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僧入聖 以禪論書----北宋江西詩派領軍人物黃庭堅書法

散僧入聖  以禪論書----北宋江西詩派領軍人物黃庭堅書法

江西九江市修水縣雙井村黃庭堅故鄉

黃庭堅(1045年8月9日—1105年5月24日),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庭堅為其中一宗)之稱。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遊學於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

著有《山谷詞》,且黃庭堅書法亦能獨樹一格,為“宋四家”之一。北京大學教授、引碑入草開創者的李志敏評價:“黃庭堅引鶴銘入草,雄強逸蕩,境界一新”。

散僧入聖  以禪論書----北宋江西詩派領軍人物黃庭堅書法

江西詩派

江西詩派是北宋後期形成了一個以杜甫為祖,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為宗(即“一祖三宗”)的詩歌流派。黃庭堅是江西詩派的開派宗師和領袖。該流派崇尚黃庭堅的“點鐵成金,奪胎換骨”之說。且詩派成員大多受黃庭堅的影響,作詩風格以吟詠書齋生活為主,重視文字的推敲技巧。

黃庭堅的詩以唐詩的集大成者杜甫為學習對象,構建並提出了“點鐵成金”和“奪胎換骨”等詩學理論,成為江西詩派作詩的理論綱領和創作原則,對後世的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作為宋代大詩人之一,黃庭堅對宋詩的影響甚至超過了一代大文豪蘇軾。蘇軾作詩以氣運筆、放筆縱意、縱橫馳騁、大開大闔、變化莫測、結構複雜,無跡可求,所以蘇詩成就雖高,師之者極少,未能形成流派。黃庭堅的創作思路有跡可尋,甚講法度,便於學習,所以其追隨者很多。黃庭堅的詩,法度嚴謹,說理細密,代表了宋詩的特點。可以說,黃庭堅詩是最具宋詩藝術特色的,受黃庭堅影響形成的江西詩派,也影響了南宋一代詩風,並對後世造成深遠影響。蘇軾做侍從官時,曾舉薦黃庭堅代替自己,推薦詞中有“瑰偉之文,妙絕當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句,可見推舉之重。

散僧入聖  以禪論書----北宋江西詩派領軍人物黃庭堅書法

黃庭堅《題蘇軾寒食帖跋》

黃庭堅傳

宋史卷四百四十四 列傳第二百三 文苑六

黃庭堅字魯直,洪州分寧人。幼警悟,讀書數過輒誦。舅李常過其家,取架上書問之,無不通,常驚,以為一日千里,舉進士,調葉縣尉。熙寧初,舉四京學官,第文為優,教授北京國子監,留守文彥博才之,留再任。蘇軾嘗見其詩文,以為超軼絕塵,獨立萬物之表,世久無此作,由是聲名始震。知太和縣,以平易為治,時課頒鹽策,諸縣爭佔多數,太和獨否,吏不悅,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為校書郎、《神宗實錄》檢討官。逾年,遷著作佐郎,加集賢校理。《實錄》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艱。庭堅性篤孝,母病彌年,晝夜視顏色,衣不解帶,及亡,廬墓下,哀毀得疾幾殆。服除,為秘書丞,提點明道宮,兼國史編修官。紹聖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敦、蔡卞與其黨論《實錄》多誣,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問,摘千餘條示之,謂為無驗證。既而院吏考閱,悉有據依,所餘才三十二事。庭堅書“用鐵龍爪治河,有同兒戲”。至是首問焉。對曰:“庭堅時官北都,嘗親見之,真兒戲耳。”凡有問,皆直辭以對,聞者壯之。貶涪州別駕、黔州安置,言者猶以處善地為骫(歪曲、枉曲)法。以親嫌,遂移戍州,庭堅泊然,不以遷謫介意。蜀士慕從之遊,講學不倦,凡經指授,下筆皆可觀。

徽宗即位,起監鄂州稅,籤書寧國軍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員外郎召,皆辭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罷,主管玉龍觀。庭堅在河北與趙挺之有微隙,挺之執政,轉運判官陳舉承風旨,上其所作《荊南承天院記》,指為幸災,復除名,羈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聞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堅學問文章,天成性得,陳師道謂其詩得法杜甫,學甫而不為者。善行、草書,楷法亦自成一家。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俱遊蘇軾門下,天下稱為蘇門四學士,而庭堅於文章尤長於詩,蜀、江西君子以庭堅配軾,故稱“蘇、黃”。軾為侍從時,舉以自代,其詞有“瑰偉之文,妙絕當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語,其重之也如此。初,遊潛皖山谷寺、石牛洞,樂其林泉之勝,因自號山谷道人云。

參考譯文

黃庭堅字魯直,洪州分寧人。幼年即機警聰明,讀書數遍就能背誦。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書問他,他沒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奇怪,以為他是一日千里之才。後黃庭堅考中了進士,任葉縣縣尉。熙寧初參加四京學官的考試。由於應試的文章最優秀,擔任了北京國子監教授,留守文彥博看中了他的詩文。留他再任教。蘇軾有一次看到他的詩文,認為他的詩文超凡絕塵,屹然獨立於千萬詩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沒有這樣的佳作。由此他的名聲開始震動四方。黃庭堅擔任太和縣知縣,以平易治理該縣。當時課頒鹽策,其他縣都爭著佔多數,太和縣獨不這樣,縣吏們不高興,可是該縣的老百姓都喜歡。

哲宗即位後,召黃庭堅為校書郎、《神宗實錄》檢討官。過了一年,遷著作佐郎,加集賢校理。《實錄》修成後,提拔為起居舍人。遭母喪。黃庭堅性情至孝,母親病了一年,他日夜察看顏色,衣不解帶,及死,築室於墓旁守孝,哀傷成疾幾乎喪命。喪服解除後,任秘書丞,提點明道宮,兼國史編修官。紹聖初,黃庭堅出任宣州知州,改知鄂州。章敦、蔡卞與其黨羽認為《實靈》多誣陷不實之辭,使前修史官都分別居於京城附近各處以備盤問,摘錄了千餘條內容宣示他們,說這些沒有驗證。不久,經院吏考察審閱,卻都有事實根據,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黃庭堅在《實靈》中寫有“用鐵龍爪治河,有同兒戲”的話,於是首先盤問他。黃庭堅回答道:“我當時在北都做官,曾親眼看到這件事,當時的確如同兒戲。”凡是有所查問,他都照實回答,毫無顧忌,聽到的人都稱讚他膽氣豪壯。黃庭堅因此被貶為涪州別駕、黔州安置,攻擊他的人還認為他去的是好地方,誣他枉法。後以親屬之嫌,於是移至戍州,黃庭堅對此像沒事一樣,毫不以貶謫介意。四川的士子都仰幕他,樂意和他親近。他向他們講學不倦,凡經他指點的文章都有可觀之處。

徽宗即位,起任黃庭堅為監鄂州稅,籤書寧國軍判官、舒州知州,又以吏部員外郎召用,他都推辭不就,請求為郡官,得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被罷免,主管玉龍觀。黃庭堅在河北時與趙挺之有些不和,趙挺之執政,轉運判官陳舉秉承他的意向,呈上黃庭堅寫的《荊南承天院記》,指斥他對災禍慶幸,黃庭堅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宜州管制。三年後轉到永州,黃庭堅未聽到宣佈命令就死了,終年六十一歲。

黃庭堅的學問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陳師道說他的詩得法於杜甫,學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的詩。他擅長行書、草書,楷書也自成一家。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遊學於蘇軾門下,天下稱為四學士。而黃庭堅對於文章尤長於詩,四川和江西的有德君子都以黃庭堅配享蘇軾,並稱“蘇黃”。蘇軾做侍從官時,曾舉薦黃庭堅代替自己,推薦詞中有“瑰偉之文,妙絕當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話,他看重黃庭堅竟到了這種地步。起初,黃庭堅遊灊皖的山谷詩、石牛洞,喜歡該地方林泉優美,因而自號為山谷道人。

散僧入聖  以禪論書----北宋江西詩派領軍人物黃庭堅書法

北宋 黃庭堅 《惟清道人帖》紙本,29.3×31.8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帖中作者記錄了惟清道人的操行品質及其與張商英(天覺)的交往。黃庭堅於北宋紹聖元年(1094年)在江西分寧,從帖文分析,此帖當書於其年夏日,時年51歲。帖中所提之惟清道人在《嘉泰錄》卷六中有所記載,俗姓陳,南州武寧(在江西)人,為江西隆興府黃龍寺禪師,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卒。

散僧入聖  以禪論書----北宋江西詩派領軍人物黃庭堅書法

散僧入聖 以禪論書

黃庭堅曾拜於黃龍山黃龍寺晦堂大師門下。黃庭堅在跟隨晦堂大師門下晦堂大師多年後的一日,覺得自己什麼也沒學到,只是整天和晦堂大師看看山水,下下棋,他心裡不免有些急切,於是就問晦堂大師,“有沒有更快,更直接的方法讓我參禪呢?”。晦堂大師聽到自己的弟子這樣對自己說話,心生不悅,“你讀過論語嗎?”。這個問題有點譏笑諷刺的意思,因為在那個時候三歲孩子都必須研習苦讀《論語》。黃庭堅有些莫名奇妙,回答道,“當然讀過”。晦堂大師聽到黃庭堅肯定的回答後說道,“既然你讀過《論語》,可知,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而!”。晦堂大師這句話的意思是,“徒弟啊,你以為師父對你有所保留嗎?我沒有對你隱瞞什麼啊!”。

一日,晦堂大師看到黃庭堅無所事事地在院子裡踱步,他走到了黃庭堅的身邊,擺了一下長袖,輕聲地哼了一聲,徑自地向山間走去。黃庭堅覺得莫名其妙,但也只能跟著師父走向山谷。 山谷裡,正是金秋時節,滿山遍野的木樨花開的正緊。晦堂大師忽然停下腳步,轉頭對著緊跟在後面的黃庭堅說,“聞木樨香否?”。黃庭堅嗅了嗅周圍的木樨花香,答到,“聞”。晦堂大師面帶微笑,又是輕輕地擺了擺衣袖,說道,“二三子,吾無隱乎而”。

相傳,黃庭堅自此參悟了禪機,找到了心性的本源,後來再詩詞以及書法方面取得了極大的成就。

黃山谷的書風根源於他的“精於禪說”。黃庭堅曾經自稱是“菩提坊裡病維摩”,對佛教禪宗的義理有很精深的造詣。在書法上,也頗能見出他那面壁十年、一心修持的達摩精神。清人笪重光有云:涪翁精於禪說,發為筆墨,如散僧入聖,無裘馬輕肥氣,視海嶽眉山別立風格。

禪而為書,與宋代士大夫參禪耽道的社會風氣有密切的關係。宋四家中如蘇東坡、米元章都曾經試圖在書風中滲入禪意,但又限於其本身的藝術條件而未獲大的成功。黃庭堅正是在這時脫穎而出,以其近於禪意的審美趣味、藝術體格與對禪學的深湛造詣,在書法領域裡自成一軍,構成了特徵明顯的“禪書”。

黃庭堅書法的追求是驚世駭俗的。他的以縱代斂、以散寓整、以欹帶平、以銳兼鈍,都在很大程度上有違於晉唐楷則。結構著意於傾斜而不失平衡,用筆鋒利爽截而富於彈性,這種意氣風發的格調,是儒雅的晉人和敦厚的唐人所不屑為也不敢為的。從某種意義上說,他的“背叛”比蘇東坡更甚。所謂“拆肉還母、拆骨還父,呵佛罵祖,面目非故”。

黃庭堅與蘇軾、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紹聖初,新黨謂其修史“多誣”,貶涪州別駕,旋改黔州安置等。景德二年(1105)歿於宜州。

宋徽宗趙佶評黃庭堅書法雲:“黃書如抱道足學之士,坐高車駟馬之上,橫鉗高下,無不如意”。

《宋史·文苑傳》稱他:“庭堅學問文章,天成性得”,陳師道謂其“詩得法杜甫,善行草書,楷法亦自成一家。”

他自己說:“餘學草書三十餘年,初以周樾為師,故二十年抖擻俗氣不脫。晚得蘇才翁(舜欽)子美書觀之,乃得古人筆意。其後又得張長史、懷素、高閒墨跡,乃窺筆法之妙。”他的行書用筆,如明代馮班《鈍吟雜錄》所講:“筆從畫中起,回筆至左頓腕,實畫至右住處,卻又跳轉,正如陣雲之遇風,往而卻回也。”他的起筆處欲右先左,由畫中藏鋒逆入至左頓筆,然後平出,“無平不陂”,下筆著意變化;收筆處回鋒藏穎。善藏鋒,注意頓挫,以“畫竹法作書”給人以“沉著痛快”的感覺。其結體從柳公權的楷書得到啟發,中宮收緊,由中心向外作輻射狀,縱伸橫逸,如蕩槳、如撐舟,氣魄宏大,氣宇軒昂。其個性特點十分顯著,學他的書法就要留心於點畫用筆的“沉著痛快”和結體的舒展大度。至於他的草書,趙孟頫說:“黃太史書,得張長史圓勁飛動之意。”“如高人雅士,望之令人敬嘆。”

散僧入聖  以禪論書----北宋江西詩派領軍人物黃庭堅書法

行書《次韻叔父帖》

黃庭堅行書《次韻叔父帖》全稱《次韻叔父夷仲送夏君玉赴零陵主簿》,約書於元豐三年(1080)。刻入《御刻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

散僧入聖  以禪論書----北宋江西詩派領軍人物黃庭堅書法

行書《致無咎通判尺牘》

黃庭堅草書長卷賞析《李白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詩卷》紙本,37×392.5cm,凡52行,346字。書於崇宇三年(1104年)左右。據明代書畫家沈周考定此卷為黃庭堅在紹聖年間(公元1094-1098年)被貶黔中後所書,是他晚年的草書代表作。鈐有“秘府珍玩”、“機暇珍賞”、“北燕張氏珍藏”、“容齋清玩”等印記。乾隆時入內府,後被溥儀售出,流入日本。《珊瑚網》、《書畫記》、《式古堂書畫匯考》、《石渠寶笈續編》等著錄。清道光間曾據摹本刻石,有單拓本傳世。現藏日本京都藤井有鄰館。

散僧入聖  以禪論書----北宋江西詩派領軍人物黃庭堅書法

散僧入聖  以禪論書----北宋江西詩派領軍人物黃庭堅書法

散僧入聖  以禪論書----北宋江西詩派領軍人物黃庭堅書法

散僧入聖  以禪論書----北宋江西詩派領軍人物黃庭堅書法

散僧入聖  以禪論書----北宋江西詩派領軍人物黃庭堅書法

(相隨)迢迢訪仙城,卅六曲水回縈。一溪初入千花明,萬壑度盡遺松聲。銀鞍金絡到平地,漢東太守來相迎。紫陽之真人,邀我吹玉笙。飡霞樓上動仙樂,嘈然宛似鸞鳳鳴。袖長管催欲輕舉,漢中太守醉起舞。手持錦袍覆我身,我醉橫眠枕其股。當筵歌吹凌九霄,星離雨散不終朝,分飛楚關山水遙。餘既還山尋故巢,君亦歸家度(渡)渭橋。君家嚴君勇貔虎,作尹幷州遏戎虜。五月相呼渡(度)太行,摧輪不道羊腸苦。行來北京歲月深,感君貴義輕黃金。瓊杯綺食青玉案,使我醉飽無歸心。時時出向城西曲,晉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簫鼓鳴,微波龍鱗莎阜綠。興來攜妓恣經過,其若楊花似雪何。紅妝欲醉宜斜日,百尺清潭寫翠娥。翠蛾嬋娟初月暉,美人更唱舞羅衣。清風吹歌入空去,歌曲自繞行雲飛。此時行樂難再遇,西遊因獻《長楊賦》。北闕青雲不可期,東山白首還歸去。渭橋南頭一遇君,酇臺之北又離群。問餘別恨今多少,落花春暮爭紛紛。言亦不可盡,情亦不可極。呼兒長跪緘此辭,寄君千萬(裡)遙相憶。

散僧入聖  以禪論書----北宋江西詩派領軍人物黃庭堅書法

黃庭堅行楷書法欣賞《西山題記》(清拓本)

《西山題記》是萬州高筍塘流杯亭內,摩崖石刻。鐫刻在天然石上,原本不應稱“碑”,因當地人習慣,故稱之《西山碑》。碑高100cm,寬260cm,字徑約10cm,共21行,行4~9字不等,計173字。從書法藝術而言,此碑氣勢開張,渾然天成,如滔滔江水;結字中宮緊斂,外呈恣肆,如櫓槳搏浪;用筆中鋒澀進,篆法入書,如健臂撐篙。給人以力量,給人以震撼。在中國書法史上《西山碑》無疑將佔有重要一席。

散僧入聖  以禪論書----北宋江西詩派領軍人物黃庭堅書法

散僧入聖  以禪論書----北宋江西詩派領軍人物黃庭堅書法

散僧入聖  以禪論書----北宋江西詩派領軍人物黃庭堅書法

散僧入聖  以禪論書----北宋江西詩派領軍人物黃庭堅書法

散僧入聖  以禪論書----北宋江西詩派領軍人物黃庭堅書法

散僧入聖  以禪論書----北宋江西詩派領軍人物黃庭堅書法

散僧入聖  以禪論書----北宋江西詩派領軍人物黃庭堅書法

釋文:元符三年正月丁酉晦,甥雅州張大同治任將歸,來乞書,適餘有腹心之疾,是日小閑,試筆書此文。大同有意於古文,故以此遺之,時涪翁自黔南遷於僰道三年矣。寓舍在城南屠兒村側,蓬藋拄宇,鼪鼯同徑,然頗為諸少年以文章翰墨見強,尚有中州時舉子習氣未除耳。至於風日晴暖,策杖扶蹇蹶,雍容林丘之下,清江白石之間,老子於諸公亦有一日之長。時涪翁之年五十六,病足不能拜,心腹中蒂芥,如懷瓦石,未知後日復能作如許字否?


分享到:


相關文章: