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保守治療?選擇手術治療?我該如何選擇

作為一個骨科大夫,很多時候會面臨這樣的問題:“醫生,我害怕手術,能不能不開刀保守治療?”“醫生,我不想這樣一躺幾個月,你趕緊給我手術吧。”“醫生,開完刀會不會癱掉不能動?”,做為大夫,你需要回答的不僅僅是“開”或者“不開”這兩個簡單的答案,而是要讓患者意識到他自己到底處於一個什麼樣的情況,這樣他才能自己做出正確的選擇。

隨著對疾病認識的不斷深入和手術技術的不斷進步,關節外科所能解決的疾病種類越來越多,患者年齡層越來越小,對疾病處理的辦法也越來越系統,這往往給患者帶來不小的疑惑,我到底該如何選擇?

就拿最常見的膝關節來說,以往都是到了疼痛無法行走才做膝關節置換手術,對於年輕(關節外科所謂的年輕,一般是指60歲以下)的患者,都是先吃藥控制下症狀,熬到60歲左右再來手術,其主要原因是關節假體材料有一定的使用年限,過早採取關節置換手術面臨著二次甚至三次手術的可能。

但隨著對關節炎病因的不斷認識,相當一部分骨性關節炎都是由關節外畸形引起,從而引起股骨或脛骨的軸線異常,這部分患者通常存在內側脛骨平臺過低引起的內翻或者股骨外髁發育不全引起的外翻,而這些異常通過下肢站立位全長片可以很清晰的測量出來。因而在年輕尤其是50歲以下的膝關節炎患者,要尤其警惕關節外畸形引起的骨性關節炎,這一類患者完全可以通過截骨手術糾正力線達到治療的效果,甚至遠期完全不再需要行關節置換術;對於50-60歲患者,如果也存在關節外畸形,當然截骨手術一樣有效,如果症狀比較嚴重而畸形不太明顯,可以考慮微創單髁膝關節置換儘量保留骨量;對於60-80年齡段患者,根據患者意願、疼痛及疾病分期以及全身情況選擇截骨、單髁或全膝關節置換;對於80歲以上的高齡患者,緩解疼痛成了主要的治療目的,這時優先採取創傷小、恢復快的治療方法,治療的遠期效果則成了次要考慮因素。

選擇保守治療?選擇手術治療?我該如何選擇

當然,除了骨性關節炎,膝關節還有很多其他的疾病,如:類風溼性關節炎、強制性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等,這些疾病都是進展性的全關節疾病,不像骨性關節炎那樣有時只累計膝關節的一個或兩個腔室,找到病因延緩病情發展則成了最重要的治療目的。

對於髖關節來說,也和膝關節一樣,需要根據不同病因、不同的疾病程度以及患者不同的年齡段來制定不同的治療方案。臨床上髖關節常見的疾病主要有:髖關節發育不良甚至引起骨性關節炎(DDH)、股骨頭無菌性壞死、髖關節撞擊症以及髖關節骨性關節炎,其中前三種疾病在20-30歲甚至更年輕的年齡段即可表現出症狀,這時合理的通過影像學檢查得到正確的診斷將對治療有極大的指導意義。對於年輕患者來說,及時有效的治療會延緩疾病的進展,保護好對關節最重要的軟骨組織,推遲關節置換介入的時間。而且年輕患者的生長潛力巨大,給予合適的干預手段有時會達到非常驚歎的臨床效果甚至會出現理論上不可出現的軟骨修復。

選擇保守治療?選擇手術治療?我該如何選擇

不管是發育不良還是股骨頭壞死,一般保關節治療的年齡分界線是50歲,一來隨著年齡的增長,骨修復的能力越來越低,保髖的臨床效果可能會打折扣;二來隨著材料學的進步,髖關節置換作為臨床效果最好的關節置換術,可以有長達30年以上的假體使用壽命,並且隨著微創髖關節置換技術的進步(如我們開展的DAA經前路髖關節置換術),患者術後的功能可以恢復到正常關節的90%以上。

選擇保守治療?選擇手術治療?我該如何選擇

時代的發展給了醫生和患者很多幸福的煩惱,不管對於醫生還是患者,治療的方法越來越多,醫生需要做的就是嚴格把握各項技術的適應症,給患者一個最優的建議;而患者也完全不必要去和其他人比較,看到極少數治療效果不好的病例而不敢治療,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間,他們所要做的就是了解自己的病情,根據醫生的建議做出自己的決定。醫者仁心,誰不想自己的病人好呢?

溫馨提示:有關骨科病問題可以私信或留言諮詢我,你要先具體說明你的情況,我才能準確給到你針對性的指導和建議,平時身體有其他不適的話,都可以諮詢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