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學子弒母案陷入“八卦”至死,是一種更大的悲哀!

北大學子弒母案陷入“八卦”至死,是一種更大的悲哀!

日前,涉嫌弒母的北大學子吳謝宇被抓獲。這樁三年前的舊案一經披露,立即引發輿論高度關注。畢竟,弒母本就是慘絕人倫、駭人聽聞之事,而嫌疑人的“學霸”經歷又給了公眾更多談資。可隨著新聞的持續走熱,這起沉重的刑事案件,大有“隨波逐樂”的架勢。

案情真相未明,部分媒體及自媒體已急不可耐蜂擁而上,當起了“名偵探”,煞有介事地推敲起了犯罪嫌疑人的作案動機。有歸咎教育的,想當然地把“學霸”犯罪與中國教育強行聯繫,認為這是學校只重灌輸知識而缺人格培養,以致釀成慘劇。有責備家庭的,依託網上的隻言片語就腦補出母子之間相處的種種情節,還與新近發生的“男孩跳橋自殺案”勾連起來,稱都是因為母親“控制慾太強”。更有一些則一本正經地以“告訴你真相”為名散佈著“八卦”,諸如“幼時父親出軌”“和妓女談戀愛”“去夜店當男模”等等,讓人讀來頗為糟心,大有一種“吃人血饅頭”的既視感。

當一些人言之鑿鑿,散發著“聖母”光環宣稱“這是一個家庭悲劇,也是一個社會悲劇”時,筆者不禁要問:這是該案應有的打開方式麼?或者說,

從這樣一起嚴肅的刑事案件中,倘若大家讀出的都是肆意揣測的“八卦”,豈非是一種更大的悲哀?不重事實而半猜半編得出的言論,或許能一時吸引眼球,但絲毫無助於正確引導輿論。弒母案,不該演化為某種用來刺激讀者感官神經的懸疑驚悚故事。

北大學子弒母案陷入“八卦”至死,是一種更大的悲哀!

給嫌疑人和受害人貼上各種標籤是容易的,探尋悲劇背後的真相卻是困難的。但眼下,這種“舍難求易”似乎成了輿論參與社會問題討論的基本樣態。媒體要找“亮點”、專家要找觀點、網友要找情緒點,各有“企圖”之下,輿論便開始跑偏,甚至出現很多以點概面、以偏概全、自我想象的東西。

比如前些日子意外走紅的“流浪大師”,陡然襲來的聚光燈下,“大師”身世馬上出現了多個版本:博學多才的流浪者、復旦畢業的高材生、審計部門的公務員、妻女車禍過世的不幸者……但其中不少都被證偽。一片熱鬧之中,無人去問“大師”的真實心理,更無人關注“大師”的未來打算,只是圍觀一番便一鬨而散,畢竟流量遠比眼前的這個人重要多了。

媒體偏好的背後,是社會的“觀點市場”,自媒體時代的到來,更進一步加劇著“觀點市場”的紛繁複雜。但正所謂“對於事實問題的健全的判斷是一切德行的真正基礎”,否則,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北大學子弒母案陷入“八卦”至死,是一種更大的悲哀!

分析刑事案件也好,看待社會問題也罷,尊重事實都是最基本的一條,而這就需要我們留出“讓真相浮出水面”的時間和空間。特別是對一些引發關注的刑事案件,盲目追求“首發”“詳情”,帶著強烈的目的性去圍觀,只會不斷強化可能的誤判,不僅會對案件偵查審判等產生負面影響,對當事人造成巨大壓力,甚至可能引發模仿性犯罪行為。

回到這起案件,我們相信,隨著警方調查的深入,真相大白只是時間問題。在這之前,與其去想當然地當“偵探”,不如去關心一下從案件當中暴露出的現實隱憂。比如嫌疑人被抓獲時身上帶了30多張身份證,這些證件全是網購的。如何避免身份證被冒用,杜絕身份證交易,堵上信息安全漏洞?這樣的討論,才有現實意義。

*本文由樹木計劃支持,長安觀察出品,首發在今日頭條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