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鄉村文化繁榮發展培訓班聞喜現場教學點上的經驗交流發言

文化浸潤鄉土 文明引領振興

——在全國鄉村文化繁榮發展培訓班聞喜現場教學點上的經驗交流發言

聞喜縣委副書記、縣長 黃亞平

鄉村文化建設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靈魂”和“引擎”。其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是鄉村振興戰略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現把聞喜縣在推進鄉村文化建設方面的思考和做法,分三個部分作以分享和交流。

關於鄉村振興的思考和思路

近年來,農村人口老齡化、村莊空心化、家庭離散化現象日益凸顯,產業發展缺人才、基礎建設缺資金、精神生活很貧乏等問題都是農村普遍的社會現狀,村莊缺人氣、缺活力、缺生機,“386199部隊”“三留守”便是形象的描述。為了破解這些問題,中央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並明確提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五句話總要求。習總書記後來又提出“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5個振興具體路徑。抓鄉村振興該突出什麼,具體該從哪裡抓起?每個人的理解都不一樣。我們認為,產業靠市場,政府來主導,而且發展需要過程,有的週期還比較長,這幾年龍頭企業帶動、合作社引領、家庭農場示範等也都有路徑可循,產業的問題解決了,生活富裕的問題就解決了。生態宜居、基礎設施的建設,綠化、美化等問題,政府投資可以解決、社會力量可以參與,但是如果老百姓的素質不高,即使是修路、綠化這些簡單的問題,他們也不會去支持。所以實施鄉村振興,我們覺得切入點是人的問題,以鄉風文明為切入點或突破口,通過人心的凝聚、“三治”的融合,來實現鄉村治理的有效。

習總書記曾說,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塑魂。鄉風文明就是鄉村振興之魂,是鄉村振興的精神動力。抓住了鄉風文明建設,就抓住了鄉村振興的關鍵。我們的思路是:以鄉風文明為切入點,以基層黨支部為核心,以新鄉賢為骨幹,以人民群眾(農民)為主體,以群眾文化活動為載體,以資金互助合作社為撬動,以家庭建設為重點,建設良好家風,繁榮鄉村文化,引領鄉風文明,實現“三治”融合!

解決人的問題

新鄉賢是難得的鄉村人才,是鄉村振興有力支撐。培育新鄉賢群體,將為鄉村振興注入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的強大正能量。全市開展“尋找新鄉賢”活動以來,我們採取頌古賢、引今賢、培新賢、育小賢,“尋、引、育、宣”四措並舉,吹響新時代鄉賢“集結號”。我們積極調動本土工作的優秀人才,各村的能人、富裕起來的企業家以及老軍人、老幹部、老工人、老教師等各種鄉賢回鄉到村、發揮作用,並且通過“鳳還巢”,吸引在外地工作的、對家鄉有情懷的能人賢士補充到新鄉賢隊伍中來,組建了縣、鄉、村三級新鄉賢理事會,建立新鄉賢鄉情庫,選樹“繁榮發展農村文化”等五個方面新鄉賢1267名。一方面,利用“一約五會”讓他們發揮作用,成為鄉村治理的骨幹。另一方面,成立新鄉賢內置金融合作社,為新鄉賢搭建服務產業發展的合作平臺、服務鄉村振興的發展平臺。通過一系列活動的開展,讓他們成為鄉村組織的“外援團”、鄉村善治的“助力者”,鄉村文明的“引領者”,鄉村發展的“智囊團”,鄉村和諧的“潤滑劑”,凝聚起推動鄉村振興的正能量。

解決人心的問題

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人心就是生產力。當前,一些村級組織處於渙散狀態,老百姓文化活動貧乏,思想缺乏正向引導,失去了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這些問題,歸根結底最核心的就是鄉村的人心沒有凝聚起來。靠什麼來凝聚人心?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理論武裝人,讓群眾“佔心”。“地裡咋能不長草?種上莊稼就長苗”。這些年,農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缺失、理論宣傳通俗化不夠。為此,我們在市委宣傳部的號召之下,組織了405名基層理論宣講員,常年活躍在田間地頭、機關廠房,開展各類理論宣講1000餘場次。

精選宣講內容。過去宣傳講稿子,現在宣傳講段子。我們要求理論宣講員根據群眾需求,以講故事的方式來講理論,群眾關注什麼我們就講什麼,群眾喜歡什麼我們就講什麼,讓群眾聽清弄懂,使理論可親可近、令人信服。

創新宣講方式。過去宣講在會場,現在宣講找人群。鄭重其事坐在課堂聽講,有時效果還不一定好。所以我們現在的理論宣講多選在人員集中的廣場、戲臺、樹下、車間、地頭等地,而且創新宣講方式,做到“官民同步”,把有組織有規模的開展宣講和發動群眾運用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形式自發宣講同步。一些鄉鎮還充分利用各村喇叭進行政策宣講,並組建宣講員微信群,定期推送最新理論政策文章,把黨的聲音第一時間傳遞給各位村民。

比如,裴社鄉裴南村村委會主任賈興華幾年如一日,堅持“宣講喇叭”每天早上準時響起,多年來風雨無阻、雷打不動,及時有效地向群眾傳播了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黨的十九大精神、黨中央關於“三農”工作的最新精神等。收聽喇叭已經融入了全村人的日常生活,成為一種習慣,村民們紛紛打趣道:“過去起床靠雞鳴,現在叫醒靠喇叭”。每天聽一聽黨的惠農政策,對美好生活更有希望了,對強大祖國更有信心了。東鎮上鎮村、神柏鄉下丁村、薛店鎮溝渠頭村、郭家莊鎮西阜村等一批新農村建設示範村紛紛借鑑推廣,目前全縣廣大農村的喇叭已成了宣講黨的政策方針的重要途徑和有效載體,深受群眾喜愛,“小喇叭”在傳播黨的聲音中發揮了“大作用”。

比如,我們的平民小板報。老幹部局退休幹部楊高生是一位樂施好善的熱心人,自從退休之後沒有事幹。出平民小板報緣於他的愛人是一位老師,經常給鄰居的孩子補課,用到一塊小黑板。愛人補課之餘,他有時就利用小黑板給孩子們寫一些正能量的故事、一些詩詞,掛在自家門口,慢慢發現好多路人有興趣,而且有時候聚集的人很多,索性就加大了出板報的頻率,平均每週一期從未間斷,到現在為止共出了128期。目前,楊高生老先生門口的小板報已經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利用多種陣地。我們創新打造理論陣地,讓黨心民心心連心。目前,全縣276個行政村農家書屋已實現全覆蓋,265個道德講堂走心宣講,85個村史館建成投用,75個日間照料中心日常化運營,37個村的紅白事有了集中辦理場所。通過農家書屋學習提升、道德講堂教育引導、日間照料中心贍養服務、善行義舉榜示範引領、紅白事新事新辦等,約定俗成的公序良俗進一步得到轉化提升,鄉間處處是溫情。

理論宣講方面值得一提的還有位金牌宣講員。曾擔任過縣委書記、縣老年大學校長的吉炳南同志今年已經81歲高齡,多年來自費訂閱人民日報,每天堅持收看新聞聯播,並且組建了“紅色先鋒宣講團”“新時代宣講團”,帶頭深入基層宣講理論。他也是聞喜縣推選出的運城市“基層理論宣講專家”。他自退休起20年如一日地宣講黨的好政策,足跡遍佈全縣13個鄉鎮和幾乎所有的職能部門,聽眾人數達萬人次。五六輛騎壞了的自行車,30餘本寫滿註解的筆記本,100多份親手撰寫的宣講稿,見證了他這些年來的堅守和付出。

二是文化塑造人,讓群眾“美心”。文化的最大特點在於非強制性的影響力,以文化人潤物無聲。用什麼樣的文化來喚起群眾的價值認同和情感共鳴?得好好思考。我們立足於聞喜全國家風家教之鄉的實際,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資源,以喜聞樂見的形式融入鄉村振興,強化文化共識、增進價值認同、增強文化自信。主要開展了三個層面的工作。

全縣的規定動作。大家都知道,聞喜縣有一個裴柏村,出過59個宰相、59個將軍,裴氏家規馳名中外。所以,我們弘揚宰相文化,在全縣開展了家風家教文化系列實踐活動,提出了“學宰相家訓、用文化興家”的全民實踐活動。積極鼓勵大家學習宰相家規,借鑑和吸納裴氏家規的現代意義,助力個人的家庭建設。我們連續3年開展活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今年我們以此為延展,要求全縣的老百姓要立家規、傳家規、曬家規、評家規,通過老百姓自己立、村村曬、鄉里評、縣裡選的方式,逐級上報評選出全縣1000名優秀家規,裝訂成冊給老百姓發放。這樣的活動不僅讓群眾提升了家庭建設家規約束的意識,而且曬的過程也是監督是否說到做到的過程,評的過程也是相互比較學習的過程,讓群眾在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這裡給大家列舉一些歷年來的特色活動。比如,幸福微瞬間自拍大賽。就是通過我們的智能手機、全民自媒體,讓大家關注真善美,通過微愛、微孝、微美,來記錄我們生活中的點滴幸福瞬間。老百姓拍好後,通過網絡上傳至宣傳部的評比平臺,操作很簡單。活動共徵集到了照片1386張、小視頻357集,其中講述傳承家風故事665張、言傳身教傳遞誠實守信289張、公益事業中實現自己的價值432張,通過“投票+集贊+專家”相結合的方式,篩選出最感動的瞬間,推選出十佳微瞬間@大溫暖攝影獎。這些活動的開展,讓我們的老百姓學會以美的心態、美的眼睛來捕捉、感知和體驗生活之美。

再比如,“媽媽的味道”家庭美食大賽。我們把民間已經遺失的、在飯店裡吃不到的美食,動員我們的農村婦女去做記憶中的傳統美食。活動開展以後,家庭主婦踴躍參與,打麻將的少了,說閒話的少了,每天就是琢磨如何提升菜品。全縣各鄉鎮共有3000餘名婦女參加了海選,舉辦了14場初賽,評選出160道聞喜特色的菜品,並在決賽評出十佳美食。這些看起來很小的活動,不僅是美食文化的傳承,更增加了家庭的和睦,提升了大家的幸福指數,也算是助力家庭建設的有效嘗試。

公共文化惠民。這兩年我們以脫貧攻堅為統領,建成了覆蓋全縣的文化大院,包括村史館、文化禮堂、文化廣場、農家書屋等,並且常年開展送戲下鄉、送電影下鄉活動。為群眾送戲近200場、送電影4000餘場,為全縣農家書屋購回圖書27783本,且每年對農村書屋書籍刊物進行補充更新。

值得一提的是,這兩年開展“書香聞喜、圖書漂流”文化進萬家活動,非常受群眾歡迎。全縣設立圖書漂流書屋、圖書漂流書車,先後深入全縣13個鄉鎮,為農民群眾送去了政治、經濟、法制、科技、國學經典、醫療養生等各類書籍3000餘冊,在全縣農村形成“多讀書、愛讀書、善讀書、讀好書”的良好氛圍和文化風尚。

挖掘本土文化。聞喜文化底蘊深厚,各具特色。各個鄉鎮很多村的歷史文化、民俗特點都值得挖掘和整理,我們鼓勵各地結合各自文化資源稟賦,打造特色文化村。比如,陳家莊村有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那裡曾是稷王山革命根據地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被譽為河東“西柏坡”,我們利用太嶽三地委舊址紀念館等開展紅色革命教育,打造以“紅色文化”為載體的紅色文化體驗旅遊村,每年前來參觀、開展主題黨日活動的機關單位、學校的幹部職工、師生以及遊客達到14000餘人次。比如,我們的南郭村既有郭璞堪輿文化,還是中國改革開放第一村,這裡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比小崗村還要早半年多。這也充分體現了我們聞喜人敢闖敢試的改革創新精神。再比如,上邱村是三國名將毌丘儉的故里、儀張村是戊戌六君子楊深秀的故里、上鎮村是當年漢武大帝賜名的雙喜文化村等,都有著獨特的文化資源。我們通過挖掘本土文化,提煉文化價值,來教化當地群眾。我們還鼓勵各村寫村史,通過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讓群眾感知文化的魅力,熱愛本土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三是夢想凝聚人,讓群眾“齊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際上就是我們億萬老百姓的幸福夢,老百姓生活好了,日子幸福了,我們每個人的夢想匯聚起來,就是偉大的中國夢!所以,我們要讓每個老百姓,在國家這個大集體中有責任感、有尊嚴、有榮譽,培養大家的國家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通過文化的力量,激發大家愛國、愛家、愛生活。我們提出一個工作模式,叫“組織有號召,活動有載體,鄉賢來引導,群眾來參與”,充分挖掘好每一個不同節日的教化功能。

傳統節日。我們在春節、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等重要節點,鼓勵和引導各鄉鎮、各村開展特色文化活動,喚起大家的鄉愁記憶。比如,每年的重陽節,全縣至少有80%的農村會舉辦各種各樣的敬老、愛老活動。特別是柏底村在重陽節連續多年舉辦德孝文化節,開展“四個一活動”,即:一個獎項、一個擁抱、一碗長壽麵、媳婦給婆婆洗一次腳,贏得了村民的好評和全縣的認可。比如,我縣還有一個傳統的習俗,就是許多村在每一年春節期間都會舉辦本命年熱心公益活動,村子裡當年36歲的年輕人,要捐款捐物,給村子裡辦一件實事,並且為村子請劇團唱戲、鬧紅火。這樣的活動也激發了年輕人愛鄉愛村的鄉土情節。

另外,我們還針對患有阿爾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的老人,開展了“黃手環”關愛老人讓愛照亮回家路公益活動,為他們免費登記、註冊和發放附有自己姓名、住址、家屬聯繫方式等信息的“黃手環”。佩戴黃手環的老人如果迷路找不到家,我們就可以根據黃手環上面的相關信息,及時跟老人的家屬聯繫,幫助老人回家。

國家法定節日。我們鼓勵各單位、各鄉鎮在“三八”婦女節、“五一”勞動節、建黨節、建軍節、國慶節等國家法定節日,開展不同主題的活動。比如說,“三八”婦女節舉辦“最美家庭最美家風”巡講活動,多位先進典型作了事蹟報告,特別是聞喜縣東鎮西街村的鄭喜貴家庭當選了全國“最美家庭”。比如,國慶節期間,我們組織基層群眾舉辦合唱比賽。

近兩年,全縣鄉村共開展各類大的群體活動500餘場,切實做到了用文化浸潤生活,提升了群眾幸福感和獲得感。

特色節慶活動。各地都有著特定的民間節日,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古廟會,我們充分利用這些傳統民間節日,鼓勵引導節慶活動的開展。比如石門鄉舉辦“湯王山文化節”、裴柏村舉辦“裴氏後裔尋根祭祖”活動、裴社鄉舉辦“郭璞文化節”、東鎮舉辦“雙喜文化節”、郭家莊舉辦“山楂花節”、侯村鄉舉辦“楹聯文化節”、畖底鎮舉辦“介子推寒食文化節”等。這些特色節慶活動,也吸引了老百姓的廣泛參與。特別是,我們連續三年舉辦“新時代家國情”中國家風家教系列文化節,在全縣上下形成了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的濃厚氛圍。

比如,我縣的侯雪梅老師,他們家在家庭管理上採用軍隊管理模式,在家裡設立了“司令部”和“四大軍區”,父母家是“司令部”、孩子家是“軍區”。他們家實行民主集中制,在傳統節日和父母生日,全家聚餐,其他節日各自安排,如果有人不參加,大家召開民主生活會“批判”他。同時,通過定期或不定期的召開“高級軍官”會議,研究家庭發展方向,解決家庭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傳承好家風。其家庭被評為首屆中華家風家教典範家庭。

專題文藝演出。每個週六,我們都會在人民廣場舉辦由群眾“自創、自導、自編、自演”的形式多樣的“週末喜相逢”暨“我有拿手戲”群眾文藝展演活動。所有節目來自農村基層群眾,而且是通過層層篩選,這也倒逼了我們基層文化活動的繁榮。目前,已經培養了20多個業餘劇團,常年活躍在全縣各鎮村,通過歡聲笑語弘揚社會發展主旋律,傳播時代正能量。河底鎮茨窪村是遠近聞名的文藝村,一個僅有500多人的小村子,就可以在縣級舞臺舉辦一場春晚,我們就發揮他們村的文藝優勢,讓他們在全縣進行巡迴演出近百場。

四是文明引領人,讓群眾“走心”。一個好的榜樣,可以感召一群人、帶動一群人、凝聚一群人。為此,我們以評先創優為突破口,每年全縣開展“道德模範”“道德模範提名獎”“聞喜好人”“家風家教典範”“星級文明戶”等各類典型評選,通過選樹先進典型,充分發揮榜樣的示範帶動作用。

典型評選,注重過程。作為省級貧困縣,對於“五星級文明戶”的評選,我們做到評選對象全覆蓋。桐城鎮的貧困戶王文蛋和李俊鳳夫妻二人一病一殘,平時靠撿垃圾維持生計,收入微薄。雖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但他們不等不靠,依靠承包土地種植苗木和藥材,實現年收入近兩萬元。他們村評選星級文明戶時,自評環節他們給自己打了很低的分,只給自己評了一個愛國愛黨星、誠信守法星,但是村民認為他們身殘志堅、自強不息、艱苦奮鬥,所以在村民互評時,村民給他們的分打得特別高,最終把他們評選為“五星級文明戶”。扶貧扶智扶志,這樣的榮譽讓夫妻倆感動萬分,更增強了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期盼。

獎項頒發,注重儀式。由縣級包聯領導和分管領導帶隊親自上門把榮譽證書、獎盃等直接送到獲獎人手中。有的村還敲鑼打鼓,引起強烈反響,真正起到了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的良好效果。

榜樣上牆,注重示範。聞喜縣幾乎所有的村,都有“善行義舉榜”,有很多評選出來的“好婆婆”“好媳婦”和各種模範。所有村都張榜公示,而且把一些事蹟拍成視頻,在電視臺播放,所以現在村裡人不比錢多錢少,就比榜上有名無名。通過示範引領,增強了群眾的榮譽感、自豪感,崇德向善的氛圍更加濃厚,鄉風文明進一步好轉。

活動開展,注重融合。我們目前建成的文化大院,融合了許多功能,包括村史館、文化講堂、日間照料中心、紅白理事會、新鄉賢辦公室等,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促進,活力迸發。比如,溝渠頭舞臺,既是道德講堂,又是日間照料中心吃飯的地方,也是辦理紅白事的地方。通過紅白理事會統一地方、統一標準辦事,節約了資金,村裡還用微薄的收入反哺日間照料中心的老年人,老年人又義務給村裡打掃衛生。小小的一個服務平臺,也集聚了治理的力量。再比如,柏底村的日間照料中心,全村婦女志願服務給老年人做飯,老年人還要打分評比,不僅提升了婦女們的廚藝,解決了廚師的費用,還提升了村民互幫互助、奉獻愛心的行動自覺。

一個基層文化大院,融匯的多種功能,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融洽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凝聚起共建村莊的力量,實現了村莊善治。

五是事業感召人,讓群眾“暖心”。毛主席曾說:“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裡可以大有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各界人士幹事創業提供了更加廣闊的舞臺。我們一方面通過一系列文化活動的開展,激發群眾幹事創業的激情,同時又高端謀劃了鄉村振興的整體規劃,推行“上山下鄉”計劃,引導群眾積極參與。

幹部有作為。有為才有位,通過開展各種文化活動,我們的幹部在引導群眾、服務群眾、組織群眾的過程中,找準了自己在農村工作中的位置,體現了價值,樹立了威信,在推動其他工作時,也更有影響力、更有號召力。

群眾信組織。搞鄉村文化建設,讓群眾在參與活動中改變心態、收穫快樂,體驗到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大大提升了他們的幸福感,這些活動通過互動交流,引導群眾聽黨話、跟黨走、黨說啥就幹啥,也能增強群眾對組織的信任,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從而凝聚起加快發展的合力。

合力促發展。幹部有了威信,群眾有了目標,幹群齊心、萬事不難。針對農村發展缺產業、缺資金的問題,我們成立新鄉賢互助資金專業合作社,利用新鄉賢有頭腦、有思路、有眼界、有好項目、有好點子的優勢,讓新鄉賢帶頭出資,搭建幫助急需資金的村民解決燃眉之急,利息收入用來發展孝敬老人等公益事業的平臺,推動當地產業的發展。搭建了新鄉賢回饋家鄉的服務平臺、互助平臺、奉獻平臺、團結平臺,通過合作社的建立,形成了村裡村外的互動、老年和壯年的互愛、強者和弱者的互助,讓資本這個紐帶,成為利益的紐帶和情感的紐帶。

比如,上鎮村的任佔龍,連任村幹部30多年,累計為村裡投資捐款數百萬元,建成了村文化廣場、天下最大的“雙喜”村門、村委會辦公大樓等民心工程。在他的影響帶動下,支村委成員每人投資10萬元,與雙彙集團聯姻建成了現代化的生豬養殖基地。目前,豬存欄達到6000餘頭,每戶年均增收過萬元,並在春節時給全村每人免費分發5斤豬肉。全村黨員幹部形成了甘於奉獻、樂於付出的良好氛圍。村風民風正,村裡人氣旺,男的不愁娶媳婦,女的不想嫁出村。

比如,柏底村衛嶽兵成立的新鄉賢合作社,村民可以拿自家的宅基地使用證進行貸款。村裡的養殖戶衛天水,由於銀行貸款遲遲下不來,但又急於購買飼料,拿著土地確權證找到了新鄉賢合作社,當天下午5萬元貸款就到了。不僅貸款速度快,利息還比較低,今年他在增加鍋爐取暖設備時又毫不猶豫地拿著土地確權證再次貸款兩萬元,新鄉賢合作社再一次幫助他渡過了生產生活難關。

我們通過基層幹部合力一心,用幹事業的良好氛圍,凝聚了更大的力量、調動了更多的資源。

比如,下峪口村孫慶禮,為家鄉文化大院建設捐資70萬元,道路建設捐資6萬元。倉底村的退休幹部孫年發,連續十餘年通過筆端、鏡頭,發掘村裡的能人、賢人,記錄村裡的新鮮事、感人事,無聲地傳承好家風,淨化好村風。優秀民調員趙膺,十多年間主動承擔村義務民調員的職責,調處和化解各種矛盾糾紛200多起。後宮村的楊德功,建立家庭檔案館,建家規整家風,見證時代變遷。禮元鎮退休軍人支國發,組建100多人的文體協會,自編自演內容健康活潑、充滿正能量的文藝節目,走鄉串村為百姓演出。

鄉村振興是一個系統工程,聞喜縣做的嘗試也僅僅是人才振興和文化振興的一點探索。今後,我們還將繼續探索鄉村振興全方位的實現路徑,尊重差異、因地制宜,文化鑄魂、多元發展,讓農民更富、農村更美、農業更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