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死了一隻羊》—— 1500名觀眾長達七分鐘的起立鼓掌


《撞死了一隻羊》—— 1500名觀眾長達七分鐘的起立鼓掌

繼《塔洛》後,萬瑪才旦攜新片《撞死了一隻羊》在第75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和第55屆臺灣電影金馬獎上大放異彩,1500名觀眾以長達七分鐘的起立鼓掌是對該影片給予高度認可的體現。有許多觀眾在觀影后發出感慨:“很有視覺衝擊力,很多畫面可能會一直記得,甚至夢到。”除了國內觀眾的褒獎,監製王家衛的加持,也讓此片在國際電影節的能見度更高,國外觀眾也在社交平臺上給出超高評價,還有海外影評人讚歎“萬瑪才旦的《撞死了一隻羊》是一部傑作”。

《撞死了一隻羊》—— 1500名觀眾長達七分鐘的起立鼓掌

然而“牆內開花牆外香”,中國導演始終在“曲線救國”的道路上前仆後繼,尤其作為藝術電影,其命運多舛總不禁讓人唏噓。國人對於藝術片的認知始終停留在節奏慢,長鏡頭,臺詞晦澀,故事性不強,叫好不叫座,看不懂,催眠曲等刻板印象上,認為電影只要是講故事,場面大,特效多,視聽享受,感官刺激,能逗樂,能催淚就是好電影,其他就是爛片,這種看法不能說錯,但起碼有以偏概全的嫌疑,對電影也是一種認知上的殘疾。

《撞死了一隻羊》—— 1500名觀眾長達七分鐘的起立鼓掌

《羊》是一部在藝術片類型中更為小眾的一派,屬先鋒類影片,在現實主義和形式主義這條光譜上先鋒派的實驗性電影其主題通常以抽象形式出現,並強調形式之美,非常個人,通常不易於外界溝通。這一點與《塔洛》相比之後就尤為明顯,《塔洛》的現實主義要求攝影機只用做到“老老實實”地記錄就好,儘量以不扭曲的方式再複製現實的表象,即電影中的世界是未經操縱而較客觀地反映了真實世界。而在《羊》中,導演對鏡頭的運用幾乎是拐了個陡彎,一改寫實風格,直接跨越到形式主義的極端領地,有相當程度的操縱和對“現實”風格化的處理,表達他對事物主觀和個人的看法。

《撞死了一隻羊》—— 1500名觀眾長達七分鐘的起立鼓掌


《撞死了一隻羊》—— 1500名觀眾長達七分鐘的起立鼓掌


《撞死了一隻羊》—— 1500名觀眾長達七分鐘的起立鼓掌

正如先鋒派影片的基因決定,其主題常以抽象形式出現,若沒有具象化引導,觀眾極其容易在意識流的迷宮裡迷路,其結論通常是以“不知所云”而不了了之。正是考慮到這一點,萬瑪才旦和王家衛皓首窮經,終於找到一句“如果我告訴你我的夢,也許你會遺忘它;如果我讓你進入我的夢,那也會成為你的夢。”把這句藏族諺語放置到影片中,即突出電影主題又有引導功能,讓觀眾在觀影過程中以上帝視角俯瞰整個迷宮,不得不說,這種努力是對觀眾的一種體恤。

《撞死了一隻羊》—— 1500名觀眾長達七分鐘的起立鼓掌


《撞死了一隻羊》—— 1500名觀眾長達七分鐘的起立鼓掌

跟隨著這句諺語,影片自然而然地將要圍繞“夢”這個神奇的現象來展開。呂松野作為兩部影片的攝影充分展現出了他在影像美學中的造詣,無論是寫實還是寫意,呂松野都能高度完成。在影片《羊》中,三種情境的表達互為交織,現實的粗獷極具顆粒感,回憶的黑白一虛一實,夢境的鮮豔撲朔迷離。

其構圖,色彩都充滿著迷幻,神秘,曖昧的情愫,是對夢境最“真實”地捕捉,將主題營造出哲學般的魔幻,是最感性的哲學表達。有觀眾曾問導演為什麼這次與以往作品會有如此大的區別,其實,萬瑪才旦在做導演之前是一名作家,在他發表過的短篇和中篇小說中,有百分之七十的作品都與夢境有關,文字乾淨簡練,沒有累贅的描寫,寥寥幾句就能勾勒出環境和人物,故事具有強大的精神內容且常常帶有些許魔幻色彩,所以,這部《羊》和他的文字作品是一脈相承的,也是對他早已形成的文字風格影視化的體現。

《撞死了一隻羊》—— 1500名觀眾長達七分鐘的起立鼓掌


《撞死了一隻羊》—— 1500名觀眾長達七分鐘的起立鼓掌


《撞死了一隻羊》—— 1500名觀眾長達七分鐘的起立鼓掌

陽春白雪的影片不能免俗地被大眾解讀在“解脫”、“輪迴”、“放下”、“施捨”等落腳點上,可言語道斷,對這些“開悟”的說教絕非導演本意,在採訪中,導演表示他留下的只是個開放式的窗口,觀眾可以有自己的解讀,在筆者看來,這句話即寬容也無奈,所有能夠被記錄的都不是真理,是主義。萬瑪才旦將所有的興趣點都放在了對“夢境”的還原上,並上升到藝術高度,這可能是他私人的迷戀,至於裡面有怎樣的哲學思辨就不是能夠通過“教”或者“解析”而得到的了。那些諱莫如深的佛家舍利,落到凡人手上無非是手腕上的點綴而已,這就猶如該片,其真正價值不在於它提供了什麼人生意義,而是它什麼意義都不提供,它只是一部魅力無窮的先鋒派傑作。

《撞死了一隻羊》—— 1500名觀眾長達七分鐘的起立鼓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