電話的經歷,笑出了聲。他的工作是為高速公路的橋墩子打樁,好讓橋樑的基礎能扎得深一些。

一個橋墩兩眼井,一眼井,深的三、四十米,淺的也得二十多米。從20米的井下往上看,劉超說,這才真叫“坐井觀天”,“就望著一個圓圓的天,什麼也瞅不見。”

外面的天有多大,劉超不在乎。他只知道,今天又下了多少米,他也知道,碗口大的井外,有妻子張良燕在看著,這很是讓他心安。劉超說,他們這份工作,必須得兩口子搭班才成。沒有別的原因,就是高危環境之下需要極度的信任。“兩口子放心,至少自己的老公在下面幹活,她肯定是很細心的。如果換成別人,不小心掉個石塊下來,你就受不了在下面。”

張良燕說:“反正我們做的工地基本都是夫妻,剛開始好緊張的,感覺壓力大,出渣的時候害怕掉石頭。”

有一回,一塊核桃大小的石頭,掉進剛剛打了八米深的井下,砸中了劉超的背,他不得不躺了一週。前年在河北施工,遇到了山體滑坡。當時,劉超正在井下幹活,張良燕就在井口。

劉超:山體滑坡時我正在井下裝藥,剩最後一個眼了。他們就在上面叫,‘趕快起來’。我也不知道咋回事,上面叫,肯定上面就有事兒了。上到還有八九米到井口,來啦!那山就來了。當時還好,我們那個井口給擋住了,下去了幾塊石頭。我一上來,看見她坐在地上哭。嚇得,那真的沒話說了。

張良燕:我就整個人都嚇暈了,我有幾天都不敢開機。

劉超:一開機她發抖。

張良燕很少往井下看,她說頭暈。而事實上,劉超用鑽機打炮眼產生的粉塵,把直徑一米六的井口罩得嚴嚴實實。

  劉超:靠著這牆邊打一圈眼,然後在中間又打一圈。

記者:打多少個眼?

劉超:16個。

記者:打一次眼,得多長時間?

劉超:兩個多小時。飛塵太大,只有靠摸,看不準。

打炮眼的時候,張良燕坐在井邊照看著,這是她難得的休息時間。她說:“我基本就在上面,偶爾下去讓他上來休息一下,所以說他累。打鑽沒有出渣累,這個還輕鬆一點,出渣累。”

爆破之後,排風管把硝煙從井下排乾淨。劉超下井清出石渣。

劉超:你聞到有味道沒有?

記者:一股油味。

劉超:不是,它就是炸藥的氣味,厲害的話能把人燻倒,我們習慣了沒事兒。這個渣裡面有煙味,一掏出來就有味道。

記者:煙燻的眼睛有點疼!

劉超:你肯定今天晚上睡覺都疼。我們長期備著解熱止痛散。如果是燻得特別難受的時候,冰凍啤酒也是解這個的。

劉超清理石渣的工具,是一把用五毫米厚的鋼板做成的鎬頭,鋼板與石頭碰撞,常常撞出火花。鎬頭五天就得換。

井下只能容下一個人幹活。井壁上,不時地有地下水滲出。

“這個腰特別疼,長期弓著腰,一檢查就是腰間盤突出。還有腿,受潮的時間太長,早上起來走路都走不穩,這個膝蓋感覺它是空的。我就從家裡面刷點藥,就是風溼藥酒,喝了還好一點,它就不疼。”劉超說。

一桶石渣200斤,一次爆破能出50桶。

張良燕把裝滿石渣的鋼桶用機器吊上來,裝進小推車,倒在10米外的空地上。張良燕操心的是井下的安全,劉超盤算的是怎麼能讓井上的人少跑兩趟。

  劉超:桶一滿,她就在上面叫,別裝太滿,大不了就多拉一桶。

張良燕:操心啊。

記者:但我看你裝的時候你都挺狠的,裝得冒尖。

劉超:也想早點拉完,讓她少跑幾趟,在上面也累得不輕,手機現在不是微信上有步數,我估計她一天能走2萬來步,就光推個渣來回跑。

張良燕:出渣的時候是緊張。才下去幾米還好,要下去越來越深的話,就感覺壓力太大,神經繃得緊緊的。

張良燕不喜歡這份工作,但她的男人喜歡。

  張良燕:他挺喜歡的,我不喜歡。

劉超:說實在的,我特別喜歡這份工作,太自由了。假如說今天小兩口乾兩米,心情就是特別爽。

張良燕:就是那一棵樁幹出來了,你幹完了就有錢,錢就到手了。

劉超:就是因為我的喜歡,她哪怕說是再苦再累,曬再久的太陽也得陪著我。多年的夫妻,就沒辦法。

張良燕:家裡都不讓他幹,又危險,又有灰塵。

打炮眼、放炮、清渣,再打眼,放炮……如此循環,井一米一米地往下探,劉超一天一天地往下鑽。實在幹累了,就和井上的人聊點兒開心的事情,解解乏。“就是她在上面說,我在下面應。聊點高興的事情,打打氣。比如今天掙多少錢,家裡面花多少錢,我們還能剩幾個錢。或者今年回去給孩子們買點什麼。”劉超告訴記者。

在重慶老家,有他們的父母,還有一雙兒女。這些,是劉超兩口子使不完的心勁兒。劉超說:“上有老下有小,有個奔頭,有個盼頭,就得多賣點力氣。讓老人在家裡面享點清福,小孩讀書不為錢的事著急,不讓他們為錢的事兒而放棄學業。哪怕我苦點累點,肯定得讓他們日子比我們好過一點。”

記者手記

我是記者肖源。這是一個有關信任與愛的故事。

去年底,第一次聽說“夫妻井”的事情,我很好奇——施工技術高度發達的當下,究竟是什麼樣的工作,還需要以夫妻之間的信任作保障?上月下旬,我從洛陽城區去往劉超兩口子所在的工地,160公里的山區道路,車程3個多小時。見到劉超兩口子之前,我設想過“夫妻井”的工作狀態,但當劉超從井下爬上來,親眼看著他們在這種高噪聲、高粉塵、高溼度、高強度、高危險的環境中刨生活,我還是吃驚不小。

這樣的井下作業,劉超兩口子幹了五年。閒聊的時候,劉超說,“‘幹活、幹活’,拼命地幹,就是為了更好地生活。你看,兩個孩子學習都不錯,去年我們還買了一輛車。”妻子張良燕並不喜歡這份危險又枯燥的活路,但從井口爬下的軟乎乎的繩梯那一頭,她牽掛的人幹得踏實、開心。

穿行在伏牛山間的高速公路,每一米的平坦,都有“劉超們”腰腿間的疼痛、手掌上的老繭;每一架橋墩下面,都有守候在井口的“張良燕們”的青春和夢想。

厲害了我的大洛陽,兩天四次上央視!

五一小長假打開CCTV、CNR

看到、聽到咱洛陽的新聞

感覺超興奮~

厲害了我的大洛陽,兩天四次上央視!

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還有洛陽人民的熱情好客

五一小長假來了

還不趕緊帶朋友來洛陽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